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战寒斗雪“三支队”

民声民生 2021-01-12

双手布满裂痕,脚踏三尺积雪

走近战寒斗雪“三支队”

杨秀军正在向路面撒防滑料。

“地白风色寒”,今年的冬季似乎格外长。密林的铁道线维修工队,独守乡村公路的养路工人,城市街头的环卫工人,三支队伍在寒冷的环境里,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确保路畅路洁。记者近日采访了这三个“支队”。

西罗奇维修工队 零下45℃的巡守看护

哈尔滨铁路局管内嫩林线大兴安岭的深山密林里,有条通往北极漠河的铁道线,是连接外界与大山深处的“咽喉”要道,一旦铁道线出现故障,将造成列车停运,所有联系也将会被切断。为了确保铁道线正常运转,这里常年驻守着一支维修队——西罗奇维修工队。

地处高寒地区,方圆百里无人烟,冬季积雪达到3尺深,最冷时气温在零下45℃左右,工作条件极为艰苦。西罗奇维修工队班长崔学义说:“目前我们班组共有8名工作人员,负责11.2公里线路区段内的巡守看护任务。”

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步行维修铁道线,“极寒天气,铁道线容易被冻鼓包,我们需要将不同厚度的垫板垫到钢轨下。”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复杂得多,需要拆下钢轨螺丝钉,接着用千斤顶撬起钢轨,再根据实际“鼓包”情况,垫上厚度不同的垫板。这些垫板厚度在3毫米至12毫米之间,因此,作业时又要极为精细。

经过这条线路的6245次列车车长唐伟健说:“正因为他们守在这里,我们的列车才会安全运行。有他们在,我们心里踏实!”

每次作业,维修工队的工人们都要背负镐、锤、扳手等几十斤重的工具往返20余公里,在零下45℃左右的户外工作7个小时以上。

在冷得“冒白烟”的极寒天气下干活是怎样的体验?“防寒内衣、棉服、羽绒服,再套上工作服,从里到外要穿四层衣物抵御寒冷,袜子、厚粘袜、防护鞋,脚上要穿三层”“有的路段积雪能没过膝盖”“天冷,喝的水容易冻成冰,保温杯也不管用,户外工作一天不能吃也不能喝;渴极了吃口雪”“干活时满身汗,内衣湿透,停下来冷风一吹,透心凉”“天太冷经常会有冻伤”……工人们七嘴八舌地总结起来,记者看到他们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裂纹血口。

工作条件艰苦,那么日常生活呢?他们往往要在山里呆上一个月左右,才能出山回家休息三四天。山里没有信号,上班期间根本无法与家人沟通,与外界唯一联系的就只有一部工作电话。崔学义说:“大家很寂寞,只是谁都不说罢了。”

工人们却心满意足地告诉记者:“单位知道我们的辛苦,对我们越来越重视。会给我们送肉,管够!还给我们安装了宽带,能看网络电视了,这让业余生活丰富了不少。公益慢火车更专门为我们在这里设立了一站,方便我们上下班。”

为何要在这极度艰苦的条件下工作?这群乐观的汉子们只一句:“这是我们的工作啊!”

西罗奇维修工队正在作业。

黄泥河子道班 20载守护一段砂石路

16日,哈尔滨当日气温零下23℃,处于张广才岭西麓的尚志市更是寒冷逼人。从尚志市开车近一个小时,记者来到方圆20里没有人家的尚志市公路管理站——黄泥河子道班。

黄泥河子道班位于绥满公路301+500处,道班前是高大林木掩映的绥满公路。四周望去是被白雪覆盖的农田,没有车辆经过时,这里很寂静。值守这里近20年的养路工人杨秀军,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16日中午,记者见到杨秀军时,他刚从外面巡路回来,带着一身寒气。“我最高兴的就是看到道班里来人啦。没有人的时候,我有啥话,养护路的时候,就跟路说说。”个头不高的杨秀军,捋了一下一个多月没剪的头发,憨厚地说。

每天,杨秀军一个人要巡查和看护近60公里的国道,其中有20多公里是砂石路。

这条国道原来是哈尔滨通往牡丹江的必经之路,哈牡高速开通后,途经这里的车就少了,但元宝镇、苇河镇、亚布力镇以及尚志市等附近百姓出行,依旧走这条道。每天有来往这些村镇的四趟客运班车要经过这里,特别是雨雪天气、高速公路封闭时,这里就成了哈尔滨到牡丹江的必经之路。

道班里准备了一些修车工具、机油,以备深夜汽车抛锚的司机之用。还储存了一些挂面和鸡蛋,有的司机半夜车辆抛锚,又冷又饿的,吃碗热乎的鸡蛋面,开车更安全。

杨秀军的值班房,是办公室,更是“家”。院里收拾得井然有序,屋内宽敞而温暖。杨秀军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上级仍是非常重视,现在生活条件比从前好了不知多少。

记者注意到,他的手机始终放在窗台固定的位置,“这里信号非常不好,只有在那里才能有信号,家人来电话才不至于接不到。”

