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高铁出海记

2014-09-01 张璐晶 中国经济周刊

【封面故事】中国高铁出海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璐晶 实习生 金倩|北京报道

高铁已经成为一张新的中国外交名片。

一位常年从事外交活动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的外事代表团访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都会安排他们乘坐京津或京沪高铁来感受中国“高铁奇迹”。外宾们拿出手机对着车厢内电子显示屏上不断变化的行驶速度拍照的场景,一度令旁边的中国乘客感到新奇。

2013年6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高铁改变中国》称,“毫无疑问,高铁已经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了中国”,“中国的高铁系统已经成了一个出乎人们意料的成功故事” 。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高铁总里程已经突破了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是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铁的开通还带动了区域经济贸易往来,释放了经济活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据统计,中国已开通运营的高铁可为货物运输腾出2.3亿吨的年运力。专家分析称,全社会货运量中,铁路运输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社会物流成本212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大。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北车、中国南车两家企业今年上半年的出口签约额总计已达45亿美元(约合276.3亿元人民币)以上。

在中国制造遭遇世界经济危机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之际,高铁的出现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绝佳选择。李克强总理出访时的多次推荐也证明了中国政府对高铁走向国际市场的决心和信心。

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中国铁路总公司(下称“铁总”)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他说,每次出访都推销中国装备,推销中国高铁时心里特别有底气。

总理推销高铁的底气来自哪里?中国高铁的海外市场有多大?商业模式是什么?困难有哪些?


2013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泰国时任总理英拉在曼谷共同出席中国高速铁路展开幕式。

总理推销高铁的底气何来?

低成本、高技术、国家推动

低成本、高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中国高铁的主要优势。

2014年7月,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发表的一份关于中国高铁建设成本的报告称,中国高铁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为:时速350公里的项目为1.29亿元人民币/公里;时速250公里的项目为0.87亿元人民币/公里。而国际上,高铁建设的成本较高,每公里造价多数在3亿元人民币以上。

具体到企业,与欧美同类企业相比,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1186,证券简称:中国铁建)为代表的铁路铺设企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而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1299,证券简称:中国北车)、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1766,证券简称:中国南车)在高铁列车和城轨列车制造方面也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王梦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高铁拥有长距离和大网络建设运营的经验,桥梁架设、隧道技术、轨道铺设等技术全球领先,这都是极具吸引力的条件。

“高铁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王梦恕说,“打个比方,以后国际市场一提到手表就想到瑞士,一提到小电器就想到日本,一提到航天就想到美国,一提到机器加工那就是德国,一提到高铁就是中国。”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推动也使得中国高铁的出海步伐明显加快。

8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蒙古国各大媒体发表题为《策马奔向中蒙关系更好的明天》的署名文章。文章表示,“中方希望推动中蒙在铁路、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矿产开发和深加工等项目上的合作。”

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更被公众称为中国高铁的“超级推销员”。

8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美国国会众议员舒斯特率领的议员代表团时明确表示,“中国将在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中国高铁、高速公路等先进技术装备走出去,这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措施。中方愿积极参与美国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换代,通过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据《中国经济周刊》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第一次向泰国“推销”高铁开始,截至目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总理已向7个国家(泰国、澳大利亚、罗马尼亚、英国、埃塞俄比亚、美国、津巴布韦)表达了合作建设高铁的意愿。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中国高铁短时间内能获得飞速发展与中国国情密不可分:中国是统一部署,政令从上到下能比较快捷地执行。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受高福利等政策影响,效率很低。

贺文萍表示,这样的高铁速度和高铁效率也体现在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上,美国则相形见绌。这些年美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直没什么动静,加上近十年来包括欧洲等其他西方国家以及世行等国际开发机构陆续从非洲退出,中国这方面又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成本低、技术也很先进,所以中国在非洲才有这么多的公路、铁路、港口乃至未来的高铁等项目。在这些项目中,除了一部分是中国政府援建的,许多是中资企业通过纯粹的商业竞标凭借强大的竞争力胜出。

更多文章内容请点击页底阅读原文

——推荐给朋友

公众微信号:中国经济周刊
或搜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内容分享
点击右上角 ☞“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扫一扫 微信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