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湖北|襄阳的魅力,远不止一碗牛肉面!

2017-10-01 湖北之声


很多朋友趁着长假选择出行,也有很多朋友像小编一样因为工作不能走得很远。湖北之声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推出《看湖北》,带您在荆楚大地“逛吃逛吃”,不出门就能领略湖北美景美食。


如果还嫌不过瘾,请关注湖北之声FM104.6、AM774早上7:30-9:30的焦点时刻国庆特别节目,跟随电波《看湖北》吧!

今天的《看湖北》我们将带您走进襄阳。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是湖北省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有“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说起襄阳,我们大多数人能想到牛肉面、古隆中、黄酒等等,其实襄阳的魅力远不止于此!

来到襄阳,一天可以这样度过

 如果您来到襄阳,清早可以去护城河畔晨跑锻炼,一睹旭日东升之美景。然后再到教门街,用一碗牛肉面和一杯老黄酒开始美好的一天。

随后沿着沿江大道缓缓信步,不久便来到了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故居——米公祠,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还有五百年银杏巍峨参天。祠内庭院清静,碑石林立,画廊里陈列着米苏黄蔡遗墨石刻100多块,书法艺术韵味生动炉火纯青。

游完米公祠,便可乘车穿越长虹大桥,欣赏汉江两岸旖旎风光,不久便来到一代智圣诸葛亮当年躬耕苦读之地——古隆中,古隆中风景区山峦叠翠、溪水潺流,最著名的景点有诸葛草庐、三顾堂、六角井等,在一片湖光山色中,踏足孔明求学、隐居、交友的痕迹,沿着智慧的指引,不仅能了解襄阳的历史,还能找寻历史中的三国记忆。从古隆中出来,记得一定要带一盒最具襄阳特色土特产孔明菜回家,伴着襄阳的缠蹄、香肠和蒸菜,感受最地道的襄阳味道。 

午饭过后,来到位于襄阳城南的习家池和唐城,习家池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延存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也是全国现存少有的汉代名园,被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而在习家池的马路对面,就是襄阳唐城影视基地,这里既是影视拍摄基地,也是全国性旅游目的地。园区内分为城楼、宫殿、街市、宅邸、寺院五大片区,建有皇宫、明德门、千步廊、东市、西市、青龙寺等八大盛唐建筑,漫步城内,享受“一枕春梦,浪漫唐城”的极致之旅。

夕阳西下,不妨驱车赶往临汉门,登上古城墙一览汉江落日之美,襄阳古城墙全长7377米,城墙东南角有仲宣楼,为纪念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王粲而建。城墙西北隅为夫人城,是清代同治二年襄阳人为缅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穿过临汉门,便来到繁华热闹的北街,这条以仿明清时期建筑群为主的商业文化步行街,既是襄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您吃喝玩乐的好去处。


一边漫步在古色古香的青石板路上,一边品尝襄阳各种经典小吃:金刚酥、锅巴、猪油饼......在逛吃逛吃中就来到了北街另一端的昭明台,昭明台是襄阳城的标志性建筑,为纪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而建,为魏晋风格建造了3层阁楼,高34米,成为襄城北街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襄阳城墙内最高的建筑。夜幕降临,来碗胡辣汤伴着猪油饼,登上轮渡看看襄阳霓虹初上的美景,或是停下脚步,到草庐剧场看场《草庐诸葛亮》的话剧,都是放松身心的不错选择。 

牛肉面,襄阳人的"乡味"和"乡愁"

说到襄阳最负盛名的美食,当然非牛肉面莫属了。地道的襄阳人,早起一碗面,雷打不动。如果三两天不吃牛肉面,会感觉口中无味,食欲大减。这牛肉面里,承载着襄阳人对生活的体味和感悟,以及身在异乡的游子,那浓郁而炙热的乡愁。


牛肉面是襄阳人最喜欢的早餐,它特点是一辣二麻三鲜,味道可口,回味悠长,久食不厌。牛肉面做法简单:水开后将面下入锅,煮开后捞起,加香油凉拌。吃时,撮一把放入搭勺,伸进沸水中冒热,然后加上熬好的牛肉、牛杂,辣子及其它佐料即可。因为它的独特,也造就了许多襄阳人的三件惦记事,即孩子,老婆,早上的牛肉面。

