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音
45个
滤镜的修饰下,粗糙的褐色沙地变成了充满浪漫气息的粉红沙滩;郊区随处可见的杂草丛成了碧草连天的绝美露营地点;墙上贴的一张纸也能拍出极简建筑光影交错的效果……旅游到底是什么?当景点成了背景板,打卡成了习惯,你还能透过滤镜发现美吗?国庆假期出游的人们,一定见识过“标准型游客”:他们紧握手机,在网红景点生产同一角度、同种穿搭、同样滤镜的“美照”。找好角度,姐妹几个轮番卡点,姿势都不用换。以前,标准型游客是戴着小红帽、举个小黄旗的大爷大妈;现在的标准型游客是严格执行一套网红打卡流程的年轻人。年轻人吃喝拉撒都在网上。谁旅游前不去APP里搜搜美食美照?这一搜不得了,博主们个个是修图高手、文案天才,擅长在用户的心弦上挠痒痒。几百字精美图文和高饱和度如电影的短视频供人们按图索骥,制作同款、批量生产。于是你在朋友圈起码看过20个玻璃栈道、30个天空之镜、50个鸟窝吊椅、80个人举着景点雪糕,还有200句“被上帝打翻的调色盘”。人们的心情不难理解。放假不想去知名景点人挤人,小众景点自己不了解,又不愿放弃出行拍照晒图的机会,小红书这类平台就成了“抄作业”的好地方。至于独特性或是原创性,远没有“受欢迎”和“被看见”重要。人们既急于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标签,又对真实的自我感到迷茫。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人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信息,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也希望自己分享的内容受到他人赞美,或者换取实际利益。一些平台更是迎合受众心理,打出“发现品质生活”“记录美好生活”等标语,似乎生活就应该是有“品质”的,是符合某种“美好”标准的。想要融入这一套标准、获得更多关注,只能不断雕饰出比别人更小众的景点、更玲珑的五官、更优越的生活。所以你会看到,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主播不敢关掉厚重的美颜滤镜;在社交分享平台,不少人动不动宣称财富自由,通过炫耀奢靡生活吸引关注,受到公众质疑;在消费点评网站,网友分享的探店图文越来越精致,实地品尝却让人不得不吐槽“就这”……而在此过程中,生活的本来面目被模糊掉,真实变得稀缺,对美好的评价也变得单一。事实上,人们对这类网络平台的期待,不是比谁修图技术好的摄影展,而是分享真实生活经验的讨论区。
美学理论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事物,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无论是人,还是事物,每一种存在都值得被尊重、被欣赏,真实的生活自有蓬勃生气,不必局限于某种标准。为面容、景色、食物乃至整个生活状态加上美颜滤镜,可以创作一个世界。而去掉心中的滤镜,才能够记录生活。网络平台以及整个社会所应当倡导的价值取向,是用心生活,通过自己的眼睛从生活细微之处发现本真之美。
来源 | 中国青年报(作者 杨杰)、南方+客户端叮咚快评(作者 王梓佩)
主播 | 张轶凡
录制 | 彭晓 黄泽伟
编辑 | 卓佩仪
校对 | 曾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