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00多年宗族旧事、离开家乡下南洋讨生活…”集美这个昔日小渔村,藏着老厦门人都不知道的事…

小鱼菌菌 小鱼网 2021-12-26


文/卢云



百年学村,嘉庚故里,谈起集美学村,“龙舟池”、“南薰楼”、“鳌园”等地标,厦门人耳熟能详。而蕴育建设这些窗口的,正是学村背后的那些老街巷弄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这,就是集美大社



集美学村闻名遐迩,而大社就是藏在这百年学村里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村。这里是古集美发祥地,是厦门最有故事的老街之一;也是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乡,嘉庚精神由此走出。时光在这里留下了浓厚的历史印记,也保留了纯粹的闽南风情



这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渔村,也是曾经下南洋闯荡的华侨归国后侨居的地方,村社中除了随处可见的古厝祖祠,还四处散布着南洋风格的侨楼,街头巷尾的建筑更是充斥着嘉庚风韵,地道的闽南古早小吃、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民俗也在这里延续精彩,而这些正是集美精神与灵魂之所在



01. 

闽海之滨小渔村

古集美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700多年前,陈嘉庚的祖上陈氏族亲迁居大社,繁衍至今。数百年来,这里一直都是渔村,近代以来渐渐融入快速发展的城市。


上世纪集美旧照 / 图源:大社影


在陈嘉庚先生故居通往大社石板路的途中,可以看见“集美”一称的由来:集美俗名“尽尾”,即大陆临海尽处;清代又名“浔尾”,即浔江之尾。自明朝至抗战爆发,500多年间都属于泉州府同安县明盛乡仁德里十一都。明末,大社陈文瑞进士及第,以“尽尾”、“浔尾”不雅,改称“集美”。



据陈嘉庚次子陈厥祥编著的《集美志》载,集美陈氏始祖名煜,河南光州固始人,因避宋末兵乱南迁泉州府同安县苎溪乡上卢村。陈煜生有一男名基,也就是陈氏二世祖,娶厦门岛禾山乡林家女为妻,为方便海峡对渡,移居集美渡头,除了捕鱼,还以养鸭为生。据传陈家所养鸭群里的大母鸭日产两蛋,显示瑞兆,于是陈基决定在大社搭建一座草寮,供一家人共同居住, 这也是集美大祠堂的前身



1617年,集美陈氏已成为当地望族,于是大兴土木扩建集美大祠堂。扩建翌年,十一世乡贤陈文瑞勇夺文魁,从此集美“科甲联登”,英才辈出。


上世纪80年代集美学村坊门 / 图源:林火荣


清末时,许多集美人离开家乡,走上了下南洋讨生活的路途,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当属陈嘉庚。在民国初年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取得一番事业后的陈嘉庚回家乡兴建了一系列新式学校,校舍将集美、岑头、郭厝三个村庄连成一片,被人们泛称为“集美学村”。而原来的集美村因面积较大就被叫做“集美大社”,以此与泛称的集美相区别。



集美大社陈氏如今已繁衍28世,除世居本社9000多人外,现在还散居在福建、广东、上海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欧美洲等海外各地。大社全球族亲数以万计,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陈氏族人成千上万。


1936年私立集美学校 / 图源:大社影


改革开放后,他们利用各种机会回到大社寻根谒祖,参观学村,继承先贤遗志,弘扬嘉庚精神,争先恐后捐资兴办文化教育事业,投资建设祖国,为振兴中华做出巨大贡献。



02. 

大社里的古厝祖祠:

别具一格的闽南宗族文化


在宗族观念深厚的闽南,村社祠堂随处可见,在大社,燕尾脊红砖墙这种闽南风格的古厝祖祠可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正是位于大社戏台对面的集美大祠堂,也叫陈氏宗祠,这里是大社人的交汇中心,陈氏宗族的发轫繁衍史在这里展开。



集美大祠堂不仅用于祭祀,还保留了大社人的宗族历史、家规祖训。这里是集美学村的发祥地,是陈嘉庚、陈敬贤倡导禁烟戒毒的场所,也是拯救战时大社乡亲于水深火热的庇护所。这里曾被砸毁后重建,如今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的阵地、凝聚乡情的平台。



当你路过祠堂附近,恰好碰到这里进行集体活动时,一定会为大社邻里间的和谐和人情味而感慨,大社人一定很热爱大社吧。



大社宗祠沟通着生冥两界,在族人聚散之际,逐渐形成了文化交流的场所。日出日落之时,老人们慢悠悠的聚拢在此,他们或是晒晒太阳共话桑麻,或是在象棋盘上冥思苦想,更妙的是,厦门传统娱乐之一的四色牌,在他们手里重新焕发魅力。



在新时代,集美大祠堂俨然已成为一座散发“正能量”的宗祠。



02. 

