“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刷屏,韩寒发文怒怼!打败你的不是同龄人,是微信爆文……
这几天,一篇名为
《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的自媒体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
文章主要从摩拜单车被收购一事说起,
讲述了“同龄人”胡玮炜的“成功人生”。
里面写道:
不过仅仅三年,她就把企业,做成了当红的创业公司。这次收购,她可能从中套现15亿。
现在的80后,多数都在做什么?
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中年都如约而至。
然而,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不动声色的走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着照片里胡玮炜柔弱的样子,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商业女精英。
然而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地抛弃你。
总之,整篇文章一直在拿“别人的成功”和“你的平凡”作对比,一直在强调“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地抛弃你。”
一时间,不少人都在朋友圈转发。
但是,转发多的文章,阅读量高的文章,
说的就都是对的吗?
随着时间推移,
网络上逐渐出现了不一样的声音,
俗称反转。
有文章指出,媒体已经过分夸大了胡玮炜在摩拜中的分量,其充其量更像是一个对外的形象代言人。有人说,普通人的创业之路,如果没有遇到一直鼎力相助的“贵人”,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值得说道。
也有网友用段子来消解“毒鸡汤”的气味。
溥仪3岁登基,你的同 38 37755 38 14405 0 0 986 0 0:00:38 0:00:14 0:00:24 3333龄人正在抛弃你;
哪吒7岁闹海,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王俊凯17岁身家过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扎克伯格34岁身家4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比尔盖茨60岁身家5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李嘉诚90岁身家2000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
到4月6日,韩寒发了一条微博,
直指这篇流传甚广的朋友圈热文:
“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来源:网页截图
截至发文,
这条微博转发已超过11万,点赞近30万。
韩寒:“抛弃体”文章是贩卖焦虑
图/韩寒微博
韩寒评论全文较长,小编帮大家梳理了一下要点:
1、《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种标题不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
2、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
3、当了总监肚子上有赘肉怎么了?觉得没问题就留着,嫌弃就去健身;因为房贷不敢辞职难道不正确?辞了职谁养你?三四线城市一眼能看到未来的日子不好在哪?不喜欢飘摇动荡怎么了?
4、创业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但若义无反顾、内心坚定,就做好吃苦准备去干一番!
韩寒评论全文如下: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叫《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且不说连同部分债务的收购以及中后期进入的投资人需要优先结算的情况下,创始人团队还能分得多少(那是他人的合法应得),对这种标题我都是极讨厌的。它已经不光光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制造恐慌。没有赚到大钱就叫被同龄人抛弃了吗?很多人也都在努力干活认真生活,成功的定义绝不只是套现几亿十几亿。身价千亿的首富,面对一个园丁,一个美编,一个程序员,都不存在抛弃不抛弃的关系,时代里不同人就是有着不同的分工和命运,也各有不同的幸福。安于现状或不甘如此都是每个人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人不可强加。
那篇文章里有一段写道:“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我不明白这些有什么不对不好的,当了总监肚子上有赘肉怎么了?觉得爸爸肚没问题的就留着,嫌弃自己有赘肉就去健身;因为房贷不敢辞职难道不正确吗,没有自己更喜欢的工作或者更明确的方向,辞职了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来养你吗?三四线城市一眼能看到未来的日子不好在哪?有人就是不喜欢飘摇动荡起伏不定有问题吗?
身边很多朋友也在创业,成功失败都有。类似这种文章,估计又得鼓动一批人头脑一热想着如何暴富。创业不等于发财,创业大多是挫折与失败,尤其是你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和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创业基本也就是九千九百九十九死一生。如果你只是不想朝九晚五当员工,这个社会也有很多道路可以走,未必都要当老板。若你义无反顾,内心坚定,而且性格就是如此,那你做好吃苦的准备就去干一番。但如果你看了那篇文章,心潮澎湃想要去抛弃其他同龄人,以这样的定力和心智,去开公司,估计也只能春夏秋冬,造福房东。
韩寒的观点得到不少肯定
网友热评:
@字青铜:"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zza右耳:同意韩的观点。那篇文章看了一点就没看下去了。现在太多这种写手表面关注热点,制造舆论,打鸡血酿鸡汤。
@闲云野鹤梦之矢:总之,韩寒逻辑好棒!
@茉莉黑眼圈儿:怼的好,我觉得我这样挺好,我没有觉得我是失败的,至少我一直在努力
@我是Busman:这样的文章只会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歧视,难道社会底层的人就该被抛弃了?支持韩寒
@华夏伟1111:过年在三亚的时候看着别人的飞机游轮,每天都在想回去怎么赚钱。可一回成都,就还是吃好喝好吧,所以啊,少不入川...
