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柏林地堡:顶级当代艺术收藏与柏林最神秘建筑

贾雨婧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9


柏林地堡外观,Boros Collection,Berlin ©Noshe



提到当代艺术收藏,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明星艺术家、天价艺术品和难以预测的艺术市场。一座位于德国柏林修建于二战时期的地堡似乎与以上所有的词语都毫无关联,但是在地堡内部,却存放着当下最重要的当代艺术收藏之一——博罗斯收藏(Sammlung Boros)。




1


柏林,柏林


冬日的柏林,温度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天气终日阴沉,人们寡默无言。这是一座入了夜才会苏醒的城市,显然,周末的清晨不是它最好的时刻。出租车毫无征兆地停在一条小路上,司机侧过身来示意目的地已到达。抬起头打量,一栋灰蒙蒙的水泥建筑压在路的一侧,窗户小得可怜,几棵光秃秃的树围抱着这头沉睡的“怪物”。


柏林地堡外观,Boros Collection,Berlin ©Noshe

柏林地堡(Bunker Berlin)或许是这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标之一,即便已经站在它的门口,你依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进入这座建筑。

生锈的铁门、水泥抹砌的通道、昏暗的灯光……这就是柏林地堡给来访者留下的第一印象。转过拐角,挑高的门厅安置着登记台,一间休息室拦住了所有参观者——没有人可以单独在柏林地堡中行动,每一组来访者都需要等待工作人员带领进入展厅。

柏林地堡楼梯间;Tobias Rehberger《San Gabriel》,1997年 Boros Collection,Berlin © Noshe


手机信号在迈入柏林地堡的那一刻消失,这意味着在未来的1.5小时内,你将与外界绝缘:这次经历将只属于你自己,无论展览是否合胃口,参观者都将交出完整的时间与精力——简直像一场赌博。每个渴望来到柏林地堡的人都需要提前在网上预约,数量有限的参观名额通常在一个月前就被订满。

Danh Vo《We the people (detail)》,2011年

 

这座令人趋之若鹜的二战建筑承载着博罗斯收藏(Sammlung Boros),美术馆共占据柏林市中心2800平方米的面积。收藏由博罗斯夫妇共同建立,美术馆容纳着他们精心挑选的200余件作品,而这只是过去30年里博罗斯夫妇所建立的收藏事业中的一部分。


收藏家克里斯蒂安·博罗斯(Christian Boros)是BOROS德国广告公司的创始人,而艺术史专业出身的凯伦·博罗斯(Karen Boros)则长期为瑞士巴塞尔艺术展工作。从2006年至今,博罗斯夫妇一直是全球顶级收藏家榜单上的常客。


博罗斯夫妇,Boros Collection,Berlin ©Wolfgang Stahr



2


混凝土纪念碑


柏林地堡始建于1943年,最初由纳粹德国的建筑师设计建造,以容纳战时的平民;1945年,柏林地堡被苏联红军占领当做监狱使用;战争结束,这里成为布料与热带水果仓库。


柏林墙倒塌后,它又被归拢入地下文化的阵营。1992年,一家代表柏林地下文化的音乐俱乐部悄悄进驻地堡,四层的空间里各类派对接连上演。直到四年后,俱乐部被迫关闭,柏林地堡再次陷入沉寂。


Avery K. Singer《Untited》,2015年


2003年,当克里斯蒂安·博罗斯买下柏林地堡时,关于其是否能当作美术馆使用的争论一直在继续:地堡墙体厚度近3米,完全由混凝土砌成;建筑内部缺乏足够的自然光;逼仄的隔断划出了200个牢房般的房间——地堡并不是为艺术而生。


柏林地堡历史照片

Anselm Reyle《Life Enigma》《Ohne Titel/Untitled》,2008年


2007年,建筑改造完成,建筑师Jens Casper谨慎地改动了柏林地堡的内部结构,只有80个房间被留了下来,低矮的天花板选择性地被移除以构造更开阔的空间。改造以一种保护的方式进行,不少原墙面上的涂鸦被保留,传统的白盒子空间只谨慎地穿插分布在内。


Katja Novitskova《Light Potential (cell division)》,2016年


对于博罗斯夫妇来说,改造柏林地堡面临的困难与它所承载的意义相比不值一提:“柏林在飞快地发展扩张,黑暗时代的印记在一点一点消失,而柏林地堡就像一座纪念碑矗立在这里。在德语中,‘纪念’(Andenken)这个词语中包含‘思考’的含义,我们希望参观者来到地堡也能够进行思考。”


Justin Matherly《Sniffing for every jungle (e.t.s.p.n.g.l.)》,2013年


博罗斯夫妇对重新建造一处新地标毫无兴趣,他们只想寻找一栋战前建筑,“医院、学校、废弃的工厂还有旧教堂……我们一直没有找到对的感觉,直到我们遇到地堡。”凯伦·博罗斯说道。而直到他们买下这栋建筑,矗立在柏林市中心的地堡已经整整八年无人问津。


