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 吴志明提案:建议重编中小学语文、历史、品德课本时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提案:建议重编中小学语文、历史、品德课本时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提案人:吴志明
吴志明(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副总经理)
提案内容
当前,伴随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大量对学生成长有害的信息,导致青少年出现哈日哈韩、啃老等一系列三观不正、社会责任缺失,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的问题,这与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经过历史沉淀积累下来的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在增强国民文化自信和塑造健康人格方面至关重要,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动和发展。在2016年投入使用,由国家统编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了大幅增加,“去中国化”的错误潮流得到遏制。但从目前情况看,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传统文化教育目的性还不够明确,系统性还不够完善。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我们未来接班人的国民意识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国家与民族大任的自觉担当。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但现阶段我们的教育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尚未建立起以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为根本目标的教育体系。此外,当前传统文化内容主要纳入中小学语文、历史和德育课本中,各学科根据各自的教学大纲进行传统文化内容的编写,各学科课本间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同步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是德育类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还远远不足。
以抽样调查对青少年德育教育最为关键的《道德与法治》教材(2016教育部审定新版,七年上)为例:在鼓励少年学习、少年有梦的第一课,我们没有看到诸葛亮劝学成材的千古名篇《诫子书》,也没有看到周恩来总理气壮山河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材选编的是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和六岁的加拿大小男孩故事“瑞恩的井”。在探问生命、生命有时尽的第八课,我们没有看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也没有看到叶挺的《囚歌》;教材选编的是两个小女孩谈生活过程中的四次“蒙难”经历,和抗战期间“太婆”的水壶被一颗子弹打穿。在增强生命的韧性、生活难免有挫折的第九课,我们没有看到孟子深刻透彻揭露人生真理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教材选编的是儿子踢足球受了伤,爱迪生用了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等等。总而言之,课本中以心灵鸡汤式的零散小故事替代对青少年立志的系统性教育,其培养出的现代青少年人生理想,对比于传统教育下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誓为圣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实不可同日而语。
三是传统文化教育尚缺乏修内达外、知行合一的考核。
从以儒学为主,结合其它各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教育在于修身,修身的目的是为了用世,通过不断地修身和用世,就能够变小人成大人,所谓大人就是有公心的人,能够行善,能够为公。在传统教育中,选拨优秀人才的文章能充分考核一个学子的学识和胸襟。而现行教育体系的考核机制无法体现思想境界上的小人与大人的区别,中考和高考也无法考核考生的具体明理守礼等品行。
针对目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在我国正经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现代教育根本任务,必须建立中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框架并逐步落实实施:首先是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美德进行系统性提炼总结,然后针对于希望宣扬的每个思想、美德搜集相关的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案例加以阐述说明。其次是在统一编制三科的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类课本中加大我国优秀传统内涵,特别是德育类课本,可以考虑参考新加坡教育部编写的《儒学伦理》课程,重点突出少年立志的培养。最后是建议中考和高考增加对中国传统思想、美德学习和践行的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