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与受
马修·罗奈《珍珠》(局部),椴木、染料、植绒、塑料、钢,50.8×67.3×23.5cm,2020年
9月11日,美国艺术家马修·罗奈全新个展“施与受”于贝浩登上海开幕。此次展览呈现数件全新雕塑作品——强烈的色彩、独特的造型,将带领观众走进艺术家的“异想世界”。
雕塑界的奇观异景
马修·罗奈《The Door is Open》展览现场,林根美术馆,德国,2014年(摄影:艺术家本人)
马修·罗奈《When Two Are In One》展览现场,佩雷斯艺术博物馆,美国,2016-2017年(摄影:艺术家本人)
马修·罗奈《The Door is Open》展览现场,林根美术馆,德国,2014年(摄影:艺术家本人)
在此次于贝浩登画廊上海空间展出的八件全新作品中,马修·罗奈延续其鲜明的创作风格,从惯用的椴木展开,尝试了植绒、塑料、金属、棉花等多种迥异的材料,经由数道繁杂的工序,使作品拥有变幻莫测的光泽感及纹理。作为一名十足的“细节控”,罗奈的拿捏得游刃有余。
马修·罗奈《赠与取》,椴木、染料、水粉、植绒、塑料、钢,90.8×185.4×39.4cm,2020年
“奇观异景”在空间内徐徐展开,它们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并相互串联为一幅近乎动态的景象——展览名“施与受”由此而来。
野蛮生长的异想世界
马修·罗奈《八重奏》(局部),椴木、染料、水粉、植绒、塑料、钢、棉花,61.6×106.7×40.6cm,2020年
马修·罗奈《珍珠》,椴木、染料、植绒、塑料、钢,50.8×67.3×23.5cm,2020年
值此展览开幕之际,时尚芭莎艺术(Harper's BAZAAR ART)专访艺术家马修·罗奈,邀请读者逃离既有经验,一同在奇幻的作品世界中穿梭。
BAZAAR:展览的主题“施与受“充满交互感,如何看待作品中不同元素间的相互作用?
马修·罗奈:在筹备展览过程中,我发现“施与受”意味着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一种交换。事物的矛盾性使他们呈现出相互挤压的态势——但这取决于观察者认为他们属于哪一部分:是强者还是弱者?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我看到了这种博弈,不同的元素在相同的框架内共生,但他们自身对不同观众而言意义截然不同。
马修·罗奈《八重奏》,椴木、染料、水粉、植绒、塑料、钢、棉花,61.6×106.7×40.6cm,2020年
BAZAAR:色彩在作品中是非常重要的视觉元素,是否故意使用色彩的对比来引发作品内部的冲突和互动?
马修·罗奈:我经常把色彩比作音符,色彩的使用就像许多音符组成的和弦。我们去寻找那些奇怪的音符组合,虽然这听起来很突兀,但它们符合整首乐曲的主题与腔调。实际上,某一个“不和谐”的音符(色彩),往往成为了整首曲子最关键的信息。
马修·罗奈《珍珠》(局部),椴木、染料、植绒、塑料、钢,50.8×67.3×23.5cm,2020年
BAZAAR:你是否有意识地希望在每次展览中通过作品特别的排列设计,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思考?
马修·罗奈:我的每一次展览都会利用作品的排布,向所有人暗示单个创作以外的另一重含义。我所有的展览都拥有不同含义,甚至在我回想起这些展览时,含义也会随之改变,没有任何内容是真正意义上保持静态的。
马修·罗奈《赠与取》(局部),椴木、染料、水粉、植绒、塑料、钢,90.8×185.4×39.4cm,2020年
马修·罗奈《侧卧的航行者》(局部),椴木、染料、水粉、钢,29.8×59.7×29.2cm,2020年
不可否认的是,平面绘画与三维雕塑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边界线,马修·罗奈则熟练掌握了“拆分法”的诀窍。一方面,他充分享受在成千上万张速写中选定雕塑底稿的随机性,进而尽力保持对绘画草图的高度还原,甚至瑕疵——这些都能迫使他以雕塑的视角重新理解图像的含义。
马修·罗奈《赠与取》(局部),椴木、染料、水粉、植绒、塑料、钢,90.8×185.4×39.4cm,2020年
另一方面,在平面绘画中无法体现的维度,成为其创作过程中需要凭空塑造的层面。面对由草图脱胎而来的“半成品“,如何就地去丰满“雕塑的背面”,艺术家“分身”为两个平行的自我,于事实与虚构、规则与创造间反复跳跃、切换。
两者保持着一种有趣且微妙的平衡,甚至有着相通的一面。罗奈的作品以戏谑的方式将“隐秘的角落”公之于众,在观者内心掀起层层波澜。
世界的声音越喧嚣,其创作状态反而越平和。马修·罗奈曾花费整整一年时间坚持一种名为“感官剥夺”(Flotation REST)的练习:即将自己置于封闭的黑暗水箱中,全身浸泡于高度盐水之中——恐惧化为幻觉,幻觉最终变为冥想带来的平和。
马修·罗奈《施与受》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0年(摄影:包梦琪)
苦行僧式的精神修行,让他抛开了曾经从未意识到的束缚与顾虑,回溯至自我意识与精神深处的原始欲望:“最令我欣慰的是,艺术仍是一个不用‘承担责任’的领域。”
马修·罗奈《施与受》展览现场,贝浩登上海,2020年(摄影:包梦琪)
马修·罗奈的艺术世界与成人规则中事事都需辨明“黑白对错”无关。借用电影《信条》中的台词:“不要尝试去理解它,要去感受它。”艺术家在看似来自直觉表达的作品中蕴含了人类作为主体与万物产生的共鸣情绪,而最生动的情绪是任何逻辑性的形式都无法解释清的。
▲ ▲ ▲ 正在展出 ▲ ▲ ▲
展览:“马修·罗奈:施与受”
时间:2020年9月11日-10月31日
上海·贝浩登画廊 虎丘路27号3层
精彩回顾: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