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大师保罗·麦卡锡个展亮相北京,精彩不容错过!

2018-04-01 张一彤 芭莎艺术

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

美国当代艺术家保罗·麦卡锡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正于木木美术馆举办,他的作品往往风格怪诞,常通过带有黑色幽默的手法对大众熟知的形象进行改造,使其带有了鲜明的讽刺意味,挑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


疯狂的圣诞老人

 

如果要问如何安抚一个哭闹不止的孩子,带他去游乐园大概是一个不会出错的答案。那些五彩缤纷的城堡能让孩子们暂时忘却烦恼,即便是成年人也常常流连忘返。

保罗·麦卡锡《 Sweet Brown Snail》


而在游乐园中,与可爱的卡通角色合影无疑是打卡项目之一。不过,迪士尼乐园米奇与米妮的装扮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讨喜,如今再看到这些角色曾经的服装,我们大概会收到不少“童年阴影”的惊呼。


而在艺术世界,有一位艺术家正是这样一位童话终结者,他就是保罗·麦卡锡,美国画家、影像艺术家、雕塑家,更是当代艺术圈最有名气的红人之一。

保罗·麦卡锡《Santa Butt Plug》, 2007年


比如,在麦卡锡表演视频《圣诞老人》中,这位原本慈祥温和的老人变得怒气冲冲,满身污垢,让人难以接受他是节日里分派礼物的天外来客。

保罗·麦卡锡《圣诞老人》


疯子在左,天才在右


1945年出生于犹他州盐湖城的保罗·麦卡锡,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他从接受传统绘画训练起步,但是在创作初期,由于生活条件窘迫,他只能用身边琐碎的日常事物进行创作。渐渐地,保罗·麦卡锡开始背离画笔与画布的常规组合,而这种创作特征也逐渐渗透进了他的后期作品。

保罗·麦卡锡《Face Painting - Floor, White Line》,1972年


在早期的创作中,麦卡锡就已开始尝试媒介的突破。他以身体为纸笔,以此突破架上绘画的局限。在1974年的影像作品《调味酱》中,他在自己身体上涂满颜料,再加入番茄酱、蛋黄酱,有时甚至使用生肉或排泄物。而这些离经叛道的艺术创作在麦卡锡看来,其实正是为了挑战艺术家和观众生理与心理的接受极限。

保罗·麦卡锡《Bossy Burger》,表演,影像与装置,1991年


影像作品《画家》(Painter)表现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视频中,麦卡锡戴着夸张的巨形鼻子和手套,挥舞着巨大的画笔在工作室中创作。而在长达50分钟的视频中,充满了艺术家的癫狂呓语和肢体冲撞,他拿着巨大的画笔在画布上一遍涂抹,一边哭诉着:“我做不下去了,我做不下去了。”

保罗·麦卡锡《Painter》,影像作品,1995年


而镜头一转,转到艺术家与一名艺术经纪人的对话。对话中,艺术家不断疯狂地重复着:“你为什么给我付钱。”整部作品充斥着对神化了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市场的讽刺。

保罗·麦卡锡《番茄头》,1994年


2014年,麦卡锡将自己的大型充气雕塑《树》(Tree)展示在了巴黎凡登广场上,一时间,这件外形充满争议和挑衅意味的作品引起了当地市民的强烈反感,麦卡锡甚至因此在揭幕现场被陌生人删了三个耳光。


这件作品也多次遭人破坏、放气,两天后,艺术家终于决定不再修复它。后来,麦卡锡虽然表示并不想因为作品被卷入暴力冲突,但是类似《树》的造型却仍然时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现。

保罗·麦卡锡《树》,乙烯基、尼龙布料、电风扇、绳索,2014年


100年前,杜尚用一个小便池表达对“美的艺术”合理性的质疑;50年前,波普艺术家用平常之物宣示流行文化的威力。而麦卡锡的诸多作品正像这些前辈一样,以玩味戏谑的方式给“艺术崇高”的宏大叙事当头一棒。



童话终结者


如果说艺术是创作者情绪的出口,那么麦卡锡的作品则更多的是在提出问题,邀请观众对周遭司空见惯的命题重新思考。拿上文中提到的《圣诞老人》来说,麦卡锡就是在通过作品透露自己对主流文化的嘲讽。

