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凡·艾克史上最大规模画展,绝不容错过!
1
视觉革命
在油画长达六个世纪之久的历史中,其技法上的拓展并没有发生本质的骤变。要说近一百年以来油画有何绝对性的突破,大概也只体现在它越发惊人的尺幅上。当人们再回看15世纪油画诞生之初时的画作,定会惊叹于那些方寸间的精湛。在如相框、书本,甚至手掌般大小的画面中,艺术家们描绘出了一部部神圣而恢弘、细腻又精致的艺术史诗。相传,如此传奇的油画正是由扬·凡·艾克所发明并展开演绎的。
1415年,根特市市长曾向当时名声赫赫的尼德兰画家胡伯特·凡· 艾克(Hubert Van Eyck)订制过一组极其重要的祭坛画。胡伯特历经十年日夜描绘仍旧未能完成,死神突然的到来终止了这位画家所倾注的一切。随后,他的弟弟扬·凡· 艾克(Jan Van Eyck)在亲人离世的悲痛中再次振作,代替哥哥继续完成这项必将震惊世人的艺术使命。
凡·艾克兄弟《根特祭坛画》,木板油画,461×350cm,1415-1432年
这组画作便是直到今日仍极负盛名的《根特祭坛画》,一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宗教绘画巨作。它奠定了尼德兰文艺复兴艺术的重要根基,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降临。1432年,当这组祭坛画完成之时,扬·凡·艾克也由此而瞬间名声大振。人们的赞美一时间盖过了一切,大家甚至淡忘了哥哥胡伯特曾为其倾注的热情和生命。
这组无比精湛《根特祭坛画》,也可以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的油画作品。它任何方寸间的画面都可以让观者的眼神一时间难以挪开,足足注视良久。在凡·艾克兄弟之前,画家们更多是采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的方式来作画,也就是传统的坦培拉(Tempera)。这种画法先前更多被画在敷有石膏表面的画板上,在16世纪后,坦培拉才逐渐被新兴的油画所取代。
相比油画,坦培拉的调配程序与绘制技巧都繁复许多,仅仅在配方与绘制方法上的细微差别就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画面效果。并且坦培拉诸多颜色都是透明属性,需要画家由浅及深、先明后暗地多次描绘,确保每一层都到位才能最终画出最佳效果,通常还需要小头笔一丝丝地将细节呈现于画布。可以说,那时候画一幅画着实如同苦行僧一般,酣畅淋漓地挥洒画笔更是白日做梦。
为此,扬·凡·艾克大胆地改进了颜料的调和剂,用以亚麻油为代表的掺有稀释油的调料液代替蛋黄或蛋清,这样的方式不仅易于调配,还便于运笔。如此一来,画家终于可以不断覆盖和修改画面,让描绘对象呈现得更加精准,细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致程度。最让人惊叹不已的,还有油画的画面相比坦培拉要富有光泽,那层光泽如神亲临一般,令众人为之着迷。
根据美术史家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记载,扬·凡·艾克还首次发现用快干油作画的方法。这个办法使得画面在一天之内就能干透,更重要的是能够抵御潮湿。后来,他的画法很快就传到了意大利,并得到广泛采用。
当时,这样奇迹般的油画效果完全震惊了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也从此颠覆了整个艺术的发展。最伟大的是,这些几百年前的画作至今仍旧光鲜依旧,散发着属于它们的光芒。所以,也难怪扬·凡·艾克会被后人誉为“油画之父”。准确来说,他是油画发展成形过程中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他掀起了一场视觉革命。
扬·凡·艾克《根特祭坛画之圣母玛利亚》,木板油画
2
上帝在细节之中
在与哥哥相继创作《根特祭坛画》这组巨作之后,扬·凡·艾克在肖像画领域继续成就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里,主要致力于肖像画的创作。这些作品深深地影响并启发了近代肖像画的发展。
在绘画风格方面,扬·凡·艾克的画作很好地继承了中世纪手抄本细密画插图的传统。除此以外,其艺术的形成也受到许多前辈画家们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的画家是罗伯特·康宾(Robert Campin)。
