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非国宝级艺术家画的非洲究竟有多美?

景雨萌 时尚芭莎艺术 2018-08-02

伊尔玛·斯特恩《Congo Natives》

艺术家伊尔玛·斯特恩如今被视为是南非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频频在欧洲顶级拍卖场中刷新着南非艺术品的拍卖纪录。对她而言,非洲与欧洲两块大陆,亦是她整个艺术人生中无法割舍的羁绊。


从艺术到民族


2015年9月,在伦敦邦瀚斯举办的“南非瑰丽艺术”的专题拍卖会上,来自艺术家伊尔玛·斯特恩(Irma Stern)的作品《黑衣阿拉伯人》惊艳亮相,在一番激烈的竞拍后,该作品最终以约850万人民币的价格成交,成为了当年最昂贵的南非绘画作品。

伊尔玛·斯特恩《黑衣阿拉伯人》


这幅作品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其艺术价值,它背后的故事更是跌宕起伏。1955年,曼德拉被捕并被判处了死刑。随后,国内成立了叛国罪审判辩护基金会,希望通过宣传活动来筹集辩护律师的费用。为此,伊尔玛特别捐出了自己的作品《黑衣阿拉伯人》进行公开拍卖,将所有款项都用于支持曼德拉。

伊尔玛·斯特恩作品《Malay Girl》


在包括伊尔玛在内的支持者的努力下,曼德拉最终被无罪释放。在这之后,《黑衣阿拉伯人》又成为了南非著名的反种族隔离家族,苏兹曼家族的收藏。可以说,《黑衣阿拉伯人》成为了民族苦难历程的最佳见证,而它的创作者——伊尔玛·斯特恩,更是以艺术为旗帜,为自己的命运、同胞的命运吹响了反抗的号角。

伊尔玛·斯特恩《两个阿拉伯人》


作为南非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伊尔玛·斯特恩的作品在欧洲的拍卖场频频亮相,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早在2011年,她的作品《阿拉伯祭司》就以超过300万英镑(人民币约3000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其拍卖纪录。



德意志的后裔


1894年,伊尔玛·斯特恩出生在德兰士瓦的土地上,父母都是来自德国的犹太人。在自家的农场里,她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而在她五岁时,战争爆发了。为了躲避战乱,伊尔玛·斯特恩和母亲回到了德国。

艺术家伊尔玛·斯特恩


直到战争接近尾声时,一家人才回到非洲。因为父母的缘故,伊尔玛·斯特恩偶尔会前往柏林探亲或度假。1913年,她进入魏玛学院(Weimar Academy)学习艺术,但很快就对那里的教学方法感到厌倦和不满。第二年,她转学到了其它院校。

伊尔玛·斯特恩《Three Swazi Sisters》,1925年


在这几年期间,伊尔玛·斯特恩一直在艺术的道路上独自摸索,却始终没有寻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创作灵感。直到1917年,她遇到了艺术家马克斯·佩希斯泰因(Max Pechstein),“桥社”的主要成员之一。

伊尔玛·斯特恩《Watussi Dancers》


“桥社”是德国表现主义中最突出的艺术团体,在这群艺术家之间,伊尔玛·斯特恩全面、深刻地接受了德国表现主义理论,她对这样的创作无比认同。此后的两年间,伊尔玛·斯特恩创作的大量作品都出现在德国本土的展览中,她在自己的第二故乡逐渐获得了关注。

伊尔玛·斯特恩《Pimento Harvesters》


1919年,25岁的伊尔玛·斯特恩在导师马克斯的帮助下,成功地在柏林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个展。在德国学习、创作、成名,让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把她看作是一位德国艺术家。但就在首次个展之后,伊尔玛·斯特恩毅然决然地带着家人回到南非,重新开始。

伊尔玛·斯特恩作品



南非的骄傲


在德国已经大获成功的伊尔玛·斯特恩,似乎未曾想过:回到故土重新开始,会是一条异常艰难的道路。当时的南非仍处于殖民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和眼界都十分闭塞。欧洲的现代艺术正迸发出勃勃生机,而南非却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丧失了活力与生气。

伊尔玛·斯特恩《Arab》,1939年


回到南非后的伊尔玛·斯特恩,紧锣密鼓地在开普敦举办了首次展览。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在德国备受追捧的作品,却引发了南非评论界的众怒,有的作品甚至遭到了警方的公开调查,被视为“公开猥亵”。

伊尔玛·斯特恩《Still Life with Lilies》,1947年


但伊尔玛·斯特恩并未因此而消沉,她明白,南非的人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消化、理解她画作中有力张扬的笔触、明亮绚烂的色彩。渐渐地,她在欧洲取得的名声传入了南非人的耳朵,人们开始接受她的创作。

伊尔玛·斯特恩《Mangbetu Woman Carrying Fruit》


1927年,伊尔玛·斯特恩在波尔多的展览中获得了荣誉勋章,这让整个南非为之振奋。两年后,在伦敦举办的帝国艺术展上,她更是代表整个南非,在展览中亮相。从被群嘲到成为国家的骄傲,年纪轻轻的伊尔玛·斯特恩就已享誉海内外。

伊尔玛·斯特恩《Jungle》

伊尔玛·斯特恩《Natal Landscape》,1936年



非洲的女儿


伊尔玛·斯特恩的血统与出身,使她在不经意间成为了欧洲与非洲之间的一座桥梁。而她的创作虽然也是从欧洲开始,但最终还是回归了儿时的故乡。

伊尔玛·斯特恩《Native Girl》


在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我在偌大的世界中不停地寻找,只为抵达美与真实的原点。我的渴望在燃烧,在一片黑暗之中,我终于站在了万物初始的地方——那就是天堂。”对她而言,这样的天堂正是与她共生共存的非洲大陆。

伊尔玛·斯特恩《Congolese Woman》,1946年


从1930年开始,伊尔玛·斯特恩踏上了非洲环游之旅。从马德拉、达喀尔,一直到刚果、桑给巴尔,特别是她两度前往的桑给巴尔,给予了创作以无限灵感。

伊尔玛·斯特恩《Buli Stool with Fruit》

伊尔玛·斯特恩《The Water Carrier》,1937年


就在其他探险者对穿越中非地区犹豫不决时,伊尔玛·斯特恩就已经在那里旅居数日,并对当地的土著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观察与研究。

伊尔玛·斯特恩正在创作《Malay Girl》

伊尔玛·斯特恩《Malay Girl》


一次次旅行,让伊尔玛·斯特恩对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更加亲切。非洲自由的气息与欧洲都市截然不同,她曾说:“当我亲自去体验时,我才领略到深藏在这片土地之下的,如孩童般原始、纯真的灵魂,而这正是我想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

伊尔玛·斯特恩在住所内


1971年,南非政府将她生前的住所与工作室重新装修,打造为“伊尔玛·斯特恩博物馆”。作为南非的骄傲,伊尔玛·斯特恩将欧洲的艺术理念带回了这里,打破了传统;也是她通过不断地创作,让人们重新认识了瑰丽如珍宝的非洲大陆。




精彩回顾:

齐白石双展亮相北京画院&故宫,谁说他只会画虾?山水画照样惊艳!

他的雕塑价值4亿,创天价纪录!出身农民,却拒给罗丹当助理!

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画廊的奥秘是什么?









[编辑、文/景雨萌]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