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一次世界危机,艺术品如何摆脱危险?

祝宸宸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8


受疫情影响关闭的法国卢浮宫 © 卢浮宫博物馆官方网站



艺术品的命运总与时代变化息息相关。这次蔓延的疫情使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都面临着巨大挑战,而上一次全球范围内博物馆和艺术品的危机则源自“二战”的爆发。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回顾艺术品在“二战”期间跌宕起伏的命运。



1940年大英博物馆被强力飞弹击中东翼

战争对人类文明的重大伤害之一在于其对文物和艺术品的破坏。“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3日)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蔓延的战火将无数艺术品置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危机之中,艺术品的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历经辗转幸得保存,有的却被永远损毁。世界巨变之中,艺术品的命运使人唏嘘。


01 四处流浪的“蒙娜丽莎”


列奥纳多·达·芬奇《蒙娜丽莎》(Mona Lisa),杨木板油画,77×53cm,1503-1506年

德国纳粹首领阿道夫·希特勒其实是一个狂热的艺术爱好者。在战争开始后,他便和部下计划在四处搜刮、盗窃艺术品;他们甚至为此制作了一份名单。而达·芬奇的传世之作《蒙娜丽莎》就被列于榜单之首。


雅克·贾哈德(Jacques Jaujard

幸好,时任法国卢浮宫副馆长的雅克·贾哈德(Jacques Jaujard)提前料到了纳粹对法国艺术珍品的觊觎之心。1939年8月25日,贾哈德和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以“场馆维修”为名关闭了卢浮宫,并在三天内争分夺秒地将四千多件艺术品秘密地打包装车,运往法国各地。

工作人员将所有艺术品按贵重等级来用不同颜色分类——黄色代表一般作品、绿色表示重要作品、红色则是最重要的全球艺术珍品。《蒙娜丽莎》是当时唯一一件在其装运外壳上被标注了三个红色圆点的艺术品——卢浮宫对其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就这样,《蒙娜丽莎》开始了“她”的逃亡。在辗转于不同城堡、修道院后,《蒙娜丽莎》终于在战争结束后同其他艺术品一起回到了卢浮宫。

1947年10月,《蒙娜丽莎》重回法国卢浮宫博物馆。
 
02 藏入石砖的“大卫”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大卫》(David),大理石雕塑,517×199cm,1501-1504年


1942年秋到1943年夏期间,为了避免战火对珍贵又易碎的雕塑造成伤害,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Academy of Fine arts of Florence)将它们撤离到相对安全的托斯卡纳地区的乡村别墅中。但长途颠簸使搬运米开朗基罗的巨型雕塑《大卫》成为一件并不现实的事,所以学院不得不在这座著名雕像周围筑上厚厚的石砖,将《大卫》藏在像石棺一样的保护壳中。


当时用作保护学院内重要雕塑的石砖罩


03 矿坑中的英国珍宝


“把艺术品藏进洞穴和酒窖,绝不能让任何一幅名画离开英伦三岛。”1940年,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强调必须将艺术文物留在自己的国土。而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策略就是将1800幅名画转移到北威尔士州马诺德(Manod)的矿坑中。这些矿坑中的珍宝包括委拉斯开兹和提香的传世名作。


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镜前的维纳斯》(La Venus del espejo),布面油画,112.5×177cm,1647-1651年
提香·韦切利奥《耶稣玛利亚相会图》(Noli me tangere),布面油画,110.5×91.9cm,1514年

转移文物并不容易,而试图在黑暗又阴冷的环境里保存艺术品更是困难。不过正是在各种方法的实验中,英国国家美术馆发展出更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

文物工作者在马诺德矿洞的房间里对环境湿度进行测量,其背后是从英国国家美术馆转运过来的艺术品。


04 煤仓中的秘密


除了矿洞,另一个跟艺术不沾边却被用来保护艺术品的地方还有煤仓。目睹希特勒上台后对艺术品的搜刮和破坏,当时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文物主管Willem Sandberg,决定将五百多幅艺术品偷偷藏在一个距阿姆斯特丹市30公里远的煤仓中,荷兰肖像画黄金时代的杰作《夜巡》也在其内。而且为了防止德军发现这个煤仓,工作人员只留下了极少量的记录,整个过程十分机密。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奥《夜巡》(De Nachtwacht),布面油画,437×363cm,1642年

装满荷兰艺术珍品的秘密煤仓

05 大英博物馆的“自杀性展览”


“二战”期间的大英博物馆

在积极搬离艺术藏品的同时,大英博物馆在1940年8月还举办了一场名为“自杀性展览会”的特别展。实际上,馆内重要的艺术品大多已被搬走,所以这场展览只向公众开放了两个陈列艺术复制品和重复收藏物的展厅。虽然该展的主题是“自杀”,但这只是英国人特有的黑色幽默——如果在展览过程中发生空袭,那参展还真成为了一次以艺术高于生命的“自杀行为”。


