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点 | 从春节档票房爆发看乐视影业自估300亿市值不仅是自嗨,更是品位不足

2017-02-01 赵二把刀 读娱


 

电影市场的春节档票房再次完爆贺岁档,为2017年开了个好头。大年初一票房近8亿创中国影史单日新高,初二票房也相当可观;再加上连续数年春节档票房的大爆发,可见这一档期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超白金档期,春节看电影也成为了很多人过年的娱乐方式之一。



读娱连续跟进解读了春节档的多部热点电影,尤其是是高票房低口碑的现象成为中国商业电影的新常态;但本文想借这一热点,聊一聊除夕之前的一个小范畴的关于乐视影业的“估值”的小讨论——透过乐视影业自估和外界对其估值的落差,可以看出来传统内容产业和用“互联网思维”包装的内容产业,对于未上市公司,在面对估值的时候都不是那么的淡定。这不仅仅是所谓站在风口的市梦率问题,更多的还是考验从业者和投资者对于未来的期许以及品位方面的考量。

 

78亿估值乐视影业CEO不服

 

1月26日,新浪财经转载了新华网的一篇《乐视影业缩水28亿元互联网影业首份答卷没及格》,该文从小米影业的战略收缩入题,对乐视影业估值缩水做了解读——大概的逻辑就是因为乐视影业在2016年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以及绑定张艺谋的首部作品也是差强人意等等,并认为乐视影业为首的互联网影业公司,包括阿里影业和腾讯影业等都不及格。

 

读娱对此也曾有过专门的解读,推送过《小米影业GameOver,互联网巨头们的电影产业胜局和主控败局》一文,认为互联网影业公司面临的问题是主控冲动和影视在互联网公司中的定位有关。当然,关于互联网影业公司的评价,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读娱君关注到乐视影业的CEO对于前文提到的新浪财经转载的文章的回复有点儿耐人寻味,见截图:



作为乐视影业的CEO,对于该文的微博回应不知道有没有和其市场部或者公关部沟通,想必是没有吧;读娱君从这段微博回复中看到两个重点:

——300亿,应该是乐视影业CEO认为乐视影业的合理估值;

——背书方式,“行业分析师”的文章作为依据之一,起码是被用来在公众舆论场上被用来验证乐视影业外界估值不合理的证言之一吧。

 

300亿估值,“行业分析师”信口开河?

 

先来看看行业分析师这篇文章是如何表述乐视影业的估值的。在这篇文章中,这位行业分析师并没有用过多的笔墨来描述乐视影业的估值应该如何计算或者通过何种模型来对乐视影业的估值进行计算,只是简单的用了“对标”的方法,认为乐视影业和“华谊、光线、万达影视”等一个级别,所以大家的估值也应该差不多。而且乐视影业的优势又巴拉巴拉如何,所以乐视影业的估值应该在300~500亿之间。



截止最新收盘的股价显示:

  • 华谊兄弟市值,292.22亿;

  • 光线传媒市值,312.72亿;

  • 万达影视并没有上市,上市的万达院线的市值是680亿。


所以,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和万达院线绝非一个级别的上市公司,而如果万达院线注入万达影视,那么万达影视的量级是相当庞大的;这也是为何冯小刚炮轰万达的原因所在,万达以院线进入电影内容市场,和传统电影公司以及互联网影业公司的差异性还是蛮大的。


所以这位互联网分析师的对标方法是“信口开河”吗?要知道,被该文描述为乐视影业的靠山,也就是乐视生态的现金来源——上市的乐视网的市值目前是700亿左右,而撑起这个估值的可是市场比电影市场庞大的多的视频内容和会员市场,难道说乐视影业目前已经有乐视网一半的规模吗?目前来看,基本上很难。

 

病急乱投医,随后拉背书的CEO品位有问题吗?

 

当然,读娱君认为更多的业内人士有点儿看乐视影业CEO“出糗”的意味。原因就在于所谓“行业分析师”,尤其是其拉来背书的这位分析师以及其所在的公司,口碑和公信力都是要打问号的——可以给乐视影业CEO分享的是,正儿八经的被经常用来做背书的分析师一般都出在何处(此处来自了经纬创投庄明浩的知乎分享):

  1. 国外针对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机构;

  2. 国内针对二级市场投资的基金机构;

  3. 第三方调研机构;

  4. 大互联网公司;

  5. 针对一级市场的VC;

 

简而言之,就是至少需要有机构作为背书的分析师,尤其是对估值这次涉及金融财经等领域的分析师,更是需要有专业背景和深度调研才能够出报告做背书的。


而乐视影业CEO的微博回应,不知道是不是一时情急,随便百度搜了一篇文章就在微博这一社交舆论场上作为回应的证言之一…...有点儿让读娱君怀疑其的“品位”问题。



作为CEO,认为外界对其估值太低,可以理解;媒体并非投资机构,虽然可能影响外界的判断,但对于真正想要掏钱的主来说,影响并非实质的。所以乐视影业的市值,可以有很多种玩法来验证,也可以用独特的模型来拔高。但用一篇信手拈来的文章来公开回应,且不说鲁莽,也不说不专业,起码可以说品位不高吧。

 

乐视影业的估值应该怎么算?百亿合理吗?

