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广东如何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这场发布会干货满满
9月12日下午,广东省新闻办在深圳市福田区深港国际科技园H栋国际会议厅举行广东省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省发展和改革委(省大湾区办)、深圳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作主发布,省科技厅、海关总署广东分署有关负责同志出席发布会,并就园区建设相关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据悉,本场发布会也是“高质量发展看广东”系列主题发布会第四场。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抓好四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2017年7月1日,总书记亲自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粤港澳三地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支持共同开发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2018年7月和201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建设作出部署。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重要时刻,国务院出台实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实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黄坤明书记、王伟中省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深入深圳园区实地调研,强调《规划》是新形势下推进合作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要牢牢把握“先导区”“试验区”“集聚区”三大定位,协同香港聚力推进合作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坚定不移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进建设,一步步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深港河套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规划》部署要求,将深圳园区作为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平台,全力做好各项指导支持工作,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抓好四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一是突出互利合作,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坚持深圳园区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强化“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统筹开发利用,形成协同规划、联合建设、共享成果的合作推进机制。联合香港园区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港澳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基础研究及技术攻关。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等重点方向,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有力推动深港及大湾区应用基础研究能力跃升,更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和规划发展北部都会区。
二是突出创新应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坚持“四个面向”,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从研发到工程化的中试转化,形成更多具有重大牵引和带动作用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全方位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具备委托研发、中试验证、企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服务能力的产业功能型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打造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是突出改革创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构建高度开放的特殊监管体系,推动“分线管理”、“白名单”等政策尽快落地,促进人员、物资、信息、技术、数据等科研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动。进一步完善科研资源配置方式,在科研项目评审、经费支出、过程管理等方面合理借鉴香港及国际管理制度,构建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政策规则体系。用好对特定封闭区域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在深圳园区工作的香港居民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部分等一系列好政策,提升对高水平科研机构、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
四是突出完善生态,打造集聚全球顶尖创新资源的科技合作平台。坚持做优环境与涵养生态相结合,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更加开放、包容、自由的创新生态体系。加强与全球创新城市之间的机制对接、平台对接和项目对接,深化科技资源共享和技术标准合作,推动更多国际性产业和标准组织落户河套。探索建立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引入国内外创业投资企业参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建设一批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为香港及国际人才学习工作生活提供一流服务和环境。
推进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规划建设,意义重大、使命重要。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迅速推动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地开展,全力以赴抓好《规划》的落地实施,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极点,努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敏:全市动员、全力推动,加快推进《规划》的落实、落细
2020年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部署“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高质量开发建设河套合作区按下了“加速键”。三年以来,我们开展系列卓有成效工作:政策创新方面,出台科研政策包、产业政策包和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支持计划。项目引进方面,正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过150个,初步形成信息技术、量子科技、生物医药等若干优势产业集群。空间整备方面,已整备改造约8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研空间,11个专业园区陆续投入使用,正在加快将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打造成为开放层次更高、制度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科技创新高地。
这次国务院出台《规划》,是赋予深圳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使命。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比珍惜中央赋予建设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重大机遇,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贯彻落实《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来抓。目前深圳市已制定了系列落实措施,下一步将全市动员、全力推动,加快推进《规划》的落实、落细。在落实方面,我们更加注重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精心做好全市学习宣传贯彻。制定学习宣传贯彻《规划》的工作方案,学透、吃透《规划》各项内容;举办深圳园区重大项目开工仪式等一批重大活动;持续对接中央、省、市媒体发布各类解读评论和新闻报道,营造强大宣传声势,在此也诚邀各位媒体朋友到河套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和宣传河套合作区,推动《规划》政策效应加速释放,持续扩大《规划》的影响力。
二是全力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我们将持续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机制,深圳市委、市政府已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下一步,我们将在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继续举全市之力推进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的建设。我们将围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系统梳理其中的政策要点、改革举措和工作任务,形成实施方案,并建立任务清单,将《规划》细化为各个具体的平台、项目、政策、措施,市、区各单位也合力加快推进落实。
三是健全完善规划政策支撑体系。我们正在加快制定深圳园区条例,通过特区立法将各项创新政策予以明确和法定化;主动加强与香港园区规划衔接,编制出台深圳园区空间规划,强化地上、地下空间规划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因为河套面积不是特别大,地下空间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所以我们强调做好地上、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出台深圳园区交通规划,畅通深圳园区内外交通网络;编制出台深圳园区科技创新规划,建设一批与香港园区重点关注领域紧密关联的重大协同项目。
