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奋进大湾区,携手绘新篇!

南方日报 2021-05-21



奋进大湾区 携手绘新篇


立夏已过,南方的5月骄阳似火。


每天早晨,澳门实习律师张思远从家中出发,搭乘公交到横琴口岸,步行至珠海横琴粤澳合作青年创业谷,在绿树成荫的园区内开始一天的工作。“70后”港商郑伯渠在肇庆置业,时常搭乘高铁往返于广州、深圳等地,与青年创业者及企业家会面。


前不久,“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征求意见,港澳投资者“北向”购买内地理财产品将有更多选择。广东省发布加快数字化发展意见,布局6G、太赫兹、8K等前沿技术,构筑“数字大湾区”未来美好新图景。


行远自迩,奋楫争流。



自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签署以来,粤港澳携手,在与世界三大湾区的竞合中奋勇争先、砥砺前行,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世界级湾区建设进程。


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粤港澳大湾区将肩负起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开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征程。


//建章立制创新猷//


4月27日,澳门居民杨先生登录广东省电子税务局,使用澳门特别行政区发行的银联卡,缴纳了4月社保费。这是横琴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社保费的首单试点,今后澳门居民无需办理内地银行卡,也无需前往办税厅或委托中介,在家中便能轻松缴纳社保费。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独立关税区、三个独立的管理体制——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可以让三地发挥各自所长、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使得“要素自由流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随后,广东发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


蓝图绘就,号角吹响,从促进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到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国家各部委密集出台多项重要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和政策文件,着眼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广东举全省之力,在南粤大地掀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热潮。



蹄疾而步稳,勇毅而笃行。


随着一项项制度加快衔接,一个个体制障碍接连突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流通,三地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


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实施后,累计受理高端紧缺人才申请近9000人,申请发放补贴资金超26亿元;横琴口岸新旅检区域实行“合作检验、一次放行”旅客通关模式,莲塘/香园围口岸货检区域实行车辆“一站式”货检通关服务,“小切口“带动“大变局”。

机制通而资源聚,金融通则活水来。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80条”加速落地,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助力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跨境“理财通”呼之欲出,大湾区居民个人资产配置将更多元。



“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可为金融跨境协调监管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为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奠定坚实基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易行健说。


黄金台始成,梧桐引凤来。


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实施方案印发实施,在建筑师、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专业领域,推进职业技能鉴定“一试多证”。


“不到1年,就有超百位港澳专业人士和数十家港澳专业企业在横琴新区备案和执业。”华众联创设计顾问(横琴)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澍说,这为港澳专业人士打开通向广阔市场的大门。


//奋楫笃行扬帆起//


浩瀚入海口,珠江水系从“八大口门”奔流入海,经千万年冲积形成水网密布的三角洲。当年的桑基鱼塘,如今早已是高楼林立,路网如织。


促进要素流通,交通为先。



一桥飞架三地,碧海变通途。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屹立在壮阔的海面上。向北38公里开外,深中通道正加快建设,2024年通车后,珠江口将又添一跨海通道;赣深高铁深圳段即将启动铺轨,预计今年建成通车。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成形。


推动绿色发展,能源为基。


4月2日,总投资约53亿元的珠海金湾海上风电场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大容量海上风电场项目建成投产。“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占比将分别达到14%、22%,高质量绿色低碳能源保障体系加速构建。



完善资源保障,水利为重。


4月18日,佛山顺德的西江之心——鲤鱼洲岛上,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A2标项目交通隧洞顺利贯通。这项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标志性项目又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大湾区水资源配置版图正在重塑。


湾区融合发展,数字引领。


在澳门街头,港澳版云闪付、微信、支付宝等应用随处可见;在广州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正在崛起。目前,大湾区累计建设5G基站10.24万个,5G用户2713.43万户;广东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在售的湾区特色套餐产品超20款,新套餐资费最大降幅达80%。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通过基建、能源、水利、信息的多维联动,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形成,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三地绘就同心圆//


“80后”博士潘洪辉生于佛山,长于香港,留学美国,最终来到中山创业,轨迹横跨大半个地球。“90后”香港青年陆嘉聪与广州太太姚琳在纽约湾区相识,如今双双在深圳安家……


生活便捷、环境优美、底蕴深厚,粤港澳大湾区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形成一个“同心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到此安居乐业。


联手抗疫更有力,齐心协力渡难关。



在金域医学香港实验室,每天核酸检测产能可达2万—3万管,团队技术人员超20人来自广州。“增援团队抵港后,检测量上去了。随着市场上检测能力的提升,香港的核酸检测价格也从最初的2000元港币降到200元港币。”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高级副总裁汪令来说。广东支援香港建设方舱医院和临时医院,港版方舱医院仅用3个星期建成,临时医院项目仅用4个月时间建成。


