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日到来,爱的花园长什么样?

蔡雨彤 时尚芭莎艺术 2019-05-26

莫奈《莫奈的花园》,布面油画,1900年

在这个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春天,时尚芭莎艺术带大家一同走入西方绘画中的“爱的花园”,共同追寻艺术世界中那梦境般的欢乐和纯粹的爱。

 

何为“爱的花园”?


《Roman de la Rose》内页,1230-1275年 


在东西方绘画传统中,作品的“主题”非常重要。它们或阐发于文学经典和宗教故事,又或从各国的历史文化中演变而来——如中国画中常见的表达思乡之情的“云山图”,象征遗世而独立的“渔父图”;西方古典主义传统中意味着苦难将临的“上十字架”,预示着通往天堂之路的“巴别塔”等……自文艺复兴至现代主义,经由乔尔乔内、鲁本斯、华托和马蒂斯四位大师诠释过的“爱的花园”主题,则影射出神仙洞府般的安乐窝或温柔乡。


《Roman de la Rose》内页,1230-1275年

《Roman de la Rose》内页,1230-1275年


“爱的花园”(The Garden of Love)这一概念源自中世纪,意指“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尽管中世纪充斥着战争和征服,整个西欧都被笼罩在饥饿与恐慌之中,基督教浸透了西方社会全部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但是禁锢与革新总是辩证相存的,这一阶段的艺术在所谓“愚昧”的时代则显得更加异彩纷呈。


《Roman de la Rose》封面,1230-1275年

《Roman de la Rose》内页,1230-1275年

 

《玫瑰传奇》(Roman de la Rose)是13世纪时法国人人传颂的吟游诗歌,也是“爱的花园”这一意象的出处。这首长诗由两位作者于13世纪前后相继40年时间共同完成,在诗中,他们都对“爱的花园”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写。


《Roman de la Rose》内页,1230-1275年


在花园中,鸟儿唱着爱情之歌,音乐家的演奏浸润着甜蜜,人们翩翩起舞;这里有动物、有喷泉、有热烈的男女之爱和不可替代的上帝之爱;这里住着快乐(Déduit)和他的伙伴青春(Jeunesse)、财富(Richesse)、欢乐(Liesse)和美丽(Beauté);来到这里的男子情人(L'Amant),疯狂爱上了被视为女人代表符号的“玫瑰”,为赢得“玫瑰”的芳心,他在“爱的法则”的约束下经历了种种冒险。


《Roman de la Rose》内页,1230-1275年

《Roman de la Rose》内页,1230-1275年


在这样的花园里,人和事物往往都有着复杂的寓意。而围墙外的男子必须要在不同的诱惑前作出选择,才能到达理想的终点;如果判断错误,就无法完成爱的花园之旅。


罗塞蒂《玫瑰传奇》同名画作,1864年


《玫瑰传奇》中所颂扬的骑士爱情,实际上也是以宗教教义为出发点和基础的。法国艺术史家费西隆说过:“既然中世纪时期的一切事物都在‘上帝’之中,那么当时的艺术就将一切事物作为自己的主题。但也正因如此,才表现了‘完全的人’,从人类最基本的冲动到精神上的迷狂与幻觉。”此时的“爱的花园”亦是如此,隐含着对世俗享乐的窥探,蕴藏着蠢蠢欲动的人文主义。


乔尔乔内《田园合奏》


乔尔乔内《日落》,布面油画,1506-1510年


自文艺复兴肇始,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在意大利这片继承了古罗马衣钵、又不乏浪漫的土地上弥漫。天上的理想转化为世俗的理想,“爱的花园”也逐渐从歌颂宗教狂迷般的骑士爱情中挣脱,演变为了表现世俗享乐的主题。


乔尔乔内《暴风雨》,布面油画,1505年

 

在繁华富庶、风景烂漫的威尼斯,“爱的花园”被乔尔乔内(Giorgione)画入了《田园合奏》之中。画面上,两个身材丰盈的裸体女子和两个穿着风流的青年男子席地而坐,有说有笑地享受着只属于他们的曼妙时光,仿佛迷失在了这座乌托邦式的爱情花园中。


整幅画洋溢着乔尔乔内作品中特有的田园牧歌式情调,似真非真。尽管理想之爱不可得,但浸润在空气中的享乐气息却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实。


乔尔乔内《田园合奏》,布面油画,1508-1509年

 

在中世纪,人类的意识一直是被蒙在宗教教义的纱布之下的,对爱与理想的追求也是基于对宗教的非理性信仰之上。然而,伴随着新事物诞生时的强烈阵痛,文艺复兴终于到来。人成了自我精神和物质世界的唯一掌控者,伟大的艺术家如春笋般涌现,赋予了“爱的花园”更加深刻的意义——它摇身一变成为了威尼斯画派对于色彩美的呈现;时而又存在于缪斯灵动的肉体之中;又或是走向了更加广阔的抒情空间,即对与人性之美的永恒追求。


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布面油画,1508-1510年


鲁本斯《爱的花园》


鲁本斯《帕里斯的审判》,布面油画,1636年

 

16世纪下半叶起,文艺复兴盛极而衰,由样式主义走向了消亡。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展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人类社会渐次迈入“近代”,艺术也进入了巴洛克风格(Baroque)的全盛时代。这一阶段的“爱的花园”主题,同样经历着近代化的嬗变,它来到了鲁本斯笔下,变得露骨而又生生不息。


鲁本斯《美惠三女神》,布面油画,1639年


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是弗兰德斯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曾于1634年创作过以“爱的花园”为主题的同名画作,描绘了他移居至乡村别墅后的真实生活。


