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家如何回应性别刻板印象?

赵子琛 时尚芭莎艺术 2021-02-02

Phoebe Jane Barrett摄影作品

性别刻板印象作为一种负面却极为广泛流传的处事哲学,在现代生活中逐渐变为越来越多人的焦虑所在。它不但会在无形中伤害他人,甚至会成为束缚人生的枷锁。面对此种不合理的社会意识,艺术家会作何反应呢?


性别刻板印象——现代人的“中性化焦虑”


长久以来,我们时常会在网络或与他人的言谈中接触到关于对某人“不合乎常理”的性别气质的质疑。这类语言虽说有些是他人的不经意流露,但却还是格外刺耳。


长发时的英国模特、演员Cara Delevingne


时至今日,随着网络上各种选秀节目的爆红,那些长相清秀俊美的男性选手在舞台上获得了无尽的喝彩和掌声。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屏幕之外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语言暴力。


面对此种情况,有人甚至提出“中国出现了男孩危机”这样耸人听闻的言论。怎样将孩子塑造为男子汉也成为不少家长需要面对的“难题”,以至于市面上出现了很多“战狼培训班”,试图从小塑造男孩的阳刚形象。



短发时的英国模特、演员Cara Delevingne


其实在生活中面临这种问题的不只有男性,很多女性同样有着类似困扰。有人因为身材高大而被指责不够柔美;有人则因头发太短而被投以异样目光。正如我国社会学家李银河所说:“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面对此种情况,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在这个时代,携带着与生理性别不相符的性别气质有错吗?


《暮光之城》时期的美国演员Kristen Stewart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性别刻板印象并不是非遵守不可的道德规训,它反而会跟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自由地做自己、不受拘束地生活,才应该是现代人所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


Kristen Stewart后期的圆寸造型


在此,时尚芭莎艺术分别列举了三位(组)艺术家,他们虽然性别、国籍各异,但却都用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回应着性别刻板印象这一过时的人格要求,并试图向传统的性别标签发起挑战。


1

南·戈丁——上世纪的“Vloger”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个性的摄影家之一,南·戈丁(Nan Goldin)的创作语言充满了各种隐私情感。由于其作品大多是以抓拍的方式完成,这一点使得它们携带着极强的现场感。


南·戈丁《Self-Portrait on the train》,摄影,1992年 © Nan Goldinn


在她的镜头下,所有人都脱掉了防备与伪装,那些被边缘化的社会身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对于南·戈丁而言,她摄影的目的在于“我不想让其他人的版本影响我自己的历史”,这同时也是她摄影极具真实性的原因之一。


南·戈丁《Nan one month after being battered》,数码彩印,1984年 © Nan Goldin


南·戈丁的首次个展于1973年在波士顿举行,这次展览主要呈现了波士顿当地的同性恋和跨性别群体。对戈丁来说,观察和分析这类人群的生活起居并不是她的初衷。相反,她的愿望是想将这些拥有第三性别的人以充满爱与尊重的方式展示给观众。


南·戈丁《Greer and Robert on the bed》,数码彩印,1982年 © Nan Goldin


南·戈丁《Misty and Jimmy Paulette in a taxi,NYC》,数码彩印,1991年 © Nan Goldin


她认为这些能够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重塑人生,并勇敢地表达着自己的人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他们拥有选择自己性别的权利。在这个时代,生理性别不再是“你是谁”的身份证明,它也不应作为定义个人气质的唯一标准。


南·戈丁《Jimmy Paulette and Tabboo!Undressing,NYC》,数码彩印,1991年 © Nan Goldin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戈丁需要面对的挑战不止局限于拍摄内容,作为摄影师,女性身份同样使她面临质疑。


因为社会对女性存在着天然的弱化视角——性别刻板印象,这使得女性无论在哪一领域获得成功,一般都会被问及:你身为一个女性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你的女性身份对职业有何影响等问题。


南·戈丁《Misty and Joey at Hornstrasse,Berlin》,数码彩印,1992年 © Nan Goldin


面对这样隐晦但极富偏见的提问,南·戈丁是这样回复的:我认为我的女性身份与我的摄影有直接关系,因为它们都是以我的视角来进行拍摄的。虽然在我的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性的影像,但我从不认为因为我是一个女人就不应该拍摄这种影像。相反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走入别人的精神领域,进而更容易捕捉到流露内心思绪的照片。


南·戈丁《Misdemeanor in a Taxi,NYC》,数码彩印,1991年 © Nan Goldin


南·戈丁这种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创作方式,在如今看来是非常前卫的,它甚至是一种具有现代Vlog性质的艺术创作。无论是其作品还是她本人,都以极具话题性的方式为社会了解不一样的生命形式做出了贡献。



南·戈丁《Nan and Brian in Bed,NYC》,数码彩印,50.8×61cm,1983年 © Nan Goldin


南·戈丁《French Chris on the Convertible,NYC》,数码彩印,50.8×61cm,1979年 © Nan Goldin Courtesy Matthew Marks Gallery


由此,希望你也可以从她的作品中感受到此类人群生命的鲜活:炯炯的目光、均匀的呼吸、颇具距离感的微笑……并用她观看世界的方式尝试解除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2

萨拉·卢卡斯——寻找与反抗


你或许并未听说过萨拉·卢卡斯(Sarah Lucas)的大名,但她绝对是如今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萨拉·卢卡斯于196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因为她早期是YBA(Young British Artists)艺术团体中的一员,所以年纪轻轻便拥有了相当大的知名度。