匆匆吃过午饭,记者和杨秀军一起上路巡查。寒风夹杂着树木上落下的清雪,让人感到寒冷。杨秀军一边巡路一边说,这个路段处于半山区,春秋雨水多,道路容易翻浆,又处于半林区,冬天雪下得大而且比较勤,再加上弯道、缓坡、桥梁等较多,翻浆时需要填补沙石,雨水大时要排水患。遭遇风雪,清除风吹雪路段,还要在上坡、下坎处撒防滑料。一年四季,保通保畅作业程度,要比水泥路面公路的强度大。

今年11月18日那场大雪,站里增加了养护人员,对这一路段进行重点清雪保畅,杨秀军和养护人员一直干到晚上六七点钟。

杨秀军给七八个路段撒了防滑料,寒冷的北风夹杂着汽车过后卷起的阵阵冷风,吹红了杨秀军有些粗糙的脸,养护服挂了一层薄薄的白霜,额头微汗沁出。他脱掉手套,用布满道道裂痕的手,挥锹撒防滑料……

“老杨,维修路呢。”“老杨,这几天冷,巡路多穿点儿。”路过的司机们看到杨秀军都热情地打招呼。在这条路上跑了十几年客运的孙师傅说,如果没有这个道班和杨秀军的坚守,周边村镇百姓出行真不方便。“这可是解决百姓出行的大事啊。”

严寒中,杨秀军身着那套橘红色的养护服,在301国道上、坡上坡下闪动着,活跃着,一辆辆汽车安全从这里驶过……

他十年没和家人一起共度春节,患有眼疾的女儿一直由妻子照顾……为啥要独自坚守在这条路上?杨秀军说:“得守在这儿,这是一份责任啊!”

凌晨,环卫工人刘文亮(左一)正在和队友们一起打扫街面卫生。

南岗区清扫保洁二队松一小队 12小时工作为城市“梳妆”

21日冬至,凌晨4时,哈尔滨市海关街与邮政街交叉口,南岗区清扫保洁二队松一小队小队长刘文亮正在和同事们一起清扫街面。

五名环卫工人手拿改良后的大扫帚,先重重地压住路面,再轻轻滑开,一步步向前推进,刘文亮告诉记者:“这样清扫可以防止起灰,避免更大的污染。”凌晨3时30分就已经上岗的他,此时睫毛上已上了霜。

这个小队53名环卫工人分为8个组,负责红军街、公司街、铁路街围合区域的清扫保洁。每天早班清扫从3时30分开始,一直到7时30分结束,10万平方米的保洁面积将在4个钟头内被清扫干净。

因为毗邻哈尔滨火车站,这片保洁区可以说代表着哈尔滨市的“门面”,保洁工作格外繁重,更要格外仔细。

凌晨街头,朔风刺骨,只聊了十几分钟,身穿厚重保暖衣物的记者已经明显感到了阵阵透骨的寒冷。刘文亮说:“冬天最考验环卫工人的就是天气,凌晨是最冷的时候,不管穿多厚都会被风打透,不干活特别冷,所以要不停地干,而一出汗风再吹,更冷!多厚的衣服也抵不住刀子般的寒风。”

另一项考验则是降雪,为了保证城市交通正常运行,他们要边下边清,“入冬后的那场大雪,我们到岗时间提前至凌晨3时,下班时间延后,有时需要加班到22时才结束,连续加班加点干了7天。”他说。

清晨7时30分清扫结束,环卫工人们会休息一个小时,之后将分成三班,分别在8时30分、12时30分、16时30分轮换上岗进行日常保洁,直到20时30分全天工作结束。

10时15左右,记者在海关街看到了正骑着电动车巡查的刘文亮。“西大直街、海关街等主要街路车多,行人也多,所以需要非常细致的保洁和检查。”他说:“检查中发现问题会及时通知该路段负责保洁员马上进行清理,如果发现街面有冰面等复杂的情况,我会下车和他们一起除冰;有的班组出现人员少、保洁量大时,也会跟着干。”他的电动车后面还放着各式清扫保洁工具,既有扫街的大扫帚,也有扫车底的小扫帚,

他笑着承认:“这天骑车巡视也非常冷,为了暖身子需要用干活来保暖。”

因为环卫工人要休假,所以需要随时调整路面保洁人员,一旦人手不够,刘文亮就要把自己补进去,“普通工人可以休假,但是我不能,每天都要上岗,每天工作时间都要在12个小时,我是队长要以身作则。”

大学毕业的刘文亮在2012年经过考试进入环卫系统,当时这批“大学生”环卫工人引发了不小的社会争议。工作8年,为何要选择留下来?他说:“干一行爱一行吧!和其他环卫工人们一起工作,一起吃苦,现在我对这个行业已经有了很深厚的感情。”


文/摄 记者 李天池 吴利红

实习编辑:周嘉昕

责编:李国玉

审核:陈长辛


帮你问 | 老年卡在异地也享受优惠吗

这个省宣布在外务工人员返乡,需核酸检测!一感染者曾2次到北京出差!中风险地区又增12处!

哈尔滨统一家政服务平台开通!惩戒、追踪功能全都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