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瘦,香菇——帕金森病患者的剂末现象
↑↑ 点击上方“医脉通神经科”关注我们 ↑↑
作者:陈小慧
本文系作者投稿(tougao@medlive.cn),转载请注明来源。
(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在PD的学习中,我们都听说PD患者存在3-5年的“蜜月期”,即应用左旋多巴可以很好的控制运动症状,而蜜月期后易出现剂末现象、异动证等运动并发症,对于患者来说真是“蓝瘦,香菇”。但其实,更加敏感的量表筛查可能发现更为早期的剂末现象。那么,什么是剂末现象?剂末现象发生率如何?如何诊断?
首先,什么是剂末现象?由于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剂末现象的发生率在不同研究内差异较大,且临床医师对轻微或非运动症状为主的剂末现象认识不足,2004年9月,由国际运动障碍病专家组成的剂末现象工作组会议(wearing-off working group meeting),于2005年发表文章,文中剂末现象定义为:
“Wearing-off” refers to the predictable emergence of one or more PD signs or symptoms before the next scheduled antiparkinsonian medication dosage [1]。
通过阅读原文,可以发现剂末现象的几个关键词:运动或非运动症状,可预见,剂末药效减退。这一定义较为经典,国际运动障碍病专家们也比较认可。
但是,在临床工作,尤其是临床试验过程中,这一概念难以量化,可能不同医师对同一患者是否存在剂末现象不能很好地共识。有一次,主任问:“诊断剂末现象时,患者用药剂量有什么要求?”比如,一个患者服用125mg tid左旋多巴,出现了剂末药效减退,但250mg tid时药效可维持一日,可否诊断剂末现象?根据以上剂末现象的定义,这种情况是可以诊断为剂末现象的,因定义中不要求界定左旋多巴剂量。此外,我们可以发现,以上定义有助于临床识别剂末现象,但不能评估剂末现象的严重程度。
仍有某些临床研究使用个性化的定义,例如某一剂末现象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定义剂末现象: the “wearing-off” phenomenon was accepted as the shortening of the duration of LD benefit to less than 4 h for every LD dose given; these patients had predictable on and off periods [2]. 关键词:每次给药后症状改善持续小于4小时,可预测。这样的定义量化了时间标准,要求用药后症状改善持续小于4小时,更为明确。但是这样定义并不是主流。
那还有更好的诊断方式吗?
答案是:有,那就是量表
我们都知道,PD有一个很重要的量表——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UPDRS),其中第36项(“关”是否能根据服药时间预测)与剂末现象有关。但因其敏感性低,不利于筛查,故不推荐使用UPDRS 第36项诊断剂末现象。
根据剂末现象最常见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2005年拟定了有36项内容的患者自评量表[1]。但因项目较多,后多采用9项内容的患者自评量表 (9-symptom Wearing-off Questionnaire, WOQ-9),并在中国、日本等不同语言国家验证[3]。当患者出现WOQ-9中的一个症状且在下一次服药后症状改善,则提示存在剂末现象。剂末现象自评问卷量表-中国版(CWOQ-9)如下:
剂末现象自评问卷量表-中国版(CWOQ-9)[3]
如何应用量表诊断剂末现象,再重复一遍:当患者出现WOQ-9中的一个症状且在下一次服药后症状改善,则提示存在剂末现象。该量表突出了剂末现象的3个特点:1.包括运动和非运动症状;2. 药效减退;3.服药后改善。
现在已经意识到,剂末现象不仅仅是运动波动的一种,还包括许多非运动症状的波动。那么常见的剂末现象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包括那些?震颤、晨起运动迟缓、焦虑最为常见,占75.2%剂末现象。夜间运动迟缓、心境改变、无力仅占3.5%剂末现象。平衡障碍、运动迟缓、动作精细度下降占14.6%; 麻木感、午后发僵、早晨发僵占4.2%;昏沉感/思维迟钝、腹部不适、迟缓和肌肉痉挛、从椅子起立困难占2.5 %。以上症状基本可解释100%的剂末现象[1]。其实,量表包含的项目即为剂末现象最为常见的症状。
剂末现象的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关系如何?首先,几乎所有以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均存在非运动症状[4];其次,仅17%以非运动症状剂末现象为主的患者存在运动症状[5]。
剂末现象作为运动并发症的一种,3-5年蜜月期内是否就不出现或者不易出现呢?其实,应用敏感的量表筛查,病程5年PD患者剂末现象发生率为100%,病程1年内发生率为52.4%[1]。虽然早期研究认为剂末现象在病程1年内不常见,但其忽略了非运动症状为主的剂末现象和全面细致的筛查。剂末现象的高发生率在DATATOP和 CALM-PD两个早期的研究中证实。尽管不利用量表,通过详细临床资料的收集,DATATOP研究发现病程2年内PD患者剂末现象发生率50%[6],CALM-PD研究则为38%[7]。
可以说,量表筛查的敏感性高于临床诊断。利用最初36项内容的剂末现象自评量表可发现90.6%的患者存在剂末现象,而临床医师诊断的剂末现象仅为66.7%。剂末现象自评问卷量表-中国版(CWOQ-9)敏感性 86%,高于临床诊断的敏感性68.3%。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呢?因为缺乏第三个金标准,故难以比较。但是早期、敏感地筛查,对于患者调整药物治疗,和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评估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Stacy, M.,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motor and nonmotor wearing-off in Parkinson's disease: comparison of a patient questionnaire versus a clinician assessment. Mov Disord, 2005. 20(6): p. 726-33.
2.Benbir, G., et al., A hospital-based study: risk factors in development of motor complications in 555 Parkinson's patients on levodopa therapy.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06. 108(8): p. 726-32.
3.Chan, A., et al., A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Chinese wearing off questionnaire 9-symptom for Parkinson's disease. 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1. 113(7): p. 538-40.
4.Witjas, T., et al., Nonmotor fluctuations in Parkinson's disease: frequent and disabling. Neurology, 2002. 59(3): p. 408-13.
5.Hillen, M.E. and J.I. Sage, Nonmotor fluctuation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Neurology, 1996. 47(5): p. 1180-3.
6.Parkinson Study, G., Pramipexole vs levodopa as initial treatment for Parkinson diseas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rkinson Study Group. JAMA, 2000. 284(15): p. 1931-8.
7.Nutt, J.G. and N.H. Holford, The response to levodopa in Parkinson's disease: imposing pharmacological law and order. Ann Neurol, 1996. 39(5): p. 561-73.
温馨提示
医脉通投稿邮箱:tougao@medlive.cn
欢迎大家通过评论提出观点,一起开心讨论学术问题~
关注医脉通神经科|随时随地看学术新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医脉通官网,
查看更多学术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