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色彩、笔触是他的生命之光,他画得如此卓越,为何鲜为人知?

我的壳儿 时尚芭莎艺术 2019-05-25

约翰·麦克林恩《傍晚》, 单刷版画,2004年

在1978年于爱丁堡的福特玛奇画廊(Fruitmarket Gallery)举办的四人群展中,格林伯格为展览作序,并表达了对约翰·麦克林恩的大力赞赏,称其“作品中那充满探索性的色彩使用,称得上是英国艺术的前沿。”只要亲眼见过其画作的,无一不对其和谐的色块、灵动的韵律以及巨大画幅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到印象深刻。


=========

「 他如此卓越,却鲜为人知 」


作为一位重要的英国当代画家,约翰·麦克林恩以充满歌舞般韵律的抽象绘画独树一帜。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他在色彩、笔触、形状三个方面试炼创新,不断探索抽象的真谛。

约翰·麦克林恩(John Mclean),苏格兰人,生于1939年,其父塔尔伯特·麦克林恩(Talbert McLean)也是一位画家,曾深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

约翰·麦克林恩《Number One》,1972年

约翰·麦克林恩《加泰罗尼亚蓝》,1967年


2016年夏,约翰·麦克林恩的抽象绘画作品首次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英、美等国举办了48场个展,参加了32场群展,主要集中在英国的伦敦和爱丁堡两地。

约翰·麦克林恩《Quadrillion》,1967年


艺术家艾伦·希普韦(Alan Shipway)坦言,“假使麦克林恩是一位美国画家,他的作品集或许早就获得了出版,还得是由约翰·埃德菲尔德(John Elderfield)或肯沃斯·莫非特撰写的那种。”(前者为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绘画和雕塑馆馆长;后者是美国著名策展人,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20世纪馆首任馆长。)

约翰·麦克林恩《Bellahouston,Glasgow》,1971年


=========

「 色彩、笔触、形状是他的生命之光 」

 

约翰·麦克林恩自1966年从伦敦考陶德艺术学院毕业后,经过将近十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以丙烯、帆布为材料,常创作大画幅的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由色块组成的抽象作品,表现出热烈的情绪和奔放的感性。

约翰·麦克林恩《Kilmahoe》,1979年


麦克林恩的色彩激荡出的并非具体的认知,而是复杂的情绪。色彩是他最重要的标签,他的艺术探索始终紧紧围绕着色彩,却又并非一成不变。

约翰·麦克林恩《城市灯光》,丝网印刷,2004年


上世纪70年代,约翰·麦克林恩将艺术实践的重心放在笔触和颜色两个方面。笔触上,他自称受到了韩国陶瓷画的影响,制造张弛有度的半透明质感;颜色则常常表现半透明状态下不同色彩的交叠。麦克林恩用大笔刷一下或多下涂刷组成长方形,这些长短不一、大小各异的形状再被不规则地排布于画布之上。

约翰·麦克林恩《柠檬灯》,1977年

约翰·麦克林恩《Catterline》,1977年


到了80年代,麦克林恩的大笔触作画方法臻于成熟,笔触已经非常率性和灵活,调色的天赋一览无余。他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同一块形状中颜色的微妙变化,并把冷暖颜色统一于同一画面之中。

约翰·麦克林恩《防浪堤》,1981年


1981年,麦克林恩受邀到加拿大萨克其万省参加一场学术研讨会。萨克其万省位列加拿大三大草原地之一。麦克林恩受当地强烈光线和明媚风光所启发,创作了大量作品;这些作品中使用的高饱和度的颜色与营造出的流光溢彩的画面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在以后数年,他总是会对朋友谈起在草原上的愉快时光,并以《草原之旅》命名了自己2013年的一场展览。

约翰·麦克林恩《Cake Walk》,1985年


90年代后,麦克林恩又将重点放在了形状多样性的探索上,其用色也从明亮鲜艳转向了厚重沉着;另外,他暂停了韩国陶瓷画式笔触的使用,转为大量使用平涂。

约翰·麦克林恩《半岛》,1993年

约翰·麦克林恩《Gaillac》,1993年

约翰·麦克林恩《Hunter》,1999年


90年代也是麦克林恩使用色彩最厚重沉着的时期,大量的赭色、黑色、深蓝色等较暗的颜色被使用,这似乎显示着艺术家向黑、白、三原色等基本颜色的复归。

约翰·麦克林恩《Benison》,1999年

约翰·麦克林恩《Strathspey》,1994年


约翰·麦克林恩《Balalaika》,1997年


=========

「 要有光明,要有律动 」

 

经过20多年的艺术实践,麦克林恩的色彩使用在2000年之后变得更加成熟,他重新调用一些明亮之色填充形状,和深色背景形成了跳跃的对比。麦克林恩还开始对单色形状进行加工,在其上覆盖其它色块或使用线条装饰等。

约翰·麦克林恩《信号》,单刷版画,2000年


不可忽略的是,一种新的构图方法被创造出来,即用颜色不同的三角形拼接成菱形——颜色的对比形成立体的错觉——这种形状在麦克林恩后来的作品中出现了多次。

约翰·麦克林恩《Hill o'Saughs》,2008年

约翰·麦克林恩《Corby》,2007年


这与他的妻子以及他本人对于音乐的热爱有关,麦克林恩的作品虽然是二维的,却富有律动的节奏。妻子是一位室内声乐的音乐家和鉴赏家,而麦克林恩在作画时也常播放音乐。他作品中稳定而多变的节奏便明显是受到了音乐的影响。

约翰·麦克林恩《Tegamaccio》,2004年

 

=========

「 田园与生命之歌 」

 

麦克林恩的艺术探索颇具独特性,这显示出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极大热情。在形式创新的同时,艺术家更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这个世界。

约翰·麦克林恩《Maze》,2004年

约翰·麦克林恩《Laocoon》,2004年


 “有一种世界陷入动荡之中的非凡之感,而在下一时刻,一切都将不同。这很奇怪,也是我觉得它蕴含着深刻当代性的原因……但这种不稳定性不是一种悲哀,而是一种愉悦。”伦敦当代艺术中心前馆长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对麦克林恩更是不惜溢美之词。

约翰·麦克林恩《顺日转方向》,单刷版画,2000年


约翰·麦克林恩《South Bridge》,2003年


2017年,Michael Proudfoo为麦克林恩拍摄了纪录片。彼时的他已饱受帕金森病的折磨,但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的麦克林恩坚持在工作室助理和护士的帮助下到工作室继续画画。麦克林恩说,“看起来,帕金森病已经让我接触到了我可能错过的绘画技术。”这位伟大的画家可能永远也不会放下手中的画笔……




精彩回顾:

没人不知道安迪·沃霍尔,可你未必知道关于他的这50件事……

高跟鞋与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蔡国强:我是在天空画画的人















[编辑、文/我的壳儿]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