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建筑如何减肥?

这就是→ 时尚芭莎艺术
2024-08-31

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德国展馆,1967年



“轻型结构”(Light Structure)在现代建筑领域频繁出现,由繁至简,从选材到理念,“轻盈”成为新一代建筑师、工程师的追求。为何有的建筑越来越轻盈?建筑的轻盈如何实现?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一探究竟。




为何变“轻”?


“轻盈”指姿态优美漂亮。在古代,曹植曾在《洛神赋》中描写女子舞姿“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在顾恺之笔下,画中人物的体态也极为轻盈,灵动感与飘逸感十足。


在现代,“轻盈”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形容人的“身段”,“轻盈之美”也不再停留于纸面。你是否感到奇怪,好好的建筑为何忽然要“减肥”?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绢本设色,27.1×572.8cm,东晋

“轻型结构”(Light Structure)指通过材料、框架、颜色等实现建筑结构的轻盈化。2004年,德国结构大师约格·施莱希(Jorg Schlaich)在著作《Light Structures》中详细论述了对轻型、高效结构的探索和追求。


其实,轻型结构在历史上早已有迹可循。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玻璃等材料得以批量生产,框架结构与幕墙体系得以在建筑领域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众多建筑师倡导运用木材、麦秸秆等可再生材料构建环保建筑这都极大程度促进了建筑领域轻型结构的发展。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设计的范斯沃斯住宅,1950年


1922年,美国建筑师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提出“少费多用”思想,运用铝和玻璃等材料高效设计,注重建筑轻巧简洁,影响了后世众多建筑师。


二战后,钢材产量逐渐提升,在建筑行业应用日益广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富勒提出轻质圆形穹顶,用轻型结构提高空间利用率。


富勒与富勒穹顶

富勒穹顶的原始模型,1952年

富勒设计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美国展馆采用富勒穹顶,1967年


此后,人们的审美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厚重踏实型”建筑,更倾向于简洁轻便。弗雷·奥托(Frei Otto)则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支撑膜结构这一“放大版帐篷”来构建大空间的建筑师。1954年,其《悬挂屋顶》(The Suspended Roof)一文将轻质结构引入大众视线,在建筑界引起反响。这位生于德国二战时期的建筑师希望通过轻量、自由、自然的建筑风格摆脱纳粹时期的痛苦影响。


23年后,奥托与建筑师罗夫·古特布罗德(Rolf Gutbrod)合作设计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德国馆,首次将轻质建筑实验带入国际舞台。该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当地地形,运用精巧算法选取着力点,用轻质架构、环保与高强度的材料搭建起不规则的“大帐篷”,既美观又便于安装拆卸。


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德国展馆,1967年


英国建筑师诺曼·罗伯特·福斯特(Norman Robert Foster)认为,好的建筑应当通过戏剧性的设计促进各部分联系,给予人们轻松感。其设计改造的大英博物馆伊丽莎白二世大展苑通过轻质的玻璃穹顶,将博物馆的内庭转换为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使原本割裂的各个部分成为共时性空间。


大英博物馆大展苑改造,1999年


放眼亚洲,日本尤其注重轻型结构在建筑中的运用,从上世纪80年代起陆续涌现出如隈研吾、伊东丰雄等一批批以此类结构出名的建筑师。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有的通过打破建筑与自然的边界营造轻盈氛围;有的探索禅韵背后的空灵轻巧,从不同维度丰富了轻型结构应用的进程。


日本多摩艺术大学图书馆,伊东丰雄设计,2007年

挪威新易卜生图书馆竞标方案,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设计,2020年


其中,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日本建筑师将安静氛围带入喧城市,通过设计悬在林中的“空中楼阁”、藤蔓编织的楼栋,将淡雅的元素融入作品,用的气质营造轻巧氛围


日本建筑师坂茂的建筑项目因营造禅韵而显得轻盈飘逸‍


追求轻型结构不仅指为建筑“减重”,更指的是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秉持的简约环保理念。建筑集现代美学与自然感于一体,摒弃商业化的重型结构,从而增添轻松与畅快感。



如何变“轻”?


打造轻型结构,首先从选材做起。用砖头堆砌,太过教条死板,不如框架结构来得轻巧。建筑中不再使用传统意义上的砖石结构,而是选用“钢筋+混凝土”“绳索式”“薄膜式”或玻璃结构,不仅省材,更显灵动美观。框架结构搭建起整座建筑,每个功能区有机联系却又不显呆板。


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设计的西班牙瓦伦西亚索菲娅王后歌剧院(Palau de les Arts Reina Sofía)

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议会大厦玻璃穹顶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的仙台媒体中心项目则巧妙运用了玻璃元素打造轻型结构。夜晚来临时,整座建筑晶莹剔透,四周完全透明,仿佛“悬浮”在半空,未来感、美感、轻盈感十足。


日本仙台媒体中心,伊东丰雄设计,2001年


其次,运用巧妙的布局,也能有效构建轻型结构。通过集中或分散重量,使建筑在视觉上得以“减重”。楼层间平平无奇的楼梯,或许就可作为“承重墙”。聪明的建筑师将室内的楼梯、家具等用作支撑,降低传统墙体支撑带来的厚重感。


HHstyle青山店的楼梯坡道支撑


用细柱分散重力也不失为打造轻型结构的妙招。在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中,建筑师石上纯也用细柱分担重量,希望营造没有明确边界的空间,以灵活的方式分隔不同功能区。这样的建筑,真真正正做到了“减重”成功。


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KAIT工房用细柱“化整为零”‍


最后,只有布局上的灵活调整还远远不够若想要拥有轻型结构,营造视觉氛围不可或缺。这样的建筑不一定真的轻,而是“看起来轻”。


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1926年提出五个建筑学新观点,即: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及横向长窗。他希望充分发挥框架结构的优点,打通与外界的联系,赋予建筑自由。通过建筑与四周的互动,轻型构造得以产生。


萨伏伊别墅凸显自由感


建筑师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The Villa Savoye)简约且极富个性,白色外观纯净感十足。主要空间由细柱支撑,整座别墅仿佛一座被支起来的“白盒子”,镂空、轻盈又精巧,与注重凸显沉重感的粗野主义建筑形成鲜明对比。

萨伏伊别墅凸显自由感


与此相似,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倡导“打破边界”,通过增强内外联系打造轻型结构。光滑的白色墙壁和透明玻璃让人几乎感受不到建筑重量,内部的光照透过玻璃直抵外界,外界的自然风景与内部的设计交相辉映,“无边界”的设计有效实现“轻构”。


日本金泽21世纪美术馆,SANAA建筑事务所设计(妹岛和世与西泽立卫创办),2004年


拥有轻型结构的建筑不仅倡导“反重力”的艺术表达,更体现了当代人们“删繁就简”、简单生活的态度,结合艺术、自然乃至哲学层面,影响人们的方方面面。你喜欢变轻后的建筑吗?欢迎留言分享。



精彩回顾:
10本书+10张专辑,让你过个艺术假期!
春节宅家无聊?20部艺术佳片速拿走!
兔年来啦!看艺术大师如何画兔!
















编辑、文  侯嘉怡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时尚芭莎艺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