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2018-04-03 经济网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徐豪 | 北京报道

责编:周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3期)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划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讲意义、定思路、定任务、定政策、提要求,确立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


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要阐释。他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十九大报告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如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备受关注的议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稳中向新,成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稳压器”,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根基。农民人均年收入超1.2万元,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粮食生产能力增至1.2万亿斤,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农业绿色发展势头正劲,生态文明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指南。


但农村发展也存在不平衡不充分情况,“三农”问题亟须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最为突出,农村发展也需要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进入新时代以后党对农村工作规划的美好蓝图。乡村振兴规划充分结合了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了必须要注重平衡发展、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赵皖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赵皖平认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在农业发展产业化方面下功夫,“过去把农产品的生产,从注重量转向注重质,要为广大社会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质量高、安全有保障的产品,这就需要在结构调整方面花力气,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农业厅厅长胡汉平说,推动产业旺起来,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构建好这三大体系,才能为农业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视觉中国 


>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要想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地”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唤醒‘沉睡的资产’。”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总支书记张天任说。


在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青州乡建国村党总支书记董春容看来,土地是农村发展的根源问题,土地流转是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为什么要土地流转?就是要集约化发展,发展产业多元化。”董春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单一的发展没有对资源起到整合作用,无法增加农民的收入。随着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外出务工人员数量增多,更要加强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乡村旅游,农旅结合。


如今,董春容所在的建国村有1600亩茶园,还种植了果树及其他经济作物,在产业和土地资源空间上相互补充。而通过流转2000多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打造了休闲旅游观光一体的综合性旅游项目,也为村民在单纯种植业之外增加了收入。


“振兴乡村,我们要充分考虑在生产关系的制度方面,如何让生产关系来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土地流转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赵皖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指出,解决“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部署了多项重大改革任务,如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等,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


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到2016年年底,已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总面积约4.7亿亩,占到农民承包土地总面积35%。民革中央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土地流转仍存在总体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方式创新不够、行为不规范等问题,急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提醒:“现代农业不是简单地把大批小农户消灭掉、把土地集中给少数人种。如果把大量小农户从耕地上赶出去,他们靠什么生存、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走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


>“钱”从哪里来?企业有大作为


“乡村振兴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财政部副部长胡静林说。


他介绍,今年财政部将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公共财政预算要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通过土地节约指标的跨地域交易来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让农村有更多的人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二是向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精准发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财政支农资金要体现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资金监管。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财政部门应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创新社会资金管理模式;打造财政和金融的融合平台,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资金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地通过灵活的形式盘活、整合闲置资源,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支持。


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不仅需要财政支持,还需要全社会的发力。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全国政协委员、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表示,物流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应鼓励电商下乡,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有效对接供需,破解贫困地区“资源限制”,开辟脱贫攻坚的新通路。


全国人大代表、卓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阎志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湖北多个地区和企业将带动农民脱贫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了一条“扶贫+产业”的脱贫道路,通过“两个聚焦,两个+”,帮助贫困山区脱贫,更帮助他们实现长期致富。所谓“两个聚焦,两个+”,一是聚焦资源增收,实施“扶贫+乡村旅游”,把游客请进来,让旅游产业成为山区脱贫的主力军;二是聚焦效益增收,实施“扶贫+电商”,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让农产品电商收入成为农民的重要增收来源。


“国家应对贫困山区发展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电商给予更大支持,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满足游客进村旅游和电商物流需求。还应提高扶贫政策精准度,对贫困山区从事旅游服务业和农产品电商销售的农民免征税费,提供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阎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让人才成为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要人才先行。十九大报告要求,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如何做好农村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让人才成为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是推动乡村振兴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层农技力量还相对薄弱,高素质的人才更是紧缺,农民遇到了技术难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只能通过村、乡、县、市一级一级向上反馈寻求帮助。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科研人才下乡创业。通过与农村合作组织开展对接和合作,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提升基层农业专业组织的技术水平。”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辛集市和睦井乡豆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冯敬坤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林水栖说,振兴乡村的发展,出路就是要吸引人才,因此国家要制定政策,让有技术的人才到农村去发展,也可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大茂村党总支书记姚顺武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除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也必不可少。“提倡乡镇年轻党员领导干部兼任贫困村、后进村、美丽乡村所在村第一书记,这样有利于乡镇领导加强对重点、难点、亮点村的熟悉掌握,有利于在实践中锤炼提升乡镇领导的组织能力、发展能力。”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要“双轮驱动”,集聚人才、促进人才资源流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不是矛盾的对立面,而是一个统一体。我们希望一部分农民能够留守在农村,建设美好乡村家园,享受田园风光,可以让农民就地在小城镇安居。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促进人力资源和人才智力的流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2018年第1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