 襄阳牛肉面的味道其实并不在肉上,而在于面,和滴滴香浓的料汤。面是搁了碱的,但不过分,没有苦涩,只透着面香。这面要前一天备好。第二天一清早,架起两口大锅,一锅白汤,是开水,另一锅是红汤,是用牛油牛杂、放香料、辣椒熬出来的,上面浮着红汪汪的辣油,飘着青青的蒜苗段。

 

当然,这吃面也有讲究,第一口,不能喝汤,先来口面,软的,韧的,夹着脆,带着辣,喀嚓咯嚓有声,辣气从舌根往下,落到心里,化做暖暖的一团,随后慢慢地漾开。然后再喝汤,但要缩了嘴,小心地咪上一口,再小心地吞下,这会儿,暖流更加强劲,一浪接一浪,终于周身都热起来了,额头上,背上,细密密的汗珠渗出来,早起的困乏,骨子里的冷都化了。而新的一天,也在这层层的雾气和热辣的面条前揭开了帷幕。

“一壶黄酒喜相逢”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碗碱面加一碗黄酒,是许多襄阳人早餐“标配”,边吃边饮,好不惬意。


"一二三"黄酒在中山后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一进门,扑鼻而来的酒香让人陶醉,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几口大缸。老板冯军安和几名伙计正在用糯米、小米等材料酿酒。老板告诉我,酿好的黄酒色似乳汁,香气好,味微酸甜,略带酒味,其酒精度因加浆稀释,一般只有2-3度。由于原料使用的是糯米,所以酒的营养价值很高,又因其含有大量糖、氮浸出物,具有相当高的热量,酒精度极低,故而一不伤肝,二不伤胃,还有舒筋活血和增进食欲的功能。 

作为一个有着28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黄酒于襄阳而言,可谓不可或缺。

 

襄阳的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也说:"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襄阳歌》里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令诗仙一日要饮三百杯的酒,就是襄阳黄酒。这种意境下,酒喝得有滋味,不仅利于身体健康,还利于感情的宣泄。

 

 作坊式的做法,造就了襄阳黄酒独特的口感,可也限制了它走出古城。令人欣慰的是,现在部分黄酒传统技艺的"掌门人",已经在为飘香千年的襄阳黄酒飘出古城墙、传遍世界积极努力。

王家做的不是清汤,是传承

 明清以来,全国各地各种风味的云吞或馄饨,都在襄阳立足、生根,继而由襄阳本地人加工发展,成为具有本地特色的"清汤"。说到清汤,许多襄阳人都会想到那皮薄馅鲜、汤头浓郁的"王记清汤"。作为襄阳字号最老、味道最正的小吃,位于襄阳市樊城东风路上的王记清汤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襄阳"老味道"之一。

每天清晨,住在樊城东风路的居民都会听到敲打竹筒发出的"梆子"声。这种"梆梆"声,就是卖清汤特有的吆喝方式。一位老人、一只扁担,一副清汤担子,就形成了"王家清汤"的"活招牌"。

 

清汤用精粉擀成皮,鲜猪肉做馅,再拌上麻油、油渣,撒上葱花,包好下锅。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清汤煮好浮于水面,从锅里舀起,倒入已放好胡椒的小碗里,喝一口汤头,浓郁的胡椒味立即触发你的 50 30378 50 15290 0 0 1436 0 0:00:21 0:00:10 0:00:11 3028蕾,麻辣过后,回味无穷。

 

 说到王家清汤好吃的关键,清汤手艺的继承人 王幼民 自豪地向记者展示了他擀的清汤面皮。只见面皮薄到透光,却如纸一般可以在上面写字。

 

据王幼民介绍,解放之前,市区有12家老字号的清汤"挑子",如今传下来的只剩下"王记清汤"。为了不让这门小吃手艺失传,王幼民让子女们也学起做清汤,并要求必须做出好的"口碑"才能"出师"。如今,王幼民的四个子女都继承了父亲的手艺,让襄阳的市民能更多地品尝到传统清汤的正宗风味。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编辑:叶静

审核:石卉、李菁菁

猜你喜欢


重磅!国家明确表态,这种房子遭重创!


重磅!身份证将迎来大变革!和每一个湖北人息息相关!


第10次!湖北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快看看你涨了多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