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制药”是风口还是泡沫?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21新健康 Author 季媛媛

作 者丨季媛媛

编 辑丨徐旭

图 源图虫


全球医疗健康行业正刮起最强AI风暴。


当地时间3月18日,全球瞩目的顶级AI盛会—英伟达2024年GPU技术大会(NVIDIA GTC 2024)正式开幕。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大会与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会议共有90场,数量在具体行业分布中排名第一。由此可见英伟达CEO黄仁勋押注“AI+生命健康”赛道的决心。


此前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黄仁勋公开表示,“学计算机的时代过去了,生命科学才是未来。”黄仁勋说,如果有重来一次的机会,他会首先考虑生物学,特别是和人类相关的生物学。他意识到将生命科学工程化的学科即将到来,它将成为一个大的工程领域,而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领域。


黄仁勋认为数字生物学和生成人工智能正在帮助重塑药物发现、手术、医学成像和可穿戴设备。英伟达官网显示,“NVIDIA 初创加速计划”已培育1800余家医疗健康初创公司。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英伟达疯狂投资布局AI制药赛道。就在近日,其又投资了一家计算药物发现初创公司 Relation Therapeutics 。此前仅2023年(截至11月)英伟达就已“扫货”9家AI制药公司。此外,英伟达还与包括罗氏、阿斯利康、安进等在内的多家跨国药企达成了AI制药合作。


因此,英伟达也被业内认为是人工智能的“卖铲人”,一跃成为全球AI制药公司的最大金主。在2万亿美元市值的巨无霸加持下,黄仁勋一句“AI+医药”或成“下一个黄金赛道”,更是给全球AI制药行业增添了巨大的发展信心。


对此,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传统的药物研发主要包含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销售环节,伴随着药物研发数据的高速累积和数字化转型,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AI在新药发现环节应用日益增多,优势也得到突出体现。数据、算法、算力三方面的发展,使得AI大规模进入药品研发领域成为现实。


“大数据、AI技术与医疗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医疗产业不同的环节,大数据AI技术能够赋能创新药物研发的不同阶段,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并通过AI技术提升新药研发的成功率;在临床诊疗阶段,通过AI可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为医生提供更为精准的诊疗决策。医疗数字化更成熟地发展有赖于大规模的结构化、标准化的医疗数据,以及进而基于此训练出更加精准的算法模型。”上述分析师认为,现在医疗数字化仍是一个比较初期的阶段,各个细分的领域都有一些令人惊喜的尝试,但是应用的场景还是相对比较局限, 距离成熟的落地应用还有挺长的一段距离。



AI制药向前迈进



从全球范围来看,三大GPU厂商主要为英伟达、AMD和英特尔,而AIGC在近年来推动AI产业化由软件向硬件切换,AI芯片产品将实现大规模落地。在落地领域,医疗医药大健康板块成为一大热点方向。


作为黄仁勋多次重点提及的领域,今年英伟达GTC大会生命健康议题也将唱主角。数据显示,与医疗保健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会议共有90场,数量在包括汽车、云服务、硬件/半导体等一众具体热门领域行业分布中排名第一。不仅如此,这90场会议中还云集了包括强生、GSK、默克、诺华、基因泰克、安斯泰来等医药巨头高级专家及Recursion、VantAI、Iambic Therapeutics等AI制药公司的创始人。


另外,英伟达医疗保健副总裁日前也表示,公司目标是为更多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芯片、云基础设施与其他工具。“AI+制药”究竟有何魅力如此引发英伟达的关注?


根据灼识咨询分析,当前,AI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药物研发过程的首要步骤是选择药物作用的靶点蛋白。如在癌症中突变率较高、患者数量较多的ALK、EGFR等靶点都是非常有市场的靶点。传统靶点发现通过人工阅读科研文献,收集分析流行病学数据,结合个人经验去推测潜在的药物靶点,通常耗时2-3年,而AI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可以高效率挖掘文献、组学数据、功能实验数据等海量医学资料,在短时间内发现药物和疾病之间的作用关系,从而得到药物在机体细胞上产生效用的候选靶点,这大幅缩短了靶点发现的时间,加快了药物研发的进程。


与此同时,AI辅助化合物发现与设计,可对高通量筛选过程大幅度优化,直观地定性推测物质的结构和活性的关系,从而推测出活性位点的结构和设计新的活性物质结构,大幅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费用。


此外,AI还可以辅助蛋白质结构预测,克服了传统技术需多次实验高成本的缺点,让低成本准确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成为可能。


