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肺”和疫苗接种有关?出现“白肺”是感染了原始毒株?国家卫健委回应

19楼 2023-05-24


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

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


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自2023年1月8日起,解除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不再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此前报道:新冠肺炎官宣更名,明年1月8日起实施“乙类乙管” ,包括有序恢复出境旅游、取消入境后集中隔离等措施


1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措施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 米锋介绍,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工作重心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乙类乙管”,是综合评估病毒变异、疫情形势和我国防控工作等基础上作出的防控策略调整,是实事求是、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的主动作为,是为了不断提升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


实施“乙类乙管”,绝不是放开不管,重点是强化服务和保障。要抓实抓细医疗救治资源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特别是强化老年人疫苗接种和健康管理,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


“乙类乙管”打的是有准备之仗

而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李斌表示,从传染病的特征、健康影响、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需要出发,将一种传染病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需要具备相关条件。这是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要求的,是依法防控的鲜明体现。


近三年来,通过对新冠肺炎“乙类甲管”严格管理,我们经受住了全球先后五波疫情流行冲击,成功避免了致病力相对较强的原始株、德尔塔变异株的广泛流行,极大减少了重症和死亡,也为疫苗、药物的研发应用以及医疗等资源的准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积极成果。


当前,随着病毒变异、疫情变化、疫苗接种普及和防控经验积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防控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而我们密切跟踪病毒特点,研判疫情形势变化,加快推进疫苗接种和药物供给,加强医疗救治和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等因素,都为我们调整新冠病毒感染的法律归类创造了条件。因此,调整为“乙类乙管”我们打的是有准备之仗,而绝不是被动的放开。


从疫情形势和病毒变异情况看,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全球流行优势毒株,虽然感染人数多,但重症率和病亡率低。国际和国内监测数据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致病力相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变异株减弱,所导致的症状以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从人群免疫水平看,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得到普及。全国目前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34亿剂次,疫苗接种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全国总人口的92%以上和90%以上。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健康素养进一步提升,个人防护能力逐渐提高。


从防控工作基础看,通过完善分级诊疗救治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增设发热门诊,增加定点医院重症病床、ICU以及相关救治设备与物资储备,医疗救治能力得到提升,逐渐统筹实现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国内外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发取得进展,我国筛选出“三药三方”等临床有效方药。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积累了较丰富的疫情防控和处置经验,防治能力显著提升。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是保健康、防重症。依法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是疫情防控策略的重大调整,体现了实事求是、主动作为、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病毒变异和疫情形势的变化,有助于把防控资源更加集中到保护患有基础病的老人、孕产妇和儿童等重点人群上来,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卫生需求,有助于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李斌同时提到,当前全球大流行尚未结束,疫情走向仍有不确定性。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新冠疫情仍保持着高于普通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绝不是放任不管,绝不意味着所有防控措施的退出,而是要强化服务、强化保障。接下来,我们将抓细抓实医疗救治资源的准备,着力保障群众用药需求,全力做好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切实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努力保障人民健康安全。


调整为“乙类乙管”后

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措施主要有这些不同


将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在防控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是在传染源发现方面,“乙类甲管”时,主要通过风险职业人群“应检尽检”、风险区域全员核酸筛查等方式发现感染者。实施“乙类乙管”后,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就诊、居民自我健康监测、重点人群检测等方式发现感染者。各地要保证社区保留足够数量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零售药店、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充足供应抗原检测试剂,有效满足居民检测需求。


二是在传染源管理方面,“乙类甲管”时,对发现的感染者和未排除的疑似病例实行隔离治疗措施,同时对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隔离观察。实施“乙类乙管”以后,对于发现的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可自愿选择居家健康管理,对于不具备居家条件或不想居家、担心传染家人的居民也可选择前往方舱医院隔离治疗。各地也为自愿集中隔离者提供类似“健康之家”等隔离服务。


三是在社会面防控方面,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后,社会面防控措施将更多集中在重点场所、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取消或减少对其他场所机构和人员活动的限制,尽量减少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比如除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特殊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再对跨区域人员开展落地检、不再对外溢风险人员开展跨区域协查;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不再采取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等相应的风险区域管控措施。


四是在国境卫生检疫方面,“乙类乙管”后,对入境人员,不再实施闭环转运、集中隔离等措施,来华人员按海关要求填写健康申明卡,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的人员可直接进入社会面。对入境物品不再采取预防性消毒,对进口冷链食品不再进行抽样检测。