保罗·麦卡锡《White Snow Dwarf》


罗伯森和迈克丹尼尔在其著作《当代艺术的主题》一书中这样评价道:“麦卡锡作品中那时而凄惨无助,时而又暴虐狂躁的人物角色以嘲弄的方式,模仿了白人男性的权威形象。这种权威人物似乎由于丧失了昔日对其地位、人生角色和身份的信心,而濒于崩溃和错乱的边缘。”

保罗·麦卡锡《WS, White Snow Dopey Dream Double》,黑胡桃木 ,231.4×227.1×304.8cm,2015年


实际上,麦卡锡创作过多个圣诞题材的作品,但无一例外,这些作品都没有了往日圣诞的温情,而笼罩于一种戏谑的氛围之下。

保罗·麦卡锡《White Snow Dwarf》


长期以来,“惊世骇俗”大概是普通观众对麦卡锡作品的第一印象。的确,尺度限制与是否符合美感或传统伦理并非麦卡锡创作的限制条件,他所在意的是借这些早已烂熟于心的公众形象发声,通过颠覆的手法,反映现代社会中喧嚣尘上的诸多流行文化与都市人无尽的欲望。

保罗·麦卡锡《White Snow Dwarf》


麦卡锡曾说:“我对那些文化编造出的漫画形象感兴趣,如圣诞老人、大力水手和猪小姐皮吉(Miss Piggy)。其中,圣诞老人是我最常重复使用的。圣诞节和商品、消费主义,以及资本主义、西方文化都密切相关。保罗·麦卡锡《Santa Butt Plug Foam Model》,泡沫塑料,577.2×301.6×317.5cm,2002年保罗·麦卡锡《Pinocchio Pipenose Householddilemma》,1994年

 


揭秘荒诞背后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麦卡锡逐渐从行为艺术表演转向了影像和实物作品的创作,其中包括更为复杂的装置作品和大型雕塑。

印有保罗·麦卡锡作品的滑板,2015年

保罗·麦卡锡《WS》,2013年


麦卡锡将迪士尼经典的“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形象解构重组,这些卡通形象曾经天真无邪的面貌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夸张变形的形体。艺术家这一系列与公众印象相左的童话故事形象重塑被过分美化的流行文化符号,并借此反映真实社会和人性中丑恶的一面。

保罗·麦卡锡《WS, White Snow Flower Girl #2》


这些胡桃木制成的雕塑体量颇大且制作精良,在艺术加工之后呈现出扭曲而疯狂的状态,甚至饱含着难以言说的性意味。面对这些作品,麦卡锡说:“白雪公主变成了不同层次的欲望之人。白雪公主是我的母亲,白雪公主是女儿。白雪公主是凯伦,我的妻子......这些都变成了分层次的人物。

保罗·麦卡锡《Ship of Fools》(局部),2010年


圣诞老人、白雪公主、小鹿斑比……这些虚拟人物为我们缔造出一个无忧无虑的神仙世界。当我们早已接受“王子和公主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设定,麦卡锡用自己戏谑甚至暴力的艺术手法告诉大众:现实终究不是那个皆大欢喜的乌托邦。

保罗·麦卡锡《Mary and Eve》,2017年


从这个角度讲,麦卡锡的作品是残酷的,他成为了童话的终结者。但作为观众,当童年的单纯天真渐渐随时光远去,我们是否也面对着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而渐渐不能自已?我们是否正在随着那些卡通人物一样变得扭曲冰冷?艺术终究是生活的镜子,照人照己,分晓自知。


▲▲▲正在展出▲▲



展览:保罗·麦卡锡个展「无辜」(Innocence)

展览地点:木木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8年3月17日-6月17日



精彩回顾:

周杰伦、陈冠希都爱他的艺术,KAWS如何用作品征服全球?

乔治·康多个展开幕,看这位肖像大师如何风靡全球!

抽象大师肖恩·斯库利:艺术不会因为不被理解而消亡!







[撰文/张一彤][编辑/王金琳]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