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年试错,投资37个项目8个IPO,自有资金占比近30%,他是没有薪资的VC投资人

2017-11-22 龚良红 投资家

七年时间可以做什么?对于熊钢而言,七年用来试错,用来沉淀。试出了现在掌管6亿美元基金和40亿人民币基金的澳银资本,沉淀出了一个野心投资家。


作者|龚良红

来源|投资家网(ID:touzijias)


投资家网

www.investorscn.com

2003年创立于新西兰的澳银资本,最初致力于发现优秀机构,发起了FOF美元基金,随后在2009年正式进入中国。八年来,不断聚焦在变化中的新兴产业,现阶段澳银资本关注区内生物医学与健康、TMT与创意、硬件科技与清洁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早中期项目风险投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两大核心业务。


截至目前,澳银资本人民币基金已对近40家企业进行投资,其中退出率高达八成。在本土化航行的8年中,澳银资本先后投资了新产业生物、康泰生物、锦瑞生物、维尔利、框架传媒、东江环保等项目。


作为创始人,从投身学术到创业,从钻研技术到摸索销售、从接触贸易到深入生产制造,熊钢亲身经历了几大关键岗位和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一步一步为今天的成就埋下了伏笔。


澳银资本创始合伙人 熊钢


01

七年试错——量子化学梦碎后得第一桶金


“其实我是学技术的,我对量子化学特别感兴趣。”


本科学习无机分子非金属材料专业的熊钢,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当时机电部下属西安某设计研究院,开始科研生涯。在西安工作5年后的1988年,熊钢考取了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攻读量子化学硕士学位。


读研期间,熊钢曾写过一篇论文,邮件发给两位著名的量子化学家,“第一个教授回信说没有看懂,但觉得似乎有些道理,推荐另外一位量子化学家帮助解析,不知高低的我就把我的论文邮寄给另外一名教授,我清楚记得这位教授的第一句回话:我不是遇到了一个天才,就是遇到一个白痴。也算是鼓励后辈,教授说我在某些推理上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可能不适合做这个事情,建议我去做些别的什么事情。”


熊钢用了七年的时间完全投入量子化学研究,最后结果就如他自己所说,“人生有的经历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行,在这块领域可能就是没有天赋,但是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总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最后熊钢很幸运地找到了另一扇人生之窗——基金管理事业。


海归回国的熊钢最初从事销售,这对于海归一族而言无疑是大材小用,但这销售的经验倒是让熊钢培养了市场意识,更好的贴近了市场,积累了客户和渠道,随之开始创业办工厂。


工厂经营稳定后,熊钢发现自己从一千块钱的门卫到一万块钱的总经理都要管,对于繁杂的管理链条,实在没兴趣,他只是希望跟一小部分人打交道就足矣。于是试着自己拿钱投了两个项目,赚来了第一桶金。


正是这第一桶金,给了熊钢很大力量,慢慢开始做家族基金。交由别的机构管理勾起了熊钢的挑战欲,于是在中国成立的人民币基金就由澳银资本自身来管理了。


02

精准干预——八成退出率,IPO率20%


早期发现,提前布局,精准干预,整体收益,是澳银资本的投资逻辑。澳银资本认为:要成为未来的顶级风险投资机构,不但要有强投资判断能力,还要有强投资干预能力。


所谓干预,就是人工地介入一些本不该做的事情,熊钢对投资家网记者介绍:“澳银资本的干预法则分为正向干预和反向干预。兼有服务和管理的特质。”


正向干预手段分为金融治理和公司治理。在金融治理过程中,澳银资本帮助企业再融资,提供金融资源,打通资本市场,使企业在金融市场变现,从而实现更高的金融价值。公司治理则是在公司的团队、制度、流程,甚至业务重组上给企业建设性、预见性的意见。

 

在澳银资本创始人熊钢看来,创业团队的管理经验只局限在一个企业,而作为基金管理机构,一年就要接触十几个企业,在治理深度、广度上的认知都会远远高于创业团队。因此,正向干预实际上是对于创业公司的价值提升,而反向干预,目的则是控制风险。