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疫情监测发布将调整为一个月公布一次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主任医师 殷文武介绍,新冠病毒感染调整为“乙类乙管”之后,疾病监测报告及对外发布也将进行调整:调整公布的内容,将公布现有住院病例数,现有重症包括危重症以及累计的死亡病例数,删除既往密切接触者的报告情况,不再区分本土的病例和输入的病例。
对外公布的频次也将进行调整,回归到乙类传染病后,一个月公布一次,公布平台为中国疾控中心网站。
“甲”变成“乙” “管”还在!调整后防控措施的重点为“三重一大”
会上通报,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从“甲”变成“乙”,“管”还在,调整的是“管”的等级,而不是“不管”或者“躺平”。
调整后防控措施的重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三重一大”:
一是加强重点人群保护。进一步提高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率,保障充足药物供应,开展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健康调查,做好分级分类诊疗服务。
二是加强重点机构防控。做好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医疗机构、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等人群集中的重点机构防控,在疫情流行期间加强人员健康监测,对养老机构和社会福利机构适时采取封闭管理,严防机构内聚集性疫情。
三是做好重点行业防控。对维持社会基本运行的公安、交通、物流、水电气暖保供保障等行业,强化员工个人防护和工作环境通风消毒,建立人员轮岗备岗制度。
四是动态开展大型密闭场所防控和大型活动管理。强化疫情动态监测与应对,疫情严重时,对人员容量大、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场站码头、市场商超、娱乐休闲场所、交通运输工具等,短期内可采取必要的减少人群聚集和人员流动等措施,暂缓大型活动举办,压制疫情高峰。
另外,倡导坚持个人防护措施。健康中国行动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乙类乙管”后,我们仍然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用公筷等良好卫生习惯,及时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和加强免疫接种。
我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
会上通报,近三年来,我国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重症救治坚持关口前移,集中精锐医疗资源和救治力量。创新性地启用方舱医院收治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使感染者“应收尽收”,节约救治资源。
统筹疫情防控和日常诊疗,对急危重症患者全力抢救,对65岁以上老人、孕产妇、儿童、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分级管理和服务。一系列医疗救治措施接连落地,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我国疫情流行和病亡数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从2019年的77.3岁提高到2021年的78.2岁,提升了近一岁。

如何防范措施调整后

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问:有网友担心,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下调整为“乙类乙管”,意味着放任不管,必将使疫情更快更大范围传播。也有网友说,调整后可能引发资源挤兑、药品供应不足等风险,请问该如何防范调整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 梁万年表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在防控措施调整的初期可能会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病例的增加,继而可能会引发药品的供应不足、部分地区产生医疗挤兑,甚至会引起公众的恐慌等现象,为此我们正在积极针对这些风险进行有关的种类,保障调整的过渡,当前我们应该将工作的重心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的目标是保健康防重症,确保防控措施调整诊断的平稳有序,特别要关注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儿童、孕产妇等重症高风险人群的疫苗接种、个人防护和感染后的及时救治,最大限度保障医疗需求,最大限度减少重症和死亡。


为有效地防范风险,有必要进一步强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的疫苗接种。


二是加强药品的供应保障,包括中药、西药以及相关的医疗设施设备等,千方百计地满足老百姓的用药需求。


三是通过在线的健康咨询、科学普及等,鼓励具备居家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优先选择居家隔离照护,对老年人等重症高风险人群要摸清底数,由专门的人员负责健康管理,提供转运、住院等绿色通道,确保应治尽治。


四是完善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机制,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加强基层诊疗能力建设,统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尽最大可能不影响正常的医疗服务需求。


五是做好风险沟通,面向公众加强宣传倡导,围绕健康检测、个人防护、居家合理用药,给出建议,帮助公众如何了解合理用药、合适就义以及去哪就医等具体问题,促成公众理性应对新冠疫情,避免恐慌。


六是关心关爱医护人员和维持社会经济日常运行的工作人员。


七是加强病毒变异情况的监测,加强疾病的严重性、医疗资源使用等情况的监测,尽量避免发生医疗资源的挤兑。


为何有人出现“白肺”?

专家回应


问:从近期公众的反映情况看,有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现了肺炎或者是CT出现了“白肺”的现象,有网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感染了原始毒株或者和接种疫苗有关系。


针对相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
首先可以明确回答现在出现的所谓的“白肺”,与武汉当时的原始毒株和疫苗接种是没有关系的,并且当前的流行优势毒株仍然是奥密克戎毒株。


她表示,“白肺”是肺部影像学表现的一个口语化的描述。“我们知道正常情况下肺部是由肺泡来组成的,肺泡里边是充满了空气的,进行CT或者是X线检查的时候,射线穿过肺泡的时候,它的影像表现应该是黑色的区域,但是当肺泡里边出现炎症和感染有渗出液和炎性细胞的时候,肺泡就被这些渗出液或者炎性细胞所填充,射线就穿不透,在影像学的表现上就出现了白色的区域,白色区域反映出来的是渗出物的影像学的表现,并不是说肺脏的组织和实体变成了白色。”


焦雅辉表示,随着渗出液的吸收、炎症的消退,“白肺”的表现也会逐渐消退,就是说肺部的影像学表现会回到正常的黑色区域,而且并不是只要肺部出现了炎症就都叫“白肺”,“白肺”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肺炎表现。


那么这一类的患者在临床上,尤其在现在的这一波疫情当中,主要是高龄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出现,但是这样的患者出现白肺这样严重的情况占比是非常低的。


焦雅辉说,注意到现在网络上大家说的“白肺”,有的不是真正的“白肺”,有的也没有达到一个很严重的程度。多个病原体都可以引发肺部的炎症,严重的时候都可以出现白肺的这样的一个影像学的表现。在治疗上来讲,现在是有成熟的专家共识和治疗的方案,经过治疗,“白肺”的患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可以好转的。


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储备怎么样?


