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社的新使命是什么?12位社长总编的回答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擘画了新的蓝图。高等教育对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出版社响应二十大精神号召,切实将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之中。新时代大学出版社肩负着新使命,本报邀请各大学出版社社长围绕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传播、构建教材出版新格局、推进出版国际化、促进出版融合等方面分享工作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计划。
切实发挥大学社优势
着力打造高质量出版
李永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
大学出版社的母体是高校。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推进教育数字化”等,都是大学出版社服务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大学出版社的重要使命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人大社”)依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学科优势,在教材出版、主题出版、学术出版、融合出版和“走出去”等方面有着较鲜明的出版特色。将在以下方面做好布局、做好工作。
教材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心,人大社将坚持以教材出版为主体,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出一批高水平讲义、示范慕课等多样化教学资料,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和专业课教育教学。
做好主题出版,是对优秀出版者的时代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出版宣传重镇,人大社将传承红色基因,高度关注高水平研究团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研究阐释成果,出版一批高质量的主题出版物,加强正面引导,回应关切。
打造学术精品,是新时代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出版基地,人大社将加强顶层设计,重视涵养品牌和规划产品布局,不断加大投入中国优秀原创学术著作开发,助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融合出版是新时代出版业新的增长点。人大社2014年入选中央转型示范单位,2018年出版社入选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单位。截至目前,人大社出版图书连续4届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人大社参与研制了4项国家标准和2项行业标准,融合产品收获了包括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音像电子游戏出版物提名奖在内的十余个国家级和行业级奖项荣誉。作为融合出版的先行者,人大社将立足主业、打造特色,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优势领域内重点布局数字教育、数字学术和数字阅读三个方向,通过市场化运营数字产品,打造健康可持续的融合出版生态。
人大社多年来致力于“推进教育数字化”,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面向不同终端、不同阶段的用户需求,形成了“人大芸窗智慧教育”品牌。人大芸窗智慧教育融合出版平台以“用数字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进步,助力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为理念,集教、学、评、研为一体,涵覆盖经济、金融、工商管理等学科,提供200多门在线课程,服务600多所高校的数百万师生,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获得了业界和用户的广泛肯定。
除面向高等教育外,人大社还深入分析研究学术、大众的市场需求,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助力。人大社不断完善数字业务体系,实施了数十个数字化及融合出版项目,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色、全媒体、多业态、综合实力突出的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涵盖数字教育、数字学术和数字阅读的完整业务体系。
人大社还将根据高等教育、学术和大众阅读的数字化需求发展,聚焦大数据、元宇宙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出版领域的精品数字化项目。出版一批社会影响广泛、信息技术含量高的精品数字课程;开发一批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若干个学校一流建设学科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出版、教学、科研融合服务。
新时代要求出版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领军者,人大社将继续做好“走出去”内容聚焦,大力发展与世界顶尖、行业顶尖和所在国顶尖的出版机构合作,把图书出版和文化交流作为工作主线,推动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传播。
作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排头兵,人大社将加强海外布局、提升本土化运营能力水平。此前人大社在以色列、罗马尼亚、蒙古、意大利和土耳其建立了海外分支机构。今年人大社被确定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经典著作互译项目主承办单位。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是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的重要倡议发起,重点推进亚洲国家的文化互译和文明互鉴。人大社将争取承办更多国家的经典著作互译项目,推动建立“哈萨克斯坦分社”,筹建委内瑞拉中国主题图书西班牙语翻译中心等,并将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作用,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下一阶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才。人大社将联合高校出版学院、出版研究院,依托自有智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研究中心”联合出版业界智库,着力培养和重点打造出版理论人才、优秀骨干编辑、优秀校对人才、数字编辑人才等,通过培养合理的人才梯队、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和完善高效的用人机制,建设新时代出版人才矩阵。
加强顶层设计
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
褚超孚
浙江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党委书记兼总编辑
浙江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浙江大学,坚持“厚植学术根魂,打造时代精品”的出版理念,实施“专业化、数字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从服务国家大局出发,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高质量完成国家重大出版工程或项目。通过对优势产品线布局、地方资源挖掘、市场化部门改革、营销发行创新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实践,积极转变经营模式,围绕量与质的重点突破,强化精细管理,调整生产节奏,不断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和内控质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着力增强企业内生动力。
高水平专著、高水平教材和高水平期刊是教学科研成果的主要体现,是学术交流的战略阵地和创新突破的前沿窗口。浙大社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在重点基础理论研究方向、工程技术应用领域、交叉汇聚发展方向等推出一批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文化传承意义,能够体现时代风貌、浙江大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性学术成果和文化品牌,培育并推动学术出版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以学校重点和优势学科为依托,建成具有一流水平数字和服务支撑平台的高水平学术期刊集群。高水平学术期刊与平台建设获得了学校两轮“双一流”建设项目的资助。正在构建面向集群化的一体化期刊传播运营数字化知识与学术服务平台。