康宾的画作,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对于每个细节的尽力刻画。他并不像今天的画家们追求虚与实的相互营造,而是平等地对待画布上的每一处内容,这也是康宾绘画态度的体现。无论人物、房屋、风景……他都会尽力将对象表现得结实而具体,有着一种雕塑般的美感。
足以见得在这一点上,扬·凡·艾克受康宾的影响很深。在他的画作中,观者同样能欣赏到对物体质感、光线等细节的精心刻画。他最为著名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是以极其细腻的笔调,刻画出一幅堪称逼真的肖像画作。画中人物似乎可以即刻从画框中一步迈入现实,坐下来与观者倾情讲述。更叹为观止的还有画家对室内陈设,包括窗棂、地板等细节的刻画,其精致程度已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此外,例如在画面背景中央安置一面凸镜的画面设计,实际上在康宾的作品中也曾有过相似的安排。《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这面小凸镜不仅描绘了这对新婚夫妇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画家本人。猜想扬·凡·艾克在描绘该细节时,一定有其特别的用意。
然而,比描绘镜中人更为夸张的细节还有很多,由此也有不少研究者愿用几十载探究这幅画作的奥秘。例如,镜框四周镶刻着的十幅耶稣受难图就很难被注意到。这些图像细小得几乎已经看不清了,画家如此精微的描写足以表现出他对细节的强烈渴望,以及对自己在绘画上新突破的无比自信。由此,这幅作品在当时可谓达到了油画写实水准的新高峰。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作为新型油画的最早尝试,在美术史上堪称卓越超凡,从而扬·凡·艾克也成为了尼德兰文艺复兴的重要奠基人。如此全面进化的油画材料与方法,真正使得被塑造的细节更为真实,上帝如约而至地来到了细节之中。
3
尼德兰人的执着
为何绘画的这场革新会诞生在中世纪的尼德兰?这与尼德兰人的执着精神以及这座城市各个方面的状态都有着密切关联。中世纪的尼德兰是欧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是当时十分发达的地区,包括现在的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以及法国东北部地区。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的画家们曾创作了不少佳作,为后人所称道。
不过,当时的尼德兰旧习俗和宗教观念深入人心,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新思想虽有些许影响,但这里的新旧观念间的矛盾仍很激烈。这反映在早期尼德兰艺术中,就是多为静穆而保守的形象,不那么生动自然,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息。
为了改变尼德兰艺术那种古板、僵硬以及缺少空间感的绘画风格,以扬·凡·艾克为代表的画家们便纷纷开辟新的可能。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看似不起眼的小突破,却令尼德兰艺术真正告别了过去,让绘画生动、逼真起来。
他们尤为在画作中追求对于客观自然的再现,事无巨细地描绘眼睛看到的世界。直到整个画面仿佛镜子一般能反映出对象的全部细节为止,由此获得他们要达到的真实感。著名美术史家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vsky)曾将扬·凡·艾克形容为“望远镜和显微镜”,这再贴切不过了。
在画面中那些连丝线都能看得清楚的精致织物上,在每颗宝石都无比闪耀的装饰品中,以及处于空间角落却仍清晰可见的建筑雕花里,我们见证了这位15世纪杰出画家的高超画技。而目前,人们还可以通过亲自前往画展与他的艺术近距离地交汇。
作为扬·凡·艾克史上最大规模的画展之一,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最新专业修复完成的《根特祭坛画》与《柏杜安·德·兰诺伊肖像》也已直接运送到根特这场展览当中。当人们再一次回到油画最初诞生之时,也许会发现,扬·凡·艾克并不仅仅是距离现在六百年的历史人物。当我们每每拿起蘸满油画颜料的画笔去碰触画布的那一刻,与他跨越时空的对话便即刻再次开启。
展览:凡·艾克:视觉革命
时间:2020年2月1日-4月30日
地址:根特美术博物馆(Museum voor Schone Kunsten)
精彩回顾: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