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豆瓣9.1高分纪录片,导演失控落泪: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

杭州之声 2021-04-15



本文共3608个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作者:陈浩  来源:艺非凡(ID: dulantea)

图片来源:《他乡的童年》


你觉得什么是成功?
“当你有一份工作,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就算是成功。“没有什么最好的,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好,是平等的。

你能相信吗?这么成熟的答案,出自几个只有9岁的孩子之口。


这个镜头出自周轶君导演的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刚刚播出两集,便在豆瓣获得9.1高分。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个性,自然也有着最适合的教育方式。而不同的教育方式,又导致了不同的个性。
这部纪录片,就是讲述几个国家对孩子教育截然不同的态度。被人羡慕的教育并不完美,被人批判的方式并非毫无用处。 
前两集讲述了两个最极端的模式:
个人空间第一的芬兰,集体主义至上的日本。 
提起芬兰,
许多人会想到芬兰式距离与冷漠。排队的时候,间隔距离至少要1米,公车上紧挨着的座位是无法忍受的。

但是这个人口只有500万的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芬兰人甚至敢说:芬兰最好的学校,就是离家最近的那一所。因为每个学校的质量都一样高。  
这里的孩子上学极其自由,
用我们的标准来看甚至自由过了火。纪录片的导演,周轶君,到达学校时,感觉这里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游乐场。学生们有聚在一起玩手机的、打游戏、玩桌游的,甚至还有翻跟斗和跳舞的人。  
即使在课堂上,也是有的打扮稀奇古怪,有的光明正大吃东西。学生的高度自由,是以老师的兢兢业业为前提。

出现在镜头中的拉妮老师,负责教小学三年级。她讲一堂主题为《时间、年龄、我》的课,能穿插着艺术作品、数学、生物、芬兰语言文学…为此要准备许久。

但是老师如此认真,并不是为了学生的成绩。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没有任何考试,他们特意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老师要评估的,不是学生学了多少东西,而是他们学习的方法。 
现在的时代飞速向前,
芬兰老师的任务却是让他们慢下来,静下心来一起看书。虽然姿势五花八门,抱着熊的,趴在地上的,甚至倒立在桌子上的,但重点是爱上阅读。 
而日本的教育理念,
刚好和芬兰完全相反。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特殊的地方,一开始就放出差异最大的。日本幼儿园的早晨从晨练开始。孩子们一大早就光着脚在土地上,疯狂地跑、跳、喊,爬上爬下、翻滚,为的是让身体苏醒。

日本讲究个人仪表,更讲究团体和规则。孩子们从小就集体练习坐姿,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一模一样。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的孩子就被教育,要遵守并维护团体的秩序和规则。东京的藤幼儿园,以独特的圆形设计闻名,设计师的初衷,是可以让孩子自由出入各个教室。体会到自由和随心所欲。
 但是如果认真看细节,就会发现这座“自由”的幼儿园,其实充满了“枷锁”。教室入门处的地板上,绘制了拖鞋的图案,提醒孩子要把鞋子摆正。

推拉门经过特殊设计,孩子的力量无法一次性关上,必须关第二次才能严丝合缝。因为如果忘记了,就会留下缝隙,离门近的孩子会喊冷。这样是为了教会每个孩子,最后进来要随手关门,不然就会给其他人添麻烦。

水龙头原本是有水槽的,但后来被拿掉了,因为这样不及时关水,就会弄湿自己的脚,让孩子记住节约用水。

幼儿园的许多细节,其实都是在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没有做完整,就会有人因为你的失误而受伤。
从孩子的教育方式,就能明白为什么日本以做事严谨,追求完美而闻名。他们的追求完美,是为了让团队更好,是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 
从孩子的身上,
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未来;从教育方式上,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的性格。芬兰的课堂自由,注定他们不会照本宣科。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去森林上课,给每个人发一张色卡,让他们去森林中寻找匹配的颜色。 
周轶君说在她尝试之前,单纯觉得森林中只有两种颜色:绿色和土色。孩子们需要观察,甚至闻味道,回答什么都可以,并没有对错。你可以说它是自然的味道,
也可以说闻起来像苹果、像雨。

芬兰的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回到生存的环境中。所以芬兰给人的感觉就是朴素,拒绝喧嚣,回归本来,这是一个安静不急躁的社会 
当芬兰的孩子在品味自然时,
日本的孩子在学习分享与保护。幼儿园安排孩子们吃饭时,常常是6个人一桌,其中2个人自己带便当,4个人吃学校的配餐,配餐里会额外提供果冻。在正式开动之前,孩子们要去交流沟通,和伙伴分享、分配食物。 
但是当分配结束后,
老师们又会用“抢”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会说“不”。偷偷拿孩子的食物,装可怜索取,孩子们都会马上推开老师的手,并大声拒绝。

