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刚刚,杭州“入秋”,破1951年来最迟纪录!下周气温或降至12℃左右!

杭州之声 2021-04-14

刚刚,市气象局宣布:从今天起,杭州市未来连续五天的平均气温低于22℃,开始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天!


破1951年以来最迟入秋纪录!

虽说杭州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但每个季节可未必都能“分”到3个月那么长。一般而言,杭州的春秋短暂,尤其是秋天,长的年份两个多月,短的也就50天左右。


近几年,杭州入秋的时间,都相对偏晚——


2015年杭州的入秋时间是10月5日;


2016年杭州的入秋时间是10月7日;


2017年杭州的入秋时间是10月11日;


2018年杭州的入秋时间是10月2日;


而今年杭州的入秋时间,破了1951年以来最迟入秋纪录!


今天,弱冷空气开始渗透,温度明显下滑,今明天最高预计25-26 ℃左右。本次冷空气影响时间较长,其中14-16日影响最大,最低温下降明显,最低或降至12℃左右。近期杭州以云天气为主,14日、17-18日有些小雨。另外由于低层相对湿度较大,明天早晨可能会出现雾。近期杭州市雨水较少,森林火险等级较高,需注意用火安全;早晨前后易出现低能见度天气,请注意出行安全。


“秋冻”有讲究

随着秋天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说法,适当“秋冻”能提高肌体抗病能力,对呼吸系统疾病可起到积极预防作用。


“秋冻”,要随着气温的降低逐渐增加衣服,如果室内外温差超过7℃,或者昼夜温差超过10℃时,添加衣服就很有必要了。而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秋冻”不要只讲“冻”,还要“动”,适当在户外做一些耐寒锻炼,以不打喷嚏、不流鼻涕、不产生寒颤为底线。


“秋冻”四部位冻不得,头部、脚部、肚脐、肩膀这四处对外部寒冷刺激较为敏感,应格外注重保暖。


此外,“秋冻”也不是人人适宜,慢性肺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胃肠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皆不应“秋冻”,以免加重病情,损害身体。


气温突降宜“热食”


秋日一到,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寒气来袭,易引起感冒发热。因此,这段时间宜热食,多食一些具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的温性食物。


炖参肠:


原料:海参100克,猪大肠150克,黑木耳30克,葱、姜、蒜、料酒、酱油、盐各适量。


制作方法:(1)水发好的海参去肠切条,木耳泡大,洗净、切 条,猪大肠洗净切段。(2)锅内放入沸水,先将海参、大肠分别焯一下,然后将大肠放锅内,加水煮至五成熟,放入海参及葱、姜、蒜、料酒、酱油,煮至海参、 大肠熟烂,再加黑木耳,稍加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


适用:阴虚火旺,大便不通者。


大枣粥:


红枣10至20枚,大米100克,同煮粥,用冰糖或白糖调味食用。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


适用:体虚,胃弱食少,大便溏稀,营养不良,气血不足。


栗子冬菇:


原料:水发冬菇75克、栗子300克、绿蔬菜100克、白糖、色拉油、酱油、芝麻油、湿淀粉适量


制法:(1)选用大小均匀直径2厘米左右的冬菇,去蒂洗净。栗子横割一刀,放入沸水煮至壳裂,用漏勺捞出,剥去外膜。(2)炒锅置旺火上烧热,下色拉 油,倒入栗子、冬菇略煸炒,加酱油、白糖和水,烧沸后,用湿淀粉调稀勾芡,淋上芝麻油,起锅装盘,四周缀上焯熟的绿蔬菜即成。


功效: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


适用:体质虚弱,反胃不食,泄泻痢疾,便血,筋伤骨折瘀肿、疼痛,瘰疬肿毒等。


当归生姜羊肉汤:


原料:羊肉500克,生姜250克、当归150克、葱、料酒、盐适量。


制法:(1)当归,生姜用清水洗净,切成大片;(2)羊肉去骨,剔去筋膜,入沸水汆去血水,捞出晾凉,切成5厘米长、2厘米宽、1厘米厚的条;(3)砂锅中掺入清水适量,将切好的羊肉、当归、生姜放入锅内,旺火烧沸后,打去浮沫,改用文火炖1小时,羊肉熟透即成。


功效:这是沿用了2000多年的中医名方,由汉代医圣张仲景创制,记载于医学经典《金匮要略》。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养血补血的功效。


适用:偶感风寒、疲倦乏力、恶风怕冷、头昏失眠、容易感冒、面色偏白。


来源:杭州发布、杭州市气象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毛桦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