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小东大型回顾展开幕,哪些画让他至今脸红心跳?

张婧雅 时尚芭莎艺术 2018-08-05

刘小东《自画像》,布面油画,33×47cm,2010年

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与NRW-Forum联合举办刘小东首次大型回顾展,展览取名“Langsame Heimkehr”(缓慢的归途)。此次除艺术家的绘画创作外,还展出了创作过程中记录的照片及影像资料等。


缓慢的归途


当地时间6月9日,刘小东首次大型回顾展“缓慢的归途”,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Kunst­hal­le Düs­sel­dorf)与NRW-Forum联合举办并开幕。此次展览主要分为两个展区,其中杜塞尔多夫美术馆重点展出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而NRW-Forum则集中展出艺术家的影像作品,及他近年来与科学家们合作的艺术与科技结合之作。

刘小东《White Pub》,白色布面上油画,220×225cm,2013年

“缓慢的归途”得到德国各大媒体竞相报道,2018年 ©刘小东


作为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活跃起来的中国后现实主义画家中的领军人物,刘小东对于写实主义绘画尤其执着,这在被摄影媒介主导的当代艺术语境下成为了一种观念上的表态。他将中国艺术家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偏向意识形态,表现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模仿的风气,拉回到了中国正在发生的现实当中。

刘小东肖像 ©刘小东 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人们热切追逐刘小东,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画作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新纪录,更多在于他对于直面现实的勇气。刘小东所奉行的“看人们本来的样子”的创作原则,激励人们看清真实,也警惕艺术对于真相的粉饰,在看似松散和随意的笔触中建立起层层意义。

刘小东《三位变性人》,布面油画,200×200cm,2001年

刘小东《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布面油画,200×200cm,2004-2005年


此次回顾展,像是一部小说。

芭莎:什么契机在德国合作此次回顾展?


刘小东:此次的策展人也是德国《艺术论坛》杂志的主笔,他长年在全球采访各路艺术家。13年前,他第一次来中国时就采访了我,这13年来每年他至少每年来中国两次,每次都会来对我做采访。他是个很轴的人,非常专注于这件事,每次采访时面对他直勾勾的目光,我一句谎话都说不出来。


通过这13年的深度交往,他越发认为我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家,所以他作为策展人邀请了这两家美术馆合作这次个展。他的策展思路并不是按照艺术作品的不同阶段,而是按我的人生轨迹,一个人出走、离家、再回家的过程策划了此次回顾展,就像是一部小说。

刘小东在纽约,1993年,“缓慢的归途”展览现场 © Gregor Jansen

“缓慢的归途”展览现场 © Gregor Jansen


这次回顾展除了分为两个展览场地外,一共还分四个章节。第一章节是关于艺术家的出生地,辽宁金城;第二章节是关于艺术家游走中国各地;第三章节是关于离乡;而第四章节则是关于艺术家重返北京。

刘小东《我的父亲在家门外》,金城,辽宁省,1986年,此次于NRW-Forum展出

刘小东《刘小东在天安门广场》,北京,1989年


对于故乡,只剩下回不去的记忆。

芭莎:展览名“缓慢的归途”有其怎样的意义?


刘小东:“缓慢的归途”是一本上世纪70年代的奥地利作家写的小说的名字,获过诺贝尔奖。这部小说我也看了,整体来讲是一种对世界在眷恋与厌恶之间的情感,写得很意识流。此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地质学家,他在美国等地闯荡多年,最后无比怀念他那回不去的家乡,挺悲怆的。


此次回顾展的思路与这部小说的结构很相似,“缓慢的归途”与我们身边“北漂”的人生经历也很接近,对于故乡最终只剩下回不去的记忆。

刘小东《Xia Xing in Nandaihe》,1992年

刘小东《你的城市 1》,布面油画,220×260cm,2017年


刘小东的作品中总是充满着生活中的故事片段,例如一个普通家庭、一艘难民船、一群农民工或是红灯区的景象等。通过绘画,刘小东探索着身边正在发生的种种现实,例如人口迁移、环境危机、经济震荡等。

刘小东《出北川》,布面油画,300×400cm,2010年

刘小东《The last hunters》,布面油画,220×260cm,2017年


身为艺术家,刘小东对生活有着他极其敏锐的观察。在他的绘画中,捕捉下一张又一张关于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的重要定格画面。



回顾“刘小东”


刘小东《厨房一角》,纸上水彩,1978年


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借此次展览之际,刘小东也将自己从绘画最初到今天的全部作品做了一次回顾,在一本沉到难以搬动的大画册中收录下他最为完整的绘画作品。时尚芭莎艺术记者采访当天,这本大画册的样书刚刚印好,墨还没太干,刘小东一边小心地翻看一边调侃道:“这实在是太可怕了……”回看多年以前无比稚嫩,或意在模仿的那些画作,想必对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都会脸红心跳。

刘小东习作,纸上水彩,1985年

刘小东习作,纸上水彩,16.8×19.6cm,1985年


 看大学时期的画觉得不接地气儿,这涉及到敢不敢如实面对你的生命过程,敢不敢诚实面对你自己。


刘小东《带眼睛的房子》,布面油画,14.5×18.5cm,1985年

刘小东《习作5号》,纸上水彩,16.9×13.9cm,1985年(左上);刘小东《瓶子与土豆》,布面油画,42.5×37cm,1984年(右上);刘小东《海南岛》,布面油画,12.5×16cm,1987年(左下);刘小东《雨来了》,布面油画,15.5×21.5cm,1987年(右下)


