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企身份,只要20万就能买?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已举报!

快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8-13



近期,假央企再度活跃,甚至冒名到了国资委直属机构头上。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已举报!



国务院国资委官方公众号“国资小新”7月20日发布《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严正声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国务院国资委唯一直属研究机构。近期,研究中心发现,央资监理产业发展(内蒙古)有限公司冒用研究中心名义,将研究中心注册登记为公司唯一股东,并可能存在伪造研究中心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印章、负责人签名,假冒研究中心下属企业名义开展不法活动的情形。


《声明》显示,该公司与研究中心无任何隶属或股权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投资、合作、业务往来关系,该公司一切行为均与研究中心无关,其假冒研究中心下属企业所从事的任何行为,研究中心依法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研究中心已就此事进行调查取证并向有关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保留采取民事诉讼、刑事报案等措施,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主体的法律责任,坚决维护研究中心合法权益。



企查查显示,央资监理产业发展(内蒙古)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注册地址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呼伦贝尔南路东达广场写字楼2202,注册资本6000万人民币。该公司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全资控股,目前仍为存续状态,公司名称有“假冒国企”标识。



假央企猖獗



7月以来,已有多家知名央企接连发布“打假”声明。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均表示,不法分子冒用公司领导和干部职工身份,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诈骗活动,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 中央结算公司称公司名称遭冒用,不法分子伪造“全国12315平台”APP、发布虚假消息,并进行投资欺诈;


  • 中信集团曝光18家“假中信”企业;


  • 甘肃350亿制氢项目招标方竟是“假央企”……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国资委和各家央国企公布的假冒央企、国企,合计超过1000家,其中,能源、环保领域成为“重灾区”,至少672家假冒央国企涉及上述行业。


672家能源、环保领域假冒央国企中,2019年以来注册成立的公司占比64%,最新的一家则成立于三个月前。


图 / 南方周末


尽管各地国资委、国企公布假冒子公司步履不停,但1000余家被公布的假冒央国企中,仍有768家为存续、在业状态。


图 / 南方周末


7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回复南方周末记者,清理假冒央企工作仍在进行中。



假央企竟与真央企联合投标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地方一些重大项目中,假冒央国企的身影时常出现。


2023年6月21日,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一则招标公告显示,中广通科技(酒泉)有限公司发布了4GW光伏离网制氢项目EPC总承包招标公告。项目位于甘肃酒泉,资金规模为350亿元,计划占地面积10万亩。


但在6月29日,国家电投集团发布声明,称该项目招标人中广通科技(酒泉)有限公司非该集团下属公司,其发生的招投标等一切行为和发布的项目均与该集团无关。该招标已于6月26日终止,中标人为0。


更重要的是,一些“假冒国企”与真国企的关系千丝万缕。


潍坊市政府采购中心网站在2022年1月公示“潍坊港疏港高速公路特许经营投资人项目合同”,招标人为潍坊市交通运输局,中标人有三家公司,分别是牵头人山东省联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成员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山东天诚交通工程有限公司。


上述合同于2021年12月24日签订,然而就在不到两个月前,2021年10月22日国资委公布的假冒中央企业名单中,山东省联汇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赫然在列。联合体中中冶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冶旗下公司,一家假冒央企竟与真央企组成联合体拿下了当地特许经营项目。



国企身份,竟然20万就能买?



冒充国企,有多容易?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在电商平台上,可以轻松搜到提供挂靠国企服务的中介。


中介声称,可以帮忙操作让私企获得国企身份。挂靠国企的收费标准根据不同的系统、不同层级而不同,从最基础的二十万到几百万都有。比如,挂靠某央企,成为其二级公司收费350万元,成为三级子公司收费190万元。


“最便宜的国企挂靠只需20万元”,中介信誓旦旦地表示,挂靠成功后,一般在企业查询平台上会显示企业的国企性质。就算被查到,也可以挂靠到其他系统做平移处理。


图 / 中国新闻网


甚至只需刻个章就能成为国企?


假冒国企,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刻个公章,通过伪造材料就能注册成国企的子公司。众多央企在打假声明中不约而同提到了这种方式。


北京策略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韩帅律师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2014年之后,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备案实行的是“形式审查”,由市场主体申请登记人自行登记材料,材料的真实性由申请人负责,监管部门只做“形式审查”,如果“形式审查”没有问题,又符合其他的相关的法律规定就可以登记。“如果他们前期造假比较逼真的话,在这种‘形式审查’下,就比较容易审核通过。”


在现有规定下,若想成为国企子公司,只需根据要求提供股东证明材料或证照信息,“要什么证明材料,就伪造一个证明材料。伪造一个公章盖上去,成本也不高。”韩帅说。


寻找年代久远挂靠方,包装国资背景


假冒央国企名单中的一些公司甚至还发展成集团企业,旗下有多家子公司。


北京市中油科技开发公司是国资委公布的第三批假冒国企之一,工商注册信息显示其成立于1993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100%持股。企查查数据显示,这家公司对外投资13家企业,目前仍有7家为存续状态,俨然发展成为一家集团企业。


这家公司控股的国能新兴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国能石油天然气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东方银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和限制高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中油科技开发公司的股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现已不存在, 2017年更名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这成了很多假冒央国企的一种常规做法:选择成立年代久远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挂靠方,伪造注册材料包装其国资背景,进一步注册成为集团公司,之后继续下设二级、三级甚至更多层级的子公司,层层嵌套,在其中交叉持股、变更股东,修改受益人。


更夸张的是,有的假冒央企在被通报后,竟摇身一变成了另一家假冒央企的子公司。中核恒通(北京)物资有限责任公司之前股东为中国物资储运沈阳公司,后者是中国诚通控股旗下公司,被通报后,中核恒通(北京)物资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变更为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然而,中国华宇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同样是一家假冒央企。



假冒国企该当何罪?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岳屾山对中新财经表示,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伪造印章的行为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是利用假国企的身份,与其他主体签订合同,以非法占有目的骗取他人财物的,还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合同诈骗罪。


岳屾山指出,在企业名称中擅自使用国有企业字号的,侵犯了企业名称权,如果同时在相关行业开展经营活动,使相关公众误认为其与国有企业存在特定联系,造成市场混淆的,还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可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要求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视违法经营额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吊销营业执照。


民事责任方面,可提起诉讼,主张停止使用企业名称、赔偿经济损失和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来 源 | 国务院国资委官方公众号“国资小新”、中国新闻网、南方周末


SFC

本期编辑 刘雪莹

 21君荐读 

开发商自曝混凝土不合格、业主集体停贷?中建八局再陷“工程质量”疑云


突然下架,强制退款?品牌连夜道歉!


中建八局被实名举报:偷工减料,藏重大安全隐患!曾答复分包商“不能干滚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