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1 最近读到一些当年消灭麻雀的文章,感觉有些细节很值得记录。历史告诉我们,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坚定不移,人定胜天是完全有可能的。至少在一段时间内。
2 1955年,有关农业发展的“十七条”意见的第十三条表示: “除四害,即在七年内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 及其他害鸟,但乌鸦是否宜于消灭,尚待研究) ,苍蝇,蚊子。”最初,曾有反对消灭麻雀的声音存在。农业部官员找到中科院前任动物所副所长钱燕文,想让他发表支持意见。钱说,我们对麻雀的食性还没有系统研究过,不敢肯定是否应当消灭麻雀。1956年10月,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动物学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专门讨论了消灭麻雀问题,多位生物学家反对,但更多人保持了沉默。
1956年年底,媒体上出现了第一篇公开质疑消灭麻雀的文章。刊登这篇文章的是上海《文汇报》。文章是科学家们联合撰写,主要依据两部分:第一、参考国外专家调查麻雀食性的报告,证明麻雀能防止虫害和驱除杂草。第二、在历史上,普鲁士,美国,法国,俄国等很多国家均发生过消灭麻雀,造成生态失衡,引发国内虫害猖獗,作物歉收。
3 1957年,关于反对消灭麻雀的讨论戛然而止。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将老鼠、麻雀、苍蝇、蚊子作为四害,发动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3月14日至19日,全国“除四害大跃进协议大会”在北京举行。参加会议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和38个医学院的代表提出一份倡议:“要全民动员、人人动手,让麻雀上天无路,老鼠入地无门,蚊蝇断子绝孙……”
4 之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纷纷表态支持,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在《北京日报》发表题为《雀是害鸟无须怀疑》的文章称:“麻雀是害鸟,害鸟应当扑灭,不必犹豫”。
郭沫若写了打油诗《咒麻雀》,刊于1958年4月21日的《北京晚报》,称麻雀是“混蛋鸟”,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流传甚广: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麻雀麻雀气太娇,虽有翅膀飞不高。你真是个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后方使烈火烘。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作家叶圣陶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消灭麻雀的情况,并进行了拔高: “余又谓此举之效,盖不仅在歼灭麻雀,尤重要之意义在训练人民,使浸渍于集体精神,凡有利于公众之举,人人均须参加。此种精神越来越强,我国之巩固,社会主义世界之巩固,均有最可靠之保障矣。”
5 在轰轰烈烈的全民参与下,消灭麻雀运动取得了辉煌成果。据《人民日报》报道:从4月19日至21日,北京市300万人连续突击三天,共歼灭麻雀40余万只。报道称:以每只麻雀连吃带糟踏粮食每年按5公斤计算,共可节省粮食200多万斤。又按每年每对麻雀繁殖15只计算,可节省1500多万斤粮食。真是“不算账不知道,一算账,成果真不小”。
6 以漫画《三毛流浪记》而饮誉海内外的张乐平,当时创作了一副漫画《天罗地网》,以写实的笔法,记录了1958年这场“剿雀”战:战旗飘扬、全民动员,人们爬在屋上、树上,敲锣打鼓、放鞭炮、呐喊鼓噪、枪打雀、猫咬雀……给后人留下了难得的剿雀大战真实画面。
7 全国各地也涌现出了很多灭麻雀的先进人物。比如,山西一位138 岁老人,计划在其寿辰前率领全家 40 口人每人捉麻雀40 只,甘肃双目失明的儿童用弹弓打麻雀百发百中,还有“盲人王妈七十八,边哄孩儿边赶雀”的故事,都在报纸上广为传播 。
8 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树木发生了严重的虫灾,有些地方人行道两侧的树木叶子几乎全部被害虫吃光。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所所长朱洗等科学家站了出来,强烈要求为麻雀“平反”。他们综合生物学界的意见,写了一份报告:“科学家一般都认为,由于地点、时间的不同,麻雀的益处和害处也不同;有些生物学家倾向于提消灭雀害,而不是消灭麻雀。”这个报告引起了高层的重视。
9 1960年4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特地对麻雀问题作了说明:“麻雀已经打得差不多了,粮食逐年增产了,麻雀对于粮食生产的危害已经大大减轻;同时,林木果树的面积大大发展了,麻雀是林木果树害虫的‘天敌’,因此,以后不要再打麻雀了,纲要所说的除四害中,应当把麻雀改为臭虫。”
10 大会批准了谭震林的报告,将此前修正草案第二十七条关于“除四害”的条文修改为:“从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臭虫、苍蝇和蚊子。”终于,国内的麻雀在最后关头避免了被灭绝的命运。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