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落实“内循环”谁最拼?千万级人口都市圈大盘点:上海都市圈消费力最牛,广深都市圈人口数据亮了

21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0-08-31

导读:内循环虽然是个比较新的概念,但迄今已引发广泛讨论。业内普遍认为,内循环不是简单的消费升级和国产替代,更不是不要外部市场。其核心是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新消费场景的投资,进而带来消费升级的质变,使得供需两端的循环形成闭环相互强化。


人口规模是底气、科学技术是发力点,而这二者正是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根基所在。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刘美琳,实习生罗淑匀

编   辑丨耿雁冰


构建“双循环”格局,或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路线图。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下半年政策以及工作目标定调。此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这一提法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


何为“内循环”?实际上,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叠加疫情影响的背景下,“内循环”概念的提出是应对当前形势的必然选择。可以看到,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驱动,挖掘内需潜力使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是“内循环”概念的应有之义。


在驱动“内循环”的过程中,以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寻找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新动力,是促进内循环流畅的重要动力。反过来,发展“内循环”的潜力,也将成为都市圈发展阶段的重要观察维度。


在此节点上,有必要在国内大循环的视角下对国内重点都市圈进行梳理和盘点。人口数量是划分都市圈能级的重要维度。截至2019年末,全国有上海、北京、广州、杭州、深圳等10个2000万人以上的大都市圈,以及重庆、青岛、厦漳泉等14个1000万-2000万人大都市圈。


为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将选取24个千万级人口都市圈作为研究样本(包括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苏锡常、天津、南京、成都、杭州、重庆、武汉、长株潭、郑州、西安、厦泉漳、合肥、青岛、济南、宁波、石家庄、哈尔滨、沈阳、南昌、长吉都市圈),重点分析头部都市圈具体发展情况,并从都市圈内人口动态循环、消费内循环、科技内循环三大维度来梳理各都市圈的实力。






人口动态循环:广深都市圈享增长和结构双优势



都市圈是人口吸纳的主要空间,同时,充足的人口规模也是都市圈扩大内需、实现内循环的重要前提。


人口规模代表消费市场的容量,从人口总量上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四大一线城市,带领各自都市圈领跑全国。其中,上海都市圈一骑绝尘。2019年,上海都市圈常住人口约7125万,远超北京(2600万)、广州(3711万)、深圳(3290万)三大一线城市都市圈。



上海都市圈为何人口规模如此庞大?这与区域划分不无关系。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上海都市圈共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4个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和浙江省的4个市(嘉兴、宁波、舟山、湖州),同时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同时坐拥两大“千万人口城市”(上海、苏州)的都市圈。此外,宁波的常住人口数量在上海都市圈中排名第三,2019年常住人口规模达854万,目标直指“千万人口俱乐部”。


人口增量方面,深圳和广州两大都市圈近年来始终保持着领跑姿态,2015-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分别高达61、60万。2019年,区域中心城市深圳和广州两市常住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16%和2.7%,高于郑州、西安、成都、武汉等“网红”新一线城市。深圳更是自2015年已连续4年人口增量在50万以上,人口吸引力无可比拟。


人口流入指标上,广深都市圈也优势显著。2019年,广、深都市圈中入选全国流入人口前20名的城市分别有2个(广州、佛山)和3个(深圳、东莞、惠州)。除了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外,两大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发达、产业基础深厚,并积极推进产业升级,从而释放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才是外来人口大量流入的根本原因。


最后再看人口潜力。一般而言,小学生人数是衡量未来人口红利的重要指标,小学生背后的家长群体,更是城市里的青壮年中坚力量。这一指标上,广、深都市圈在小学生人口比例方面依然表现不俗。2018年,广州和深圳小学生人口比例分别为19.99%和15.6%,包揽了24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第1和第3名。这表明两大都市圈的人口结构较为年轻,为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人力资本。





消费内循环:上海都市圈消费实力全国居首



扩大内需是国内大循环的基本内涵,也将成为接下来宏观经济复苏的主要发力点。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认为,讨论消费内循环可主要围绕两点:一看存量,二看增量。存量是指现有的消费市场量级,采用各地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增量即新的消费增长点、新品类、新业态。以线上电商为代表的新零售、对四五线城市下沉市场消费潜力的挖掘、培育城市“夜经济”,都是近年来消费的重要增长点。


综合观察存量、增量,上海的消费能力都领跑全国。市场规模上,与都市圈人口总量第一相对应的是,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连年稳居第一。2019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497.2亿元,比第二名北京高出1227亿。


如今,上海已成为当之无愧的新零售之都。2017年,共有226个在新零售业内较有代表性的品牌将它们的“第一家”落于上海,随后上海宣布推动打造“上海购物”的八大工程等举措,为新零售之城的建设提供了肥沃的成长土壤。自2018年以来,上海的新零售招聘职位占比一直位居全国城市之首。


