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医学奇才?小学生研究基因与癌症关系拿大奖!水平堪比博士!父母身份曝光…

导读:近日,一项名为《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作品引发广泛关注。


原因无他,项目听着就很高端,项目的完成人却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知名医疗媒体“丁香园”指出,该项目的立意、实验设计堪比博士生科研水平。


而令人惊讶的是,该小学生在实验记录本曾写下“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7月13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对此发布声明指出,“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来   源丨本文综合自: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殷俊)、每日经济新闻、上游新闻、澎湃新闻、丁香园、半月谈


近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中广为传播,引发质疑。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有在读博士生就表示:


“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么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关系?”


7月12日,知名医疗媒体账号“丁香园”发布微博评论称:


“医学神童,建议破格录取。”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网站针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成果“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相关舆情发布了声明:


近期,一项名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 

针对此舆情事件,我所高度重视,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小学生研究基因获全国科技创新大奖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在线展示栏目中,展示了来自云南代表队生命科学类的小学组参赛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作者是来自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的陈某石,指导老师为吕冬梅、马清。


官网显示,该研究项目获得了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上,陈某石的头像一脸稚气,挂在项目简介的左侧,看起来孩童模样。


正如项目名称所示,研究主角是一个名为 C10orf67 的基因。陈同学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成功构建 C10orf67 基因敲除小鼠,并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多个方面对 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 



从项目简介上看,其中不乏各种生物学领域的常见字眼:基因组、转录组、突变基因、基因敲除和结直肠癌等。研究方法也十分多样,从基因敲除小鼠到细胞生物学,再到临床样本分析,真可谓层层深入。


年仅小学就能有如此成就,让许多网友直呼「这真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



以下为《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简介:


高原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机体对高原适应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低氧适应,而低氧在人类疾病包括实体瘤中也常发生。


利用高原适应与肿瘤细胞适应的相似性,本项目前期利用遗传学比较分析了高原家养哺乳动物和对应平原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发现了高原哺乳动物低氧适应受选择的关键突变基因C10orf67,并构建了C10orf67基因敲除小鼠,通过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动物模型、临床样本分析等方面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解析,发现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敲低其表达可以显著抑制细胞的增殖,将细胞阻滞在G2/M期。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C10orf67可以调节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因此,对C10orf67在结直肠癌中的功能解析,有望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根据官方资料,在机制探究中,陈同学不仅做了 RT-PCR、Western blot,还构建 C10orf67 低表达的细胞系。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项目的展示页面,还公布了陈某石的实验记录本:


“2018.1.6 吕老师带我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陈老师和杨老师提及低氧适应研究重要性,而我想研究肿瘤,因为肿瘤太可怕了。”


“2018年1月9日,老师们给了我一个基因,叫C10orf67,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


“2018年1月10日,(我)还是不太了解基因。”


“2018年1月13日,了解PCR技术的原理,知道……概念,大概了解为何通过荧光强弱的比较就能知道哪些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项目科研水平与博士相当?



陈某石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网络上曝光之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


网友们认为,作为一个小学生,根本不可能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用于研究生物科学的相关课题。


不少网友提出质疑:


“作为985的本科理工科化学系毕业生,表示真的很深奥,居然看不懂,服了!”


“我还在为生化的基因章节掉头发,这娃都研究C10orf67在结直肠癌的高表达了。”


“光是PCR一做就能做一天,小学生有能力有体力进行这种强度的工作?”


“我们实验室八点打卡晚上九点半打卡回宿舍,导师还觉得我们太轻松了?更别说转录组分析spss数据分析。mega、primer他会用?


“我作为国内绝对一流的6年制医科大学毕业生,近30年的临床经验,如果不去认真检索文献的话,连这个项目简介都看不懂,尤其是那个C10orf67,压根不知道是什么鬼。他一个小学生,居然还以此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大奖,这等人物真是稀世天才啊。”


图片来源: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


另据上游新闻,一所985大学在读博士生表示,根据陈某石的实验记录,刚开始他连基因是什么都不清楚,“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么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关系?”


