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最一的艺术院校到底是哪家?

韩晗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8


黑山学院LOGO


在现代艺术史中曾有这样一所学院,它诞生于最黑暗的时代,仅存在24年,从未获得认证。这里的师生同吃同住,学生无需考试,自己拟定课程,但艺术与音乐始终是教育的核心。这里汇集、培育了现代史上最具智慧与才华的一批人,连爱因斯坦都是客座讲师……



01
乱世出黑山 绝处恰逢生


如果有一所学校无需考试,没有成绩,上课看心情,师生无差异,毕业也随心;并且,入学无门槛,还能享受到全球最顶尖的师资……你是不是已经心动了?

 

历史上确实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它曾在人类最黑暗的年代为无数流亡的心灵提供庇护所,并对美国现代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黑山学院

黑山学院门廊前的社交舞会


1933年是时局变革的一年。希特勒上台,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欧洲阴云密布;纳粹控制德绍政府,迫使包豪斯关闭;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萧条,人们苦苦挣扎于温饱;而佛罗里达州罗林斯学院开除了几位“教育方式松散随性”的教职人员。


约翰·安德鲁·赖斯在黑山学院与学生交谈


这是全人类的至暗时刻,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个故事中,乱世则孕育了一个传奇——欧洲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逃往大洋彼岸的美国;而被罗林斯学院开除的几位教职人员出走后决心打造一所教育乌托邦。二者在时代的洪流中相会,当约翰·安德鲁·赖斯(John Andrew Rice)等人辗转来到偏远的北卡罗莱纳州黑山山脚,花了三个月时间筹备并建立起一所学院后,无数逃亡中的艺术家与设计师也找到了思想的栖息地——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


包豪斯校友、艺术家桑蒂·舍温斯基(Xanti Schawinsky)正在上绘画肖像课

艺术家约瑟夫·阿尔伯斯和安妮·阿尔伯斯


黑山学院汇聚了一批现代大师,只要列出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人们便无法轻视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学院。这里的教师包括曾任包豪斯校长的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同样在包豪斯任教的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和妻子安妮·阿尔伯斯、以《4分33秒》闻名遐迩的约翰·凯奇(John Cage)、艺术家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等等,甚至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也是黑山的客座讲师。


从左至右:雕塑家莱奥·艾米诺(Leo Amino)、画家雅各布·劳伦斯(Jacob Lawrence)、插画家利欧·里奥尼(Leo Lionni)、教育家西奥多·德莱厄(Theodore Dreiser)、诺拉·里奥尼(Nora Lionni)、摄影师博蒙特·纽霍尔(Beaumont Newhall)、艺术家葛温多林·劳伦斯(Gwendolyn Lawrence)、伊诗·格罗皮乌斯(Ise Gropius)、艺术家吉恩·瓦尔达(Jean Varda)、评论家南希·纽霍尔(Nancy Newhall)、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艺术家玛丽·格雷格利(Mary Gregory)、约瑟夫·阿尔伯斯和安妮·阿尔伯斯,1946年拍摄于黑山学院夏季学院。

黑山学院创始团队成员拍摄于1933年9月,前排从左至右:约瑟夫·马丁(英语)、海伦·博伊登(经济学)、希尔达·佩吉·洛拉姆(英语)、伊丽莎白·沃格勒(登记员),约翰·安德鲁·赖斯(古典文学);后排从左至右:约翰·埃维茨(音乐)、特德·德雷尔(数学和财务)、弗雷德里克·乔治亚(化学)、拉尔夫·朗斯伯里(政治学)和威廉·辛克利(心理学)。


创始人赖斯深受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渐进式教育理论影响,即“艺术是通识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他聘请了包豪斯创始人之一约瑟夫·阿尔伯斯任艺术系主任,后者成为了黑山学院的关键人物并在40年代带来了其黄金时期。

 

在这块几乎与世隔绝的版图上,看似天马行空的乌托邦式梦想正在绝处逢生。


约瑟夫·阿尔伯斯于1946年来到黑山学院任教

黑山学院前的学生


 

02

战火中世外桃源 黑山下艺术圣地


即便在近百年后的今天,黑山学院的教育理念仍令人叹为观止。与其说黑山是一所学院,倒不如说更像一个集衣、食、住、行与教育为一体的艺术社区。这个社区坚持反等级观念,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管理,一切决定都由集体会议商议,没有任何人可以干预。


黑山学院前的学生

 

基于上文中提到的“艺术是通识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理念,艺术教育成为黑山学院的核心。课程涵盖了音乐、视觉艺术、戏剧、舞蹈、建筑、编织和文学,而这些课程的制定同样由师生共同参与,至于选修什么课则完全看学生心情,毕竟在黑山学院既没有考试也没有毕业和就业的压力。


约瑟夫·阿尔伯斯的绘画课

巴克敏斯特·富勒的建筑课

 

不过不要忘了,这是一个硝烟弥漫的岁月,欧洲被战火吞噬,美国陷于萧条,生存与生活才是那时人们最迫切的需求。而黑山学院恰恰实现了这一点。


芭芭拉·摩根(Barbara Morgan)在学校卷心菜地中上摄影课

 