围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出精品教材建设,形成“双一流”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体系。实现教材出版与教学服务的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建立书刊协同机制,提升学术服务能力,共享学术资源,推进学术期刊带动学术著作、高水平教材出版。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浙大社从服务国家大局出发,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聚焦“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国丝绸、良渚文明、中华礼藏等传统文化主题,策划重大文化传承与创新出版工程项目。把握学校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升服务学术能力,出版一批走在世界学术前沿的系列学术图书。追踪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与两院一委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共同策划出版科技学术精品。立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与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共同策划出版“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文明互鉴”等系列丛书。
以纸电融合为导向,深化发展纸电一体融合运行体系。浙大社积极探索数字阅读与电子书销售新模式,探索纸电同步、纸电同价的运营模式。以内容创新为导向,积极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围绕有声图书、短视频、知识服务、在线教育等市场领域进行内容创新,显著提升传统纸质图书的赋能作用。
以数字赋能为导向,推动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与平台运营。优化完善“立方书”平台,推进“浙江大学出版”自有传播平台建设项目,以“浙里学”短视频微课传播平台建设为试点,依托大学优势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优化“网店宝”平台运营功能。以效能提升为导向,完善出版社数字资产管理平台建设。研发出版社生产经营管理智能决策分析平台,推动出版社生产经营管理智能化、系统化。
出版产学研融合是出版社、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三者将创新作为根本目标开展的各种合作。近年,浙大社与浙江大学文学院等机构创立校级研究机构——浙江大学数字出版研究中心,中心结合院系特色和科研特长,重点加强数字出版与文学出版两大方向的学术研究及业界实务探索,不仅对平台建设、编辑实务有所助益,也为产业提供智力支持,真正使产学研三方相互促进,在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以浙江大学重点和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教育行业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化为背景,推动类似浙江大学文科高水平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这样的资源集聚平台的建设,借力前进。开拓新资源和新伙伴,以融合、共享为关键词,加强出版合作,加深渠道拓展,加强教育服务和教育信息化领域合作,分享行业发展红利。
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今年2月8日,教育部公布2022年的35项工作重点,其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为重点之一。浙大社立足做大专业化教材出版。以教改新趋势、学科新方向、教育模式和手段新变化等为导向,着力构建有影响力的资源网络,以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专业课程为导向,持续推进精品教材出版工程。实现持续深化新形态教材出版工作,推进教学服务的融合发展与转型升级。
同时,做大做强中小学教辅。坚持把品质质量放在首位,凸显经济效益,加强顶层设计,优化选题结构,巩固现有的数学品牌产品线,布局富有潜质的物理、化学等学科考试类教辅产品线,探索中小学教辅融媒体出版,构建教辅出版的良性生态环境。
未来,浙大社将聚焦出版主业,加强顶层设计,融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大局、融入国家区域及地方发展大局、融入“双一流”建设大局,推动出版融合,构建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依靠知识、技术、信息、智力等高层次生产要素投入的新型出版高质量发展体系,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与优势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谱写清华社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邱显清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清华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全社开展了系列学习座谈会、主题征文等活动,增强全员高质量发展意识,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到“十四五”规划任务分解中,全面推进清华社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清华社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落实党管出版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坚守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底线。持续加强党的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保证事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第二,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引导事业高质量发展。清华社要主动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和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推出更多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基础理论创新和前沿科学创新的主题出版物。加强有组织的选题策划,积极策划精品图书,深入挖掘优秀内容,提升原创出版能力。精心组织国家出版规划项目、出版基金项目等重点出版物的创作生产,持续增强文化品牌。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弘扬工匠精神、坚持质量第一,努力打造精品力作。
第三,以改革创新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清华社要坚持使命驱动和问题导向,锐意改革、守正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出版结构,调整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提升治理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抓住科技创新发展机遇,以先进技术驱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创新营销方式,加快建设多元化、扁平化、品牌化的营销体系,为全品类多形态营销需求提供核心保障,支撑产品矩阵板块拓展和立体化、数字化转型升级。
第四,以开放交流合作促进事业高质量发展。清华社要坚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学校事业改革发展,加强与清华大学院系和部处的联系,主动服务学校教师与学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求。加强与教育部相关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会协会、高校及出版同行的合作交流,依托清华大学的学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做好教育出版与学术出版,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双一流”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专业特色,推动出版物“走出去”,让中国文化、中国出版更好更多地传播到全世界。
第五,以高水平队伍建设支撑事业高质量发展。清华社要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团队的战斗力与创造力。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加强队伍培养和培训。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加强人才资源储备。