 澳门女孩龙紫岚经常跟着家人往返于粤澳两地,车程不到1小时。这得益于2020年7月以来,“粤康码”与澳门健康码互认,大大方便两地人员往来。今年春节,她与来自内地和港台的演员共同演唱了央视春晚的开场歌曲。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一大批教育、医疗、就业等便利化政策落地实施,湾区生活一体化融合加速。在广州,首家港澳子弟学校将于9月开学,港澳台籍人士子女可享优质国际教育服务;在珠海,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将为澳门居民提供约4000套住房;在深圳,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提供对标香港的优质医疗服务……



文化旅游更精彩,绿水青山共情深。


在第一侨乡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里,一张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华侨护照,蕴藏着东方大国近百年来的发展史;在幸福之城珠海,情侣路沿海岸线蜿蜒,展现海城一体的湾区活力;在历史名城佛山,黄飞鸿、李小龙等名人故居隐于市,网红景点、传统美食点缀生活。


广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欧凯明每年都到大湾区各地演出,并走进高校分享戏曲艺术。“促进大湾区青年交流,唤起年轻一代的情感认同,要发挥好粤剧曲艺在文化交融中的纽带作用,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他说。


征程万里,破浪前行。奔流不息的珠江,见证了一代代人的共识与心愿,也必将见证新梦想、大未来。


创新引领 湾区崛起



数日前,一批世界顶级科学家汇聚南沙,钟南山、薛其坤、姚建年等300多位院士专家,在此出席第20届亚洲科学理事会大会,共同探讨关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沿创新课题。


“亚洲有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新兴国家,已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是科技创新要素最积聚、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未来必将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前来参会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说。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粤港澳大湾区正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协作项目有序推进,三地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创新网络初步形成,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守正创新,勇立潮头,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崛起。


//湾区竞合“胜负手”//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数十亿年的地球演化史,形成了如今的海陆格局。大航海时代到来,使全球首次打破地理间隔,融为一个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与大规模国际贸易兴起,东京、纽约、旧金山等世界级湾区应运而生。


全球滨海100公里内的湾区集中了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位于中国东南部的粤港澳大湾区,正是中国湾区经济的代表,并成为世界级湾区新的有力竞争者。


湾区从地理概念嬗变为经济实体,大致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四个阶段,期间伴随着人口、产业、贸易、金融、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流动,创新愈发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8000万人口,5万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11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产业体系完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与旧金山、纽约、东京三大湾区相比,在GDP、人口数、500强企业等方面不遑多让。



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粤港澳与旧金山、纽约、东京三大湾区相比仍有差距。比如,在全球前50大学中,纽约有13所、旧金山有3所、东京有1所,粤港澳大湾区则为0所。


要在世界级的湾区竞合中脱颖而出,创新正是“胜负手”,“步入‘十四五’,大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便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毛艳华认为,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在全国创新布局中,粤港澳大湾区与北京、上海同为三大国际科创中心。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的使命担当。


创新崛起之路,任重而道远。粤港澳充分融合和发挥三地比较优势,集聚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推动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与港澳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正向世界描绘出一个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湾区。


//创新引领产业兴//


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落户惠州、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加快建设……一批科技领域“国之重器”在大湾区加速布局。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创新协作更加紧密,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熠熠生辉,国际顶尖创新资源汇聚湾区,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在这里拔地而起,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加快产业化,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建设,不断推动大湾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成长。


香山海洋科技港(珠海云洲智能公司)


不久前,国内首个无人船研发测试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在珠海启用。作为中国第一家无人船艇企业的云洲智能,在大湾区构筑起世界领先的无人船艇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其背后,“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


云洲智能创始人张云飞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多年来与母校合作不断,“依托三地创新资源,专注海洋产业自主创新,我们大有可为。”


感觉“大有可为”的群体,除了张云飞等活跃在科创一线的弄潮儿,还有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实业家。



两个月前,肇庆高新区,随着汽笛鸣动,十余台工程机械臂在空中挥舞,广东省第一季度重大项目宣布开工。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现场致辞中表示,碳达峰、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新能源产业前途非常光明。


当天,共有1287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23万亿元,包括宁德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正威(惠州)新材料制造二期等一批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产业项目。


湾区腾飞,创新为核,产业为基。一个个重大项目就像动力澎湃的超级引擎,推动大湾区优势产业加快升级转型,并不断孕育出极具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


当前,广东正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重点领域,加快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全力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制造强省。


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认为,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接下来要利用好香港的金融服务业、深圳的创新、珠三角的制造业、澳门与葡语国家的关系,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开拓粤港澳经济合作新模式。