澳银资本的美元基金委托境外机构管理,而人民币基金则是其自身管理。人民币基金分为5支核心基金,其中4支已经准备进入清算阶段,第5支刚刚投放完毕,第6支基金即将开始募集。人民币基金投放了接近40个项目,10个IPO/并购上市,其中8个IPO,2个被并购,IPO率超过20%。这一两年是澳银资本一期基金的退出高峰期,熊钢透露,一期基金的退出率是80%,“这样的退出率,在风投界,我敢说没有第二家,这就是我们精准干预的结果。”熊钢自豪说道。


高收益就是GP对LP最好的回报,澳银资本就做到了这关键一点:给LP持续性、稳定性的收益。熊钢把目标比喻成打造劳斯莱斯,而不是打造夏利,也不是丰田。意在出手即精品,虽然澳银资本基金管理规模并不大,但是投资的成功概率却极高。使每一个基金的出资人都能得到持续收益,满足了投资者的诉求。


03

滚动投资——自有资金出资占比近30%


澳银资本寻找项目的来源是两个双向的轨道,和孵化器的合作是澳银资本寻找项目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之一,再加上澳银资本早已跨入顶尖私人风险投资机构行列,很多创业团队闻其名,便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找上门。就是这样稳定+随机的结合,使得澳银资本挖掘了不少优质项目。


传统基金投放模式是,资金全部放在同一支基金,最终达成一次性收益。澳银资本在投资策略上,也在寻求着创新:假如设定四年为一支基金的本金回收期,澳银资本希望每个合伙人能分四期投进来,不主张把资金一次性全部投在一支基金里,第五年的时候,第一支基金的收益就开始滚动到第五支基金,如此达成一个滚动的收益。


“滚动收益是可持续的,也是互利的。”这个叠加的收益既有现金的回笼,又有不断的投资者追加,这样的话,资产就可以实现它的互利,澳银资本希望未来的投资者可以这样跟它一起来玩。


值得一提的是,每期基金中澳银资本均为基石出资人。投资机构自有资金出资一般是10%,募资90%,而澳银资本的出资比例接近30%,这在行业内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将自己与LP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在一定程度证明了澳银资本的回报能力,使其真正和LP站在一起。


澳银资本大规模自有出资将GP、LP利益深度交叉,是澳银资本的底牌,也是一道证明题:不一味追求单个项目高收益,也能得到高回报。因为出资比例越高,杠杆比率就越低,就越跟出资人的利益一致。熊钢举例介绍说,十个亿里面,有2.8个亿是澳银资本的资金,这在业界也是绝无仅有的。


做每支基金的基石投资人,实际也成为了澳银资本挣钱的动力。如果只要有一只基金挣钱就不赔本,这种玩法将不能长久进行。“所以我们的投资伦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说得更远一点,这其实是世界上最高的道德标准,我想要对方做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是做什么样的人,这就是做投资的基本能力。”所以想要募资更多,首先澳银资本就先站出来出资,并且是大规模出资。


“我从二十七八岁创业以后就没有拿过一分钱工资了。”即使是现在,作为澳银资本的最大股东,熊钢也没有拿过一分钱薪水,“股东就靠自有资金增值,甚至我所有的业务开销都是自掏腰包,在我自己家族基金里面去开支。”这和澳银资本做基金的基石投资人一样,在澳银资本内部,熊钢作为股东也是和员工站在一起,所谓“同行者同享”。


提到对于澳银资本的未来愿景,熊钢肯定地说:“我清晰的就是一点,澳银资本要成为顶尖的私人风险投资机构,所谓顶尖,就是最好的资本、最好的团队和最好的回报。”




商务合作:yangqin6060(微信)

投递BP:bp@wefinances.com

52 28341 52 14746 0 0 6337 0 0:00:04 0:00:02 0:00:02 633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