新时代新征程,清华社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习二十大精神
促进出版高质量发展
王 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社长
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领导干部和员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意识到出版单位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力军,面对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新机遇,要围绕社会效益、图书质量、产业创新、文化“走出去”等各方面不断创新,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
推动出版主业提质增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规划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发展路径,即以提质增效为发展理念,控制规模总数,优化产品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稳中求进,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面对新冠疫情造成的困难,我们更是要立足“大教育”的出版宗旨和特色,进一步开拓选题,优化结构,在“十四五”期间,保障完成国家“十四五”、国家古籍工作规划等各项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的入选项目。同时储备优质选题,继续布局,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优势出版领域文字学板块将持续推出《中国文字学手册》《汉字:中国认知结构观念资源库》系列等重磅图书,与此前出版的《中国文字发展史》相呼应,构建学术文化出版高地。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继续调整布局,立足人才要素,面向未来,创新发展,于变局中开新局,实现“双减”之下的高质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直以来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积极推进图书出版经济效益提升的各项措施,不断提高图书单品种效益,为出版主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在书号整体控制的大环境下,出版社不断调整思路,围绕“引领中国教育出版,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的企业发展目标,对标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任务、新举措、新要求,奋楫笃行,力争在新征程展现新作为。主要体现为——坚持精品化:全面提高图书质量,标志性产品策划取得突破,形成影响力大且具有国际传播力的出版品牌群。创新数字化:从内容生产运营模式到销售收入,均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国际化:进一步传播中国声音,实现图书“走出去”,打造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精品,彰显出版社的国际影响力。
聚焦做强做优主题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贯高度重视、积极参与主题出版建设。今后将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以推动出版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厚植教育出版优势,坚持为教育发展、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大教育”出版宗旨,精心策划选题,整合教育出版资源,发挥本社专业特色,着力聚焦做好做强主题出版。
2022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全国率先推出《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助力教育发展;此前出版的主题出版图书《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脱贫攻坚中的人民教师》《坚定不移实施好教育强国战略》等,皆因其精准对接党和国家政策,匹配读者需求,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和欢迎,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成果,有效证明了市场是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和长期繁荣发展的实践路径。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在策划的主题出版选题有“义务教育分科课程标准解读”丛书,继续立足大学出版社专业优势,开拓主题出版新思路,以及 “中华传统文化与少年精神成长”丛书、“新说山海经”系列丛书等,旨在聚焦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即将推出“人工智能基础”系列丛书,为普及人工智能知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以及即将出版“党务管理专业硕士系列教材”,进一步为学校新型学科建设发展助力。
概而言之,我们要做特色化的主题出版,其核心仍是高品质出版,通过在专业领域的专注力,构建出版内容和产品的独特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值得重点提出的是,为进一步落实二十大精神,按照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部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启动几十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材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的编写和编辑工作。
创新布局产业转型。党的二十大首次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进了报告,这就要求出版业加快推进融合创新步伐,顺应和把握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变革的历史潮流,变革产品形态、出版业态和发展状态,推动传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中实现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根据学校有关部署,与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联合共建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以教育出版融合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确立了“从‘发布端融合’到‘用户端精准’”的研究路径,并以逐步建构基于纸质图书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融合出版云平台”为发展目标。将积极和高校、大型公司进行跨越合作,链接外部力量,进一步构建环华东师大科技园产业链和教育出版生态圈,更加充分地发挥出版社教育出版优势,更好地利用数据支撑产品迭代,形成线上线下充分融合的生态闭环。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开发的“华狮小助手”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 “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基于融合出版云平台的智慧教育产品群”入选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晨诵暮读——小学语文朗读》(12册)入选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项目。
在融合发展道路上,目前出版业还面临着现实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人们的阅读活动逐渐从纸质阅读向电子阅读迁移,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数字化特征,阅读对象的数字化、阅读主体的数字化、阅读行为的数字化和阅读环境的数字化,使年轻一代的读者逐渐远离传统阅读,直接动摇了传统出版业的根基。面对扑面而来的数字化阅读浪潮,出版社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主动汇入时代发展主流,积极开辟出版业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才能在新时代继续为人类知识生产与传播事业创造价值,获得生存与发展机会。