//培育未来新动能//


工业互联网平台树根互联,为企业建立动态运营的数字孪生“透明工厂”,助力效率提升;美的微波炉工厂自动化车间,20多款型号产品零切换实现共线生产。


当前,数字化正渗入到大湾区制造产业链的“神经末梢”。第四次工业革命呼啸而来,谁先取得数字化突破,谁就拿到了新一轮产业全球竞赛的入场券。


数字化转型,关乎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前瞻布局数字经济。


今年3月,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工作会召开,广东制造数字蝶变进程加速;在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化发展”单独成章,提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关键产业;上周印发的《广东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意见》则给出了实施“路线图”,明确构建数据要素流动顺畅的数字大湾区。


一个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链基础夯实,数字化程度高的大湾区迎来发展新机遇。


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绿色化是另一项重要指标。广东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景目标为牵引,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氢能等绿色产业,前瞻布局海洋经济,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将海洋经济单列篇章,提出努力拓展蓝色发展空间,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


2020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开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制造业产业链不断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


步入“十四五”,粤港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突破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不断推动大湾区制造向高端跃升。



于是,一批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在大湾区布局,广州粤芯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填补空白;一批5G产业园陆续落地,首批八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加快落地;一批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带动5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万亿元大关。“以推动高质量制造业发展为重点,大湾区共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向晓梅表示。


谋定未来再出发!一个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形成。


扬青春梦想 创湾区未来


机器人挥舞着五星红旗,千架无人机点亮广州夜空。今年五四青年节,粤港澳三地青年共同唱响的《我和我的祖国》在大湾区11座城市传颂。“歌声把湾区青年连接在一起,也敦促我们要当好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参与“快闪”的全国青联副主席霍启刚说。



在这里,追梦人获得成就自我的契机。香港青年邓文俊放弃高薪工作,带着增强现实(AR)项目落户东莞,开启创业路。他说:“这里产业链完备,市场空间充裕,商机无限。”


在这里,有志者找到实现价值的路径。澳门青年曾婉雯辗转多地,最终选择珠海横琴二次创业。她说:“我们不仅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要肩负使命,担当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任。”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越来越多青少年成长起来,接棒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力军。“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十四五”规划纲要不仅设立港澳专章,更多处提到要加强青少年交流合作。


湾区青年的梦想种子,一步步开花、结果;大湾区建设的蓝图,正在他们的青春奋斗中加快实现……


//悠悠血脉源//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的《明月几时有》登上大银幕。这部根据当年东江纵队在香港营救中国文化名人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将观众带回到20世纪40年代战火纷飞的香港。


“粤港大营救的故事,很多香港人都听说过,但可能都一知半解。”香港编剧何冀平说,香港人需要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也需要弘扬正气的故事,这便是拍摄《明月几时有》的初衷。


历史上,香港与祖国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发生在香港的故事,也许会深刻影响国家的历史走向,而国家历史命运的变迁,也会对香港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东莞市虎门镇太平手袋厂陈列馆。


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香港商人张子弥带着几个手袋和一些碎片,来到东莞虎门,开办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粤字001号”正式诞生。随后,这种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在中华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香港的商人把原材料、生产设备、技术理念和管理制度带来内地,再将内地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往海外,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重要的国际贸易方式。


东莞市虎门镇太平手袋厂陈列馆。


68岁的香港商人杨建文,正是搭上国家发展快车实现企业发展壮大的典型代表。1987年,他从香港来到深圳设厂,从最初只有100多名工人,为客户加工手表镜片,到转型研发生产手机玻璃面板,发展到如今产值超过400亿元、工人超过10万名的全球光学行业龙头企业。如果说,改革开放为第一代创业者杨建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则为他的下一代杨俊建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香港大学毕业后,杨俊建来到了惠州,进入伯恩光学工作。


“我很早就随父亲到内地走访工厂,亲身感受到这些城市的日新月异,以及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强大实力。”杨俊建说,“我相信这里是我发展事业、实现理想抱负的好地方。”如今,他正与公司的同事们一起,紧锣密鼓地筹划在惠阳建设第5个生产基地。


//铮铮少年志//


去年2月,港青李剑禧“投奔”妻子孙嘉晞,北上广州创业:“内地电商直播发展越来越好,我想抓住风口。”


短短3个月后,一封广州首届直播节的邀请函让他们喜出望外。“借助平台资源,把我们‘港广夫妻档’的牌子擦亮!”孙嘉晞口中的平台,是他们进驻的“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


来自香港的李剑禧和来自广州的孙嘉晞。


如今,广东已构建起“1+12+N”孵化平台载体布局。依托这些遍布全省各地的创业基地,已有近600个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超过4000人来广东追梦。


对于青年才俊,是什么让他们对粤港澳大湾区情有独钟?