鲁本斯《爱的花园》,布面油画,1633年


在这幅爱情寓言中,鲁本斯用金黄色调描绘了人体,对角线的构图赋予了画面强烈的动感;四角飞满了象征爱与纯真的小天使;画面中央的男女载歌载舞,仿佛是在为爱欢呼……


不同于乔尔乔内笔下沉浸式的爱情花园,鲁本斯以戏剧性的表现手法向观众诉说了自己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对当下生活的珍视和满足,以及对艺术巅峰的不断攀登。


鲁本斯《草帽》,布面油画,1625年

鲁本斯《抢劫留西帕斯的女儿》,布面油画,1618年

 

鲁本斯一生富足,发妻病故后他又娶了比自己小37岁的少女海伦·福尔曼。幸福的婚姻和完美的爱情赋予了他经久不衰的创造力,他笔下体态丰腴的妇人形象是他理想中的女性形象——“爱的花园”在这里升格成了鲁本斯的个人信仰,不同于曾经难以到达的花园终点,鲁本斯似乎一直住在这样生机盎然的春日之中。


鲁本斯《上十字架》,布面油画,1610年

鲁本斯《下十字架》,布面油画,1612-1614年


华托《发舟西苔岛》

 

当华丽恢弘的凡尔赛宫正式成为皇家宫殿时,法国的巴洛克时代中就已孕育着洛可可艺术(Rococo)的萌芽。路易十五时期,以宫廷为中心的古典文化让位于了以贵族为主导的浮华、散漫的享乐主义。


洛可可时期的欧洲室内装修

洛可可时期的欧洲室内装修


贵族们在上流社会的沙龙舞会中流连忘返,通过谈情说爱来打发闲散时光;他们倾心于装饰华丽、色彩精致的艺术品,历史和宗教题材的绘画被搁置一旁。这即是所谓的“洛可可时代”,这种风格不仅局限于美术,还带有一种明显的偏见和反古典主义倾向。


洛可可时期的欧洲室内装修

 

此时“爱的花园”在哪里?在华托笔下的西苔岛!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是18世纪法国最负盛名的艺术家,他开创了一种特殊的洛可可绘画,史称“雅宴体”(Fête Galante),译为“爱情的节日”。


华托《发舟西苔岛》,1717年


华托于1717年所作的《发舟西苔岛》就是典型的“雅宴体”绘画。西苔岛在希腊神话中是象征爱情与诗歌的维纳斯的居所,因此被视为一片理想的爱情乐土。画面中,一对衣着华丽的恋人正要扬帆起航,右上方的小天使盘旋着欢送他们,维纳斯的雕像上也已布满了象征爱情的花朵。


华托《沐浴中的黛安娜》,1715-1716年

华托《小丑》,1718-1719年


华托没有描绘出西苔岛的具体模样,却留下了观者和画中人对这个爱情圣地的无限遐想。不同于鲁本斯笔下酒神式的爱情颂歌,《发舟西苔岛》中的人物和景色仿佛都融化在了飘渺的空气和闪烁的光线中,暧昧又隐晦。华托以此缔造了一个隐性的“爱的花园”,他所描绘的不可见之永恒,也正是爱情花园之旅的终点。


弗拉戈纳尔《秋千》,1767年

弗拉戈纳尔《偷吻》,1788年

 

马蒂斯《生命的欢乐》


马蒂斯《打开的窗户》,1905年

 

19世纪中期,欧洲社会进入了文化停滞期,这种文化已经不能接受新的事物,而突破的希望就是前卫文化。学术界所谓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以一种挑战的形式出现,现代工业社会带来了新的视觉经验和价值观念,此时的“爱的花园”也离开了神话和宗教,来到了马蒂斯笔下的“异域”。


马蒂斯《生命的欢乐》,1905年

 

1905年,以波德莱尔的《西苔岛之游》为灵感,马蒂斯(Henri Matisse)创作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画作之一——《生命的欢乐》。马蒂斯几乎完全避免了古典主义绘画中强调的透视和造型,他笔下的人物在画面中自由生长,色彩也不再为了模仿自然而存在,转变为了表达情感的手段。


马蒂斯《舞蹈》,1910年

马蒂斯《音乐》,1910年


马蒂斯的“爱的花园”包含着他对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幻想,是一座现代主义的花园。他看到了现代人的焦虑,他们认识自然却无法认识自我;他也深刻认识到了现代人的悲剧性和隐藏在科技下的原始性。在艺术方面,原始性和现代性并无先进与落后之分,前者甚至超越了历史和文化而被后者理解,因此更具有先进性。


马蒂斯《奢华、宁静和欢乐》,1904-1905年


马蒂斯所追求的并非鲁本斯的花园中波涛汹涌的爱情,也不是华托眼中转瞬即逝青春与美好,而是艺术中纯粹的美——不为任何道德假说和政治立场而服务的美。正如波德莱尔在诗中所写,“在那里,一切如此美丽而秩序井然, 豪华、宁静,充满欢乐。”


马蒂斯《红绿相间的女人像》,1905年


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爱的花园”跨越了千年被不断阐释。这个主题所体现的,不仅是不同时代对于爱与理想的认知和追求,更是时至今日的艺术之价值——艺术是永恒的谜题,它包含了人类对于世间万物的种种疑问。


艺术亦是这道题的答案,藏有文艺复兴时对理想美的追求和现代主义时期对传统美的反叛。但是,无论发生何种巨变,艺术或艺术家对于精神上之自由的追求,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早已超越了艺术本身。




精彩回顾:

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公布,艺术和太空究竟有什么关系?

这些建筑,让时尚巨头们欲罢不能!

艺术晦涩难懂?艺术家传记影片帮你入门!
















[编辑、文/蔡雨彤]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