Cerith Wyn Evans《Untitled/Ohne Titel》,2008年


柏林地堡自身带有一种能量,陈列在内的艺术品被笼罩在这样一种力量之下:色彩鲜艳的变得缄默,轻佻幽默的也多了一丝深意。来自装置的声音在楼层间回荡;光束在水泥墙面上薄薄地延展;不可捉摸的气味循着来者的脚步声,盘旋在人们的头顶。参观者在进入展厅前被隔在墙的一侧,展厅中作品制造出的声响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所有人侧耳倾听建筑中的回音,期待被逐渐推向了高点……


Kris Martin《Mandi XXI》,2009年



3


“私人”收藏


从2008年开放参观到目前为止,柏林地堡累计迎来了40万来访者,而他们都是由12人一组的形式被带入美术馆的。这种参观形式几乎只能在这里找到,美术馆知道每一位来访者的名字,一些作品甚至开放给观众互动。


Olafur Eliasson《Room of all colours》,1999年


人们来到地堡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他们在美术馆内获得的体验却拥有同样的质量。工作人员带领来访者走过每个房间,为重点的藏品提供背景信息,并讲述收藏过程中的轶事。当代艺术总是被视为难以理解与高高在上,但是在柏林地堡里,每个人都被给予了一个理解他人的机会。

从刚开始的一个导览员到如今一周提供55次导览,柏林地堡凝聚了博罗斯夫妇所有的心血。令人惊讶的是,十几年来,柏林地堡一直保持着独立运营,这意味着夫妇二人承担着美术馆的所有开销。

博罗斯夫妇,Boros Collection,Berlin ©Wolfgang Stahr
 
“我们一开始就做了这个决定——不接受外界的经济支持。这是我们自己的收藏,如果我们决定要展示它,就要承担责任并在经济上保持独立。我们相信,全面掌控是做好这件事的方式。” 凯伦·博罗斯坚定地说。

Yngve Holen《Vujà dé》,2015年 & Yngve Holen《Butterfly》,2016年


这种经营模式为美术馆提供了最大程度的自由,柏林地堡内的展品每四年更新一次,展览中有博罗斯夫妇最早的收藏,也有他们近期购买的新作,博罗斯收藏的开放与多元是其最吸引人的特点之一。

Avery K. Singer《Untited》,2015年


即便已经开放给公众12年之久,人们依然能够在展览中捕捉到这对收藏家的身影。贯穿展览的主线常常抽象而难以定义,当问及凯伦策展的逻辑时,她笑着说:“这是‘我们’的收藏,这就是一切的逻辑。” 

关小《Rolling Beating》,2014年


对于博罗斯夫妇来说,收藏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选择作品也是在选择艺术家。他们一直关注着年轻创作者的动向,相较于购买早已经被认可的作品,博罗斯夫妇更倾向于与艺术家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

Katja Novitskova《Pattern of Activation》,2014年


柏林地堡便是收藏家与艺术家之间保持联络的一段纽带,有时它并不仅是一个存放艺术品的地方,还可以是艺术品本身。2011年,艺术家组合Awst & Walther便在地堡内部墙体上打了几个大洞,中空的金属杆穿过漆成白色的走廊墙壁。这些作品打破了人们对于空间的预设,并且逼迫来访者调整视角,重新思考在空间中的移动方式。

Awst & Walther《Latent Measures (Component 28)》,打磨抛光铝管,2012年


博罗斯夫妇鼓励艺术家们利用地堡进行创作,并且给予他们在布展时完全的自由。“艺术家托马斯·齐普(Thomas Zipp)总是晚上10点才来,待到凌晨3点离开;而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则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除了茶什么都不要。”克里斯蒂安·博罗斯回忆起布展的细节。

Fabian Marti《TINMLO MZL IOM RF MYTYSM》,2009年


围绕着博罗斯收藏建立的柏林地堡拥有一个年轻的团队,对于博罗斯夫妇来说,美术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艺术有着绝对的热忱。“当一个人充满热情时,这份感染力会带领观众更快地走入当代艺术的世界。”

何翔宇《Untitled》,2017年


谈到对艺术的热忱,博罗斯夫妇二人最有发言权。事实上,他们的私人居所就在美术馆的楼顶。在改建地堡的四年中,他们也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新家。开放私人收藏是他们为公众所做的事情,而与数十年的收藏住在一起,则是这对收藏家夫妇的心愿。

柏林地堡外观,Boros Collection,Berlin ©Noshe


走出柏林地堡,寒风将思绪拉回现实,微弱的暖黄灯光从博罗斯夫妇的家中倾洒在外部灰色的墙面上。街道边的餐厅挂起了招牌,年轻人三五成群地从地堡前走过,下午四点的柏林即将再次沉入夜色。


精彩回顾:

艺术家能解决社会问题吗?

过年不能减肥!胖子在艺术圈很吃香!

过年姿势实用篇,保证让你宅得舒舒服服!














策划  齐超
编辑、文  贾雨婧
图文资料提供  Sammlung Boros
原文刊载于《时尚芭莎》2月刊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