基于AI制药的诸多优势,目前,全球AI药物研发企业约343家,其中超过50%的公司集中在美国,英国和欧盟分别占据12.5%和13.4%,亚洲大约12.8%(其中中国占据约4.7%)。另外,全球AI药物研发最大的市场在北美,亚太地区排名第三。


据摩根士丹利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AI制药的全球市场规模短期已达500亿美元,并有可能继续上探。全球已经有超过270家公司投身于AI制药,其中头部企业已经和辉瑞、礼来、赛诺菲等医药巨头建立了稳定合作,拿下数百亿元订单。


“近年来AI一度站上风口,制药业试图借势起飞,AI制药或将成为未来现实。”上述分析师说道。



AI制药面临发展挑战



尽管AI制药发展迅速,但市场仍然带着怀疑的目光去看待其技术和商业模式。


2022年,全球多家AI制药公司经历了合作交易、融资等重要事件,从海外AI制药公司披露的年报来看,AI制药企业也有着与传统Biotech相同的烦恼:管线推进不顺利、疯狂烧钱却收获不多、上市药物商业化受阻等。迄今,AI制药行业也还没有一款药物获批上市。


有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现在无论是国内外的大厂或是初创企业,AIGC在商业变现上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从产品角度,AIGC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出现的众多内容生成利器使用门槛低,更多还是面向C端,但大部分玩家仅仅是为了娱乐,难以转化成真正的付费用户。将AIGC用在B端让其辅助工作流程或实际提高工作效率,产生价值,才能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也有一些批评人士也在怀疑AI研制药物的成功概率,他们认为这项技术的潜力被过分夸大。如Exscientia在2020年利用AI开发出的首款治疗强迫症药物,因未能达到预期标准而中断。此外在上个月,拥有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的生物技术公司Benevolent AI表示,在其主要候选药物失败后,该公司将裁员180人,裁员人数几乎是其员工总数的一半。


实际上,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使用AI的前提,是使用算法来搜索海量数据,包括化合物的结构、动物研究和患者信息,以确定药物在人体内的靶标、哪种分子最适合、如何创造新的分子。没有这些海量数据,AI则无法提供最准确的结果。但对于规模较小的私营公司来说,它们可能无法负担可购买的商业库,也没有大药企自己独有的分子库,数据量的不足构成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海量数据是中国发展AI制药的优势。国内人口基数庞大,医院规模大,更利于搜集整合大规模数据。不过,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通过公开数据库拿到的药物研发数据量少质低。而获取临床数据就更面临困难。


对此,国内AI制药企业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实操应用层面,还没有用任何中国人的数据,特别是使用中国患者的数据来分析发现靶点的方式尚未普及。中国是全球对数据管制最严的国家之一,中国医院的数据不仅对企业不开放,每个医院之间数据也不是互通的,这些数据又涉及到很多的问题,如数据的归属权和使用权,到底是属于医院还是患者?从当前的制度上来讲数据的放开比较难。



国内AI制药进展如何?



从目前行业竞争要素来看,算法为短期壁垒,数据是稀缺资源。CIC灼识咨询合伙人王文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尽管在一些数据隐私和安全,算法结果的判读上仍面临一些分歧和挑战,但是医药AI化是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趋势。”


也有业内人士预判,在研发层面,想要形成稳定的技术路线需要5-10年,为制药行业带来本质性的颠覆还要5-10年。


AI制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AI技术服务的能力和自研管线的丰富程度。在研发管线上,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进入临床的AI制药研发管线。


当前中国本土AI制药初创企业的业务布局主要集中在药物研发环节,汇集了英矽智能、晶泰科技、望石智慧、深度智耀、宇道生物、燧坤智能、元气知药、百奥知、冰洲石生物、未知君和亿药科技等头部企业。


“从AI制药管线进展上看,全球AI制药公司中管线最快的是临床2期,大概都在2022年底陆续进入2期,而我们领先的项目在去年中也进入了临床2期。”任峰说。


“现在还没有任何一家AI公司的算法被公认是最好的,没有一家说我是引领这个潮流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尝试。”任峰进一步说,国内从2018年到现在已经成立了超过百家的AI制药公司,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算法,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这种群狼战术,最后总有几家公司可以跑出来。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赵凤铃

 21君荐读 

“一夜之间成夕阳行业!”有淀粉肠摊主一晚0收入,经销商遭退货:这个牌子我自己都不吃

深夜惊魂!超24万人爆仓

周杰伦,败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21世纪经济报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