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预告 】今天上午任晓平将就头移植实验进展接受采访

2017-11-21 黑龙江晨报

最新消息:

今日上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

举行 头移植实验进展 会面会

任晓平将接受媒体采访




人民日报评论:

“换头术”引发争议:何为人?何为命?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不光能够七十二变,还能拔一把毫毛就变做千百个小猴;《超凡蜘蛛侠》中的大反派断了一只手,他给自己注入蜥蜴基因后居然长出了蜥蜴的胳膊……从神话传说到科学幻想,我们总是希望能够突破身体的局限,成为一个能力超凡的人。随着克隆技术、基因技术等日益成熟,这些似乎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而随着头颅移植术取得新进展,西游记中孙悟空随意砍头、换头的场景,在未来某一天或许也有可能成为现实。

 

不过,第一次听到“换头术”这个词,恐怕大部分人都会感到有些毛骨悚然。然而,暂时还不用害怕,正如有专家指出的,这次试验在遗体上进行,距离活体试验和临床应用还有不小距离,如何解决手术后头部和肢体的排异,如何做到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攻克这些难题,活体移植才有意义。当然,在参与这次手术的任晓平看来,这个手术在人类医学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将会成为医学领域的里程碑。但无论是高度赞誉还是谨慎乐观,医疗事业的进步,作为一种技术本身理应得到认可

 

对于普通人,随着换头术而来的问题,则是:换头如果成功了,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是的,这个问题,就从医学的领域,进入了到伦理学的范畴了。在克隆技术中、在人工智能技术中,我们已经多次遭遇过类似的问题。而换头术,再次从两个方面,切入了“人之为人”的核心问题:

 

一个是,对“人”的界定。医学发展史上,第一例肾脏移植、第一例心脏移植虽然都引发了争议,但这些手术最终合法并为人们接受,在器官移植中,我们必须追问一个问题:哪些是构成存在意义上一个人所必须的部分?


 

另一个是,对“死亡”的认识。人的死亡在目前生物学意义上是不可逆的过程,界定死亡的通常标准便是脑死亡,一旦已经死亡的人重新复活,不仅会打破既有的自然规律,更会颠覆整个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因为后者建立的重要前提,正在于对人必有一死的预期。

 

这些争议或许具有想象的成分,但不可否认,随着技术的发展,潘多拉的盒子可能会被进一步打开,这些终将成为人类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段时间在上映的电影《银翼杀手:2049》,重提的就是关于人造人的意识、记忆、权利与尊严的老话题。艺术作品总会走在时代的前面,但时代追赶的步伐,也从来都不会落后太久。但无论怎样,我们需要形成的一个共识是,技术需要进步,但进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揆诸医学,则是通过延续生命、消除痛苦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医学进步的真正目的是让生命更有尊严、更有质量。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蕴含摧毁和破坏也可能带来变革。虽然爱因斯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为化解核危机而努力,然而今天通过原子能技术获得能源供给已是常态;即便禁止克隆人已成为共识,但克隆技术在部分临床领域的应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效益明显;尽管代孕在伦理上还存在诸多争议,但是试管婴儿等技术的的确确给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春天。客观来看,头部移植技术的实验室成功,无疑是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将会帮助人类攻克神经修复、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难题,正因如此,不妨给予实验室内的科学探索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空间。预见风险——无论是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从人文层面,也是为了有更好的未来。说到底,无论我们会走向怎样的未来,都需要谨记康德的名言:“活在目的的王国中。人是自身目的,不是工具。”

 

这正是:头虽可换,原则不变: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世界首例“换头术”在遗体上完成!

但引发医学界巨大争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1328jtlirv&width=500&height=375&auto=0


据多家西方媒体报道,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卡纳韦罗17日宣布,世界首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完成,专家称,这距离未来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又近了一步。



据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报道,当地时间11月17日,在维也纳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奥·卡纳韦罗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世界首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完成。


据他介绍,手术总共持续了18个小时,成功连接了切断的脊椎、神经、组织和血管。卡纳韦罗称,手术很成功,这是“进行人类活体头部移植手术之前,最后阶段的准备工作”。



《俄罗斯报》、英国《电讯报》、福克斯新闻网等多家西方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报道。据英国《电讯报》报道,卡纳韦罗称这一手术是在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任晓平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曾在2016年成功进行了猴子换头手术。



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任晓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他将这项手术命名为“异体头身重建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1328zwq7s4&width=500&height=375&auto=0

“半个世纪以前,做第一个心脏移植之前,也面对着很大的争论。甚至20年前做手移植的时候,也面临着伦理的问题。头移植可能面临的冲击更大。”任晓平说。


换头术引发医学界巨大争议


卡纳韦罗此前曾宣布计划在2017年底进行人类首例换头术,引发医学界的争议。


俄媒称,准备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俄罗斯计算机工程师瓦雷里·多诺夫,由于天生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他全身萎缩、骨骼畸形、身体状况逐年恶化。卡纳韦罗提出的换头手术成了多诺夫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瓦雷里·多诺夫说:“做这个手术对我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无论手术实际的结果如何,这项技术都将为进一步发展打下科学基础。”


然而到了今年上半年,多诺夫却突然改主意了,他表示自己现在不会做换头术,而是将采取传统疗法改善自己的肌肉萎缩症状,他可能不会成为第一个接受该手术的人了。



此前,卡纳韦罗曾透露过详细的手术步骤:


