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家住在解放路丨一家三代为什么都和这个地方“杠上了”呢?

杭州之声 2020-02-14


一条路的变迁,一座城的传奇,

几代人的故事,梦开始的地方。


今天

杭州之声继续推出

由全国70家电台联合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腾讯新闻制作的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


今天,我们走进山西临汾解放路,一起听听临汾解放路上这一家三代的故事。



学生:起立,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下。今天我们学习课本57页《寓言二则》,请大家打开课本……


记者采访年近八旬的王安民△


回忆起半个世纪前走进教室、站上讲台的情景,王安民还历历在目。再次回到临汾市解放路小学,年近八旬的老人家激动不已。



1962年12月10日,王安民毕业分配到临汾市解放路小学,当时条件比较困难,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出行基本靠走。他把铺盖一卷、单子一裹、肩上一背,手里提个网兜,步行来到解放路小学。



解放路小学位于临汾市尧都区解放西路25号,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校,前身是1921年创建的省立第六师范附属小学, 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1956年迁入现址。能到这所学校当老师,王安民想都不敢想。回忆起走进学校的情景,王安民说:“当时都不敢吭气儿,根本都不敢想能到这儿,解放路小学在省里都是挂了号的,全省有名的,当时很高兴。学校当年一共就五排房子,一排四个教室,有一个小土操场,就是这样的环境。”



刚到学校任教的王安民,也是第一次踏上临汾市解放路。王安民说,过去解放路不宽,路面不是水泥路,也不是柏油路,都是用原来城墙上的砖铺的,路两边的门市部基本没有,很冷清,汽车没有几辆,行人也很少,人们的出行方式基本靠走,所以,来到解放路小学任教的老师们吃住都在学校,已经成家的王安民也只在周末回家。



1968年家里买了一辆破旧自行车,王安民带着儿子,“我上班,他上学。”王安民子女三人都从解放路小学毕业,其中大儿子王金萍师范学校毕业后到解放路小学任教,由一名普通教师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副校长,现担任解放路第二小学校长,回想起小时候父亲带着他上班的情景犹如昨天。王金萍说:“记得以前大人们上班都住在单位,1978年转学到了解放路小学,印象中,学校的校舍和农村的土坯房没有多大的区别。小时候,解放路上几乎没有什么车、没有什么人。”同样就读解放路小学的孙子王源辰,小时候上学的情景与爷爷和父亲的情景如出一辙。王源辰回忆道:“大早上我爸骑着自行车带我去学校,车子是那种直梁的,坐在上面非常冷,早上吹着风就把我带过来了。”也许是巧合,留在祖孙三代人心中的记忆仿佛在复制重演。


△父子同框:1986年在解放路小学工作的王金萍(二排左五)、父亲王安民(右五)


1977年,随着高考的恢复,儿子王金萍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是考高中上大学,还是考师范当老师,问题摆在了一家人面前。王金萍回忆说:“恢复高考之后,第一年施行初中考师范,父亲问我要不要考,我也不懂、不知道呀!父亲说,一方面考上师范可以把农户转市民,毕业出来就可以挣钱,上学期间每月还有18元的补助,就这样报名参加了考试。”


从解放路小学毕业的王金萍(中),应该没有想到以后自己会在这里工作△


最终,王金萍以学校第四名的成绩考上了师范。经过三年学习,1985年10月份,身份由学生转变为老师重回解放路小学,王金萍心情十万感慨,“面对的都是自己的老师,在他们面前,以前是一个调皮的学生,现在成了同事,但依然感觉是面对老师在工作,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松懈。”


△2001年春节王金萍一家三口在解放路小学的合影


源于父亲的影响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任教之后王金萍再无他念,一心只想做好教师的工作。而在孙子王源辰的印象中,爷爷严肃认真的形象也在影响着他这一代人。“刚上小学的时候,爷爷在学校任支部书记,因为家教严格,在学校从没称呼过爷爷,直到现在在工作场合,见到自己的父亲,也是称呼王校长。”王源辰总结了三个字“拎得清”。爷爷这样教育父亲,父亲也这样教育自己。王源辰刚参加工作也在教育部门,从爷爷、父母和爱人身上,感受到教师的辛苦,他真切的感受到,“老师是一个良心职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王源辰小时候的很多照片都是在解放路小学拍摄的△


△1995年王安民(左一)与校长商议工作,从青春年少到暮年白发,解放路小学是他最热爱的地方


四十多年的坚持和坚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爱,王安民为家里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不管你干什么都要干好,别丢人!”