新品不仅来到上海,也诞生于上海。凭借强大的消费实力和市场活力,上海也孵化了很多国货。良好的口碑叠加较为复杂的外贸环境,优质国货近年来迅速崛起。以“美加净×大白兔”润唇膏为代表的跨界新秀品牌,它的诞生离不开上海整体的消费环境和企业创新。


上海 图/图虫


相比上海,广州自2020年开始加大马力,在新消费领域呈现出明显的追赶态势。2020年上半年,广州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1.6%,占全市社零总额比重为21.2%,新业态新消费全面提速。


5月8日,广州正式印发《关于提振消费促进市场繁荣的若干措施》,一口气提出20条措施。广州将积极争取政策突破设立市内免税店,引导消费回流,释放免税消费潜力。为活跃消费氛围,从7月到12月,广州每个月还将举行至少一场大型消费节。夜经济方面,还将打造一批地标性夜间经济集聚区,策划举办系列夜间活动,并出台夜间消费专项扶持办法。


凭借稳定的供应链优势,千年商都广州也在转向电商直播之都,并于今年6月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平台的直播带货节。截至目前,广州644家批发市场已全部开展直播销售,今年2月以来入驻淘宝直播的批发市场商户同比增长4倍,开播场次居全国第一。根据最新的《有赞快手商家画像研究报告》,广州已成为全国直播商家最多的城市。





科技内循环:西安领跑新一线城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逆全球化态势愈加明显。与此同时,中美博弈进一步加深,美国尤其指向中国高科技领域,接连制裁中兴、华为、字节跳动甚至部分高校。


上述背景下,核心技术国产化提速成为必然选项。在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端制造及自主可控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是下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要义。就科技内循环而言,21世纪经济研究院重点选取研发投入强度、双一流高校数量两个直观指标进行分析。


研发投入强度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意味着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从0到1”的重要一跃。长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能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对于社会的科技进步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方面,北京的表现尤为亮眼,2018年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17%,是全国唯一高于5%的区域,远超创新型国家和地区2.5%的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全球排名第一的以色列(4.25%)。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域内以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众多,并聚集了大量科研院所和企业研发总部。


新一线城市中,西安同样表现不俗。2018年,西安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达5.10%,高于全国2.91个百分点。


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何如此“硬核”,甚至成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看来,“硬科技”概念诞生于西安绝非偶然,西安科研院所与高校资源富集,军工企业传统基础雄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兴起,为硬科技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提出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后,西安迅速出台一系列奖励扶持措施。其中,2018年出台的“西安硬科技十条”颇具代表性。根据这项政策,西安对新建的各级军民融合产业孵化器,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于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或核心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其年营业收入实际,给予最高800万元奖励。


西安 图/图虫


高校作为研发活动的重要主体、科研人才的培育基地,同样值得讨论。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2019年,北京共有双一流高校34所,科研“领头羊”的地位不可撼动,约为第二名上海(14所)的2.4倍。北京丰富的高校科教资源,与以中关村科学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以亦庄、顺义为重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创新引领示范区,一同形成了全国最优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系统。


当前,北京的高精尖产业发展路线已较为清晰。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涌现出新办企业7.04万户,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设企业有2.45万户,占比接近35%,远超居第二位的批发和零售业1.38万户新增规模。





人口、科技是国内大循环压舱石



我们将国内大循环格局的观察视角下沉至都市圈这一区域层级,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上海都市圈的人口规模遥遥领先,近7125万的人口规模超过英国、法国等国家,为进一步挖掘内需市场奠定了基础。从消费内循环角度观察亦可发现,上海都市圈不但社销零售总额连年稳居第一,消费新品吸引力十分显著,建设“品牌直播第一城”步伐更是不断加快,消费市场规模和消费新活力可谓兼具。可以预计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思路转向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上海都市圈在消费内循环上有着极大的想象空间。


科技内循环方面,北京都市圈成为中国核心技术国产化的领跑者。无论从研发投入强度还是从双一流高校数量上看,北京都市圈都稳居全国首位。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平台,以高校科教资源形成了全国最优质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系统。


在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涌现出新办企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设企业远超其他行业的新增规模,这显示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路线已较为清晰。接下来,在克服核心技术壁垒、争夺科技话语权的过程中,北京都市圈也将担任起“领头羊”的角色。


内循环虽然是个比较新的概念,但迄今已引发广泛讨论。业内普遍认为,内循环不是简单的消费升级和国产替代,更不是不要外部市场。其核心是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之以大规模创造新消费场景的投资,进而带来消费升级的质变,使得供需两端的循环形成闭环相互强化。


