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六十年,三代人,一世情的故事!这家百年老院新门诊明日盛装归来!

长江之滨

黄鹤楼畔
从民主路一路向北
穿过市井气息浓郁的胭脂路
走到路的尽头
灰白色的门诊大楼便映入眼帘


这就是即将于

2021年5月18日(明日)华丽归来的

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新门诊

让我们先一睹为快吧!
旧貌换新颜,就诊更便捷


经过2年多改造与扩建,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门诊“旧貌换新颜”,灰白色的建筑外立面淡雅明快,室内温暖的黄色调舒缓宁静,在整体环境和就医服务上,都有极大升级。



新门诊大楼由一个2层圆形建筑加回字形的主体大楼相连而成,改扩建后建筑面积为14478.76平方米。改造后的新大楼宽敞明亮、中医风格凸显。



花园山新门诊将开设名医堂,59名中医大师名师专家坐诊;门诊大厅设有患者服务中心,一站式解决患者所有问题;中西药房引进自动发药设备,将极大缩短患者等候时间;放射科、B超室、检验科等所有检查类的医技科室集中设在二楼,患者不用上下跑;功能科室也将根据疾病类别分类,设在诊室附近,方便患者检查。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新门诊布局


此外,智慧医院功能进一步凸显,实现网上预约,分时段就诊,自助设备遍布每层楼,减少患者排队等待,轻松使用手机和自助设备完成挂号、缴费等事项。




有150余年历史的湖北省中医院,

和周围的诸多历史老建筑

记录着武汉的历史与城市变迁,


改造前的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门诊楼


而不同时期的门诊大楼

也承载着不少患者的记忆。


改造前的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门诊


最近,记者采访了3位

不同时期就诊于省中医院的患者和家庭,

听她们讲述

与这座百年老院间的

特殊记忆和故事——


01

六十年三代人都在这里出生

出生在此工作在此,这样的缘分太难得


“我出生在省中医,又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之后我的儿子,我的孙女也都出生在这里。从儿时记忆里两层门诊楼,到即将盛装归来的新门诊大楼,对我来说,这里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地方,六十年,三代人,我也见证了医院每一步的发展与壮大。”

——湖北省中医院肝病中心 肖琳

1961年,经湖北省卫生厅批准,湖北医院与湖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定名为湖北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成为全省第一家学院化、规模化行医的中医机构。1962年,肖琳就在家门口的这家医院出生。

肖琳回忆,小时候只要稍有感冒咳嗽,都会被父母领着来到省中医院。她记得那时的门诊楼就是现在临时过渡的2层楼的青灰色房子,儿科门诊在二楼。

去二楼门诊找医生看病的时候,不需要打针,也不会开特别苦的药,让小时候的她特别安心,知道等一会儿看到和蔼的医生,会温和地摸摸她的额头,看看舌苔,把把脉,只开一瓶医院自制的中药退热止咳糖浆带回家,没多久,感冒咳嗽也就消失得无踪影了。

从小的就医经历,让肖琳有了很深的中医情怀,读大学时,她毫不犹豫报考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并于1984年顺利来到湖北省中医院工作。

“我出生在这里,对这里有强烈的安全感,当知道自己可以来工作时,别提有多激动和兴奋。”肖琳说。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 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所的工作岗位上,肖琳一干就是38年。

1987年,肖琳在湖北省中医院产科生下儿子;1993年,她工作的肝病科被省卫生厅批准为湖北省中医肝病医疗中心;1997年,门诊楼搬离那栋2层楼,搬到了现在新门诊大楼的位置;1999年12月,肝病科又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肝病医疗中心;2015年,孙女也在医院出生。

肖琳与儿子、孙女,出生在省中医的祖孙三代

“在150余年历史的医院里,我们三代人在这里降生,见证了近60年来,医院发展的每一步。”肖琳说,生在省中医,长在省中医,又工作在省中医,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明年她就要光荣退休了,这最后工作的一年时间也令她倍加珍惜。“明天新的门诊大楼即将盛装归来,作为老省中医人,真的感到格外欣慰和激动。”

02从患儿家长到医院一员门诊大楼见证一对母子的重生之路

“和这里的医护并肩作战8年,治好了儿子的儿童肾病综合征。这栋门诊大楼,见证了我陪伴儿子8年求医的重生之旅,他从不到2尺高长到现在1米85的帅小伙,而我也从一名患儿家属,转变为这里的一员,每每想起,充满感恩!”

