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养老院的母亲节 等待·笑容·无奈

2018-05-14


镜头1:养老院里空荡荡

半数老人被子女接走过节


 5月13日,大街上随处可见拿着康乃馨准备送给母亲的路人,黑龙江省社会福利院大部分的“住户”大都已被子女接走过节。



“哎呀,于姐穿的这么好看,出去过节啊。”福利院里的护工说。“是啊,儿媳妇来接我,出去吃饭。”于阿姨脸上挂满了笑容说。一大早,于阿姨的孩子就来接她出去过节了。


福利院走廊里贴着画报,整个楼层没人走动十分冷清。楼层班长称,楼层一共有24人,出去过节的有一半还多,有的中午吃完饭能回来,回家的人就要明天才能回来。



在福利院6楼走廊尽头,记者碰见了正在餐厅坐着的张阿姨,她手里拿着自己的假牙看着窗外,“小儿子来了,在屋里跟我室友的儿子聊天。”张阿姨自顾自地说着看了一眼手腕上的手表。


在福利院里,老人的时间被分成三个重要部分,早餐、午餐、晚餐。张阿姨说,“我儿子经常来,也没拿什么东西,就是来看看我就挺高兴的了。”张阿姨说,她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去世后只剩下两个儿子,他们隔三差五就会来看她,房费也是儿子交。


正说着,张阿姨的室友段阿姨也从房间走出来,坐在了张阿姨旁边。段阿姨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常来看她,大儿子不怎么来。段阿姨已经94岁了,花白的头发,身体还算硬朗。阿姨们聊着天,她们的话题都是在以前,工作的时候和年轻的时候,对于现在的日子却很少提起。



10时许,段阿姨的儿子要走:“你进屋呆着吧,不用送了。”段阿姨还是执意把他送到了电梯口。看着儿子进了电梯,她立刻走到电梯旁窗前。段阿姨踮着脚,趴在窗台上往下看,“你看我儿子,就是拿红色袋子那个,走道都跟我像一瘸一拐,腿不好。”段阿姨看着儿子的背影直到看不见。


“想儿子啊?”记者说。“想儿子,他从这里到家,坐一个多小时公交,不容易。”段阿姨说。


镜头2:这一天

母亲的等待和笑容


虽然嘴上说着不是为了等儿女,可5月13日一大早,张桂兰还是坐到了养老院门口,不时向外张望。刘春霞和她说话,她有一搭没一搭回着。刘春霞叹口气,这样的情景在养老院,每一个年节她见得多了。


刘春霞是哈市南岗区夕阳红老年公寓院长,一大早她给老人们买了花,可拍出来的照片怎么看都不顺眼。她知道,其实这一天,她们最需要的不是花,而是儿女的亲情。


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56岁的张桂兰老家在尚志,几年前老伴去世,她将农村的房屋变卖,改嫁到了哈尔滨。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四川当兵,小女儿在黄河路一家餐馆打工。


去年张桂兰患脑梗住进了医院,后老伴也和她分了手。大女儿相距遥远无暇顾及,重担都落在小女儿肩上。她将张桂兰从医院接出,本想送回尚志,终究有些不忍,最后找到离工作地点很近的“夕阳红”,每月1300元钱。


小女儿刚满20岁,她不敢旷工、不敢任性、不敢换新手机,更不敢辞职闲在家里,她的工资关系着她和妈妈两个人的生存。


“早晨10点上班晚上10点下班,她的女儿哪有时间来看她呢?”刘春霞嘀咕道。虽然明明知道结果,可她没告诉张桂兰。对这里的老人来讲,有时,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我女儿走了吗


八点半不到,王淑香的二女儿就来看她了,当时她正坐在养老院后院晒太阳。二女儿找到她,想扶她进屋。她甩掉女儿的手,自己一瘸一拐走了进去。二女儿说,她腿没毛病,主要是腰椎间盘突出,压到神经了。对于老妈住在养老院,二女儿一直不能释怀。


