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书业将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在浙江全省改造升级后的新华书店里,“自助售书”服务终端和机器人导购员“小新”已成为书店的标配。同时浙江省新华书店推出“之新书业财税服务平台”,实现书企“业财税票”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这种读者在前端利用机器人导购、支付后开具电子发票把书带回家,财务人员在后台接收电子会计档案的智能化购书模式,背后其实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票据流的高度融合,也是物联网在书业应用的范本。
新零售时代,读者体验升级
可以看到,物联网的兴起改变了用户与科技的关系。以往,用户愿意通过调整自身习惯来适应一个具备多功能、可以在多个场景使用的产品,而在物联网时代,科技产品必须要配合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要求。书业新零售时代,物联网技术在出版产业链上的应用是业者和读者都喜闻乐见的事。
浙江新华自助购书模式将线上购物的方便快捷与线下购物的消费社交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实体店提供购书环境,让读者自由浏览选择图书,享受购书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将消费者的移动设备与门店智能终端相连接,实现选书、支付、开票一体化的线上自助处理。以电子发票为切入点,实现了前端销售与后台财务“无缝”链接、消费行为与销售行为间的“无人”对接。
据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财务与资产管理部主任叶咏介绍,“之新书业财税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联通供应链上下游、通过连接消费者个人手机和门店智能终端,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财税信息交换,提供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的税务服务。该平台采用“支付+电子发票”和“电子发票+电子会计档案”的“业财税票”一体化管理模式,将电子发票系统、政府财税部门和企业内部的ERP系统和财务系统结合,实现发票大数据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数字化运营管理,打通上下游客户业务处理到企业账务处理、再到电子报税和电子归档的整个系统。不仅大幅节省企业在发票本身的成本,而且降低了发票管理的间接成本。该平台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节省了书店的运营成本,其平台能力还输出到上下游企业,初步形成了电子发票应用的生态圈。
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的无人零售书店近年来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花”。比较有影响力的如北京发行集团旗下的“新华生活+24小时无人智慧书店”,整合了自助结算系统、全智能商品识别、远程客服协助、动作识别防盗系统、人脸识别等创新技术。
再如深圳出版集团“简阅24小时智能书栈”,可实现全天候自动化零售和借阅;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阅+共享书店”使用人像识别和物联网技术,用户可以通过刷脸在“智慧书房”APP中快速完成图书借还操作;山东新华书店集团临沂分公司将物联网智能识别技术与新型特色书店建设相融合,打造山东省首家智能社区书店。
改变出版业数据抓取方式
物联网技术在出版业的应用,一个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改变出版业的数据抓取方式。与传统条形码依靠被动式的手工依次读取方式相比,物联网核心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减少图书进入物流环节后的重新录入劳动,实现以云计算服务为基数的互联互通和财务结算,同时在出版环节采用RFID技术,通过无源的远距离数据识别和读取,可为流通、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数据采集提供抓手。
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打造的“互联网+物联网”双网融合物流业务,结合了出版社、印刷厂、物流企业、电商平台、图书卖场的多方需求,出版单位可以实现内容定制、按需印刷。2016年,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出版发行行业率先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书店、智慧物流。据江西新华发行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汤华介绍,“物联网+图书+大数据”的新型智能化出版物流通模式首先是将每一册实物图书作为物联网的一个节点数据化,使其可被识别、被感知,纳入互联网的虚拟的数据世界;其次,通过云计算技术及时准确地捕捉图书的生产制造、物流运输、零售卖场、消费者行为等相关数据,提供平台的梳理和分析;最终,图书物联网数据平台可以了解不同维度的读者群体阅读需求,引导出版社和各级分销渠道向市场输出符合需求的文化产品。
“财务、业务、税务对账复杂是图书出版企业的3大痛点”,叶咏认为,对于出版社和书商而言,每年几千万甚至上亿码洋的图书销售,目前主流的销售模式还是通过传统渠道实现,未来长时间还会被延续。而图书出版业作为传统零售行业,具有产品种类多、销售网点多,上下游交易频繁,开票量大,成本高的特点。书企的成本不仅是经营成本,也是书业供应链在公司以外环节的成本与效率的体现,降低运营成本最核心的就是优化和升级供应链财务过程与税务环节。
“以电子发票为基础,贯穿供应链上下游,实现业财税一体化管理的创新能大大激活传统行业的效能,降低运营成本,解放书业企业生产力。”正如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小林所说,“之新书业财税服务平台”背后涵盖的数字化智税服务,不但实现了产业链上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票据流的“五流合一”管理,更关键的是实现了与税务系统互联互通,从电子发票网上申领到在线开具再到一键申报最后纳税申报表电子归档,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让纳税人“零趟跑”。
此外,图书销售还存在着与消费者失联、数据获取难、渠道管理难的问题。基于此,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推出的“一册一码”解决方案,把书商、印刷厂、经销商、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连为一体,构建一个平台,从而实现每本书的生产信息、物流信息、销售信息、渠道信息全程可管可控可追溯,打通线下图书和线上资源的壁垒。不仅能够解决图书防盗和防窜问题,还与读者建立连接,提升渠道的精细化管理。
制定标准保障技术兼容
“出版业已经从以前的产品为王,到渠道为王,再到IP为王、用户和用户数据为王,逐渐以数据为核心资源,从IT到DT,走向‘出版—发行—数字—用户’的产业链生态闭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董事长、总裁鲍洪俊今年年初在中国出版高层论坛上的主旨发言《迈向万物互联5G时代的出版3.0模式》中的这段话,或许能给出版产业物联网技术赋能提供新视角。
事实上,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图书馆领域已有较为成熟的应用。2006年,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在我国图书馆领域第一次实施RFID技术,提升图书借还、防盗监控、排架整架、分类归位、图书查找和盘点等工作的效率。之后该技术在图书馆的使用量逐年上升,2010年全国就有52家图书馆实施或尝试用物联网技术管理图书。
不可否认,对比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制造业被广泛应用,图书出版发行市场显得相对“冷清”。汤华认为,究其根本,在于图书内容生产、印刷、运输、销售往往分属不同的企业,要在行业内能够形成闭环应用,必须要突破单体企业形成行业的标准,包括在建设费用分摊、收益分摊上都存在跨企业协调的难度。但是由于图书商品规格、外形、材质较为规范和标准,因此更有利于物联网应用和互联网应用的介入。
有专业人士表示,出版业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着力点应该是“统一行业技术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加大扶持力度,以物流环节为突破口”。标准的制定,能够确保出版领域各环节中RFID技术的兼容性、互通性,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建立全行业共享的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奠定基础。物流是出版业的成本环节,也是连接印刷和发行的中间带,数据汇集于此,因此最适合进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效果的一个环节。目前,江西新华已经完成了国家标准《新闻出版领域物联网技术行业应用标准体系表》的编制工作,正在着手《出版物物联网物流包件编码》《图书单品电子编码》的编制工作。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推广,物联网的新型模式逐渐被行业接受,已经在北京、合肥、南昌等地成功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无人零售书店、共享书店等。
在技术变革产业的当下,图书出版发行企业在探索现代化服务模式中徐徐前行,以期用最便捷的方式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精神文化食粮。鲍洪俊预测,“在5G即将进入商用的‘硬件背景’条件下,以万物互联的多屏幕、融媒体为特征,通过已经比较成熟的新媒体矩阵建设,创新出版产品,通过内容,实现和千千万万个用户的勾链”。相信通过业者的努力,这番话将成为现实,物联网将真正链接身处书业的你我。
记者:温珮滢
-End-
如果你的微信更新了最新版本或准备更新版本,别忘了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