因为老师希望教给孩子,这个时代“拒绝”同样很重要。 分享是为了让孩子意识到,即使是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有时候也是需要分享的。但是分享结束后,对于有些重要的东西,例如仅此一份的午餐,是要靠自己去保护的。  
如果芬兰教育追求的是平和,那日本教育追求的则是力量。他们在让每个孩子有自己角色的同时,又引导他们凝聚成一股力量
 芬兰人很内敛,喜欢保留自己的空间,即使夫妻之间也一样。芬兰人把“爱”看的很崇高,
和中国人一样,不会轻易挂在嘴边。如果丈夫出门前对妻子说“我爱你”,她可能会觉得丈夫是疯了,或者犯了什么大错。

这种内敛和距离,同样存在于父母和孩子之间。芬兰父母的眼里,父母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而是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存下来的人,所以需要规矩和边界。这同样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前面提到的拉妮老师,
她有5个孩子,但自己从来没有落下学习。为了取得芬兰文学教师的资格,她在取得学位后,又学了一年半的中文,并针对自己的教学做了研究计划。连厨房都随手放着她要看的书。

对于她来说,学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为了竞争或者攀比,只是为了自己和学生而已。因为她能学到的知识,就是她教给学生的东西。她的老师是这样教会她,如今她也这样教育着自己的学生。也许这就是芬兰人非常信任老师的原因之一。

在日本就是完全相反,许多母亲为了孩子甘愿牺牲自己。在日本的文化里,妈妈做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如果孩子的东西都是从商场买来的,会被其他人瞧不起。
 日本的许多家庭,都是父亲工作赚钱,每天早出晚归,很少能和家人呆在一起。母亲虽然在家,但是全部家务和孩子的事,都需要她独自面对和解决  
拉妮老师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理解时间,
带他们去疗养院看望老人。老人与孩子的对话,正是过去与现在的交流。

老人和孩子一起画画时,周轶君也加入了其中,她一直觉得自己画画很差。但旁边有位老人告诉她:自己同样没有学过画画,甚至不擅长,
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已。当你的人生中有一项爱好,你永远不会孤单,不会绝望。

拉妮也告诉周轶君,画画的是为了表达自己,而不是为了竞争,我们不做任何评比。你只需要用不同的创意,表达自己的感情。芬兰人所追求的:为了你的生活而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知道周轶君的人,都明白她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曾经在中东当过战地记者的她,听完这些话居然崩溃了,忍不住哭起来,她说:“我从小一直被说你这个不行那个做不好,你不可能做到这个那个。”

但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东西。日本的教育能教出守规矩的孩子,但会磨灭他们的棱角。父亲担心在日本的学校中,会导致孩子的个性消失。因为日本的社会讲究团体,要学会照顾周边人的感情。但照顾了所有人的感情,最后唯独对不起自己。 
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压抑,
以至于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感泪疗法师,教人们怎么哭出来给日本人从小接受的集体教育,带来一点感性。  
有的男生从幼儿园开始,
老师就教育他不能在别人面前流泪。甚至家人过世时哭泣,因为有外人在,还被告知先不要哭。日本人不在公共场合表达悲伤的原因,
是因为会给别人造成负担和麻烦。
 而看上去让人羡慕的芬兰,
同时也有当地人在质疑。有人觉得芬兰会变成一个福利太重的保姆国家,而不是有竞争力的资本社会。
 
甚至学校的校长都觉得, 现在孩子的生活太轻松了,看电视玩游戏,失去了芬兰曾经的努力精神。经历过芬兰苦日子的他,其实希望有更多竞争。因为正是过去的努力,才造就了如今的幸福。
 纪录片中颇为有趣的一幕,是芬兰人提到他们的教育,跟中国的孔子很相似:因材施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而讲述日本那集,幼儿园的园长,
在最后题字的时候,引用的是孟子的一句话:不为也,非不能。

也许这就和围城是一个道理,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没有完美的教育理论,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重要的是跟着时间的变化,去改变、提高它,让它更适应这个时代,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受教育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未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编辑:叶璐精选阅读花费936万续命,李宗伟流泪了:抗癌真的太痛苦!
王菲新歌刷屏了!
3成爱点外卖,一半学习成常态!这份调查让你认识不一样的杭州青年!
无缝换乘!东站枢纽铁路换乘地铁将开启“免检模式”
逃犯要给民警捐骨髓:他亲手抓了我,但我想给他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