王安民是这么要求下一代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工作中永远热情饱满△


王安民一直关心着教育事业,用他的话讲,“干了一辈子了!”现在国家重视教育,他还经常和孩子们探讨教育扶贫问题。他说:“教育扶贫,不能流于形式,根本问题是解决师资的问题,责任心的问题。”年近八旬的老人,对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只有一句嘱托,“好好干,多培养几个老师,多培养一些人才。”


爷孙同框:2000年小学毕业的王源辰(前排右七)坐在他后面的是爷爷王安民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一家三代人生活工作在临汾市解放路,不仅见证了学校的变化,也见证了解放路由窄变宽,城市的日新月异。王安民说:“我一辈子的一半时间都是在解放路度过的。当年有办法的都离开了,但是现在都后悔了。我坚定我自己的选择。每当路过解放路的时候,总是不由得想多看几眼,对解放路的感情永远忘不了。”


退休了后的王安民心系解放路、心系教育、心系祖国△


王安民一家对临汾解放路感情很深,现在家里有了第四代,他们希望未来可爱的小孙女也能在这里读书、工作,他们的故事还将在临汾解放路上继续延续。我想最美的故事也应是如此,三尺讲台三代人,一生情怀一条路。


一条路一辈子△


不能忘记的历史


71年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战72天

攻克国民党坚固设防的临汾城

临汾解放!

                                         

这场攻坚战就是临汾战役

临汾战役由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指挥,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太岳军区部队及晋绥军区部队参战。


(临汾战役期间,徐向前在前线)


临汾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晋南军事重镇。西临汾河,东、南、北三面都是平原,地形开阔,易守难攻,城池依丘而建,内高外低,墙高壕深,壮似卧牛,素有“卧牛城”之称。此外,临汾不像别的城市东西南北四处有关可攻,仅在城东偏南部筑有东关。


国民党守军总指挥梁培璜对工事进行了加固和扩建,纵深内外筑起四道防线,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综观临汾,实属集天然与人工为一体的坚城要塞,城垣异常坚固,地势易守难攻,守军可谓得天独厚,梁培璜得意的称其为中国的“马其诺”防线


1948年3月7日晨,临汾战役打响。经过激战最外面两道防线被我军攻破,在临汾城及其东关高高的城墙下,我军以掩护交通壕逐步渗透逼近,收紧了包围圈。

4月11日起,开始了对东关的攻击。双方以堑壕对堑壕、地堡对地堡、坑道对坑道的方式作战,每寸土地都经过了异常惨烈的争夺。

5月17日19时50分,坑道爆破成功,将城墙炸开两处各50余米的缺口,突击队首先登城。其他部队随即在炮火掩护下也突入城内,并与守军展开激烈巷战。

5月17日24时,全歼守军,战役结束。



临汾战役历时72天,共毙伤俘国民党军2.5万余人。至此,晋南地区全部解放,吕梁、太岳两解放区连成一片。第8纵队第23旅战功卓著,晋冀鲁豫军区授予其“临汾旅”称号。


(徐向前(台上中)为临汾战役中立功的部队颁发奖旗)


“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战役……取得攻坚战经验,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

——毛泽东


这就是临汾战役

战况惨烈,意义非凡

此役胜利,临汾正式宣告解放


如今的临汾解放路一派欣欣向荣△

临汾日报摄影记者 苏亚兵摄



 临汾解放路的“前世今生”

1948年山西省临汾市解放,由于临汾解放攻坚战爆破口位于平阳广场与解放路十字路口附近,为了纪念临汾解放,这条路便被命名为解放路。过去解放路就是一条通往地里的土路,两边基本上都是老百姓的菜地、麦地,人家很少。临汾解放后,政府从其他地方运来土,将沟壑和城壕沟都填埋,渐渐有人依城墙建房,慢慢形成了可供行走的路,曾有一段时间,解放路都是由城墙砖砌成的‘人字形’路。”现在,解放路已由东起平阳街西至鼓楼北大街,延伸出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是一条重要的城区主干道,是临汾政治、文化、经贸中心。2018年市政规划解放东路拓宽改造及开建高架立交桥,将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整体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我家住在解放路》同名主题歌 

词曲作者:王鸣铎  演唱:黑龙江音乐广播 朵朵


明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融媒体报道

《我家住在解放路》将刊播


福州解放桥隐藏的时代密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