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出版社,今后,华东师大出版社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将进一步服务国家发展全局和学校“双一流”建设,结合学校发展部署和出版社实际情况,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保质保量完成国家和上海“十四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的各个项目,服务教学科研,增强教育报国担当,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好的文化支撑。
坚守文化自信
做好精品出版
金江红
吉林大学出版社社长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作为出版人,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肩负更高使命,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方面作出更多贡献,要始终坚守文化自信,做好精品出版;时刻关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跟进国家重大发展理念,关注“国之大者”。作为大学出版社更要紧跟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对于提出的新理念、新概念,吉林大学出版社将发挥大学出版机构的作用,彰显大学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作深度的阐释与研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通过出版载体进行文化传输,在新时代绽放历史的光芒。
致力于做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中,努力推出原创性的阐释精品,尤其是有地域性特点的文化读物。吉林大学出版社历时多年先后出版了20余种高句丽文化方面的图书,其中《高句丽战争史研究》《高句丽壁画研究》《高句丽瓦当研究》《高句丽碑文研究》《好太王碑拓本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萨满神歌与北方文化记忆》获得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东北抗联档案文献资料整理、翻译与研究》等东北抗联史研究系列,被列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出版学科建设要打通政产学研用。加强新时代出版学科建设是现实之需、理论之需、国家之需;出版人才问题是当前出版产业最迫切的问题,出版学科建设一定要打通政产学研用,不断深化出版单位与高校的协同创新。
吉林大学出版社始终紧紧依靠吉林大学厚重的学科建设底蕴和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综合优势,与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的相关学院及科研机构紧密联动,积极推动出版学科相关学术问题的立项研究。同时和相关学院紧密联动,围绕高层次的出版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出版智库建设,不断加强出版后备人才培养。
吉林大学出版社积极主动回应国家重大关切,积极主动地同学校教学科研部门签订教材出版战略合作协议,和各个社会科学学院加强教材出版对接,依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优势,策划出版系列特色教材,其中,吉林大学出版社和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联合策划的“吉大考古”系列教材已经列入出版计划,明年将陆续出版。
加强科技和文化相结合的融合创新探索。众所周知,大学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地,而大学出版社理应承担起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动作用,让成果尽早落地。此前,吉大出版社已就此做出一些尝试,我们出版的“明日科技编程系列丛书”、“考虫考研系列丛书”、《青少年冰雪运动读本》等都融入了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改变以往纸质教材的出版模式,让传统出版同融媒体技术相结合,借助书连网、青湘图书等网络平台,在教材中融入视频、音频、VR全景记录等插件,植入数字化教材的优势,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形象化、直观化。还有一些图书开设了后台服务功能,随时接收作者的反馈意见,让读者免费下载更新课件资料,辅助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功能更完善、更具操作性。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机制,重在人才培养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有利环境,也为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断地输送了智力和技术资源。出版社要同母体大学,甚至与一些尚未成立出版社的高校建立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目前,吉林大学已经关注到这一培养机制对人才的迫切需要,接下来,吉大出版社将同吉林大学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实践基地、融合发展基地等,通过出版的人才联合定向培养、开展前瞻业务和学术交流活动、科研项目的共同承担与研究创新等具体形式,将复合型人才与专业型人才有机结合,从而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建设。
“高质量出版计划”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2021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吉林大学党委的全力支持下,由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发起,吉林大学出版社、学报以及学校各相关部门联合启动“高质量出版计划”,旨在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著作、高水平的教科书、高品质的理论读物、高水准的育人成果上持续发力,吉林大学出版社将在“十四五”期间出资1000万元用于支持吉林大学高水平学术著作和教科书的出版。一年多来,吉林大学出版社已经先后出版了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孙正聿的《用理论照亮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思维、研究范式和实践智慧》(该书入选“2021年度影响力图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屹山的《经济学研究的权利范式——中国经济改革模式探讨》、考古学院院长赵宾福的《中国考古纲要——百年发现与研究(1921~2021)》、哲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田毅鹏的《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传统与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论》(该书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教育部主题出版项目)、法学院院长何志鹏的《从民族独立到人类命运:中国共产党国际事务法理主张的历史演进》(该书入选2022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等。
接下来,吉大出版社还将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不断提升吉大出版社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紧紧围绕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出版一批高质量、高水准的教科书和专著,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扬帆奋进起新程
不忘初心谱新篇
施高翔
厦门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指明了方向,为出版社做好出版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一直以来,厦门大学出版社坚持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学术为本、教材优先”的出版方针,切实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建设文化强国、出版强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聚焦品牌建设,凝心聚力铸精品。经过多年发展,厦大社凝练出“蕴大学精神,铸学术精品”的出版理念,以出版高水平、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学术精品为永恒的主题。实施品牌战略,走“专精特新”路线,把品牌建设提升到战略高度。厦大社致力于内容建设,打造一流的出版、一流的内容,出版了众多如中国台湾问题研究、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经管、法学、广告学、古籍整理、地方文化等方面颇有辨识度的学术精品。在学术创新、思想价值、历史贡献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厦大社推出的《闽南传统建筑》《城镇化大转型的金融视角》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改革开放40年法律制度变迁丛书”“家事法评注丛书”及《南方滨海沙生植物资源及沙地植被修复》《电化学测量原理和方法》《耶鲁大学图书馆馆藏日本侵华战争珍稀档案汇编与翻译》等多部优秀学术著作,荣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注重人才培养,稳中求进谋长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厦大社注重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年轻储备干部的培养和锻炼。厦大社充分认识到编校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新入职和转岗编辑的专业技能水平测试和业务培训,帮助其迅速掌握编校技能;每周编辑部例会常态化组织编校经验分享,邀请业内专家以线上和线下形式开展讲座。年轻编校人员成长迅速、屡获佳绩,在前7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中,厦大社11人次获奖,获奖数位居全国第3。