大社里的侨乡文化:

浓郁的乡愁与家国情怀


在大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物,其中不乏南洋华侨归乡建造的“老别墅”。这些百年侨楼的背后,是闽乡儿女浓郁的乡愁。远洋归来的华侨将浮沉跌宕的人生境遇和浓厚的家国情怀,都倾注于这一幢幢老宅中。



从前,闽南人下南洋谋生被称为“过番”,这些人回乡建起的中西合璧的小楼被称作番仔楼。大社的番仔楼,大多建于民国时期,为村里的归国华侨所建,每一座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仰头欣赏它的人永远充满新鲜感。



临海的文确楼,矗立在嘉庚纪念馆的对面,由旅居新加坡的著名侨领陈文确和陈六使兄弟所建,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近些年,集美区将年久失修的文确楼修旧如旧,保留旧风貌的同时,也使其成为陈列馆和邮局,老旧的侨楼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建业楼、泰和楼、登永楼……大社有名的番仔楼还有不少,如今虽已布满岁月的痕迹,但仍无法掩盖大社先辈浓郁的乡愁和家国情怀,每座侨楼都在诉说着一段历史。



对于大社人而言,浔江末端,七丘之尾,这个得天独厚的小渔村,是他们即便离开千万里也要回去的故土。



03. 

大社里的传统民俗:

传承800多年的刈香巡游


大社保留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比如端午赛龙舟、抓鸭子等,而要说最具“灵魂”的民俗,那必定是正月十五刈香巡游祭拜“开闽王”,这一天也是大社村里最热闹的一天。



刈香巡游当天,人们抬着“护国尊王”王审知、“进士祖”陈文瑞等神像,沿街转巷巡游,保佑新的一年集美各个“角头”社稷平安。最后,众神像回到集美大社陈氏宗祠前的广场,接受来自海内外陈氏族亲和当地群众的祭拜,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年一度的刈香巡游,激发着大社居民的向心力,增强陈氏宗亲的团结意识。据老人们说,正月十五刈香巡游的传统习俗自古就有,至今已经沿袭了800多年,每年这一天的活动都风雨无阻。


图片来源:鱼友


古色古香的古厝祖祠,承载闽乡儿女乡愁的南洋侨楼,原汁原味的传统民俗,这些难以割舍的文化维系着大社的人文血脉,赋予了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意义。



04. 

大社与学村文化:

嘉庚精神在嘉庚故里薪火相传


大社的街头巷尾充斥着嘉庚元素,包括集美幼儿园、集美小学、集美中学以及集美大学各所院校构成的集美学村环聚四周,集美学村的各个角落都有大社人在这成长和生活的痕迹。



据小鱼君的大社朋友说,他的学习生涯一路从集美幼儿园→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初中部、高中部)→集美大学,人称“集美学村大满贯”,以致于刚上大学时因为经常在家附近出现,被村里人怀疑没考上大学。从小到大就读集美学村,相信这也是不少大社人的人生缩影。



与大社走得越近、接触越多,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形象也越来越清晰。17岁离开集美故乡的陈嘉庚先生,数十载他乡拼搏,终于拼出一番大事业,可他从未想过个人享受,而是倾家办学,带领侨胞建立起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之乡,以嘉庚精神,在集美学村写下不朽功绩。在大社,永远唱着一首首爱国、爱乡、爱校、爱同胞的动人赞歌。



嘉庚精神从大社走出来,在集美学村发扬光大,无论是大社人,还是集美学子,都时刻铭记着“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的品格,嘉庚精神在嘉庚故里薪火相传。



05. 

