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州一居民楼加装电梯意外发现汉代古墓,还有胡人俑现身

南方日报 2020-02-16


居民楼加装电梯

竟然挖出汉代古墓

更有胡人俑现身


资料图:汉代胡人俑


为什么越秀区会古墓频出?

南报菌带你一探究竟!


12月11日晚,记者从广东工业大学证实,该校生活区(越秀区犀牛北街97号)居民楼9日加装电梯时,发现一处疑似汉代古墓的遗址。“目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到场勘探,出土文物已运出现场,加装电梯的工程停工。”广东工业大学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回应。



此前南方+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址深约2米,处在中间居民楼天井位置,一侧立有“文物考古勘探发掘区”的指示牌。



居民黄女士向记者爆料称,9日晚,小区居民计划为所在居民楼加装电梯,意外发现地下有古遗址。随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赶到现场进行勘探。



“我住在这里十几年了,从来没想过下面竟然有古墓。”居民王女士回忆,9日下午施工队来到居民楼下准备施工,刚发掘地面不久就发现有墓葬,考古队员赶到现场后陆续发掘出了部分器物。“我看到瓶瓶罐罐居多。”王女士说。


也有居民表示之前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居民夏女士是广东工业大学退休职工,从1994年起在此居住,她告诉记者,自家阳台下方的空地在上世纪90年代也曾被施工队发掘出过古代陶罐,“所以加装电梯发现古墓葬我自己不太意外。”



今天上午,记者看到居民楼内聚集了不少附近学生和居民围观,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研二学生李同学早上8点就来到现场,“感觉很兴奋,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考古现场,看考古队员提取文物感觉特别有意思,早上看到挖出了一件铜镜模样的器物。”


多名居民向记者展示了自己几天来拍摄的出土文物。


早些时候,记者向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易西兵求证,目前考古队员正在配合居民做现场清理工作,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初步判定是一处汉代墓葬,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这一带属于广州市地下文物埋藏区。”易西兵表示,初步判定是一处汉代墓葬。经过考古清理,初步判断施工范围有一座汉代竖穴木椁墓,清理出陶壶、鼎、三足釜、胡人俑等随葬器物。



//

电梯还能装吗?

专家:现场清理完可继续

//


值得一提的是,南报菌发现,该居民楼位于该生活片区的高处,需要爬坡才能到达,莫非这里以前就是山丘?广州频频发现古墓,为何汉墓居多?后续如何处理?记者采访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朱海仁,解答三个谜团。


南报菌:为什么广州发现的汉墓比较多,尤其是淘金、越秀这一片?

朱海仁:因为这些地方恰好是广州古城区外围的山岗地带,包括东山的梅花村、龟岗,还有北边的横枝岗等等,都是距离城中比较近的山岗地带,在汉唐时期成为墓葬区,城里人去世了就埋葬在这附近的山上,所以发现墓葬其实是非常正常的。


南报菌:汉墓有什么特点?通常怎么判断是汉墓?

朱海仁:这个很难说,要进行现场勘查,根据墓葬的形制、出土文物的情况来判断。


南报菌:像这种在居民区发现古墓的话,后续一般会有什么措施?

朱海仁:按常规我们会对现场进行清理,如果发现有出土文物,会由我们的考古机构对文物进行提取、保管和资料记录,等待进一步的研究。等到现场清理完毕后,居民就可以继续进行电梯安装了。


//

广州汉墓哪家“强”?

//


南报菌发现,从广州古墓分布来看,越秀区古墓分布“很密集”。哪一座汉墓规格最高呢?当然是大名鼎鼎的汉墓Plus版——西汉南越王墓。


1983年6月9日,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当推土机把50米的石山削去17米的时候,一名工人惊讶地发现,铁锄下竟有一座大型地下建筑。当时的考古队长、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生前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向南方日报记者独家揭秘当时进入墓道所见的情形。


“好多大缸下面有盖印,写着‘长乐宫器’,长乐宫是西汉王朝的最高宫殿,仿照汉朝名字,墓主肯定不得了,是个大人物。”



考古专家还发现墓主人竟身穿一件丝缕玉衣下葬。这件玉衣全长1.73米,共用2291块玉片,以丝缕缝系、麻布粘贴编缀而成。史料记载,汉代帝王和诸侯死后都要穿玉片连缀而成的殓服,墓主尊贵的身份不言自明。


一件金黄色印章的发现揭开了谜底,上面清晰地刻着四个字——文帝行玺。


南越国共有五代王,其中,被称为“南越文帝”的只有第二代王赵眜。除了是墓主人身份的直接物证,这枚雕刻精致的文帝行玺还见证了南越国盛极一时的辉煌历史。



虽然南越王朝早已烟消云散,但这个统治岭南93年的边陲古国的兴衰,却是汉代大一统盛世的生动见证。


从这些珍贵的国宝中可以看出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融合发展。广州的“包容”和“创新”,正是千年前老祖宗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


//

广州今年“挖了啥”?