问:当前疫情广泛传播,有地方病例激增,感染出现严重情况后入院救治困难,当前的疫情形势下,调整为“乙类乙管”,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储备是怎么样的情况?能否满足救治需要?
对此,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 焦雅辉表示,我们一直高度关注这个问题,在各个地方随着疫情进入到不同的阶段,需求不一样,有的地方现在是疫情正在进展的过程当中,发热门诊的诊疗需求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地方随着重症患者出现,现在就诊和重症的救治需求压力很大,我们也采取多种措施指导地方不断扩充医疗资源,满足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关于扩充发热门诊的医疗资源方面,焦雅辉表示:
一是扩容发热门诊的资源。我们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和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发热门诊或者发热诊室,应开尽开,应设尽设,发热门诊超过了1.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设的发热门诊和诊室超过了4.1万个。同时我们简化发热门诊的就诊流程,增加药品的配备,提高发热门诊的医疗服务效率。另外,在有一些地方,像北京、上海、安徽、江苏、山东等省份,也通过利用方舱医院、体育馆、核酸采样点改为发热门诊,来满足患者的需求。
二是推行分级诊疗。我们要求城市以地级市为单位划分网格化的医联体,在农村以县为单位,利用这个模式充分发挥医疗服务网络的作用,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为患者提供分级分层的医疗救治的服务。
三是通过互联网的诊疗服务,为这些发热的患者提供线上的咨询,开具相应的处方,利用第三方配送来满足患者要的需求。
四是多渠道增加药品的供给,相关部门也在加大药品的生产配送和供应,更多的患者可以通过零售药店或者线上购药的方式来获得需要的药品。
焦雅辉也谈及,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是当前工作的一个重点。
她具体介绍,一方面我们扩容全国的重症医疗资源。全国各地也按照我们的要求在扩容和改造定点医院、亚定点医院,同时增加二级医疗机构的重症资源,重点是拓展三级医院的重症医疗资源,包括床位、设备以及人员的培训,我们也建立了日调度的制度来随时调度各地医疗资源准备和使用的情况。另一方面,关口前移。我们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把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能够管理起来,根据风险等级实行健康管理,这项工作我们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在进展当中。
“第三项工作就是我们要求三级医院要发挥重症救治的兜底保障作用,同时我们要求医疗机构要扩容急诊就诊的能力,扩容医院床位收治的能力。”焦雅辉提到,我们要求医院要畅通急诊和住院病房收治之间的绿色通道,我们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对于急诊留观的重症患者实现24小时的清零收治,让急诊的资源能够更快速地循环和周转起来,把更多的重症患者收入院,提供重症的诊疗服务,最大程度地来实现重症患者的应收尽收,同时要求医疗机构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要落实已经形成的丰富有效经验,包括抢救制度、疑难病例的会诊和讨论制度,同时对于新冠的感染要进行同质化的治疗,多学科提供基础疾病的诊疗服务。
此外,对于120的供需紧张问题,焦雅辉回应说,我们也指导各地一方面扩容120急救电话接听的能力,提高120急救车辆的响应率,同时利用多个渠道解决非急救转运的需求,保证120的救护车能够主要承担急危重患者的救治。
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
问:在感染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重症救治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如何有效地把资源集中在那些最需要的新冠患者和其他急重症患者上来?
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列举了一组数据:我们现在床位资源方面,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总的床位数是561.6万张,近期床位使用率都是在60%左右浮动。截止到12月25日,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总数是18.1万张,也就是10万人有12.8张,其中,三级医疗机构的重症医学床位数是13.34万张,可转换ICU的床位是10.48万张。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症床位的使用率平均在50%左右波动。全国重症床位资源总体来看是充足的。当然,目前正在经历重症救治高峰的省份,重症床位的资源已经接近临界值,需要进一步来扩充重症床位的资源,或者是加快重症床位的周转。
她表示,重症抢救的设备这方面,截至12月25日,我们共有血液透析单元16.7万个,床旁血滤机也就是CRRT是2.4万台,体外膜肺氧合机就是大家知道的ECMO是2600余台,有创呼吸机是13.1万台,无创呼吸机是15.7万台,监护仪是109万台,高流量吸氧仪是5.8万台。
焦雅辉指出,目前来看,全国总体床位资源和设备资源是能够满足重症患者救治需求。我们也将根据疫情发展情况继续加大监测,同时我们也要求在国家的区域之间建立区域协同支援制度,根据每个地方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及时统筹调配全国重症资源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


来源

19楼(my19lou)综合自澎湃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等

编辑:锅锅

审核:宛

刚刚,官方公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5个配套文件

杭州市教育局最新通知:高中各年级不再组织期末考试

阳后要去拍肺部CT吗?一直咳嗽会不会引起肺炎?多位医生回应

↓↓↓猛戳下方阅读原文查看上班路上空荡荡,杭州现在还有多少人没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