四是加快构建区域内外联动格局。《规划》发布后,李家超特首第一时间表态支持,陈国基司长也参加了9月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表示香港园区的建设将提速、提量。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这一主要任务,坚持“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协同发展;我们还将积极携手深圳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等重大原始创新平台,努力让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河套合作区试验、转化、产业化,争取将河套合作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小地方能作大文章,让河套释放强大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
朱伟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合作平台,但是,河套与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相比,面积相对较小,总共才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园区3.02平方公里。作为“两廊两点”之一,如何让河套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支撑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物理空间不大,但却具备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发展优势独一无二,完全能够释放出强大的“化学效应”“乘数效应”。
一是区位条件优越。合作区地处香港北部都会区与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的天然交汇点,区内两大口岸跨境直连,周边机场、高铁等交通枢纽便捷联通,与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科学园等创新节点形成“半小时科研圈”,与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形成“一小时产业圈”,能够精准高效地联动周边城市、联通内外市场、链接全球资源,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二是创新活力强劲。“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其中香港拥有5所世界百强高校、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国际化水平高;深圳R&D经费投入强度、企业研发投入占比、PCT国际申请量等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领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成果转化能力突出。通过共同开发合作区,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深度对接、叠加放大。
三是合作共识度高。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合作区由深港两地共同开发建设,已基本形成高效协作、相互支撑的合作机制,有利于充分融合“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在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等方面积极探索、率先突破,加快打造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
小地方能够作大文章,小空间孕育着大希望。接下来,我们将牢牢把握规划出台实施的有利契机,支持深圳园区做强做优做大“平台”和“通道”功能,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区域联动机制,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配置资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充分释放重大战略平台的集聚效应、传导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重点是建立健全“三个联动”。
一是联动深圳光明科学城,着力打造大湾区原始创新策源地。紧紧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发展建设需要,积极为科学城原始创新提供国际化科研环境和平台,持续输出创新经验成果,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围绕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学与技术等重点方向,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水平实验室、一流高等院校、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等共建共享,共同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实现产业前沿共性技术突破,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二是联动合作区香港园区,着力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强化与香港园区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加强开发建设时序、空间功能布局、重大项目导入、园区运营管理的衔接对接,推动设施互联、服务共享、创新协作。支持港澳高校优势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深圳园区拓展空间,共建一批功能相互支撑、领域关联紧密的重大协同项目,联合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计划。积极配合香港创新科技发展战略,以创新科技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有力支撑香港北部都会区规划建设。
三是联动科创走廊沿线节点,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坚持高水平合作和高效率协同,深化与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沿线节点创新载体的全方位、全链条合作,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科研要素便捷高效流动,提升全球一流科创资源配置能力。有效融合香港原始创新和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深化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以及香港新田科技城等重大创新载体对接合作,加强与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的互学互鉴和联动发展,持续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制度创新供给。
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支持河套深圳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成立粤港科技创新合作专责小组
有记者提问,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大湾区内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合作平台,省里在支持河套深圳园区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有什么举措和成效?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省科技厅副厅长吴世文表示,河套在粤港科技合作中具有重要意义、重要地位。省科技厅高度重视与香港的科技创新合作,成立了粤港科技创新合作专责小组,在这个工作框架下,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推动科创资源不断集聚。广州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在河套合作区成立“广州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省政府每年支持2个亿,稳步实施量子科学专项,第一批6个项目其中一半是由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高校牵头。鹏城实验室继在河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后,又在河套地区建设实验平台为深港高校,开展相关研发合作提供实验条件。据初步统计,目前累计推进高端科研项目150多个,初步形成香港高校、“量子谷”、生物医药、“湾区芯谷”、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能源科技等“六大科创集群”。
二是推动创新要素流动共享。在河套合作区的带动下,我们深入推进粤港“人往来、钱过境、税平衡、物流通”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全省财政科研经费跨境拨付累计超过3.7亿元;重大创新平台的科研用物资跨境高效流动改革试点顺利推进。散裂中子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港澳开放。比如以散裂中子源为例,散裂中子源目前内地用户申请成功率不到30%,因为它供不应求,但是香港用户申请的成功率则达到56.8%,我觉得一方面香港高校基础研究能力很强,同时也体现了广东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香港的支持。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在国家支持下,加强省市区联动和部门协同,在全省科技创新整体布局中加大对河套的支持力度,推动合作区发展规划落地落实。一是强化科研攻关。督促实施好合作区已布局的系列科研项目,支持粤港创新主体围绕国家需求,发挥河套政策优势,联合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将合作区打造成为重要原始创新策源地。二是打造一流科研环境。我们将在河套布局更多重大科研技术合作平台,强化粤港科技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和创新协同,持续推动科研资金、仪器设备、数据资源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开放共享,营造更加国际化的科技创新生态。三是凝聚一流国际人才。