加强融合出版,守正创新求突破。目前,厦大社的重大文产项目“基于媒体融合的数字出版云端协同平台及产业应用”正在进行中,项目基于我社自主研发的南强出版管理系统,以该系统优化改造为前提,将生产过程与流程管理相结合,引入在线协同编辑,并实现“一次出版多形态发布”。厦大社十分注重传统出版与数字化的深度融合,依托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及自身的品牌优势,重点在高校主题出版项目、高校数字化教材及教学融合服务、古籍文献及专业化知识整理应用、具有福建特色的“福文化”多形态传播上开展融合出版工作。当前,数字化已经进入“元宇宙”时代,大学出版社应当进一步推进自身的数字化发展。我们认为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在于解决好业务、资金和人员的问题,即赋予内容何种数字化形态、数字化产品适合何种业务场景、数字化投入如何保障以及数字化人才如何管理,解决好上述问题,才能推动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良性发展。
坚定立足当下,不忘初心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体现了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学出版社。作为一家大学社,厦大社始终坚持“学术为本、教材优先”的出版方针,打造一系列学术精品和高质量教材,服务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
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厦大社依托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结合自身地处闽南侨乡、台湾海峡西岸的地域特色,形成了台湾研究、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等精品品牌。2023年重点打造的“海洋”品牌,以厦门大学海洋学科和历史学科为依托,策划推出“中国海洋文明史”丛书、“海洋重器”丛书和“海洋讲师团”系列讲座等,以学术出版促进学科建设,同时打造出版社自身特色品牌,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教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厦大社将持续提升教材的选题水平,主动策划体系化、立体化的教材,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聚焦教材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打造经管、法律、理工、广告等多学科,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乃至社会培训等不同层次的教材系列,充分发挥教材的基础性作用。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需要新作为。厦大社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肩负编书育人的使命,做好出版工作,在新形势下发挥好服务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要作用,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谱写与时俱进、建设一流出版的新篇章。
以人为本:建设高质量
数字化教育体系与出版格局
白云飞
东南大学出版社社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学出版社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的主要阵地,对于促进教育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数字化是当前教育发展改革的重点,尤其强调以人为本、“生为首位”。因此大学社在推进融合出版、全方位提供知识服务的过程中,也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立足用户需求,突出专业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精准性。东南大学出版社近些年积极对接东南大学教务处建设在线开放课程100余门,覆盖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等多学科。构建了特色化、示范性的在线课程体系,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多门、省级精品课程70多门,有效赋能智慧教育、促进了学科建设,并配合学校“慕课西行”计划向西部地区高校免费开放,加快了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教育公平。与此同时,还开发了含有声书、纸数融合式、纯数字化等多种形态的新形态系列教材,打造了融媒体资源库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字教育教学云平台矩阵,如“阅·东南”数字教材平台、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数字出版云平台、数字化电子电气自主在线实践平台、东南大学堂在线教育等。接下来将继续深化教材、数字化资源和平台之间的互通共融,进一步助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产学研融合有效打通了人才培养路径,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需求不断提高,就大学社而言,重点主要在于前沿科技成果开发和产教融合型教材建设。近年来,东南大学出版社深入挖掘校、企、社协同创新合作模式,主动与相关企业对接策划选题出版内容,组建企业作者和院校作者共同撰写产教融合型专著及新工科系列教材,同时提供在线实训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作者懂技术、院校作者懂教学、出版社懂教育出版的各自优势。联合企业、院校在推进产学研融合方面共同发力,打造产教融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产生了1+1+1>3的效果,切实发挥了大学出版社协同育人的重要功能。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面临新出版发展形势,东南大学出版社将进一步强化大学出版社服务教育科研、培养人才的宗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党建引领,不断强化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守好出版舆论阵地,新时期尤其要重视互联网内容建设,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二是强化大局意识,不断深耕主题出版,推动精品出版,做强做优特色出版品牌,扩大传播力、影响力。三是加强教材建设,集中谋划贯通高等教育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各学段的教材多样化出版、数字化升级,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实现教材发行的质和量的双提升。四是强化融合理念,坚持内容为本、技术为用,内容为体、技术为翼,实现出版资源的优化整合、创造、转化、更新和增值,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五是增强与学校各部门的协同联动,立足校企发展定位,多出精品力作,传播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未来东南大学出版社将继续立足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任务,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新时期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推进融合出版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联动、助力大学“双一流”建设,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数字化教育体系贡献更多大学出版人的力量!
