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袁隆平走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全球饥饿问题离彻底解决还有多远?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1新健康 Author 唐唯珂

点击上方「21世纪经济报道」→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为21加上星标,每天及时阅读~

导读:6.9亿人口仍在忍受饥饿折磨,10亿人口却因营养过剩遭受肥胖等富贵病的困扰。世界粮食鸿沟长期存在。


来   源丨21新健康(ID:Healthnews21)

记   者丨唐唯珂,实习生,李科文

编   辑丨李欣夷,徐旭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袁隆平一直致力于解决粮食危机。


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显示,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96年的414公斤增长了14%,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010年平均每公顷粮食产量突破5000公斤。


2018年达到5621公斤,比1996年的4483公斤增加了1138公斤,增长25%以上。


似乎在大家的认知中,饥饿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殊不知,当今世界仍存在粮食鸿沟。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2019年约有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比2018年增加1000万人,过去五年共增加近6000万人。


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一直在加剧,且丝毫没有停滞的势头。


在物质条件日益充裕的今天,大部分人很难想象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正如《中国粮食安全》一书中所写,6.9亿人口仍在忍受饥饿折磨的同时,有10亿人口却因营养过剩遭受肥胖等富贵病的困扰,世界粮食鸿沟长期存在。



亿万人陷入重度粮食不安全境地



《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警示:冲突、新冠疫情等因素对经济造成的冲击以及极端天气,正在使亿万人陷入重度粮食不安全的境地。


重度粮食不安全,系指因无法摄入足够的食物,而使生命或生计面临直接危险的状况。这个概念借鉴了国际上公认的衡量极端饥饿的标准,如综合粮食安全等级分类(IPC)和协调框架。重度饥饿不同于联合国每年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与营养状况》报告中提到的长期饥饿。后者是指一个人长时间无法摄入维持正常、积极生活方式所需的足够食物的状况。


2016年至2020年期间,有39个国家/地区经历了粮食危机,受重度粮食不安全(综合分类/协调框架第3-5阶段)影响的人口从9400万增加到1.47亿。


2020年,在全球55个国家/地区中,至少有1.55亿人陷入危机级别或更为严重的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综合分类/协调框架第3-5阶段),比上一年增加了约2000万人。


该问题对非洲国家的影响尤为明显。2020年,全世界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问题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二身处非洲大陆,近9800万人。但世界其他地区也未能幸免,也门、阿富汗、叙利亚和海地等国去年粮食危机的严重程度均列全球前十。


其中,在布基纳法索、南苏丹和也门,2020年约有133000人被视为面临灾难级别的重度粮食不安全,这是粮食不安全最严重的阶段(综合分类/协调框架第5阶段),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才能避免大规模的死亡和生计的全面崩溃。



疫情引起的粮食不足人数或新增千万



新冠疫情使脆弱经济体的情况雪上加霜,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可能继续恶化。


据《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由于新冠病毒引发的经济衰退,将影响粮食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所有活动和过程,估计2020年陷入粮食不足的人数至少新增8300万至1.2亿。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评估主要食品商品的全球供需情况:谷物供需情况良好,2020至2021年度所有主要谷类产品的贸易量均将上升,因此全球谷物贸易总量预计将达4.33亿吨,比2019至2020年度上升2.2%(增长940万吨),创下历史新高。


但由于动物疾病、疫情相关的市场紊乱以及旱灾影响的持续,2020年世界肉类总产量预计将减少1.7%。自2020年1月以来,国际肉类价格已经回落8.6%,羊肉价格的回落幅度最大,禽类、猪肉和牛肉价格次之。主要原因是疫情相关措施的影响,包括疫情造成的物流瓶颈、全球进口需求暴跌和大量未售出肉类产品库存。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表示,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负面影响主要由于收入下降、侨汇损失和部分地区粮价上涨,以致粮食获取困难。而在已经深受重度粮食不安全影响的国家,问题不只是获取粮食,而在于生产粮食。疫情来袭之时,其饥饿或食物不足状况呈不断上升之势。


此外,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建议,疫情使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农业生产者无法赶在合适时期开展播种,或无法像往常一样进行足量播种,也将发生粮食短缺。各国应当采取紧急措施,减缓粮食体系和粮食安全受到的长远影响。


