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硕果仅存的一本中国时装杂志该是怎样的

NOBODY GQ实验室 2018-06-30



最新一期《智族GQ Style》出炉了,我们的时装编辑们用一本标题为“你好”的杂志,阐述了他们各自心中的中国气质。然而我们并不知道这本出自时装编辑之手的“中国影集”是否真的传递出了当下的中国面貌。所以我们请来一位普通读者,让他来畅所欲言。


━━━━━




这个封面我大概盯着看了一分钟。模特的脸、服装搭配、背景里枯草、模特的光头,大红布、那两只扯着红布的手、模特的刘海、模特的鞋子、黄伟文、Zegna、模特的脸、双排纽扣西服、马甲配针织衫、模特的脸。嗯。很不和谐、很矛盾、很有冲击力。只是,这完全不像是典型的时装杂志封面,而更像是一本影集,记录周遭的一切,格局被打破了,生活百态,乐乐趣趣,玩玩闹闹,咿咿呀呀,时装在这里并不远离,但却是生活的惊喜。


但是,这封面上的“你好”到底是跟谁在问候啊?


于是我翻开杂志,花了20秒仔细阅读了崔丹老师的卷首语。哦,我想多了,这是在跟中国问好呢,大概这一整本杂志讲的都是时装编辑眼中的中国吧。


第一组大片,以功夫开场,便坐实了中国调子,“一目了然的风格要禁得起近距离推敲,细节之处见真功夫。”




而提到中国气质和印象,青春和口号大概是所有时装编辑无法解开的心结?而当这些与青春划上等号的口号衫被一群国界意识模糊的新生代年轻人穿上身时,便有了另外的一种趣味。人们开始用全新的视角审视着这些汉字,隐去了背后的重重含义,把汉字归于如印花一般的装饰。





“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这是《红楼梦》中来描述当时看戏的阵仗。而这多彩的高台并不曾在西方出现过,老外眼里的中国印象却又多存于画册上的戏台与戏剧形象中。这些时装编辑们此次的形象塑造,恐怕又会让所有人蒙上一阵了。



当我看着这晒衣的图像时,窗外也是个艳阳天。但高楼林立下却少了这风景。





一口气看完了160余张黄伟文的街拍图和一篇关于他的专题。不愧是华人圈正派时装精的代表人物,衣服好看到让我很想去抢劫他的衣橱,但转念一想,算了吧,抢过来这些衣服我穿也太大了。



这可能是我杂志里最喜欢的栏目——四个背景各异的中国男人用他们的照片阐述了自己眼中的中国。颇有唐代山水画诗意浓浓的“大气”,碎片式的垃圾瓶,一场回归自然的“广场舞”,或是旧影调下的当代青年。每一种存在都是那么真实且合理,拒绝定义和解释。



紧接着,又是一组市井气息浓厚的“时装片”。等公交,去菜市场,逛公园,过天桥,这些平常的景象,因为有了时装的介入(和PM2.5爆表的天气),一切都显得梦幻荒诞。



《智族GQ Style》向来不吝推崇素人的镜头,上次是水表工刘涛,这次则是体育老师@张内咸。他之前放在网络上的孩子们上体育课的照片感动了所有人,那些现在生长于三四线城市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情一景,都像极了80后小时候的模样(他们说的)。




━━━━━


当代艺术中有太多的肖像述说着中国印象。但到了《智族GQ Style》的这组大头肖像里,我好像发现了什么,这是向中国最著名的肖像致敬吗?从回忆到现实,从民间影像到肖像拍摄,感觉整本杂志已经开始慢慢进入高潮了。



五角星,军帽,奖牌,看到这些元素,仿佛听到了嘈杂厂房中央大操场上的阵阵欢呼声。



每个人的青春可能都有一个操蛋而倒霉的瓶子底眼镜老师,一个张牙舞爪的迈着 disco 舞步的校园小霸王,他们势不两立,却穿着同样的松垮不合体的衣装。




眼看着周围的肌肉男越来越多,让这些身材霸道的男人们玩一下小球乒乓,也是趣味无限。在当代的语境下,我们也应该对男人的体态做出新的审视。



在迷失自我追逐西化的时期,双眼皮便是大众情人。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本属于自己的单眼皮,也一道找回了久远的气质与记忆。



━━━━━


除了中国人眼中的中国气质外,杂志中还有几组外国的时装编辑们塑造的中国气质形象,或是衣冠楚楚的黑帮制服,或是一墙之隔的俄国少年,当然也有中国最为大胆的摇摆舞(Disco)年代的花花绿绿,和以影响当代中国太多审美走向的陈逸飞画作为灵感的时装造型,这些形象不分好坏对错,静静的记录着时装人眼中的中国。





整本杂志我翻了一遍花了粗粗一个小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就像崔丹在卷首中说的,“他们都选择拍些中国的、现实的,不躲避简陋,也不夸大虚华”。虽然我也的确没找到太多穿衣灵感,但这并不妨碍我想把这本杂志当做一本摄影作品集收藏起来。


━━━━━

编辑:dede 撰文:路人甲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