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家银行业绩快报预喜

21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8-06

作 者丨家俊辉

统 筹丨马春园

图 源丨图虫


A股银行半年报即将启幕。


今年以来,复杂的国际环境叠加国内疫情冲击,我国宏观经济承压,这让市场担忧银行资产质量和业绩表现。特别是受近期一些地方“联名停贷”事件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上升,银行板块大幅震荡调整。


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周,A股银行指数下跌4.83%,而今年以来已累计下跌5.99%。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联名停贷”事件并不会对银行业造成太大影响。在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看来,“停贷风波”目前更多是对市场心理冲击和预期影响,实质性影响较小。随着“保交楼”进程的稳步推进,市场情绪面得以平复,则事件影响偏短期冲击性质,银行股阶段性承压后即可回归正常轨道。


与此同时,银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经营形势稳中向好,受疫情等因素冲击有限。7月14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媒体通气会上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360.4万亿元,同比增长9.6%;不良贷款余额3.8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77%,较年初下降0.05个百分点;拨备余额7.6万亿元,拨备覆盖率201.3%。


具体到各家银行,截至目前,已有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无锡银行、苏农银行、张家港行、江阴银行、苏州银行等8家江浙地区城农商行披露今年上半年业绩快报,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强劲增长的同时,资产质量均有明显改善。


对此,多位业内分析师指出,上半年银行业整体经营稳健,加之部分银行披露业绩快报表现亮眼,有助于市场对银行板块形成良性预期。


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收盘,A股银行指数上涨1.39%,其中40家银行股价上涨,江苏银行以4.41%的增幅领涨银行板块。



8家银行净利增速超20%



根据业绩快报,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张家港行、无锡银行、苏农银行、江阴银行、苏州银行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351.07亿元、235.32亿元、172.95亿元、23.54亿元、23.36亿元、20.88亿元、20.36亿元、59.54亿元,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其中江阴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营收增速达到两位数,分别为25.96%、16.28%、16.26%、14.22%。


从净利润来看,江苏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无锡银行、苏农银行、张家港行、江阴银行、苏州银行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33.80亿元、101.50亿元、65.85亿元、10.20亿元、8.47亿元、7.61亿元、5.75亿元、21.77亿元,同比净利增速均超过20%。其中杭州银行、江苏银行、无锡银行增速突破30%,分别为31.52%、31.20%、30.27%。


在整体经营业绩喜人的同时,上述8家银行的资产质量实现不同程度改善,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下。其中,杭州银行不良率最低,仅为0.79%,较年初下降0.07个百分点;江阴银行不良率改善幅度最大,较年初下降0.34个百分点,为0.98%。


此外,上述8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均超过300%,其中杭州银行、张家港行、无锡银行、苏州银行拨备覆盖率都在500%以上,分别为581.6%、534.24%、531.55%、504.93%。


对此,王一峰指出,现阶段上市银行拨备“余粮”有较大缓冲余地,也为部分基本面优异、盈利诉求强、拨备较厚的银行,留下了借助动态拨备管理平滑业绩的空间。


而针对上述江浙地区的中小银行,王一峰分析称,受益于项目储备充裕、区域经济活力强、消费信贷需求修复等因素,这些银行信贷投放均维持了较高景气度,资产质量稳中向好,营收及盈利增速大体延续了一季度的优异表现,这反映疫情扰动对银行经营影响相对有限,有助于市场对银行板块形成良性预期。


当前,业内普遍认为银行板块估值处于低位,之后随着宏观经济改善,银行估值修复可期,甚至有望迎来超额收益。在王一峰看来,近期银行股股价回调后,将再次打开配置窗口。


中银证券银行组首席分析师林媛媛认为,对于银行股来说,政策进入稳增长阶段后,绝对收益确定性更强。随着经济数据修复,稳增长政策发力和效力显现,经济数据持续修复和持续性预期改善或持续催化银行股,相对收益可期。



监管支持中小银行“补血”



相较于市场关心的经营业绩表现,金融监管部门则更关注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的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这就要求中小银行努力夯实自身资本实力。


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问题不仅是这一微观群体自身的问题,也成为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银行提升资本充足率,不仅能够有效抵御风险,还可以进一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而根据银保监会披露,受疫情冲击影响,我国银行业今年整体的资本充足率略微有所下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02%,较上季末下降0.1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25%,较上季末下降0.10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0%,较上季末下降0.09个百分点。分银行类别来看,除国有大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上升外,股分行、城商行和农商行资本充足率均略有下降。


对此,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商业银行在2022年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叠加监管对资本要求趋严,而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资本充足情况需要重点关注。


日前,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采访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银行风险防范,多措并举增强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今年以来,银保监会积极会同财政部、人民银行加快推动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上半年,经国务院批准,已向辽宁、甘肃、河南、大连四省(市)分配了1030亿元专项债额度。近期,还要批准一些地方的专项债发行方案,预计到8月底,将完成全部3200亿元额度的分配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金融监管部门的“助攻”,银行金融机构也在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补血”。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梳理,今年以来银行业通过IPO、配股、可转债、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等方式已经合计募集资金超过5000亿元。


其中,作为银行补充资本的最常用工具,今年上半年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创下新高。根据兴业研究统计,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已合计发行3800亿元二级资本债,为历年最高。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分析称,一方面,二级资本债的发行审批流程相对简便,对银行是否上市没有硬性规定;另一方面,二级资本债的发行利率相较于普通金融债券的收益率高,一定程度上更受投资者青睐。


相比之下,银行补充资本的另一常用工具——永续债则有明显“缩水”。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发行永续债规模接近1600亿元,而去年上半年这一数字超过3000亿元。


永续债是商业银行补充非核心一级资本的一种创新工具,我国永续债市场最早开始于2019年初,目前发行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


曾刚分析称,我国永续债市场的快速发展极大缓解了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夯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基础提供了重要作用,但作为一种创新资本工具,仍存在多方面问题:一是投资准入较为严格,需求端存在掣肘;二是发行主体相对集中,供给端广度不够;三是流动性仍存不足,支持性工具仍有待扩展。


曾刚进一步表示,考虑到夯实中小银行资本的必要性,未来应完善相关政策,推动永续债等创新资本工具的发行主体扩容,支持中小银行建立多元化资本补充渠道,更好地支持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期编辑 江佩佩 实习生 梅乐轩

百万读者都在看


北海感染人数突破500例!兰州近万人隔离;成都紧急通告:非必要不离开


万科海上明月业主联名停贷?法律上不支持,经济上划不来


又有大行紧急宣布:暂停!多家银行已出手!“风险明显加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