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潘天寿史上最大规模展览开幕,重磅作品不容错过!

2017-11-30 张婧雅 芭莎艺术

潘天寿《松石图轴》,179.5×140cm,1960年

2017年,适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将于2017年12月1日在浙江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潘天寿作品展,将展出120余幅潘天寿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献等。


潘天寿诞辰120周年


2017年,适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文化部、中国文联和浙江省政府联合主办“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以梳理潘天寿的艺术、文化和教育贡献,突显其历史、时代以及世界意义。潘天寿《雄视图》,中国画(指墨),347.3×143cm,上世纪60年代


本次展览将展出120余幅潘天寿的代表作以及其手稿、文献等,展览分为“高风峻骨”、“饮水生涯”、“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和“守常达变”六个部分,是史上最大规模的潘天寿作品展。潘天寿《夏塘水牛图》,中国画(指墨),142.7×367cm,上世纪60年代潘天寿《江南春雨图轴》,85.8×77.2cm,1953年


其中,每个主题分别具有不同的展览脉络与线索。


“高风峻骨”展示潘天寿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突出其艺术的最大特点——风骨;

“一味霸悍”重点展现其笔墨成就;

“奇崛明豁”聚焦其在中国画章法上的创造匠心;

“雁荡山花”展示潘天寿对于传统出新的思想轨迹和实践;

“守常达变”展示其在艺术创造上的传承与创新;

“饮水生涯”则通过档案、手稿等文献,全面呈现潘天寿生平、教育贡献和画学思想。


潘天寿《秃头僧图》,纸本设色,94.8×172cm,1922年潘天寿《抱雏图》,中国画(指墨),151.5×48.5cm,1961年


此次展览从多个方面将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全方位地讲述作为艺术家、教育家的潘天寿,向观众展现这位立体的画史伟人。


“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


20世纪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潘天寿(1897-1971年)


潘天寿是浙江宁海人,20世纪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其写意花鸟初学吴昌硕,后取法石涛、八大,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1929年林风眠、潘天寿等赴日本考察。1962年与吴茀之在黄山合影


他特长工笔花鸟、山水画,兼擅指墨画。在探索、创新中国画上,潘天寿继承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笔墨雄浑且气势磅礴,在现代中国画创作上独树一帜。同时,他对书法、篆刻、 画史与画论等均有精深的研究和丰富的著作。潘天寿《梦游黄山图轴》,247.2×46.7cm,1936年


作为20世纪中国画的教育大师,潘天寿毕生致力于中国画独立教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他提出中国画分科教学、首创书法篆刻专业、设置传统诗词等课程,他的教学思想和主张深刻影响了中国画现代教育的发展进程。潘天寿为学生示范指墨画


潘天寿是现代中国画大师,但他几乎是自学成才。在家乡读完初小后,潘天寿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习,但他是普师学生,并不是图画手工专修科的。后来,他走上中国画的道路,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是受“一师”浓郁的艺术氛围影响。潘天寿《江山多娇图轴》,72×30cm,1959年


潘天寿于1923年来到上海,第二年,由于他不仅画画好还是师范出身,能讲课,所以被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聘为教师,讲授中国画技法与中国美术史课程。同年,潘天寿与诸闻韵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国画系,正式开启他一生的中国画教育事业。1928年,他被聘为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的中国画主任教授,自此一生都未曾离开这所学院。1963年,潘天寿给国画系花鸟班学生上课。潘天寿《雁荡花石图卷》


潘天寿曾说过:“我这一辈子是个教书匠,画画只是副业。”可见他对自己的定位和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看重。他把自己人生中的半个世纪,都奉献给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



潘公凯谈父亲


潘公凯与父亲潘天寿在杭州灵隐寺合影。(潘公凯,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父亲儿时读私塾时打下了传统文化根底,后来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当时江南文科的最高学府)又接受和吸收了现代知识结构。当时,杭州第一师范学校集中了鲁迅、李叔同、经亨颐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是当时传播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据点。他们大多留学日本和欧洲,把西方最新的启蒙思想和科学观念传输到国内。