二女儿听王淑香说,最近血糖有些高,出门去买了血糖仪。


王淑香问大家:“我女儿走了吗?”大家告诉她“没有”。王淑香的表情“多云转晴”。


她和二女儿合不来,在一起总吵架,但她也知道二女儿心眼好。二女儿家住平房区,来养老院看她要倒几次车,而且她还晕车。每次来,二女儿都会给她钱,前几次是500,这次是200。二女儿只有一个儿子,大学毕业去了深圳。她家宽敞是宽敞,可是二女儿和女婿之间的关系有些僵。这样的气氛她觉得压抑,所以不愿去她家。


见女儿拎着药和血糖仪回来,本来该露出笑容的王淑香重又阴沉了脸,她回到房间,准备和女儿来一番新的争吵。


十个手指头都是肉


83岁的李秀英身体硬朗,七八个儿女三个在身边。12日李秀英的大女儿来了,她就住在附近,给老妈带来了好几个菜,提前为母亲过了母亲节。


13日,二儿子告诉她,午饭后来接她,然后在他家住一宿,顺便去社区按个手印验证老年卡。这个消息让李秀英心花怒放,一大早吃完饭便开始坐在正对门口的椅子上等。


刘春霞告诉她,你儿子下午才来呢。她有些不好意思,“我不是等他,我就在这坐坐。”说完去了自己房间,可不一会儿,又坐回了原位。


李秀英有七八个儿女,具体几个她记不清了。大多数都在外地。“我也不识字,要不就写封信问问了。”对她来讲,远也好近也好,十个手指头都是肉。她伸出自己的一只手,翻过来调过去看,“哪一个都惦记,当妈的,哪有不惦记的呢。”

她重新望向门外,眼神交织着暗淡和希望。(文中除刘春霞外均为化名)



镜头3:记者和近百名母亲过节

唱歌跳舞活动多一点不寂寞


5月13日,记者来到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养老中心,和这里百余名母亲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一天。


 自己住着舒服 把亲家公也劝来了


上午,市民杨女士和姐姐、哥哥带着鲜花、礼物来到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养老中心,陪母亲在这里过母亲节。看到子女到来,老人乐得合不拢嘴,特别是看到重孙子。



杨女士介绍,来之前到市场给妈妈买了一件鲜艳的绒衣。老人和孩子一边聊天,一边吃着食品,一家人其乐融融。


76岁的刘桂琴身体硬朗,老伴多年前去世,她一个人独住。尽管子女都要接老人去自己家住,但老人说,哪好不如自己家好。


半年前,老人一边做饭一边看电视,结果入了迷忘记锅里的菜。老人说,自己因患鼻炎,鼻子不好使,没闻到烧焦的味道。直到几个小时后她去厨房,看到已经烧红的锅才想起自己在做菜。小女儿听说母亲的经历后,担心以后再发生火灾,就和姐姐哥哥商量,把母亲送到敬老院。因为白天大家都上班,母亲一个人在家大家实在不放心。


刘桂琴的儿子听了妹妹说把母亲送到敬老院首先不同意。他说,咱们兄妹都在,却把母亲送到敬老院,让别人知道了太没面子。小女儿反复做哥哥的工作,哥哥才勉强同意。



当孩子们同刘桂琴商量送她去敬老院时,刘桂琴一百个不同意。她说,我养了5个孩子,年老了5个孩子不能养我一个人吗?几个孩子轮流做刘桂琴工作,她才不情愿同意了。


当儿女们开车送刘桂琴去敬老院时,她一路眼泪不断。当晚,由于吃的菜凉了,刘桂琴给儿子打电话:“这里我呆不了,明天赶紧接我回去。”由于第一天来这里对环境不熟悉,刘桂琴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翻来覆去一夜没睡。


第二天一早,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就来到刘桂琴房间,一口一个“大娘”叫着,让刘桂琴感到了一丝温暖。



早饭后,敬老院组织老人来到室外唱歌跳舞。刘桂琴自己在家就跳舞,看到这个场面立即和大家一起跳了起来。刘桂琴低落的心情一扫而光。


几天后,刘桂琴喜欢上了这里。她对记者说,这里比家都好,我来这里胖了5斤,这里就是我养老的地方。刘桂琴在这里住开心了,又说服了自己亲家,很快亲家公也住到了养老中心。