——湖北省中医院体检中心 倪红涛

1968年出生的倪红涛,家住候补街,从小就在省中医院旁长大。结婚后,儿子鑫鑫于1995年降生,如果不是后来儿子突发的那场大病,倪红涛或许不曾想到,自己会与这所离家不远的医院,结下如此深厚的感情。

倪红涛永远不会忘记,那是1998年的元旦。自打出生就体型瘦弱,刚刚两岁半的儿子,突然全身浮肿,平时瘦瘦的小脸变成了小圆脸。当时还在元旦放假中,医生看了鑫鑫的情况,说情况紧急,必须马上收住院,“当时家里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医生没怎么收钱就把我们先收住院了,没几天就欠了很多费,都是科室医生和主任做担保,我们才没有耽误治疗。”谈起这些细节,倪红涛感恩不已。

最终,儿子被确诊为“儿童肾病综合征”,当年元月3日住院,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输液、吃药、中医调理,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但从此,为彻底治疗疾病,倪红涛也陪伴儿子踏上了8年漫漫求医路。每周一次带儿子到医院复诊,倪红涛坚持了整整6年,之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一坚持又是2年。

倪红涛清楚记得,1998年开始,每周一,她都会雷打不动带着儿子,来到这栋当时刚刚投入使用的新门诊大楼四楼儿科,找儿科老主任倪珠英教授给儿子号脉、问诊,调整治疗方案。当年倪教授年事已高,每次只有15-20个号,还有很多外地的病友来挂号。为了能挂到号,倪红涛每次都会凌晨就赶到门诊楼提前排队。

那些年,自己穿梭在门诊大楼的身影,还有儿科诊室里,倪奶奶总是面带微笑,细致观察孩子的那些画面,都深深刻在倪红涛的脑海里。

“治疗了2年后,就由倪教授的学生,儿科刘晓鹰教授接力为儿子诊治。”倪红涛说,陪伴儿子求医的8年里,有聊不完的医患情。2年前,儿子结婚的时候,她带着儿子专门去给刘晓鹰主任送了喜糖,看着这个身高1米85的阳光帅气大小伙站在自己面前,刘主任开心得合不拢嘴。

倪红涛与儿子儿媳

经过医患并肩携手8年的作战,折磨孩子的病魔终于被赶走了,但倪红涛与省中医的缘分远未就此结束。

2012年,得知医院体检中心的招聘消息,下岗后的倪红涛毫不犹豫赶来应聘做了一名保洁阿姨,换了一种身份,回到了这栋见证自己和儿子走上新生之路的门诊大楼,她的理由很简单,“从个人感情来说,一直很感谢医院的医生护士,在我和孩子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们很多的温暖、安慰和帮助,一直希望自己能做点什么,回馈一下这里。”

03来汉4年发现“宝藏科室”她将亲朋好友都发展成省中医“粉丝团”

“近3年里,虽然我们都是在临时过渡的针灸科门诊里做治疗,但这并不影响我和我的妈妈、老公、儿子,还有我的亲朋好友们成为省中医针灸科的忠实粉丝。每次来,空气中飘着浓浓的艾香,都会让我觉得特别的舒心和踏实。马上就能到修葺一新的门诊大楼就诊,我们非常期待。”

——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患者陆明喻

56岁的陆明喻来自湖北恩施,4年前来到户部巷,经营着一家餐饮店。平日里操持生意比较繁忙,但右脚疼痛,给经常需要站着工作的她带来困扰。经人介绍,她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程燕医生结缘,自此成了这里的忠实粉丝。

不到3年时间里,陆明喻不仅在这里看好了困扰自己十多年的右脚骨质增生,还将亲朋好友,近百人都变成了省中医“粉丝团”,不少人专程从外地赶来体验针灸的神奇。

去年十一国庆,陆明喻的儿子因10年前打球撞伤的膝盖处旧伤复发,肿胀疼痛难耐、关节内积液,完全无法行走,在家躺了3天,去附近医院,医生建议手术治疗。

在陆明喻的坚持下,他找到程燕医生,通过针灸配合中药,大约治疗了五六次后,便恢复得很不错,到目前大半年过去,都没有再犯。

程燕医生与她的“粉丝团”

“自那以后,我们一家有什么不舒服都会找程医生看,别看她年纪轻轻,医德医术简直没话说,关键每次疗效真的太神奇了。”陆明喻笑着说,在近3年的时间里,程医生治好了她老公十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而78岁老母亲的骨质增生和肩周炎,也在去年冬天得到大大的缓解。


“我开始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过来的,亲身体验之后才知道神奇,后来家里有人不舒服,我都会首先都想到针灸,这里真是个宝藏科室。”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的口碑,让陆明喻的亲朋好友们纷纷愿意尝试针灸、信任针灸,短短不到3年时间,她身边的男女老少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人都成为省中医针灸科的追随者。


END
极目新闻记者 晏雯
通讯员 胡梦
摄影 傅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