“山水城林”:打造南师大社文化名片
张 鹏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南师大社”)所在的城市南京的对外名片是山水城林。山是紫金山,水是扬子江,城是环城70里的明城墙,林是遍布南京的森林覆盖。“山水城林”,是南京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样也可以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发展的一张“大学名片”。
山,即打造出版攀登的学术高山。山是高山仰止的学术,南师大社依靠拥有120年办学历史的“东方最美丽校园”南京师范大学,众多优势的学科专业、众多领先的学术高地。如何结合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做强南师大学术高地,是摆在南师大社所有员工面前的一个课题。南师大社希望能够借助学科的优势,做强全国的学术出版的高地,特别是教育出版的高地。
水,即疏通图书编销的流转渠道。水是向内的流水,要让南师大社的编辑、营销、宣传,包括行政等等每一个环节像流水一样顺畅,这需要向内生长,研磨各种各样的规范,让出版社本体能够运转得非常流畅。这需要内外兼修才能实现。
城,即拥抱文化消费的教育城池。城是烟火气,是人间烟火。南师大社作为一个教育类的大学出版社,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艺术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以教育打头的各类产品线,在良好的出版基础上,南师大社需要考虑,教育作为目前的百姓刚需,如何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如何能够让我们的教育有烟火气,能够向消费端发力。同时能够在当下知识付费、私域流量、元宇宙等这些新发展面前,全面拥抱学生教育,这是南师大社着力研究和攻关的核心。
南师大社今年出版的《典籍里的中国·少年读经典》搜集60部中华经典典籍,再通过中小学语文教师对其内容进行教育化的降维,改编成为文化故事,例如《〈尚书〉:原来古代皇帝的教科书长这样》《〈孟子〉:儒家第二大宗师的超级演说》等,让家长与孩子共读,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德育教育走向千家万户。
城,不单单只是面向城市,向内而生,向外而长的一个核心,更多的是选题、营销要向消费端发力。要为用户助力,让南师大社的书能够走向千家万户,让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成果可以更加广泛被认知。
林,即涵养阅读氛围的知识密林。林,在南京,其实是环城的绿色,是绿色的氛围。大学出版社除了出好书以外,更多的要去引导读书的文化,营建读书的氛围,这需要南师大社紧紧依托南京师范大学读书宝地,打造人文的阅读氛围,这是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也是责任。今年南师大社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江苏总站合作,做了《品读中国 南京文学课》等一系列爆款读书产品。《品读中国 南京文学课》是基于中央电视台《品读中国南京》,在大学出版社层面更深度的开发,从自然、城市文化、古代文化、当代文化等10个纬度设计10堂课,既在中学定点开课,也在央视频全程直播。《品读中国 南京文学课》在学生和家长中很受欢迎,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书籍设计师朱赢椿带来的第三课《我的虫邻居都是文学家》在线收看人数达15万。南师大社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样充满仪式感和参与度的活动,能够向读者打开一扇阅读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了解南师,了解南师大社。
山水城林,不单单是南京的名片,也是南师大社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未来,南师大社会充分调动优势学科专业资源,创意讲述南师人文情怀故事,广泛联结社会强势媒介文化平台,擦亮南师教育的文脉名片,做强南师出版的文化平台,用跨界融合的方式让南师故事成册,用创意创作的方法让南师声音上线。与此同时,整合教育类期刊资源,策划产品线图书方阵,联合师范生培养学院,建设矩阵型培训体系,打造品牌化产业高地。深入挖掘学校基础教育的学科内涵,整合盘活师资拔尖培养的平台体系,设计构建教育融合发展的品牌高地;为政府做好教育智库,为学校当好发展参谋,为老师铺好成长道路,为学生指好职业导向。
明确使命担当
助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王天琪
中山大学出版社社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所作的报告高瞻远瞩、催人奋进,尤其是报告第八篇章专门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文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为出版事业提供根本遵循。同时,对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重视,又进一步明确了大学出版社的历史使命。
发挥出版在大学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当中具有关键作用,而大学出版社作为大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大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传播,都离不开出版工作的支持与支撑。中山大学出版社始终围绕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出版优秀的学术著作和精品教材。目前,学术著作和高校教材占我社新书品种的比例在65%以上。
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尤其重要。我们将密切配合中山大学的学科建设,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以及通识教育的教材建设,为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高水平复合型创新人才贡献出版力量。
教材的内容关系意识形态,教材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中山大学出版社的教材出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一是立足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和当代实践,坚持精品教材出版方向。如由中国行政管理学泰斗夏书章教授的主编的《行政管理学(第六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二是设立校本特色教材出版专项资金,培育高质量特色校本教材,立项数量达80项,为学校的一流课程和专业建设提供支撑,推动哲学社科领域“出思想、出理论、出学派”。
处理好数字化和融合发展课题。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化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多,比如技术、渠道、人才、激励制度等,关键是要抓住优质的内容资源和市场需求。中山大学出版社一直在不断地探索融合出版模式。一是采用ISLI、AR等技术进行传统图书的融合出版。二是进行数字化项目建设,例如“中山大学专业社会工作实务在线研修社区”即是我社承担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三是进行微课、微视频的拍摄,如我社拍摄的《凝胶过滤》微课获得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我们也在建设学习型社会方面不断作出自己的努力。例如,结合中山大学三校区五校园的格局,开办了7家校园书店并设立3个阅读体验区,着力打造校园文化地标与文化空间,建设书香校园。
