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地铁施工区域塌陷,人未救土先填?救援专家这样解释

南方日报 2019-12-03

1日,广州地铁十一号线沙河地铁站施工区域出现路面塌陷,一辆清污车和一辆电动单车掉落其中,造成3人被困。目前,救援仍在进行。


3人仍被困 塌陷区边坡稳固

2日,广州市举行了第二场新闻发布会,通报救援工作的最新情况。截至2日晚10时,被困3人中,有2人的身份已经确认,仍有1人身份不明。但现场连续发生坍塌,救援难度增大。目前,塌陷区边坡得到加固,地质条件逐步稳定,事发现场仍在交通管制中。


用钢护筒打通救援通道

事故发生后,央视记者采访到救援组的专家。据介绍,事发后塌陷的位置最深有38米左右,发生第一次塌陷之后,又陆续出现了多次塌陷,底部形成了类似于流沙的不固定泥层。为了方便救援,救援人员用混凝土、土方等材料对边坡进行加固,避免塌陷区进一步扩大。

△现场图


同时,救援人员还设立了一个直径为2.5米、高8米的钢护筒作为救援通道,主要用来向地下探挖和搜寻失踪人员。而钢护筒放置的位置,就是当时车辆掉落坑中的位置。

广州大学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研究中心主任林本海:在最初塌陷的地点,做一个最大直径的钢护筒,形成一个救援通道。

盾构机是否经过事故范围


发布会上,广州地铁集团建设总部总经理孙成伟表示,塌陷不是因为盾构机施工引起的,开挖区域的地质条件是砂砾岩的微风化和中风化,这是比较适合矿山法施工方式。沙河站是十一号线的车站,8节A型编组,规模较大。由于沙河站周边拆迁、禺东西路高架桥环境影响,沙河站的施工采取暗挖车站的施工方式。先挖横通道,再挖纵向的车站通道。

专家回应“回填”质疑

事故发生后,“广州地铁”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因塌陷区已被水体覆盖,且有土体塌落,为避免塌陷区域进一步扩大,救援人员进行局部回填。有市民质疑,为何在人员尚未救出时,就采取这样的措施?对此,专家组回应称,鉴于事发地的地质条件不稳定,此举为避免二次事故。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杨光华:洞口开始很小很深,周围的土不断往下陷。这样的情况下,救援人员下不去。如果洞口一味扩大的话,还会引发二次事故,周边的电缆管线等设施存在塌陷风险。


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的广州蓝天救援协会的工作人员也印证了专家的说法。他们表示,事发后现场地质不稳定,不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没有办法开展救援工作。


广州蓝天救援协会林翼: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水涌起来了,现场还在不断坍塌。我们想办法靠近,但现场又发生了多次坍塌。这种条件下,救援人员和大型装备无法进入,所以要先把边坡进行加固,保证整个地质的稳定性。


△救援专家回应“回填”质疑


“脚下之危”如何化解?

近年来,地铁施工现场塌陷事故频发,“脚下之危”备受关注。

近年来发生的地铁施工现场塌陷事件


2018年2月7日,佛山地铁工地发生塌陷事故,塌陷区东西方向长30多米,总塌陷面积约有2个篮球场大小。官方通报称,事故是工地突发透水,导致隧道管片变形破损所引发。


今年7月4日,青岛地铁1号线发生塌陷事故,直径约10米。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强调,具体原因还在调查当中,但“塌方大部分跟地质条件有关”。


今年8月28日,杭州地铁5号线联络通道施工发生渗漏水,导致路段约150平方米路面坍塌,伴随部分燃气泄漏。


对此,有评论认为,为避免悲剧“重演”,防患于未然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例如,施工方可在地铁施工区等地实施车载式道路坍塌灾害预警雷达测试,及时发现地下空洞等特殊危险地形,并及时预警。也有分析认为,“地质条件”并非事故发生的全部原因,监管部门应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加强监管。地铁工程攸关千万民众安全,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


来源 | 新闻联播、南方+

编辑 | 洪鑫 刘家良

校对 | 谢日强


◆◆
推荐阅读
◆◆




-----------我是送福利的分割线--------


做拍客 赢千元大奖


快扫二维码参加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