在曾经学画的道路上,许多人都会有无比崇拜的大师,他们仿佛是为自己引路的明灯。刘小东也不例外,曾经的他非常崇拜这些大师,觉得他们天生就如此伟大。但经过不断地自我审视与绘画实践后,刘小东越发意识到大师笔下的那些所谓的“美术史中的节点”实际上都是他们生活中的节点,这些绘画的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是他们绘画的常态。

刘小东习作,纸上水彩,16.8×19.6cm,1985年


 这些画作离他们的生活很近,离我很远。如果我也画是不对的,因为那不是我的生活。我意识到这点以后,就很快回到我的生活中来。我的生活有无限的麻烦,面对各种麻烦我可以创造新的绘画方式,承载我生命中遇到的实在的东西,承载我的麻烦。


刘小东《醉酒者》,布面油画,130×97cm,1988年

刘小东《诗人康尔劲》,布面油画,130×97cm,1989年


“艺术家不能远离生活”


上世纪90年代,刘小东画得最多的是他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鲜活的个体;2000年开始,他逐渐来到街边,开始画那些社会中的景象。那一个阶段里,刘小东开始借助于摄影,使用照片组合出自己想要的画面场景。

刘小东《喻红》,布面油画,72×62.5cm,1985年

刘小东《坡上女孩》,布面油画,100×73.5cm,1985年


之后,刘小东很快就逐渐意识到这样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画画主观性过多,画面内容成了自己无意中编织的社会景象,他感到不对劲。于是,他毅然地把画布搬到了大街上、山谷里、社会中……将上世纪90年代画身边人的态度,转移到画社会人上,他这才觉得对了头。

刘小东与画作《出北川》中的模特们,北川,四川省,2010年

刘小东《Liu Xiaodong painting “Horse Market”》,天水,甘肃省


成名以后,生活会远离你。

芭莎:将画布搬到社会的生活各处去绘画,有何思考与体会?


刘小东:这种转变和对绘画的眷恋,和对失去最有意思生活状态的恐惧有关。你会看到很多艺术家到了中老年就没有才华了,其实是因为远离了生活。成名以后,生活会远离你。原来住的地方,墙上到处都是脚印;现在住高档公寓,处处精致。所有这些变化会使人变得空洞,进入一种缺乏力量、没有意思的生活状态,这是我害怕的。于是我走了出去,把广阔的生活搬回到画布上。


刘小东《The Nude Black Maja》,布面油画,200×150cm,2009年

刘小东《避难者们 3》,布面油画,180×200cm,2015年


近年来,刘小东还曾做过绘画与科技结合的全新尝试。精神是否能够通过科技变得可看,这是他思考的开始。最终通过热感应科技的支持,将大街上移动的人、车、光线的变化收集成为具象的轮廓形态,经由机械手画在画布上,无数遍的绘画就创作出《失眠的重量》系列作品。这虽是在一次偶然中开始,却在之后令他对绘画又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与体会。

刘小东《失眠的重量 | 金城广场-从刘晓春小舅子家望出去》,布面丙烯,250×300cm,2017年


绘画唯一的出路,就是画到最舒服。

芭莎:经过用机械手画画之后,怎么看待画家在未来的不可替代性?


刘小东:我认为这个结合科技的作品,态度很客观,而过程和结果却很主观,这一点和我的绘画很吻合。创作完这件作品之后我开始反问自己,接下来画什么?用什么态度画?后来我觉得还是得老老实实画,越老实越好。因为只有人才能对自己的东西不满意,反复地涂抹直到达到你认为最自然的状态。对于我来说,绘画唯一的出路就是画到最舒服,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这也把绘画逼到更老实的状态。


刘小东《小西红柿和小辣椒》,布面油画,33×38cm,2017年

刘小东《大洋葱》,布面油画,33×38cm,2018年


刘小东《小南瓜》,布面油画,23×33cm,2018年


别的都会被代替,只有你那点坚定的理由不会。

芭莎:在这之后创作上有何改变?


刘小东:画画需要有足够的理由,没有理由宁可发呆、犯傻,但要做就要有你充分的理由。别的东西都会被代替,但只有你那点坚定的理由不会。我近一年以来画了很多小静物,其实正是在《失眠的重量》之后反应过来的。绘画用得着画那么大吗?用得着轰轰烈烈吗?我开始画以前不会去画的东西,比如家里的西红柿、洋葱、萝卜……不仅是人生,绘画也是。不停地走出去,又回来,如此反复……就像一场缓慢的归途吧。

“缓慢的归途”展览现场,德国,2018年


正在展出



展览:LANGSAME HEIMKEHR 缓慢的归途

时间:2018年6月9日-8月19日

地址: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馆 、NRW-Forum




精彩回顾:

你想了解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都在这了!

乾隆御题再现身!皇室珍藏的古籍中藏着什么秘密?

沈忱:四年画灰色,才重新认识墨色!








[编辑、采访、文/张婧雅]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