萨拉·卢卡斯《Got a Salmon On #3》,数码彩印,73.9×49.6cm,1997年 © Sarah Lucas


即使如此,萨拉·卢卡斯却也曾被指摘为“粗鲁的艺术家”,原因和她的创作内容有极大关系,其作品通常有着视觉系统的双关意义和隐晦的性含义。在艺术生涯伊始,卢卡斯便运用日常废旧物品,譬如过时的杂志、路边的废物、烟头等材料进行创作。


萨拉·卢卡斯《Get Hold of This》,橡胶,29.8×38.6×30.5cm,1994年 © Sarah Lucas


萨拉·卢卡斯《Edith》,混合材料,139×187×98.5cm,2015年 © Sarah Lucas


在某些人看来,由于其作品缺乏与传统道德的联系,这使得他们对萨拉·卢卡斯此种“幽默的”叙事方法产生了反方向的自由解读。但就是这样一位“粗俗的艺术家”却在2000年走入了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的殿堂,并有幸参加了第50和56届威尼斯双年展。


萨拉·卢卡斯《Sod You Gits》,数码彩印,30.5×40.6cm,1991年 © Sarah Lucas

萨拉·卢卡斯《Great Dates》,混合材料,223.5×143.5cm,1992年 © Sarah Lucas


在这张名为《Self Portrait with Fried Eggs》的摄影作品中,艺术家大胆地将两个煎蛋摆放在胸部的位置,以表示自身的女性身份。与此同时,她打开双腿注视上方,以极度挑衅的态度挑战传统观念下的女性行为模式。


Ps:男性在公共场合岔开双腿的坐姿在女权主义者看来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压迫。


萨拉·卢卡斯《Self Portrait with Fried Eggs》,数码彩印,74.5×51.4cm,1996年 © Sarah Lucas


其实,萨拉·卢卡斯的作品除了是她表达观点的“利器”,也正是她寻找自身意义的证据。在过去不断地创作中,卢卡斯一直在寻找转变和突破的出口,搜寻一切足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途径,并试图以这种方式坚定个人立场、缓解社会焦虑。



萨拉·卢卡斯《Au Naturel》,混合材料,84×168.8×144.8cm,1994年 © New Museum


萨拉·卢卡斯《Cigarette Tits [Idealized Smokers Chest II]》,混合材料,80×48×52cm,1999年 © Sarah Lucas


3

New Masculinity——新时代的表征


《New Masculinity》(新男性特质)是一个由柏林的艺术团体Curated By Girls所组织的展览。此展览集结了来自欧洲的多位年轻摄影师,试图探索现代语境下男性特质的全新可能。


他们虽然在此之前素不相识,但借由网络的帮助并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打破性别的常规概念,而共同以各自充满创意的方式努力着。



Joseph Barrett作品


真实且充满流动性是英国摄影师Joseph Barrett对于新男性气质的解读。对他来说,现代社会对性与性别刻板印象的态度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传统的性别二元论已经显得越来越过时。



Joseph Barrett作品


对Joseph Barrett来说,男性追求那种典型的健身教练外形——紧实的肌肉、硬朗的方形下颌线条、挺拔的身材……这些都无可厚非,只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这种传统的男性气质。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对男性气质拥有开阔自由的定义才是正确的选择。


Phoebe Jane Barrett作品


对于这一议题,摄影师Phoebe Jane Barrett虽然年龄只有22岁,但她却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在她的摄影作品中,现场光线和模特的个人气质显得格外出挑,每位男性都有着独特的温柔气质,甚至是脆弱和柔软。


Phoebe Jane Barrett作品


其作品的此种共性其实并非Phoebe Jane Barrett简单捕捉而来,它们更像是艺术家对自身作品的刻意追求,对事物小而细密、柔软而脆弱的偏爱。她认为这种纪录片式摄影的终极意义就在于一个细微的眼神、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一个亲密的瞬间……



Annika Weertz作品


而Annika Weertz则是参加此次活动的德国摄影师,她镜头下的人物大多都带有亲密、爱、平静这样的关键气质。除此之外,由于艺术家有一段逃避现实的时光,所以她的作品通常都充满了天堂般的复古格调,给人以梦境般的感觉。


Annika Weertz作品


当谈及Annika Weertz对新男性特质有何解读时,她从另一种角度解释了自己的理由:新男性特质不需要被解释,因为男性本来就可以用更加柔和的方式去描绘。现代社会在无形中为男性施加了太多压力,但他们却囿于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而无法、甚至不能表现软弱。这样的社会是有毒的,它并不健康。


Annika Weertz作品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气质与阳刚、威猛、高大、潇洒对等。温柔、贤淑、体贴则更多地被用来形容女性。然而在如今,这两类气质已不再是某类群体的专利,试图按照此前僵硬的性别刻板印象来塑造人生的做法实则无异于作茧自缚。


Annika Weertz作品


而艺术家作为突破性别刻板印象这一理念的先验者、亲历者和传播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爱与自由的温热,从而促使每个人都能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本性,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




精彩回顾:

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曲线才是宇宙的真谛

新版《狮子王》遭技术反噬,那当下的艺术呢?

既是状元、宠臣,还是“亿万富翁”,谁的人生如此非同凡响?















[编辑、文/赵子琛]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