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丨深V电影

2017-04-20 V电影Vmovier

微信ID:v_movier

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钟


如果说一个人就像一本书,好的艺术家则常读常新。

有些人是经年的老书,是时间和历史淘炼下的精华,不一定好懂,却一定不会辜负你投入的时间。

有些人像多年连载的超长大作,不仅源源不断地向大众输送高质量新章节,还总是在你以为对其了如指掌时,一次次带来新惊喜。



从去年到今年带着两部作品《将来的事》《她》在各大电影节和评论圈里强势出击的伊莎贝尔·于佩尔就是这样“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正巧这两天北影节就要展映《将来的事》,V姐想趁这个机会跟大家聊聊这部电影和于佩尔这位法国影坛里顶尖的好演员。



在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石头姐”艾玛·斯通摘下了最佳女主角的桂冠,这并非一个意外的结果,然而在那些没把宝押在石头姐的看客中,V姐认为,可能有相当一部分都把目光对准了“于阿姨”。要知道平时在欧洲那一大票数一数二的艺术片演员、导演等人眼里,奥斯卡可算不上什么非拿不可的奖



于佩尔早已走遍欧洲,不缺任何顶尖奖项加持。

她是凯撒奖提名次数最多的女演员(16次),包揽欧洲三大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项,其中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凯撒奖最佳女主角都是两度被她拿下,更无须提及欧洲及美国其他各大小奖项。


很小就开始登台表演,19岁首次出演电影,25岁凭借《编织的女孩》获得首个欧洲重要奖项——BAFTA(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新人奖……


和当年同样一时无两、如今却几乎息影的另一位法兰西女神级演员伊莎贝尔·阿佳妮相比,如今年过六十的于佩尔依然在不断产出优秀作品,且多年来塑造的角色跨度相当大,戏路之广毋庸置疑。


在《编织的女孩》里,于佩尔演的是恬静、害羞又有点自卑的痴情女孩。她过于爱对方,而或许不懂得爱自己。在“被分手”后精神受挫,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到了《包法利夫人》中那个同样因爱绝望的女孩,我们看到的是出身农家、幻想飞上枝头却最终走投无路的艾玛。角色的贪婪绝望和情感堕落的过程完全不同于编织女孩的挫败。



影评家大卫·汤姆森评价于佩尔在这部作品中的表演道,“虽然她似乎没有同时代对手伊莎贝尔·阿佳妮的那种痛苦和激情,但她应当被列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女演员之一。”

《钢琴教师》里受尽母亲折磨、扭曲、外表冷峻而内心挣扎的优雅钢琴老师,《八美图》里带着点喜剧色彩的夸张老修女,《她》里遭受性侵犯、势必复仇的雷厉风行女总裁等等……


各种角色均有涉猎,连于佩尔自己都曾调笑道,如果和阿佳妮被一起关进精神病院,她会在分裂科。

贾樟柯作为本届奥斯卡评委,将影后的票投给了这位他眼中“最伟大的女演员”,关于于佩尔的表演和成就的夸赞更是不胜枚举。



曾获得普利策奖的著名影评人罗杰·埃伯特曾说,“伊莎贝尔·于佩尔一部接着一部拍电影。她无所畏惧。导演们经常需要仰仗她的天赋来展现压抑、冲动、利己主义和绝望的情绪……她能用表情完美诠释什么是用漠然面对虚无。”


在表现痛苦挣扎的同时,也清晰地展露近乎冷峻的理智。这很少有演员能同时做到的事,却几乎是于佩尔表演的标志之一了。


♥♥♥


回到《将来的事》本身,情节本身并不复杂,导演的叙事方式和于佩尔的表演却能让这一百分钟仍有其独特魅力。

于佩尔饰演的哲学老师娜塔莉人到中年,接连遭遇了丈夫外遇要求离婚、母亲去世、教职工作受挫等变故,甚至一直以来和她在思想上高度契合的得意门生也和她产生了意见分歧。


全片充满了“法式流水账”式的沉稳平缓,无论是社会抗议活动、遭男性骚扰还是生离死别,事件的展现方式和人物们的行为都少见戏剧化的表现和激昂的情绪。

女主角本身也始终传达着一种冷静克制之感

一方面这与娜塔莉的哲学教师和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出身哲学世家的背景不可分割,也有观点认为这其实是一种中产阶级不善改变、故步自封的懦弱。



抛开创作者如此设定的意图,这份内敛下的表达在很多细节上或许更贴近普通人的情感世界。

当矛盾爆发时,当伤害发生时,当变故突袭时,有人崩溃哭嚎,有人顿时失语,有人情绪爆发。

而无论怎样,平静下来之后,那深夜里的一份压抑不住的啜泣和醒来后要接着生活的步伐才是常态



就像娜塔莉在听到丈夫的坦白只发懵地说了句“我以为你会永远爱我呢”,母亲去世后常常一边冷静地料理后事一边目光泛泪,而在不知哪个深夜里,却抱着那只会让她过敏的老胖猫,痛哭不止。



比起评价娜塔莉的行为,比如她是不是不求变,比如她是不是坚强中年女性的代表。V姐倒认为,本片的重点是导演从哲学角度对生活的思考


这是一个开口卢梭闭口拉康的中年女性。


对于“我是谁”“我要去哪里”“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些哲学上最基本、人生里最本质的问题,娜塔莉应该早有答案。她在离婚后对学生说的“我有足够丰富的精神世界”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然而明白了自己的精神需求后,一个人的生活就难以被动摇了吗?



关于生活的思考,能减少实际的痛苦吗?


片中有一幕,娜塔莉和学生们坐在草坡上谈哲学。她提到,有些真理可被验证,比如科学和历史事实。你可以证明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我们也明确集中营在历史上确实存在。

但是在其他层面呢?比如生活?存不存在一种评判标准,能让每个人都对生活的某个问题意见统一?


将来的事,是未来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生活向你提问发难,哲学给你思考方法,感悟和选择都要自己去完成。对于娜塔莉,这一刻她的“真理”大概是最世俗的亲情温暖吧。




<  END  >

图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