我们将推动细化人才往来高度便利化举措,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充分发挥系列优惠政策的引导效应,面向全球吸引高水平人才和团队落地合作区,将合作区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人才的向往地。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张柯:海关提前派员入驻河套合作区,为五大类共43项业务提供服务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副主任张柯表示,科技创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近年来,海关紧紧围绕合作区深圳园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提前派员入驻合作区“e站通”综合服务中心,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办理通关、保税、车辆管理等五大类共43项业务提供服务。海关还专门组建了合作区服务专班,主动对接南方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科研机构及企业,就注册登记、账册建立、设备免税进口通关等科研主体高度关注的问题,提供精准帮扶。接下来,海关将全面贯彻落实《规划》部署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有序流动。依托深圳园区独特的“平台”和“通道”,建立了科研机构“白名单”制度,对日常往返园区工作的“白名单”内的科研人员及其随身携带物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通关服务;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势,协同深圳市政府做好园区重点项目入驻和设备物资进出等帮扶工作,压缩审批、查验、核销、后续监管等办理时效,确保管得住、放得开、通得快。
二是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围绕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的发展定位,主动对接深圳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充分挖掘海关监管政策和便利措施潜力,按照边研究边落实的思路,推动系列政策在深圳园区先行先试,形成“改革探索+示范带动”良好效应。
三是推进智慧海关建设赋能合作区发展。按照海关总署统一部署,把深圳园区海关监管模式作为智慧海关建设的重要应用场景,在福田保税区现有政策功能的基础上,赋予与深圳园区功能相匹配、针对性强的措施。
海关将坚决落实国务院《规划》,围绕支持深港科技创新这个主题,认真研究促进科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建议,密切与牵头部门会商,为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发挥海关应有的作用。
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敏:深圳园区前期布局重大科研项目,已形成若干科创平台及产业集群
记者提问:《规划》指出,深圳园区要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引进港澳知名高校优势学科重点科研项目,面向信息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等重点方向,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请问围绕以上方向,深圳市目前在河套布局了哪些代表性项目,成果如何?
黄敏表示,河套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深圳高度重视合作区的科技创新发展,瞄准世界科技最前沿,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前期,我们在深圳园区布局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已经形成若干科创平台及产业集群,包括:
一是已落地10个重大平台。国家药监局药品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已落地并协助国家局开展药品、医疗器械评审与检查工作,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国际世界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联盟)和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已落户河套,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深圳数据交易所已落地运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正在加快建设。
二是已落地10个香港高校科研项目。合作区深圳园区集聚了香港中文大学深港智慧医疗机器人开放创新平台、香港城市大学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关键技术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中心等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10个项目,由15名港校教授专家领衔,超过500名具有港澳及国际背景的科研人才全职加盟。
三是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顺利开园。就在9月7日,内地首个港方运营科创园区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首批16家香港企业机构组团入驻,包括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大湾区创飞学院、大湾区创科快线等。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是河套合作区内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创园区,标志着深港科技创新合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科创资源的布局,多渠道筹措更多科创和产业空间,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努力将河套打造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把深圳园区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平台,推动内地与香港规则机制的“软联通”
朱伟表示,众所周知,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域的条件下建设的。我们常说,大湾区建设重在规则衔接,难也在规则衔接,河套合作区建设下来的重点也是在推动内地与香港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河套合作区拥有“制度叠加、面积有限、风险可控”的独特优势,是开展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进行制度创新的最佳试验田。
一方面,合作区位于深港跨境接壤地带,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能够全面发挥深圳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战略叠加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优势,能够充分融合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全球自由港优势,共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互利合作、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深圳园区规划范围不大、只有3平方公里,但是区内的口岸通道以及海关监管区域设施和条件比较健全,既能实现人员、物资等跨境便利高效流动,又可以通过封闭管理有效开展“压力测试”,有利于形成灵活高效、风险可控的跨境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规划》部署要求,把深圳园区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试验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港澳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努力推动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不断取得新的更多的成效。
一是推进科研管理规则衔接,优化区域创新政策环境。加快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完善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成果评价、经费管理等体制机制,赋予科学家更多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支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向港澳科研机构有序开放,推动深港共建共享科研仪器设备设施,实现科技资源双向开放和高效利用。
二是推进营商环境规则衔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用好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放宽市场准入特别措施等政策体系,推动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试点实行企业登记注册行政确认制,推动相关领域适度放宽港资机构可开展的业务范围。支持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探索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民商事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三是推进公共服务规则衔接,塑造国际化宜业宜居环境。推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尽快落地实施,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实行国际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为外籍人才和香港人才停居留提供便利。引入国际一流的教育、健康、文体资源,建设多元优质的国际化高品质生活配套设施,提升对国际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是推进管理机制规则衔接,深化合作区建设发展协调机制。与香港建立定期会晤制度和专题会商制度,统筹合作区的规划建设、政策制定、合作开发等重大事项。支持深港双方联合成立深圳园区理事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引进港澳专业人士、国际化人才参与合作区建设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