@我是多尔衮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滚:朋友圈被刷了一天了。跟传销一样。
@弗说:划重点:少喝鸡汤少激动,认真生活都算赢。
但也有网友指出:
“公众号制造焦虑,
这就是他们谋生的手段,
没有必要太过较真。”
目前来看,
一篇10w+的“抛弃体”文章走红了两次,
一次成功制造了焦虑,
另一次成功引起公愤。
引发共鸣的焦虑感,正是流量收割机?
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焦虑似乎已成为生活的标配,并且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而制造焦虑就成了制造10w+的快速捷径,也是不少写手的拿手绝活。
案例俯拾皆是,比如:
今年春节期间引发热议并被社会广泛关注的“三点钟无眠区块链群”里,流行着“币圈一日,人间一年”、“连性生活也没有了”等名言;
今年1月20日,原央视主持人、著名互联网投资人张泉灵在某活动上说:“这个时代扔掉你的时候,都不会跟你说一声再见。”
2017年7月20日,在SoftBank World大会上,孙正义发言称,巨变即将到来,非常激动,“感觉睡觉都是在浪费时间”。
曾经策划出“逃离北上广”、“凌晨四点的北京”等营销案例的新世相,被中国企业家杂志称作“一家焦虑的公司”……
众人为这些句子、事件产生的共鸣,折射出社会的焦虑,包括买房焦虑、加班焦虑、交通焦虑、婚姻焦虑等,而这种种因素也成为大批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深的理由。新世相的“逃离北上广”也正是利用这种现象制造出焦虑感,从而获取受众的共鸣。
此前,网络上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火了,伴随着“中年油腻”,中年危机也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中年油腻”的走红反映出了以70后、80后为代表工薪族的深层焦虑。这种焦虑包括人到中年,身体出了问题,头发脱落、腰酸背疼、每天端着保温杯,和到了一定年纪无法突破事业的瓶颈。
据微信公众号“KnowYourself”介绍,“不忙就焦虑”是许多上班族普遍的困扰,但其背后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A款焦虑:对被需要的渴望
无论你是否承认,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需要“被需要”。这种感觉,会让我们获得价值感与力量感——“我有能力帮助他人实现愿望”、“我受他人重视和感激”,还会让我们直观感受到自己与世界上其他个体的联结。
对于A款“不忙碌焦虑”的人群来说,你也许没有意识到,其实你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中被人需要的人际满足感。
B款焦虑:误把成功与忙碌画等号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永远在线”(always on)的职场文化,这种职场文化带来的是人们对于“忙碌”与“休息”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雇主与员工都开始认为“不停忙碌才意味着尽职尽责”、“休息就是消极怠惰”、“越是忙碌的人,对公司价值越高”等等。在这种职场文化中,忙碌,逐渐被与“尽职”、“成功”画上了等号。
永远在线的职场文化,让每个人都感染上了一种竞争压力。如果不这么忙,自己会不会就变成一个失败者?没出息的人?就算自己并不想忙碌,一旦悠闲下来,也可能真的被老板和他人评价为 “懒惰”、“不尽责”、“不够优秀”。
C款焦虑:一种深刻的存在主义绝望(existential despair)
我们无时无刻忙碌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那些让人保持忙碌的事物,无论多么世俗,都令我们的“存在感”/生命意义感得以存续。
有心理学研究人士认为,当不再有这些可以让自己去努力和付出的事情时,人们很容易陷入对于自我有限性的过度思考之中。我们可能会强烈地感受到生而为人的平凡与渺小,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陷入一种巨大的、难以承受的绝望。
总之,能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击中了人们心中绷得最紧的弦,折射着时下弥漫的中年焦虑、中产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团队和写手制造焦虑的同时收割着一篇篇10w+,在流量至上的当下,这样的操作屡见不鲜,然而这样有意无意间的情感放大和推波助澜,于大众而言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韩寒最后还留言道
再多说一句,以上文字
看着可能舒服些安慰人一些
但也不是你好吃懒做不思进取的借口
千万别从一碗鸡汤里爬出来
又掉进了另一碗鸡汤
所以,
愿你看清这个时代,
知道自己想要去哪里,
然后活出余生的新高度。
"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对此,你怎么看?
有不同看法的
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欧哦☟
猜您想看:
一声巨响,五楼变一楼,双亲罹难,他成孤儿……十年了,我们不能忘!
下月起,广东这座城市率先开启高速“无感支付”:车牌就是付款码!但首先你要……
震惊整个江湖!外卖小哥击败北大硕士!拿下《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
清明踏青赏花小镇排行榜出炉!广东这座小城上榜啦!你最向往哪里?
来源 | 每日经济新闻、中国新闻网(ID:cns2012)
编辑 | 陈茜 洪鑫
校对 | 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