“我的目标是做全球化企业,这里可以帮我实现。”来自澳门、留学澳大利亚归来的曾婉雯,获得过首届“粤港澳大湾区杰出青年企业家”称号,她曾多地辗转,最终选择来到珠海横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都是我的布局范围,可谓海阔天空。”如今,曾婉雯涉足物流、文旅等多领域,开设了8家分公司。


“我想探索最前沿的技术,做区块链行业的独角兽。”留英归来的港青吴国晋说,放弃百万年薪来到广州科学城,是因为大湾区有四大吸引力:“一是成本优势大,租金、个税等利好多;二是物理空间大,办公环境宽敞;三是营商环境好,跨部门服务很周到;四是合作伙伴多,产业链完备。”


留英归来的港青吴国晋。


广阔的腹地市场也是港澳青年纷纷“北上安家”的重要原因。“以美容店数量为例,香港接近1万个,但内地至少是几十万个,体量就是商机。”在佛山创业的港青施云龙说。


“投身湾区不仅成就自己,也让粤港澳三地共融共荣。”澳门舞蹈家协会主席梁剑丹说:“孩子们到珠海交流演出,从澳门坐船只要5分钟就到了。随着粤澳两地交流增多,也让澳门文化走向世界。”


港澳是家,广东也是家,祖国更是共同的家。据统计,2019年2月到今年4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231份涉大湾区相关政策文件,其中“港澳青年”出现2810次,是高频关注对象。


从深圳河畔看深港边境。


“最艰难的时候,江门‘收留’了我们。所以要把这里建设好,回报乡亲们。”几年前,“90后”港青梁立锋和搭档为农业创业项目苦寻场地,直到江门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给他们带来转机。“这里不仅免费提供400平方米大棚,还给了5万元‘市长机动资金’。”梁立锋说,团队如今已申请10余项国家专利,还为20多名村民解决了就业。


“因为这里很好,我想让更多人一起来。”香港建筑设计师陈贤翰已从“探路者”成长为“带路者”:“我帮他们做工商注册、办银行账户、租服务器……这些我都经历过,可以帮助后来的港澳青年少走弯路。”


这与首届“深圳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香港“90后”创客郭玮强英雄所见略同:“希望更多港澳青年从我身上看到祖国内地的真实情况,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也能来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家乡。”


//殷殷家国情//


在东莞松山湖,一艘电动船向湖心驶去,激起白浪千层。


这艘有着“水上特斯拉”之称的船外机来自逸动科技,是一家由香港4名大学生创办的新兴企业。联合创始人潘宗良说:“松山湖有天然测试场、稳定供应商、众多创新人才,是总部的理想选址地,也是我们智能船舶梦的港湾。”


“一个城市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所有需求,一个区域可以。”港青谢智衡团队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优势,产品在香港完成界面和算法设计,在深圳实现软件开发,在东莞生产制造,在广州临床测试和注册,在珠海展会迅速打开产品销路。“希望我们的手术机器人能代表‘国货’跻身世界领先水平。”谢智衡说。


“港澳青年一定要有更大的格局,对于自身的发展规划要跳出所在城市、放眼湾区,甚至更广阔的天地。”澳门归侨总会会长刘艺良说。


大湾区不仅为青年提供了发展机遇,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和更多未来的可能性。



25岁的香港籍足球小将陈俊乐,3年前加盟广州富力俱乐部征战中超联赛。他说,在这个更大更高的舞台,与世界级球员交手的机会、完善的训练设施、专业的教练、高水平的训练与比赛,能显著提升球技。“希望有更多香港年轻球员来这边比赛。”


在获得更开阔视野的同时,不少青年的爱国情怀也被激发出来。“我10岁离开家乡移居香港,现在自己有一点能力,也看到家乡发展的新机遇,希望回来贡献一份力量。”香港青年黄惠铭毕业后放弃优渥工作,回到祖籍地东莞,打造了一个集现代种植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农场,不仅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带动多名香港青年加盟。


香港青年黄惠铭(左一)毕业后回到东莞,与朋友一起打造了一个集现代种植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型农场。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香港青年歌手丁政凯和他的乐队共同创作了一首歌曲《百年之路》。“我觉得我有这样的使命,用音乐创作让更多香港青年了解祖国的发展环境,也希望内地的朋友知道,香港有很多爱国爱港的青年。”丁政凯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百余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的激情展望言犹在耳。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钟南山院士为大湾区青年送上殷殷寄语。


湾区未来青年创,青春奋进正当时。无数年轻的逐梦者,在国家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之一的这片热土,正同心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拥抱大湾区大未来。


News

南方精选

免费!降价!一大波旅游优惠来啦


5名中国专家回国后检出感染印度变异株!传播细节披露


只打一针的新冠疫苗来了!






来源 | 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

记者 | 李凤祥 刘倩 彭琳 曾美玲 肖文舸 吴哲 唐子湉 昌道励

编辑 | 陈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