从大社石板路出发

感受老集美迷人的烟火气


在集美中学背后,南薰楼和黎明楼之间,有一条南北向的马路,进去就是集美大社路。大社路是集美最古老、最长的石板路,也是大社变迁发展的见证者,至今仍保留着几十年前的风貌。沿着大社特有的石板路,可以一览这里的市井古意与时代人文。



听村里人说,大社石板路建于1950年前后,在纵横排列的花岗岩两侧,曾经是排水的小沟,坑洼泥泞,行走不便,为了方便村里人出行,陈嘉庚捐赠修建了这条石板路。后来政府想过把石板路换成平坦的水泥路,但考虑到大社人对石板路的深厚情感,于是决定修旧如旧。



在大社人看来,似乎踏上石板路才算真正回到了家。石板路两旁是刻满岁月痕迹的老房子,几步一个豁口,一闪身就能隐进一条小巷,连接着里里外外的世界。



想必这条路对每个大社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回忆和感情。走在这种富有年代感的街道有一种时光穿梭的感觉,石板路像是一本历史书,记录着大社人的点点滴滴,见证了一代代大社人从懵懂走向成熟。



鱼塘里也有不少来自大社的鱼友,对大社有着很深厚的感情,@鱼友乖乖乖向我们分享了他对大社的独家回忆:


集美大社是个很有趣的地方


理论上我应该是出生在大社,厦门二院的前身集美医院老院就在大社。小时候听过大社的各种传说,如今随着城市化发展,大社没了耕地,在城市和农村传统之前挣扎


每年元宵是大社刈香最热闹的时间,大社男女老少全村出动。


从码头的集美学村石板路开始,走过华侨、航海、老电影院、师专、集美小学、中学,再转到龙舟池,这条路其实非常美,非常的原始。我小时候在这里玩,在这里学钢琴,几十年了,还是没变。


弟弟妹妹差不多都已是大社人。生活在大社,或者连接着大社。他们当年读书差,但现在有房出租,有稳定工作,地道的集美人也过得很快乐。



大社路是一条可以放慢脚步去用心丈量的路,道虽小,却热闹。一步一景,屋角探出的绿枝,坐在门前发呆的阿嫲,三两泡茶聊天的阿公,时不时穿巷而过的电动车……当你漫步到戏台广场附近时,这里浓浓的烟火气,一定能吸引你驻足停留。



在戏台广场附近,引人注目的老楼饱经沧桑,它的前身是1958年建成的“供销社”,对许多大社人来说,这里曾经是他们小时候的百货商店。



沿街分布着小店小摊,清晨和傍晚时分,熙熙攘攘,最是热闹。阿嫲在路旁支楞起了摊位,卖着当日新鲜的海鲜,路过的居民或是买些海鲜回家做菜,或是寒暄几句话话家常。



在这周边,还遍布着大社地道的古早小吃。有着七十多年历史的联生炒面、让人专程从岛内驱车前来品尝的各家沙茶面(戏台沙茶面、榕树沙茶面、大社沙茶面)、仅限上午供应的大肠血、本地居民赞不绝口的大社海蛎炸等等……



这些古早小吃传承已久,时至今日就像是大社人的“厝边”一样,不仅有着十足的市井风味,更有着邻里街坊吃惯了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近年来,大社还吸引了众多的文艺爱好者前来创作,街巷的红砖古厝迸发了新的生命力。从文确楼旁的入口进入大社,沿着石板路往上走,沿途的房屋外墙、变电箱、卷闸门等,有许多趣味十足的涂鸦。一幅幅充满活力的涂鸦作品让大社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承载着新一代大社人的美丽梦想,这也是大社对新时代的回应。



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大社居民和学村学子都会不约而同来到龙舟池畔散步。伴随着晚风,沿着鳌园路的青石板路,一路经过道南楼、南薰楼、延平楼,浪漫的夜景尽收眼底,拂去一天的疲惫,大社人的一天往往就以这样惬意的姿态收尾。




漫步在嘉庚故里找寻旧时光的印记,这里没有城市的喧闹,有的只是悠然闲适。大社的每一处角落都是鲜活的人文博物馆,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走进这里,那满溢闽南风情的古厝侨楼、传承数百年的民风民俗、隐匿在市井的人间烟火,都在娓娓道来着一代代集美大社人的故事。


关于集美大社,你有什么属于你的回忆吗?欢迎到留言区说一说。


【厦门消息群】来啦!

本群为小鱼网建立,只分享交流厦门的大小城事以及各类爆料信息!大家有关于厦门的所见所闻,都可以发布到这个群里@八阿哥。


每周五晚8点,八阿哥会给所有参与本周爆料的鱼友发红包,手气最佳的3个人将额外获得50元的现金红包,说不定下一位幸运儿就是你哦~




┃图文来源:小鱼网原创

┃商务合作微信:18950017679

┃转载授权请联系微信号:daydayxiaoyu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