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可惜了,《心理罪》|深V电影

2017-08-13 V姐 V电影Vmovier

微信ID:v_movier

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钟

今天V姐想来说说《心理罪》。

看这部电影的心情,真的是起起伏伏。

作为一部国产悬疑片,《心理罪》在设置悬念方面完成度很高。

(以下内容涉及一点剧透)

故事的设定从一起诡异的连环杀人案开始。

十年前失踪的运动员被找到,已变成了一具干尸。




女设计师被杀死在了工作室里,血液混进了豆浆牛奶中。




凶手作案手段很惊悚,不止杀人,还要把血吸光。

究竟为什么?

警察锁定了一个患有重度贫血症,要靠不断吸食动物和人的鲜血才能活下去的年轻人。




然而在追查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武功高强的黑衣人。

难道,凶手还不止一个?

当他们以为自己终于掌握了凶手下一步的犯罪对象,胜券在握的时候,却发现之前的推断都错了。

一部优秀的悬疑罪案片,能成功欺骗观众。

《记忆大师》中,把两个女人被杀害的过程重演了三遍。

从黄渤到杨子姗再到段奕宏,每个人看起来都很可疑。

在三重反转之下,观众被困住了,无力感逐步加深,会越来越期待破局。

这一点,《心理罪》其实做到了。

但是,过程带来的快感,太少。

问题出在李易峰扮演的天才少年方木身上。




他有一个绝技——用犯罪心理画像锁定凶手。

这个设定,来自原著小说。

书中,方木能够通过被性虐杀的女白领尸体,断定——

凶手是个来自农村的高考落榜生,因为不满自己在这个城市的底层地位而犯案。

虽然也难免有些武断,但因为小说的篇幅够,可以全面地分析作者的童年阴影,社会心理,一步步推导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在看方木的推断中,自己也能在脑中够勾勒出凶手的模样,读起来还是很爽的。

但电影很难做到这一点。

大部分情况下,都靠天才方木两三句话来解谜。




比如在工作室杀女设计师的一场戏,方木光凭现场的编织袋和米老鼠徽章,就推断出了凶手在作案过程中把目标换成了一个小女孩,而且还想要饲养她。

然后,警察出动,找到了女孩。




电影中每出现一个悬念,神级天才方木就给大家投喂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

很不爽。

相比之下,《信号》的第一集中,男主角调查偷情的男女明星偷情,不但逐步分析,而且还引经据典,更有说服力,也能让观众有参与感。




不少人看完之后觉得,除了方木之外,其他人的存在都没什么作用。

尤其是廖凡扮演的警察邰伟,全程都被方木牵着鼻子走,最大的亮点只是为电影增添了动作片因素。




但,仅仅如此吗?

也不是。

导演想必也意识到了方木的超强人设过头了,所以在追凶的主线之外,又加了一条邰伟和方木之间的人物成长线。

方木年轻,恃才傲物,做事只为证明自己。

他人生死,他看得很淡。

要引凶手出来,他甚至拿人命当诱饵。




结果,差点被愤怒的邰伟一拳打翻。

邰伟是方木的反面。当了多年警察,他依然一遇到情况就热血上头,难以自控。




他看不惯方木查案的态度,认为他太冷血。

所以,两个人一见面就掐。

但这并不是一个老警察教诲新人的《七宗罪》式故事。相比方木,邰伟自己身上的问题也不小。

童年时亲眼见到父亲死去,自己什么也做不了的无力感一直伴随着他。受害者被杀,同伴受重伤,都会给他加深一层负罪感,让他失眠,暴躁,过度感情用事。




两个人一开始谁都看不上谁,但在破案的过程当中,逐渐打开心结。

在这个过程中,也渐渐引出了影片的主题:

每个人都要补自己心里的洞。

在预告片中,李易峰说:我想探究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还点出了贪嗔痴,深挖人性原罪。




但,雷声大,雨点小。

拿同类中的经典作品《七宗罪》来对比。

一直没有露面的凶手像克苏鲁神话里全知全能,却又对人的种种弱点毫不宽容的神。

对观众的拷问贯穿始终——

暴食,贪婪,懒惰,骄傲……究竟是司空见惯的人性弱点,还是要克服的罪行?




所以在结尾时,会引出思考:人究竟该如何跟自己的种种阴暗面共处?

相比之下,《心理罪》中凶手的作案动机更像是个悬疑片中的惯用套路,毫无新意,也经不起推敲。




最后在蝙蝠岛的正反派对抗,居然以毫无逻辑的方式草草收场,也是这部电影被诟病的重要原因。

我们热衷于去触碰罪犯的暗黑心理,不只是为了猎奇。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我们的同类,我们渴望了解他们阴暗的一面,并借此机会反观自己

而《心理罪》则以离奇的案件开始,又以邪不胜正的结局草草收尾。虽有心讲一个发人深思的主题,却无力将其深入下去。

可惜了。

<End>

图 / 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