什么样的学校会有自己的农场、让学生干农活和建造建筑?人们常说: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在黑山学院恐怕无人对此苟同。黑山学院宏大的目标是“创造完整的人”,学术、艺术与体力劳动在这里得到同等重视,学校里有一间农场,师生共同维护并享用其中的种植成果,食堂的烹饪任务也由师生完成,甚至连校园中的建筑都由他们自己设计、建造,黑山学院在工业化时代奇迹地实现了世外桃源般的自给自足。


伊莱恩·德·库宁(Elaine de Kooning)、巴克敏斯特·富勒、雷·约翰逊(Ray Johnson)等人正在搭建圆顶,1948年

从黑山学院的谷仓和筒仓走回去的学生

黑山学院餐厅,1940年

 

尽管在存在的24年间,黑山学院从未获得过官方认证,但在那个互联网尚未诞生的年代,它却在口口相传中吸引着世界各地各行业的人才。上世纪40年代,随着约瑟夫·阿尔伯斯的影响力不断增强,黑山学院的艺术事业在夹缝中蓬勃发展,迎来了它昙花一现的黄金岁月。


约瑟夫·阿尔伯斯《方形礼赞:黄色启程》(Study for Homage to the Square: Departing in Yellow ),纤维板油画,76.2×76.2cm,1964年 © 2020 The Josef and Anni Albers Foundation/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DACS, London



03

一日进黑山 终身在黑山


这看似城市或院校宣传语的小标题可并非杜撰,而是提炼自约翰·凯奇的原话:“进入黑山学院一次,仿佛终身都在黑山学院。”


约翰·凯奇与默斯·坎宁安


黑山学院生于一个风云莫测的时代,其每一步脚印都映射着背后宏大的社会图景。上世纪40年代中期二战结束,人们在展望未来与怀旧间矛盾地踌躇,电视渐渐普及为新的传播媒介,而黑山学院的艺术也乘着社会变革的浪涛开始风起云涌,前卫与实验成为其后期的关键词。


建筑师劳伦斯·科切尔(Lawrence Kocher)和一群学生在黑山学院研究大楼的甲板上进行讨论,1944年
黑山学院的师生 © Courtesy of Western Regional Archives, States Archives of North Carolina


从1944年黑山学院开始举办夏季学院,约翰·凯奇等无数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音乐家、舞蹈家和教育工作者相继来到这里。到1948年的夏天,黑山汇集了这样一群人——威廉(Willem)和伊莱恩·德库宁(Elaine de Kooning)、默斯·坎宁安(Merce Cunningham)、建筑师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而他们也在黑山创造出了个人职业生涯中最具突破性的首次尝试。


从左至右:约翰·凯奇、默斯·坎宁安、罗伯特·劳森伯格,1964年


建筑师富勒在这里首次尝试架设了他的圆形穹顶,球体能够利用最小的表面积创造最大的使用空间,而其中三角形的稳固性有效分散受力,无需室内支撑就可以搭建而成。这一结构之后被广泛运用于军事、科研领域。今天,在世界各地分布着超过十万座大大小小不同的穹顶。在1986年世博会上,由世博会首席建筑师布鲁诺·弗雷斯基(Bruno Freschi)设计的世博中心灵感就来源于富勒的穹顶。


巴克敏斯特·富勒站在他的穹顶内部,1949年

布鲁诺·弗雷斯基设计的世博中心


而提到凯奇,人们往往首先想到他极具颠覆性的无声音乐《4分33秒》(4′33″),殊不知其首次实验性演出是在黑山学院诞生的。


1951年夏天,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与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一起来到黑山。第二年,凯奇在食堂上演了第一场“偶然性”(Happening)表演:钢琴家大卫·图德(David Tudor,之后演奏《4分33秒》的钢琴家)伴奏,坎宁安在观众中四处跳舞,劳森伯格的《白色绘画》悬挂在空中做装饰。《白色绘画》的单色表面反映了周围环境光影的变化,而这一作品成为凯奇《4分33秒》的灵感。


罗伯特·劳森伯格《白色绘画》(White Paintings),布面油画,182.9×243.8cm,1951年

坎宁安在黑山学院舞蹈,1952-1953年
由劳森伯格为坎宁安舞蹈公司的Travelogue 1977设计的题为《Tantric Geography》的服装和场景


之后,这几位继续通力合作创作了许多音乐和舞蹈作品,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纳入其中,对当时艺术界以及实验艺术影响深远。


离开上述这些名字,现代艺术将无从谈起。尽管黑山学院于1957年关闭,但这所仅存在了24年的学院却汇集孕育出了世界艺术史中最为响亮的名字们,并书写出现代艺术最具传奇色彩的神话。在战火淹没世界、经济大萧条的黑暗岁月,黑山如一支蜡烛以幽微的暖光照亮艺术教育界,照亮一片艺术的乌托邦。




精彩回顾:
究竟谁是草间弥生的幕后推手?

西方眼中的东方艺术究竟是怎样的?

什么是瞬时艺术?


















编辑、文  韩晗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