7月12日,丁香园微信公众号发表题为《小学生就能研究基因和癌症关系,莫非这就是百年一遇的医学奇才?》的文章。文章评论称:


“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还有网友质疑,涉事小学生在实验记录本提到“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的陈老师和杨老师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勇彬和杨翠萍,而两位研究员与涉事小学生或存在亲戚关系。


该研究所官网显示,陈勇彬系该所肿瘤信号转导研究组负责人,陈勇彬的研究方向与前述被质疑的项目内容有重合。


陈勇彬的研究方向为肿瘤发生机制、干细胞多能性维持、抗肿瘤及提高干细胞功能新药筛选等。 


图片来源: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杨翠萍系该所肿瘤信号转导学科组学科组副研究员。


图源: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凑巧的是,杨研究员在 2016 年获批了一项名为「C10orf67在低氧适应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的国自然面上项目,除了研究的癌症不同之外(一个是肺癌,一个是结直肠癌),与陈同学的项目看起来一般无二。 


图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大赛举办方正在调查



针对社会各界的质疑,据澎湃新闻,13日上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位工作人员表示,针对该情况,他们正在进行调查,具体情况不便透露,会根据情况发布调查结果。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一位工作人员称,大赛方面正就该事件了解情况。前述课题研究是否涉嫌学术造假,如有相关证据线索,可以发送到大赛的邮箱。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介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并非孤例



新华社半月谈此前曾发表题为《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造假保研事件背后有多少“隐形加分”黑幕?》的文章。


图片来源:半月谈


文章中称:


近日,有高校教师吐槽身边同事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安到孩子身上,还送去参赛拿奖,引起不少“枪手”们共鸣。


一位曾当过“枪手”的博士说,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代工”过一个项目,课题不复杂,是关于空气污染物在密集建筑中的传播。


他按照项目需要,做了建筑物周围流场数值模拟,说明建筑不同密度对于气流速度的影响,佐证试验里烟雾的流动跟计算吻合,再配上高清摄像的视频,就拿去给导师交差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替某领导的孩子参加一项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做的。”


半月谈记者查阅了某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官方网站,从获奖名单和线上展厅来看,有几个突出感受:


首先,中学组以上的项目水平都已达到硕士乃至博士水平;


其次,大城市学生占突出优势;


第三,也是最令人惊讶的是,一等奖项目的展示里面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电子显微镜等高端仪器比比皆是,且不说这是不是学生自己做的,光是这些设备的申请就很难。





南财快评:小学生研究癌症?学术诚信也要从娃娃抓起



虽然现在还有待有关部门(包括该同学所在学校)对真相进入调查,但是基本可以断定,这个小学生的研究恐怕并非其“独立”完成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科学教育的日益重视,特别是中高考招生对这方面的某些特别条款,中小学生中进行科学研究也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如果能因此提升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并培养一定的科学思考和探索能力,自然是利国利己的好事。但是,现实中这种现象却可能变成片面追求“成果”,比如获得了多少奖,甚至做出了什么重大课题。近几年屡屡出现中小学生“发表顶尖论文”的新闻,难免让人怀疑背后的真相。 


当然,并不能因此否定中小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现在出现的问题,无非是成人科学界已经出现的问题,比如挂名作者、学术不端等等。例如前几年有中学生和其家长“共同发表”顶尖论文,这和今年揭露出来的某校教授子女改动成绩保研岂不是异曲同工?


所以,问题不是中小学生,而是他们背后的成人。


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加强了对于高校中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包括从严要求学位论文等等。既然如此,在中小学中开展科研的同时,也应该同时进行相应的学术诚信教育,科研从娃娃开始,那么诚信也应该从娃娃开始。否则,不仅会破坏学校风气,对于这些青少年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伤害——没学到真正的科学精神,却先学到了一些错误示范。 


同时,教育界也应该思考中小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除了极少数天才儿童,恐怕即使对于大部分优秀学生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掌握科学精神,以及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套路,而不能奢望能有多大的“创新”。过高的期望。恐怕本身就不符合教育科学规律。 


本期编辑 刘巷,实习生思纯

百万读者都在看……


警惕!三个月内20万人未经病毒检测豁免入境,香港已有41宗无源头确诊个案


告急!鄱阳湖急剧“变大”,多地拉响警报,224万人紧急转移!近期强降雨与1998年相比如何?专家回应


连续3天日增6万例,特朗普终于戴上口罩!美股也危险了?“最惨财报季”来临,企业盈利或大跌四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