 

首先来看看,乐视相关方对于乐视影业的估值的评判。

  1. 98亿。2016年5月6日,乐视网公告,计划以98亿元的价格,收购乐视影业100%股权。在公告中显示,截止2016年,乐视影业的净资产为21.08亿元。

  2. 70亿。2017年1月15日,融创中国150亿元融资“火线驰援”危机中的乐视,堪称最土豪的雪中送炭。其中10.5亿元用于乐视影业15%的股权置换。按此计算,乐视影业估值为70亿元。

 

从字面上来看,乐视影业的估值减少了28亿,对此,乐视影业CEO在微博的回应“这是老股”,意思就是这是贾跃亭个人持有乐视影业的老股卖给了融创中国。他自己的观点是,乐视影业的市值应该在300亿~500亿。


这个解释也不算不无道理,但和乐视集团荣辱与共的乐视影业的市值不可能不受到乐视整体的表现的影响——以乐视网为例,就从最高的千亿市值跌落到700亿不到,且频频以停盘阻止下跌趋势,所以乐视影业的估值被看跌也是情有可原。读娱本文无疑对乐视集团的红与黑做太多描述,只是想强调一点,乐视影业在乐视集团中的序列肯定不会进入前3,而且贾跃亭在媒体沟通会也和孙宏斌公开宣称,乐视影业将注入乐视网的上市资产中,所以,乐视影业的市值到时候自然见分晓。

 

传统行业中,关于未上市公司的市值自然有一套计算方法,但互联网公司的估值却很难,毕竟它和营收、利润挂钩,所以关于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也逐渐发展出一套””用户+流量+ARPU+ X”的估值方法——外界可能会跟着所谓的“市梦率”,但从业者还是需要作出相对合理的估值模型,或者找到最合理的对标公司作为参考。


如果把影业公司置入这一背景下,不管是传统还是所谓的互联网影业公司,最重要的可能是两点:

一是团队、二是用户。

但,电影市场的用户,可能是有院线或者购物app才能够争夺的。


从用户这点来看。传统电影公司中,万达是有院线优势的,华谊兄弟在拼命追赶这一优势(院线扩大中),光线传媒有猫眼这一购票app利器;互联网影业公司,阿里影业和腾讯影业各有购票app布局,而且阿里也有院线布局。从这个角度来看,乐视影业在用户方面的的优势并不明显。


从团队来看,各家影业公司各有优劣,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但通过乐视网曾经的公告,可以看出乐视影业深度绑定了张艺谋和郭敬明,以及拥有孙红雷、孙俪工作室、冯绍峰、黄晓明、李小璐等明星股东。除了郭敬明、张艺谋这两位导演以外,其他的明星股东和乐视影业的绑定并不具备“排他性”,而且诸如黄晓明等也曾经作为华谊兄弟的明星股东。所以真正能够影响乐视影业的市值的是张艺谋和郭敬明未来作品的影响力和票房成绩。



但郭敬明,近年来的作品不仅口碑一般,票房也是后劲不足。《爵迹》不仅票房和口碑不振,在宣发期间郭敬明和乐视影业也是闹得不太愉快,所以未来的绑定还深度吗,这里需要打一个问号?



而张艺谋的《长城》口碑一边倒的前提下,未来还会这么任性的拍商业大片吗?也需要打一个问号?


乐视影业的市值是多少,在没上市之前,其实和公众无关,更多的还是其投资人和投资机构的个体考量。考量可能是因为看好市场未来,也可能是认为乐视有可能成就大事儿,但无论如何考量,都不会脱离乐视集团看到乐视影业,说白了,乐视影业需要乐视集团做背书——但乐视影业的估值不能找一个所谓的分析师做背书。如果将乐视影业看做互联网公司,那么乐视影业CEO对其的估值符合近年来的流行的“独角兽”概念,但从电影市场的整体格局来看,乐视影业在产业的上下游的优势并不明显,绝非领跑型公司。虽然主控项目的业绩好于腾讯影业等,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宣发、资金还是院线等方面,在行业中都只能算作一流和二流之间,所以300亿只能说是自嗨,除非乐视生态再度突飞猛进,不然最多也在百亿的水下徘徊。

 

从2014年起,乐视就屡屡试图将乐视影业并入乐视网的上市资产中,但屡屡都受挫;此次融创中国以150亿就成为乐视除汽车以外的诸多公司的股东,可见百亿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而乐视影业估值70亿还是300亿还是很重要的,这也可能是乐视影业CEO撸起袖子微博正面回应媒体对乐视影业估值下跌的原因之一吧。


但读娱君浅见,既然估值没有明确的数学模型,那么就应该找正儿八经的背书,然后用业绩回击质疑,最后和所有质疑者静候并入乐视网上市资产后的表现,而不是那么的随意。

 

 


更所文章:

观点 |《大闹天竺》口碑扑街宝宝输了 光线又会是最大赢家吗?

看点 | 央视春晚直播争夺:爱奇艺腾讯互争第一,优酷第三,乐视搜狐干瞪眼

热点 | 《西游伏妖篇》赚票房输口碑 接着是榨干西游这个免费IP?

热点 | 《倒霉熊》被玩坏、《蛋计划》也扑街,中国动漫电影的票房“陪跑”路还有多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