首先,新的身体将来自一位正常脑死亡的捐献者。手术中,捐献者与接受者的头部要冷却到手术所需的温度,以减慢人体的新陈代谢。


随后,医生会解剖脖子周围的组织,并用极其细小的导管连接主要血管。


之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整齐的切断脊髓,头颅互换,并用一种特殊的粘合剂将大脑、脊髓神经与新的身体连接起来。


换头后,患者会昏迷一个月,康复则需要一年。


不过,这种人类换头术也招致了医学界大量的批评。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保罗·马奇艾瑞尼:


你能想象进行这种手术吗?我认为意大利医生卡纳韦罗是一名“罪犯”。因为这种手术毫无科学背景。


美国神经外科医学协会主席亨特·巴杰:


我不希望任何人做这种手术,我也不允许任何人对我做这种手术,因为有很多情况会比死亡还糟糕。


中国专家:虽存争议,科学家不应回避


面对争议,任晓平教授在今年5月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表示,目前,人类异体头身重建术没有具体时间表,没有确定接受手术的人选,没有确定手术地点。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团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相关技术的前期基础科学研究。任晓平表示,虽然存在争议,但科学家不应回避,这是一项严肃的课题、一个重大的前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1328r589ml&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链接:哈医大世界首例人类头移植手术引争议


备受争议的“头移植”手术又有了最新消息:据澎湃新闻编译的英国《每日邮报》11月17日报道,意大利神经学家塞尔焦·卡纳韦罗当天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世界第一例人类头部移植手术已经在一具遗体上成功实施,而手术地点正是中国。卡纳韦罗说,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11月19日,科技日报记者赶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向任晓平教授当面求证。

“我们做了原创性、始发性的研究”

“手术是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做的。”任晓平对记者说,“经过长达约18小时的手术,我和团队成功将一具尸体的头与另一具尸体的脊椎、血管及神经接驳。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有关本次头移植相关的数据、过程和结果将在美国学术杂志《SNI(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上发表,届时关于手术的全部详细过程都会刊登在上面。”

怎么证明这个手术是成功的?

任晓平回答:“既然学术杂志会刊发论文,就证明手术做得有学术价值。此前没有人提出过怎么做,但我们提出来了,包括怎么切,神经怎么处理,血管和肌肉怎么处理,在哪做,为什么这么做等等,这就是我们的成果。”

“这个手术太重要了,我们做了原创性、始发性的研究。有人认为这会是医学领域上的一块里程碑。比如中枢神经再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突破的障碍,这方面研究全世界一直停滞不前。”任晓平强调,“人类医学史上头移植史无前例。手术要解决如何解剖、各个组织如何修复重建、怎么做才能保证术后功能得到最大恢复等一系列问题,我们的手术对这些方面做了一个详细的描述和创新性的设计。”

遗体头移植的成功是否代表着头移植手术可在活体上施行?

任晓平表示,活体的成功率要做了以后才能知道,临床前设计的方案之后也会不断改进。

另一种声音:“遗体手术”仅可视为解剖学研究

“这次所谓的头颅移植手术是在遗体上进行的,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手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副主任胡永生教授则认为,“手术应该是指在活体上进行的操作,在遗体上进行的实际是解剖或解剖学研究。”

胡永生介绍,当前的医学技术完全可以做到血管、神经、肌肉、骨骼的重建吻合,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离断后的脊髓如何能够完美地做到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国际上还没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现在就谈什么活体头颅移植,实际上没有太多现实意义。”

“我认为应该先充分地进行动物实验,手术技术和神经再生方法得到充分证实后再考虑人体实验,这样才是对病人真正负责任的做法,也更加符合医学伦理。”胡永生说,“将来,头颅移植完全有可能成为现实,但现在还差得太远太远。”

尽管对活体头颅移植持谨慎乐观态度,但胡永生也认为,17日公布的这个解剖学研究可以被看做是对真正的“换头实验”的前期实践。“它的顺利实施仅仅迈出了第一步,而人类距离真正实现活人头部的移植还有很远的距离。”

头颅移植后“你”到底是谁?

“遗体头颅移植手术成功”的消息传来的同时,“换头术”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也再次引发热议。

胡永生就指出,即使将来头颅移植在科学技术层面上完全可行了,随之而来的伦理问题如何解决?头颅移植后“你”到底是谁?他认为,目前对于头颅移植手术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避免浮躁浮夸,科学探索有意义,过度宣传无益处。

对此,任晓平表示,人类的医学发展史就是在一个个争议中发展过来的,1953年第一例肾脏移植手术,当时学术界、社会上都批评不应该做,人应该正常死亡,旁人不能改变这个历程。第一例心脏移植也如此,甚至都有民众递诉状,认为医生不合理、不合法、大逆不道。20年前他到美国参与的手移植手术去年也被列入了美国医保法案。他说,新事物都会有争议,有争议才会有完善。

“作为医生这是我的使命,伦理最基本的要素是生命、生存,没有生命和生存无法谈伦理。医学伦理学是为了治病救人。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人们大可以去规范它,讨论它,但是不能阻碍它,历史证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碍。”任晓平说

来源: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

编辑/牟研 责编/陈芳薇 审核/肖劲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