中山大学在2024年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百年校庆的出版工程。同时,结合学校的资源和优势,做好传统文化和古籍整理方面的出版工作。“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名家批校题跋本丛书”的出版工作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该丛书共约40册,总计约600万字。“中山大学图书馆藏碑帖数字化”项目作为全国27个获批项目之一,正式得到国家首批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资助,我社将做好相应的数字化出版支持服务。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关键还是要把富有我们中国文化特色、反映我国现代建设成就的优质内容做出来。大学出版社身处地方学术高地,能够更好地了解、记录和出版当地的发展历程。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出版了“广东改革开放40年研究丛书”;连续出版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研究报告》系列蓝皮书,为社会各界及全世界了解广东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提供权威读本。这样的图书既在国内受到欢迎,在海外也同样受到重视,根据最新发布的榜单,中山大学出版社已经连续6年位列“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出版100强”。同时,加快“走出去”步伐,与优秀的外译出版机构战略合作,推动中国文化走向海外,如《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藏珍品》成功输出到阿拉伯国家和地区。
迈向新征程 立信新使命
华春荣
立信会计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国内专业会计教育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以下简称“立信社”)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与现代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41年集资创办,是我国最早从事会计教育、会计文化、会计学术出版和传播的出版社,秉承潘先生“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训导,开创了我国财会专业特色教育出版品牌。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为立信出版坚持目标导向、切实增强目标的意识、坚持问题导向、转变观念理念、立足融合创新、深耕财会教育,增强了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坚守专业立社、诚信树人,履行教育出版新使命。立信社面向数字经济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035年“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战略和立信发展愿景,立足上海、长三角,面向全国、放眼全球,抓住数字化转型契机和金融科技热点,在财经领域,特别是在会计、金融细分板块,充分发挥出版优势,有规划策划系列代表国家、行业前沿水平的精品学术和教育出版项目和工程,如“数字金融安全出版工程”“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国财税改革系列”“智能财会研究系列”;精心策划续写潘序伦先生建社之初编译的,在国内会计界极其有影响力的“立信会计丛书”,开拓“立信金融丛书”,彰显“立信品牌”。
赓续会计文化,挖掘会计历史,推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主题出版作品传播。深入研究、挖掘潘序伦等老一辈大师的爱国情怀、学术思想、教育思想、职业素养以及他们孜孜以求的本真、初心与使命担当,策划“潘序伦研究““红色金融”、“红色会计”等系列。整理和挖掘中华会计历史,弘扬中华优秀的会计文化,组织出版“敦煌会计文书”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发挥顶层规划,深耕财会教育,构建多层次教材体系。坚持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立足立信特色,学验并重、产教融合,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重点打造应用型本科、中高职为主的多层次的财会教材。结合新时代专业教学改革实际,适应结构化、模块化专业课程教学和教材出版要求,推动专业核心课程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的教材体系。从“智能”入手,围绕新信息技术,结合“岗、课、赛、证”,将岗位技能要求、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关内容有机融入教材,策划一批编排方式科学、配套资源丰富、呈现形式灵活、信息技术应用适当的“智信”“行信”“职信”“实信”系列品牌融合教材和教学资源。
立足融合创新,打造立信特色的融合出版平台。在大数据、5G、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财经,大数据与会计、审计、金融融合的时代,立信社在立信版财经会计类传统教材特色和优势基础上与时俱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出版和教育,创新出版范式,转变服务模式。按照传统教材出版向教学资源服务转型的理念,以数字和平台为支撑,将传统出版业务和流程与数字化建设相融合,逐步构建教材+课程+资源+实训一体化的财经教育服务出版新体系。对原融媒体出版中心、数字出版中心、教材编辑部、出版部等按照出版社发展战略和融合出版运作体系进行组织调整,设立融合教材编辑部、网络教育事业部、融合技术与出版部,各司其职,将融合出版理念融入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营销环节,形成全流程融合出版,推进传统出版转型,以适应教育数字化改革。启动融合出版内容发布云平台、融合教材学习平台、融合教学平台、教学资源服务平台以及大众财经教育培训平台的建设。
加强书刊联动,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作为大学出版社,推进出版基金设立和相关科研课题合作。主动推动出版与学校教学、科研融合,从出版角度有组织地支持学校一流学科、重点学科、特色和新兴学科建设。通过图书和期刊融合、互动,举办学术高端会议,汇集业内名师、高校骨干教师、研究团队人员等进行学术探讨、共商教学改革新举措。开展一系列“立信杯”活动和赛事,如“立信教育论坛”、“立信杯”会计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
秉承协和精神与文化
建设有时代担当的医学健康出版社
张 凌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
2022年,对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协和医大社”)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协和医大社完成公司化改制,跨入现代企业行列,正在迎接转型后的新挑战;这一年,协和医大社已步入而立之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理应勇担重任,探索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道。
协和医大社依托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是我国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的核心基地,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先进思想源和强劲动力源。因此,协和医大社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展出版工作,须有高目标、高标准和高质量发展。