归根结底,产业升级的前提是改变当前部分核心技术领域仍被“卡脖子”的局面,实现科技的内循环。消费繁荣的前提是在庞大人口规模的有力支撑下,于需求端不断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换言之,人口规模是底气、科学技术是发力点,而这二者正是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根基所在。


图/视觉中国





记者观察:发展国内大循环需要都市圈交通、市场、科研一体化



这一崭新的经济发展思路下,中国当前的区域格局或将迎来调整。笔者认为,在探讨国内大循环概念的过程中,不能离开区域的概念。国内大循环落地的过程中,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必将扮演重要角色。中观层面来看,区域大循环将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


进一步讲,区域大循环不仅涉及都市圈内部循环的概念,还应引入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的互联互通,即外部循环。广州、深圳作为国内两大头部都市圈,内部各方面的循环都已较为活跃。与此同时,两大都市圈还同聚粤港澳大湾区内,目前已呈现出明显的联动发展效应。无论从消费内循环还是科技内循环来看,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在新循环经济格局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都市圈?都市圈怎样才能打通各种壁垒和阻碍,从而在更大的区域层级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良性大循环?


实际上,从最初的广佛同城,到广佛肇经济圈、广清一体化,再到如今的广州都市圈,广州在区域上的核心地位不断加强,辐射范围越来越广。近年来,广州与佛山、中山等周边城市,正不断冲破地理界线实现跨界合作。


不可否认,地理距离短是都市圈抱团发展的天然优势。珠三角城市分布比较紧凑,广州市中心到佛山市中心只有30公里。另一方面,成熟的交通一体化也是广州都市圈内部联系紧密的关键原因。以笔者本人为例,虽然居住于广州西部主城区,若乘坐公交车前往佛山南海区,路上所需时间还不到半小时。由于交通非常便利,城与城之间的行政边界感也更加模糊,餐饮服务业等消费市场也因此打破了城市的界限,实现了都市圈内部的消费循环。从广州前往佛山吃宵夜再回家,成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反过来,对于佛山商家来说,接待广州顾客自然也是常态。


再来看科技内循环。讨论科技,往往离不开R&D经费这一指标。它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以及试验研究经费。通俗地讲,基础研究就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应用研究就是在此之上研究应用。试验研究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再对产品生产或工艺进行研究。这三部分,也对应着科技从理论规律到产品落地的上中下游环节。


这一点上,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呈现出良好的协同发展状态。在深圳都市圈,企业是科研队伍的排头兵。一直以重视研发著称的华为,仅凭一己之力,就撑起广东“半边天”。年报显示,华为2018年研发费用高达1015亿元,约占同年广东全省研发经费37.5%。


虽然深圳企业是当地科研的中坚力量,但一般来说,企业往往更关注产品层面,主要以最末端的试验研究为主,基础研究短板却比较明显。2018年,全国科研经费投入总量上,高校、政府、企业占比分别为7.4%、13.7%和77.4%;如果单看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企业占比极低,高校、政府、企业占比分别为56.4%、40.4%和3.2%。


相比之下,基础研究主要依赖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这正是广州都市圈的强项所在。广州高校实力雄厚,坐拥5所“双一流”高校。2018年,主要高校拥有各类高层次人才2161人,其中九成全职在广州;主要科研院所23位中外院士,四成全职在广州,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中超九成在广州。


2018年,广东全省科研经费以2704.7亿元位居全国首位,可见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之间的科技内循环成效显著,在科研上中下游环节均实现了有效配合。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在构建国内大循环背景下,我们需要怎样的都市圈?通过上述讨论可见,交通一体化是都市圈建设的前提,更是构建区域内循环体系的基石。在都市圈之间,一旦形成科研配套、产业联动的区域格局,将有效提升整个区域的科研实力和产业层次。


超大规模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为构建高水平国内大循环提供了良好基础。在都市圈内部,城与城之间的紧密联系将有效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形成一个保证公平的统一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围绕都市圈消费、投资以及各种经济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市场,根本上考验的是城市的营商环境成熟度。唯有以积极、开放的态度迎接外来消费者、投资者,营造诚信、有序、透明的市场环境,才能在都市圈内部不断扩大自身的市场辐射范围,从而在这一轮内循环新格局之下获得更多的发展红利。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刚刚批复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将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如今,广州、深圳两个都市圈,已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独特的共振效应。未来在“内循环”背景下,两大都市圈还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本期编辑 黎雨桐

百万读者都在看……


余承东:华为手机没芯片了!Mate40成“绝版”?任正非罕见出马,国务院也放大招!网友评论亮了


腾讯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校招:5000人!互联网巨头薪资大起底,顶级高校学生最爱去哪儿?


腾讯股价一度重挫10%,市值蒸发3200亿!究竟发生了什么?这只大牛股又飙了,14天12个涨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