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筑究竟长什么样?为何它如此奇幻?
Miodrag Živković&Đorđe Zloković《Monument to the Battle of the Sutjeska》,1965-1971年,波黑(摄影:Valentin Jeck)
伴随着克罗地亚在今夏世界杯中的精彩表现,“南斯拉夫”——这个对中国人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再次走进了视野之中。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除了战争、足球和狂想曲,究竟还有什么值得人们铭记?
被遗忘的神迹
前南斯拉夫是由七个斯拉夫国家政权组成的社会主义联邦。随着1991年战争爆发,前南斯拉夫走向了解体。
但政权的崩溃,并不代表历史与文化的灭绝。如今,在诸多艺术界人士的努力下,前南斯拉夫独有的“Spomeniks”建筑(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中意为“纪念碑”)引发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上世纪60-70年代,在以铁托为首的共产主义政权执政巅峰期间,前南斯拉夫境内兴建了数千座遗址纪念碑或雕塑。这些“庞然大物”无声无息地散落于荒野之间,巨大的体量与独特的外型,就像是天神在人间留下的杰作。
这些建筑被用于纪念二战期间一场场惨烈的反法西斯斗争,相比“共产主义纪念碑”,它们更适合被称作“民族解放纪念碑”。这些作品并不是单单由建筑师来完成,而是来自境内的多位艺术家与建筑师密切合作的结晶。因此,它们既是建筑,也是雕塑。
前南斯拉夫是一个多民族、多团体、多组织的复杂国家,执政党需要团结各种不同利益的力量。个人的历史和感受在这个国度被不断弱化,抽象的、普遍的设计语言成为了建造者的首选。因此,这些作品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设计者们在其中,为人们传递着一种普世的安慰与纪念,模糊地表达着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
科索沃图书馆
随着铁托的去世,前南斯拉夫境内的各个政权分崩离析。连年的战火让人们疲于奔命,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建筑,夹带着民族经历的伤痛,被人们逐渐遗忘于荒郊野岭之中。
到了今天,这些被遗忘的神迹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很多人认为,这些前卫抽象的建筑或雕塑,既像是外星文明经过的遗物,又是未来主义的产物。我们不能忘记的是,这些建筑凝聚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它们的命运见证着时代、民族的进程。
被忽略的建筑史
前南斯拉夫作为史上第二个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通过一系列“Spomeniks”建筑,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上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历史。在这其中,苏联作为另一大巨头,其建筑设计的发展则更加多变、曲折。
辉煌的十年·构成主义
“十月革命”结束后,前苏联迎来了俄国无产阶级的一大胜利。在一片欣欣向荣之际,来自西欧艺术界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吹进了前苏联的大地。这些艺术思潮引发了前苏联一大批艺术家的激烈讨论,在此基础之上,伴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构成主义诞生了。
巴黎世博会苏联馆,1925年
在构成主义者的眼中,共产主义社会中的艺术家,更应该被称之为“设计师”(Designers),他们应为构筑新社会服务。因此,构成主义派的建筑设计大多遵循能够工业化生产的特点,相对于整体的雕塑感与体积感,这些设计更注重空间形态中的运动趋势。
其中,最著名的设计要属塔特林的第三国际塔楼。作为一栋办公大厦,塔楼共分为三层,悬挂在螺旋形的钢结构之上。第一层是立方体,每年自转一周;第二层是方锥体,每月自转一周;最上面一层是圆柱体,每天自转一周。
第三国际塔楼模型
对于这样大胆的设计,塔特林说道:“螺旋线代表人类解放运动的路线,是螺旋解放思想的表现。它用脚后跟踏着地面,从地面上腾身而起,成为抛弃世界上一切卑劣龌龊事物的标志。”
第三国际塔楼设计图
虽然同大多数构成主义的设计一样,第三国际塔楼至今仍停留在设计图纸层面。但是,构成主义引发的激烈探讨,催生出一套更加系统、成熟的建筑设计理论,这些概念为全世界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
工业的畅想·未来主义
在构成主义短暂的辉煌之后,前苏联的建筑界进入了一段长时间的探索时期。伴随着工业化的浪潮,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成为了主流——赞扬工业、赞扬机械、赞扬工人的未来成为了建筑设计中的主题。
设计于上世纪30年代的苏维埃宫
而对工业浪潮不加掩饰的赞美与畅想,与未来主义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积极乐观的态度下,一栋栋造型奇特前卫的新式建筑,在前苏联拔地而起。与西方世界截然不同的意识思想,让前苏联的建筑设计对未来主义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解读。
速度、运动、工业化、未来的元素在这些建筑中清晰可见。不仅如此,独具特色的镰刀、五角星、火炬等文化符号也成为了建筑师们的设计灵感。如今,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已成为酒店、企业办公楼、政府部门,甚至被遗弃。
Institute of Robotics and Technical Cybernetics,俄罗斯
粗砺之美·粗野主义
前苏联的建筑设计总是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短短几十年间,早已起起落落多次。上世纪50年代后,在英国兴起的粗野主义传入前苏联。粗野主义以夸张粗重的混凝土构件、暴露不加修饰的结构和设施为形式特征,呈现出一种粗犷的风格。
House of Soviet,俄罗斯
重用混泥土与钢筋的粗野主义,恰到好处符合当时前苏联的建筑需求。大量不加修饰的功能性建筑在该时期出现,与多年之前构成主义注重结构表现的理念,再次形成了联系。
另一方面,随着前苏联与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太空竞赛”的余波同样影响到了建筑领域。对太空的无限遐想,对未来科技的憧憬,让未来主义再次复苏。这一批极具想象力的未来风格建筑,成为了同时期独一无二的一批建筑群。
友谊疗养院,乌克兰
前苏联解体以后,其建筑也随着国家的命运烟消云散,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直到今天,随着前南斯拉夫的建筑“浮出水面”,前苏联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史重新得到了解读。
无论是气壮山河的纪念碑,还是前卫魔幻的建筑群,这些建筑作品既是一批建筑师与艺术家孜孜不倦探索的结晶,也是时代与历史的产物。它们的命运与国家共沉浮,我们不应忘记它们,就像我们不应该忘记那段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正在展出
展览:“走向具体的乌托邦:南斯拉夫建筑,1948-1980”
时间:2018年7月15日-2019年1月1日
地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精彩回顾:
北京T3航站楼、苹果总部由他们设计!如今,这家建筑事务所的野心是月球和火星
[编辑、文/景雨萌]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