第一,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发展目标而着力。协和医大社一直秉承“专精特新”的出版特色,图书品种以学术专著为主体。党的二十大将培养人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教育领先、科技领先将是必由之道。协和医学院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肇始之地,协和医大社将在国家发展新百年高等医学教材建设工作中深入谋划、有所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是我国医学的国家智库,在“十四五”期间承担了大量的医学科研任务,协和医大社将与医学科学家们在我国生命科学领域、临床医学领域、基础医学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呈现中国医学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呼应当前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布局“大医学 大卫生 大健康”出版。协和医大社的优质医学作者资源十分丰富,在促进临床医学实践,传播医学科普知识工作中拥有天然的使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人民对医疗卫生健康出版的需求巨大。王辰院士曾指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1世纪将向“健业社会”发展,即“以健康为主要需求和目的,以健康为主要事业,以健康产品为主要社会产出的社会,这体现了人类在以往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开始有能力有意识追求其本源的目标——健康”。因此,医学、卫生、健康类图书将成为一种特殊的健康产品,帮助人民实现健康目标。协和医大社将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布局如下两方面:一是临床医学实践类图书,助力医护提升临床执业能力;二是权威科普类图书,体现从“诊治”“防治”向“促防诊控治康”六位一体转型的全方位健康照护,提高公民健康素养,为建设“健业社会”贡献力量。
第三,把握产业互联网浪潮的机遇,实现数字出版转型。产业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一切产业都将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协和医大社积极有为,主动融入出版产业互联网大潮。《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是协和医大社的支柱产品,经过十余年的工作,该项目即将完成全部出版。作为一部医学领域的超大型辞书,该书涵盖了医学全部学科门类。协和医大社正在开展医学百科的数字化建设,未来该书将为我国民众提供免费的科学、权威、准确的医学卫生健康知识,成为我国健康科普工作的基础内容资源库。
习近平总书记的二十大报告为中华民族描绘了美好的前景,新一代年轻的协和医大出版人有自觉、有责任将自己融入党的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为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而这是与协和的历史和现实地位相称、与时代相称的光荣使命。
以精品出版项目讲好中国故事
盛惠良
苏州大学出版社社长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事要求,满足人民需求,以精品出版项目讲好中国故事,是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担当,也是苏大社发展应有之义。2022年,苏州大学出版社接力奋斗,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出版人的使命担当,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策划优质选题、出版精品图书。这一年,苏大社出版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梅兰芳唱腔全集》《中国古今蚕桑丝绸技艺精华》等一批社会效益显著的精品图书。苏大社策划的《苏州大运河图志》(10卷)、《中国经典织物纹样谱系研究》2种图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音乐经济史研究》《全宋诗乐舞史料辑要》《吴门医派珍本医案六种》等12种图书入选“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是年,苏大社共获5项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其中《苏州通史》(16卷)、《苏州民族民间音乐集成》(9卷)获图书奖,《当代中国器乐创作研究》(上、下卷)获图书奖提名奖等。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主题出版是苏大社近几年重点打造的特色板块,这一方向在2022年得到延续,打造主题出版精品读物,不仅要着眼于理论扎实的学术研究,也要注重民生福祉,策划立足鲜活的生活实践、可读性强的主题出版选题,以服务“全民阅读”,吸引读者的视线和关注。2022年,苏大社出版了一批党史学习教育、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类主题出版读物,包括《中国共产党苏州历史(第一卷)(1919—1949)》《苏州地方党史知识百题问答》《共同富裕苏州行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等。其中,《共同富裕苏州行动》系统总结了苏州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做法,全面展示了苏州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最新成就。从经济、教育、卫生、精神生活、社会治理、社会保障体系、慈善事业、生态环境、跨区域发展、党的领导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集中展现了苏州在推动共同富裕道路上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该书入选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2022年江苏省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在下阶段工作中,苏大社将进一步策划出版《歌声中的红色记忆》《美美乡村:现代化视域中的党建样态》《青春永燃:苏州共青团史事编年》等选题,生动呈现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和发展经验,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
苏大社多年来一直注重研究与开发富有苏州特色的出版资源,已形成多层面、多视角反映苏州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图书系列板块,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地方文化类的选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依托苏州的历史人文底蕴并以此为辐射,江南文化将作为苏大社打造精品项目的关键词。下阶段,苏大社将扎实推进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苏州大运河图志》(10卷)等的出版工作。《苏州大运河图志》(10卷)按照史志的视野和规范,以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图志形式和体例全面系统、准确生动地反映苏州大运河文化,既是对“左图右史、图史互证”的历史人文传统的传承弘扬,又是在面对人们的认知方式已有很大改变的读图时代,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守正创新。苏大社将深植江南文化,加强地域文化品牌内涵建设,计划出版“江南文化研究书系”(《江南文化概论》《江南文化探源》《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江南地区家谱与家族》《江南藏书文化》等)、《曹存心医案全集》《针灸医籍考录》等图书,采撷江南地区文化特质,深刻诠释江南文化内蕴,探索开发地方文化类选题的新思路与新路径。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推 荐 阅 读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书业最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