粮食供应链十分复杂,涉及生产者、消费者、农牧投入品、加工储存、运输营销等。由于很多国家限制商品和人员境内外流动,多国粮食供应链早已捉襟见肘。封堵运输路线除了妨碍生鲜食品供应链的运转,也会导致更多的粮食损失和浪费。因此,困难不在于供应粮食,而是如何方便地获取粮食。


由于餐馆和街边食品商铺的关闭,许多处于上游的生产者和加工者失去了一个关键市场,这可能导致暂时性的供应过剩或触发上游减产,鱼类和肉类行业已在面临这一问题。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受限制措施及交易商和消费者安全防范意识的影响,城市地区生鲜农产品的供求呈下降趋势。


此外,气候变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们需要大量资金与时间来回答、解决这一问题。气候变暖对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粮食生产有负面影响,但对寒温带、寒带的国家和地区的粮食生产则有促进作用。所以,如何在气候变化中趋利避害,是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又一个问题。


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首要决定因子,全球绝大部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受控于气候要素和气候系统。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280毫克/升上升到2019年的415毫克/升,近百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部分地区冰川融化、干旱蔓延、作物生产力下降,而温室效应将继续造成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中不少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全球气候变化将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靠天吃饭”的农业必然是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粮食安全首当其冲。


图/新华社



袁隆平:中国粮食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自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开始限制本国粮食出口,这也引发了国内对粮食危机的担忧。


对此,袁隆平曾公开表示,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以上。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基本农田、一般农田、高标准农田等。

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人口和国民经济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预测而确定的,未经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为了满足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必须确保耕地的最低需求量。


《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


2021年,全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00万亩。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提出,到2020年,落实12436万公顷耕地保有量、10307万公顷永久基本农田、4072万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约束性指标,确保建成5333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亿公顷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亿吨以上。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到2022年,确保建成666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到2035年,粮食种植面积保持总体稳定。


近几年,我国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01年至2018年年均进口的粮食总量中,大豆占比为75.4%,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合计占比不足6%。


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目前,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图/IC



如何彻底解决粮食问题?



耕地在减少,人口在增加,粮食增产只能依靠提高单产,而单产提高只能依靠技术,没有别的出路!


依靠什么技术呢?目前看来,最有潜力的技术是转基因和人造肉技术,但人们并不愿意接受。靠科学家再发明一些新技术,还是靠消费者转变观念?这是科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世界粮食总产达到历史最高,为33.1亿吨。自1961年以来,粮食总量增长了2.67倍,单产增长1.89倍。1961—2018年,粮食单产贡献率达73%,面积贡献率仅为27%。有专家测算,粮食增产60%,才能满足2050年粮食安全的需求。

未来粮食生产技术的突破口在哪里?


一是大幅度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这是最可行、可靠的技术。


全球粮食高产区与低产区的产量差距较大,推广高产区种植技术体系,有望提高低产区的粮食产量,是当前各国政府、企业、农民可选择的最可靠的技术。进行农作物超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机理研究,在未来5~15年内,使得粮食作物单产提高15%~20%,这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在生态上是可承受的。


二是提高粮食单产。


提高粮食单产过去主要靠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技术——培育大量杂交品种,提高产量超过20%,但对一些自花授粉的作物,不能利用杂交的方法,只能使用转基因、基因编辑等方法。然而,由于生物安全的争论,消费者并不完全认同转基因技术。


三是发达国家恢复退耕面积,维持世界粮食安全。


按全球48亿亩耕地计算,全球复种指数每提高10~15个百分点,可以增加4~6亿亩播种面积。这是经济问题、生态问题,也是人类文明问题,发达国家不一定愿意做。


四是基因编辑技术将掀起新一轮育种技术革命,人造肉有望解决人类蛋白食物短缺问题。


新的技术会不断涌现,人类粮食安全问题最终只能靠技术来解决。



本期编辑 黎雨桐

百万读者都在看……


冲上热搜!深圳一学区房狂降662万元!楼市严调控下,炒房不香了


21人遇难!白银市市长:深感内疚和自责...“好多人哭着下山”,甘肃山地马拉松现场遭遇了什么?


袁隆平遗照确定!市民雨中痛别,菊花也断货...一条评论让数万人泪目!袁老一生求索为粮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