自己要求去敬老院



83岁的田淑松老人耳聪目明行动自如。13日,老人儿子、姑娘、外孙女、重孙女等12口人带着吃喝来到敬老院和老人一起过节。四代同堂,这个母亲节让田淑松老人别提多开心了。


老人的女儿王晓杰介绍,以前母亲在儿子家住,白天儿子上班,家里就剩自己非常孤单和寂寞。


半年前老人主动对女儿说,要去敬老院。听说老人要去敬老院,老人的儿子女儿都不让去。女儿王晓静说,子女都在却让母亲去敬老院,面子就过不去。


但老人说,你们要是让我开心,就把我送到敬老院,那里人多不孤单。最后老人的子女开车带着老人在哈市寻找到了合适的敬老院。


夫妻同住敬老院



86岁的高明日老人行动不便坐轮椅,老伴一边给他喂水果一边给梳头。老人说,今天是母亲节,一会儿子会来这里陪我们过节。


老人身体不好一直由妻子在家照顾。半年前,老伴身体也不太好了,无法照顾他。最后夫妻俩征得儿子同意,一起住到了敬老院。高明日的老伴说,在敬老院老伴起居都有专人照顾,自己终于可以轻松下来了。每到周末,老人的孩子都会来看望他们,“这里比家都好。”


每位女性获赠一条手帕



黑龙江农垦北大荒养老中心共有170余名老人,其中女性90余人,最大97岁。


唐经理介绍,为保证老人吃好,每天有8个菜,一周不重样。今年大年三十,很多老人都没回家,养老中心做了10桌菜。年前有3名被接回家过年的老人,正月初三就回到养老中心了。一位老人说,吃完年夜饭就想养老中心的同伴了,和这里的同伴聊天打扑克打麻将才有乐趣。



采访当天,记者看到很多老人在广场学模特步、跳舞、唱歌。当天,养老中心还给每位女性赠送了一件真丝手帕。


镜头4:母亲节

带妈妈吃顿素食大餐


13日早上九点刚过,家住哈市香坊区的张先生和爱人一起来到了位于哈市南直路的省社会福利院。到了爸妈房间的时候,二老都没在,发了个微信后,妈妈笑逐颜开地回来了。


“你李婶今天也要出去,不知道穿啥好了,让我帮着参谋参谋。”聊了几句,张先生和爱人帮着妈妈简单收拾收拾房间和衣物。


张先生的妈妈今年83岁,早在十多年前就住在省社会福利院了。“这里人多,有意思。啥都现成的,按时按点,可方便了!”开始的时候,张先生有顾虑,尤其是他爱人,怕被人误解为不孝。“家里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还是一楼带花园,我婆婆非要搬到这里来。”慢慢地,大家也都接受了这种新型养老模式。


张先生和爱人半个月来看一次老人,逢年过节、二老生日,那就更不用说了。


两位老人最近消化不大好,天气升温,还有点上火了,想吃点清淡的。“那咱吃素食去吧,我知道有个素食餐厅挺好的,有肉味儿,但还不是肉。”随后,张先生和爱人带着两位老人从福利院出发了。


一边走,张先生一边帮妈妈裹了裹纱巾,拉着妈妈的手,和认识的院友打着招呼。


镜头5:妈妈,我想大声说爱你


如果有一种爱能让你肆意地索取,却不要任何回报,这种爱便是母爱。


5月12日,又到一年母亲节。本报记者走上街头记录下一幕幕感人的瞬间,大家通过镜头表露对母亲的心声。


“妈,今年的母亲节我不在身边,也要记得开心”



“妈妈,感谢你支持我的梦想”



“妈,我有了自己的宝宝才理解您的良苦用心”



“妈妈,我爱你”……



采访中,很多人提及母亲不禁眼眶湿润,说出了埋藏在心里的感恩与感谢,也道出了不敢当面说出口的爱意。


那么你有多久没见到母亲了?

你对母亲又有哪些想说的话呢?

爱不要等待,

愿母亲每一天都在过“母亲节”。


更多新闻


黑龙江晨报记者 董元涵 宫玉范 王承旺 刘梦新  刘璐

编辑/李岚 责编/赵政府 审核/张伟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