//


考古院的小伙伴们告诉南报菌,其实今年以来,广州的考古发现数不胜数。下面,南报菌就带大家回顾一下,都有哪些“家门口的宝藏”!


地标① 广州解放中路

关键词:唐代木屐


各式各样的青釉罐和执壶、高规格的烛台、硕大的算珠……今年7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初步完成对解放中路安置房项目工程建设范围内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唐、五代、宋、明、清时期文化遗存,清理出建筑基址、灰坑、水井、路面等遗迹,还出土了丰富的晚唐、五代南汉及宋代遗物共计2000余件。



现场还出土了10余件木屐,是广州首次发现唐代木屐。


专家告诉南报菌,这次发掘是自2014年以来广州城市考古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城市考古遗址,出土的晚唐遗物数量在广州城市考古工作中仅次于南越国宫署遗址。


地标② 广州增城

关键词:明代莲花书院


当你在增城南香山漫步时,小心,脚下踩着的,可能是一座将近500年前的书院遗址!


这座山不仅有风景,还有故事。2016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增城区推动的莲花书院重建工程进行的考古调查勘探时,发现了这座近500年前的莲花书院遗址。



清代多个版本的增城县志均记载,明代大教育家、心学家、哲学家湛若水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亲自在南香山选址并创建了“莲洞书馆”,也称“莲花书院”,当时的他已有70多岁高龄。


漫步其中,仿佛还能感受当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感受时间流逝的魅力。


地标③ 广州知识城

关键词:珠三角最早水稻


广州中新知识城狮龙大道下方,一场抢救性考古发掘将一段距今4000多年的广州记忆首度带入公众视野。


黄埔茶岭新石器遗址是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堆积最为丰富、遗迹现象最为复杂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全景再现了“老广”的社会生活图景。



其中,茶岭遗址检测到的水稻植硅体是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土单位明确、年代最早的栽培稻实物遗存,可谓茶岭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地标④ 广州北京路

关键词:南汉砖铺地面


今年6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大佛寺南庭院建设工地清理唐宋至明清时期文化遗存,发现晚唐陶瓷器堆积和南汉大型砖铺地面。


其中,砖铺地面位于发掘区西部,保存基本完好,清理出来的部分总面积约150平方米。



东部原有台阶连接东侧的建筑物,建筑物已不存。地面用青灰砖或黄灰砖铺砌,部分区域呈“人”字形纹饰。砖铺地面中部加建一条东西向砖铺走道,也是“人”字形铺砌,宽3.7米。


经考古人员发掘判断,砖铺地面应为一大型建筑群的室外庭院地面,其周边很可能原有成组的大型建筑。结合中山四路考古发现的南汉宫苑遗址判断,该建筑群规模很大、等级很高,很可能属于官衙建筑,也可能与佛寺有关。


地标⑤ 广州中山大学

关键词:13处多朝代墓葬


今年1月,一则“中大校园惊现古墓”的消息快速刷屏,施工队不仅从原本要建食堂的工地挖出了多座东汉、明清墓葬,还挖出了清代水井的遗存。



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该地块用地范围内发现13处墓葬、1口水井,其中东汉墓葬1座,明代墓葬2座,清代墓葬10座,清代水井1口。其中,M1、M2、M3三座汉、明墓葬初步判断文物价值为B级(重要),保存状况为B级(保存一般),需要进行发掘,发掘面积14平方米。


目前,犀牛北街的文物挖掘工作仍在进行中,预计明天接近尾声。


考古队员呼吁:请公众不要随意前往现场围观以保证考古工作的有序进行


来源 |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黄堃媛 毕嘉琪 姚瑶

编辑 | 刘家良 洪鑫

校对 | 张昕莹


◆◆
推荐阅读
◆◆




-----------我是送福利的分割线--------


做拍客 赢千元大奖


快扫二维码参加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