父亲受到经亨颐这一代人主张的“教育救国”思想很深,所以他毕业一直到后来在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教,这期间他从未间断过教书。在教学过程中,父亲思考最多的就是中国美术教育怎么走向现代。在上海期间,他将关于如何筹建中国画专业课程的思考,写入了自己的著作《中国绘画史》。至今,它依然是中国美术史教育中意义重大的一本书。


潘天寿《暮色劲松图》,中国画(指墨),143.1×345cm,1964年潘天寿《雨霁图卷》,中国画,141×363.3cm,1962年


上世纪20年代之后,中国各大艺专从欧洲引进教学方法,这是20世纪美术教育方面的重要进步,但唯独有一个偏颇,就是对中国画的忽视。中国画仅仅成为一门课程,这使其得不到延续和深入,父亲因此很焦虑中国画的传统会被中断。后来北平艺专、杭州艺专合并,父亲担任校长。在这个时期,他将中国画系正式建立起来,这对20世纪的中国画教学影响深远。


之后,中国画一度面临淘汰,父亲据理力争,他认为这是中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为了证明中国画是有用的,他在50年代前后画了很多大画,就是为了捍卫中国画的传承与独立价值。他不是从个人出发,而完全是以一位美术教育家的角度,宏观地思考中国民族文化的前景与出路。


潘天寿《小亭枯树图轴》,纸本、水墨,139.5×62cm,1961年

潘天寿《烟雨蛙声图》,中国画(指墨),68×135cm,1948年


60年代初,父亲意识到学校虽然设立了国画系,但都以人物为主,山水、花鸟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所以父亲当时提出将中国画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个专业分开。此外,父亲认为中国画不能以西方素描为基础,而应是白描。当时,从苏联传过来的全因素素描并不合适中国画的学习,因此,在人物、山水、花鸟分科的过程中,父亲改造了素描的画法。


直到目前,中国各个美术院校中国画系的素描都是线性素描,这与白描有较好的结合,有利于发挥中国画笔墨的长处。正是因为60年代的分科,才让80年代逐渐有了师资,如果60年代不培养这批老师,可能山水和花鸟画就中断了。


潘天寿《鱼乐图轴》,中国画(指墨),108×57.5cm,1962年 


同样是在60年代,父亲代表中国书法界访问日本时,听说日本有60万人在学习书法,他吓了一跳,因为那时中国已经很少有人写书法了,除了一些老人。这对他触动很大,从日本回来以后,他立刻跟文化部提出在美院设立书法篆刻专业。当时的提议获得了通过,但只在北京和杭州两所学校试点。因此,当时培养了第一拨少量的书法老师,这批人也都是当下书法界的元老。


父亲一路走来,想的都是美术教育问题。他不仅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教育家。


潘天寿《雁荡山花图》,中国画,122×121cm,1963年潘天寿《小龙湫下一角图》,中国画,107.8×107.5cm,1963年


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一位优秀的画家往往都不是只会画画的人,仅靠性情或才气并不足以成为一位大家。然而,如今越来越少的画家具备这样一种气魄了。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画家中的一个榜样,也同样对21世纪继续产生着好的影响。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中国好的传统得以传承,他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尊敬。潘天寿创作巨幅作品


潘天寿站在中西古今矛盾与变革的十字路口,时刻思考着如何将传统中国画继承并发展。潘天寿坚信中国画具有世界性的成就,有属于未来的价值,对此他一辈子未曾动摇,这是对我们年轻一代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时最好的启示。


▲即将展出▲▲▲



展览:“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

时间:2017年12月1日-2018年1月14日

地点:浙江美术馆



精彩回顾:

年末购物狂欢季,古人的“购物车”里都装了什么?

艺术式探险是怎样一种体验?

为什么这种低俗艺术会受到名流藏家的热捧?






 [编辑、文/张婧雅][图片提供/浙江美术馆]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