06 现代艺术面临的“公开处刑”


民众参观“堕落艺术展”


“二战”爆发前,纳粹德国将艺术高度政治化,旨在完成对民众美学观念的清洗。1937年7月19日,一场“堕落艺术展”在慕尼黑举办,主要展出了纳粹军队在全德范围内搜寻到的与当时意识形态不符的“堕落艺术”,如达达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现代艺术。


展览中出现表现主义艺术家埃米尔·诺尔德(Emil Nolde)的作品《战马》

现代主义艺术被用作警示民众的反面教材


参展的民众还被鼓励对这些“堕落”的作品进行嘲讽和批判。人群中甚至还有观众向展出的作品吐口水。而在展览结束后,很多作品遭到销毁并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07 “死里逃生”的《根特祭坛画》


希特勒命令纳粹军队窃夺艺术品并集中放在奥地利奥尔陶斯盐矿(Altaussee salt mine)里,为他之后的“超级博物馆”计划作准备。这里储存着六千多幅名画,其中不仅有鲁本斯、维米尔的大作,更是包含了欧洲艺术杰作、世界瑰宝的《根特祭坛画》。


凡·艾克兄弟《根特祭坛画》(Ghent Altarpiece),祭坛组画,375×520cm,1415-1432年

随着德国军队节节溃败,该处负责人收到指示:“一旦德国投降,就把这个盐矿全部炸毁。” 但负责该任务的纳粹官员动了恻隐之心,只炸毁了坑道入口,而艺术品仍被安全地放在地下,没有受到损坏。


战争结束后,一支受命寻找该批艺术品的盟军夺宝队终于把这批在盐矿中等待许久的艺术品找了回来。


战争结束后美军在盐矿中发现的《根特祭坛画》

2014年,乔治·克鲁尼导演并出演的电影《盟军夺宝队》(The Monuments Men)讲述了这一支由欧美艺术精英人才组成的队伍寻找这批艺术珍宝的历史故事。


08 随战火消失的艺术品


在柏林,为了防止本国艺术品受到空袭的毁坏,德国军队将其从博物馆里移到了空军防空洞。1945年5月6日,当苏联军队攻陷柏林后,其中一个名为“Flakturm Friedrichshain”用来储存艺术品的地点发生了火灾。三层楼的油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全被焚毁,其中不乏艺术价值极高的欧洲艺术典藏。


已被损毁的作品:阿隆索·卡诺《Saint Agnes》,布面油画,111×86cm,1624-1638年

卡拉瓦乔的重要作品也在这场大火中损毁: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Portrait of a Courtesan》,布面油画,66×53cm,1597年


09 “死亡之舞”的隐喻


吕克贝教堂中被毁的《死亡之舞》

战争一旦开始,没有任何一方可以避免伤害。1942年,联盟军轰炸了德国城市吕克贝,圣玛利教堂也在空袭范围内,而教堂内的《死亡之舞》绘画则因此被损毁。这幅画本身描绘了生命的短暂,这也成为战争的隐喻:战争之下,万事皆无常;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战争本身。

10 “南渡北迁”的故宫文物


“二战”时,中国本土也努力地进行着艺术文物的保护工作。“七七事变”前夕,故宫博物院决定把馆内珍藏向南迁徙。从1933年开始,故宫文物被装成1.3万多箱,分批次先运往上海,后又至南京。1937年淞沪会战后,这批文物又被运往四川避战。直到1947年抗战胜利,这批文物才在十年之后再次回到南京。


南迁途中的故宫文物
王羲之代表作《快雪时晴帖》也在南迁文物中,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战”间各种关于艺术品保护、掠夺和损毁的故事反映了世界变化对艺术的深刻影响。70多年过去,当下的疫情再一次使一些博物馆和艺术品的命运难测起来。据联合国教科文发布的报告显示,疫情已使全球8.5万多家博物馆关闭,而13%的博物馆可能再也无法重新开放——这不禁使人发问:其中的艺术品将会如何?公众还能再次看到那些被迫关闭的博物馆中的藏品吗?


艺术品是对人类历史的记录,承载着我们文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二战”中,大部分艺术珍品被成功拯救,那么希望在这次危机中,我们仍能为保护和呈现艺术品找到更好的出路。




精彩回顾:

人人都看到了卡特兰的香蕉,谁还记得那根胶带?

时尚大牌审美大比拼!谁家ins最有品位?

为何你刷抖音这么上瘾?

















编辑、文  祝宸宸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