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她发现了灵魂伴侣的真相 | GQ Daily

康路凯 GQ实验室 2018-06-30



━━━━━


年终岁尾,媒体又开始忙着盘点年度词汇,其中很多榜单里都能看到“油腻”、“中年男人”的字样。过去的一年,嘲笑中年男人几乎成为一种新的政治正确,连我自己也算在内,不少人都无意识地加入嘲笑的阵营,昏昏然且有自得意。


只是因为一种逻辑的惯性,让我提醒自己没有理由去嘲笑任何并不了解的事物,顶多再加上一点人际交往的礼貌,我才没有在嘴上说出来,实际上内心里认为这样的嘲笑都是“油腻的中年男人”所应得的。我几乎从来没有试图去理解“油腻的中年男人”的困境,更不用说以同理心让自己感同身受了,直到昨天我读过一篇文章之后。


这篇文章是周晓枫写的《离歌》,讲了一个非虚构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中年男人,名叫屠苏。


作者与屠苏在年轻时相识,两个人都热爱阅读和写作,屠苏毕业于北大,阅读涉猎也更加广泛,自然充当起了半个文学引路人的角色。虽然两人在精神上志趣相投,但情感上都不是对方的菜,因此也乐得保持单纯和珍贵的朋友关系。在作者看来,屠苏孤高自傲,不愿也不屑与他人争名夺利。之后屠苏决定与另外一名女子结婚,便毅然决然地结束两人的朋友关系。


等到作者再次获悉屠苏的消息,已经是在二十年之后。那天作者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屠苏的初恋,也是他的合法妻子”,她告诉作者在半个月前,四十九岁的屠苏独自一人死在了深夜的办公室。


作者决定去探望屠苏的未亡人,这也是她第一次到访老友生前的这处住所。房子位于北京的东三环,旁边就是繁华的CBD,屠苏一家所在的却只是单位简陋的周转房,而且是两室中的一间。更让作者感到奇怪的是,印象中最爱读书的屠苏,家里却没有多少书,满屋子堆满的却是他生前和各种大人物的合影。


屠苏的这位再婚妻子话语间不仅对自己的职业经历言辞闪烁,而且对屠苏的前妻、孩子、家人都出言不逊。这些异样激起了作者的好奇,于是决定去屠苏的老家探望,这才知道多年来屠苏因为婚姻选择、职业不顺、经济压力,几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他不再是父母眼中光耀门楣的北大状元,却成了默许妻子因为几万块钱、甚至几千块钱就与当年牺牲自己前途保他上大学的家人公开龃龉的失败的儿子、哥哥、父亲。即使了解了屠苏的困境,这样的转变之大也让作者不解。


从屠苏老家回京的火车上,作者找到了屠苏和他的再婚妻子的个人博客,看过两人更私密也更直接的表述之后,作者才明白了这位老友真实的心路历程。


屠苏之所以选择这位再婚妻子,不是因为她是他的初恋,也不是没有看破她的各种难以自圆其说的谎言,而是因为在他四十多年艰难的生活中,唯一真正的高潮发生在高考前的学霸岁月,而只有她是那段岁月的见证人,也是唯一一个多年以后还愿意向他投以崇拜目光的女性。在作者眼里,自己昔日的老友和他的再婚妻子原来是同一种人。


屠苏给人的印象是淡泊名利、超然物外。其实,并非不屑红尘滚滚,他在意,但他自尊强烈,希望自己以漫不经心的方式得到,不被别人察觉出焦灼。屠苏的急功近利比较隐蔽,更是在性格安静和技术保障下的不动声色。他的入世是以不入世的方式为表象的。屠苏私下非常羡慕得势者,又不甘心,他们明明技不如己。可屠苏不愿亲力亲为,他的提起和放下都不够彻底。就像他为自己的不得意寻找外在借口一样,屠苏寻找外在的援助——这种祈求,就像虚弱者祈求神明。一浪一浪地被推动,丧失定力的屠苏像被迫离开的海星,吃力挪动自己看似钙化的触角,寻找新的礁岩。位置还是不够好,他祈盼洋流把自己带到更为理想的位置。


二十多年不会改变一个人,到底哪一个屠苏才是真的?


都是真的。


二十年前,那个因为自己的朋友跟一个自己看不上的趋炎附势的同僚多说了一句话就心生不满、那个慎重地给自己的朋友推荐马尔克斯和博尔赫斯的屠苏是真的;二十年后,那个一次又一次地冀望婚姻作为自己事业的跳板、那个对家人只知索取不知给予的屠苏也是真的。没有人“能把内心的天使与魔鬼分开”,或许,天使就是时刻记得并且警醒自己的心中有魔鬼的人。





作者:康路凯 邮箱:lukai.kang@gq.com.cn

题图 By Jim Dine. Alan smoking at Syndey Close in the 90's 

from Alan Cristea Gallery Twentieth Anniversary Portfolio,2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