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版圈中的“她”力量:今日女神节特别奉献

张聪聪 孙珏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3-05-28


经常有人说,女性更适合做编辑。在出版圈,女性也确实占据相当的比例。女性做出版,如何更好地发挥“她”力量?如何平衡工作、家庭与个人生活?她们有着怎样的与出版结缘的故事?本期,我们开启3·8特别策划,约请活跃在出版各细分领域的女性,分享自己的工作状态与职业成长故事。


累并快乐着


张堃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与出版结缘,源于对文字的热爱。在做了11年都市报的新闻采编工作之后,考虑到对家庭及孩子的照顾,当时自己想找一份相对来说节奏不是那么快,并且跟文字相关的工作,所以萌生了做图书出版的想法。


目前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出版管理方面,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是满意的。虽然有些辛苦,但是因为热爱,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


理想的处事原则:“外圆内方”

在工作中,也遇到过至暗时刻。例如,在疫情蔓延时,畅销书销售不理想,或是与重点作家沟通不畅,偶尔也有非常沮丧的时刻。很喜欢里尔克的一句话: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克服无力感,我的办法是安慰自己,不是放弃,而是休息。好好睡一觉,重新理一理思路,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女性的很多性别特点,如果发挥得好,对于出版工作来说大有裨益。例如,女性的亲和力,在与作家沟通以及经销商沟通方面,比男性更具优势。此外,对工作的耐心,以及工作中的定力,都更适合做出版工作。我的工作原则基本上是这样的:保持应有的原则和底线,在此基础上,努力在沟通层面做到圆融、宽容、随和。也就是说,我认为的理想处事原则是“外圆内方”,随时保有原则和底线,但是在处理沟通方面可以更圆融随和。


留一点独处时光,行稳致远

从职业规划上来说,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不同。要想收获成功,无一例外首先要在现有岗位上做好工作,努力做到出色,做到优于同僚,一定会有自己的机会和机遇。


工作之外,我最喜欢的事是看看书,写一点小文章。不仅仅是女性,现在的男性也需要平衡工作和家庭。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工作时间,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做好工作;工作之余,高质量地陪伴亲人。相信孩子也会欣赏你努力向上的模样。总之,女性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同时,家庭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和最后的归宿,做好沟通协调,我们可以兼得。此外,每天或至少每周,给自己留一点独处时光,用于思考或读书,这样更利于我们行稳致远。



要有做出版家的目标


包岩

华文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总经理



我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出版行业,过往的职业生涯全都与出版相关。从编辑开始做起,参加了当时新闻出版署首次组织的编辑职称考试。我在总编办做过一段时间的编务管理、版权贸易,后来做编辑、编辑部主任、图书中心主任、分社社长,分管过印制和发行工作,可以说整个职业生涯是以策划编辑图书为主,以营销发行、组织文化活动为辅。和年轻的朋友们一样,我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懵懂无知到小有成果的过程。


我目前在华文出版社工作,这是一家具有深厚统战基因的出版社,是中央统战部在1987年创办的。听我们的老社领导讲,当时创社的目的之一是便于统战部的海外工作,但实际上,发挥的作用却不止于此。华文社的设立使统战部有了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统战历史、统战政策、统战理论、统战故事都能够作为文字成果以系统严谨的方式记录下来,保存下来,再传播开去。2010年,华文社转制,作为百分百国资的文化企业加入了中国出版集团的大家庭。这一转折使华文社有幸能够为党的政策宣传和统战出版贡献双重的力量,也为华文出版社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出版舞台。


我想,一个人自己的事业如果能够与国家民族的共同事业保持一致,就能够体现出最大的人生价值。如果相脱离,不但成就会变小,荣誉感和幸福感也会大打折扣。成就感应当体现在为国家民族出了多少力,奉献了多少才智。


编辑这行,越老越吃香

我属于乐观型的,也比较理性,大多数时刻状态都很好,喜欢忙,整个人挺有干劲,经常被人说瘦瘦小小的,怎么精力那么充沛。但是要说无力感,还是偶尔会有那么一瞬。比如看到图书折扣过低,特别心疼。编辑累死累活、全心全意地做了那么多努力,被大白菜一样地甩卖出去,特别为编辑心疼。京东、当当这样的大平台,是我们倚重的平台,也是经销商巨鳄,面对这些大平台,我们对发货折扣缺乏话语权。直播带货平台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销售,也拉低了折扣。经常会看到一折特价甩卖的书,看到这种事内心还是觉得挺苍凉。


我刚刚入行的时候,有过特别沮丧的时刻,跟了很久的作者,彻夜不眠地编写写作大纲,为他找资料,结果书稿最后被别的社抢走了。原因是,对方是大品牌的社,对方老师是资深老编辑,作者觉得放心。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感觉到,好的平台会让你带着光环,甚至会神化你,做起事情来属于事半功倍。所以,千万不要在小平台上有点成果就把自己当将军。还有,做编辑这行真挺好,不怕老,而且越老越吃香。所以年轻的朋友们,要有勇气到更高更大的平台上去挑战,去锻炼!


不要时时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

许多出版社都是女性员工偏多。但是这也就为女性管理者提出一个要求,必须宽容大气,公正公平,对女员工偶尔出现的“骄娇二气”要扛得住,理解得了,安慰得来。同时也要敢于担当,有杀伐决断的领导能力。所谓慈不掌兵,作为一家中小型出版企业的负责人,难免会面对刁难、争议,各种矛盾最终都是汇聚到自己这里等着最终解决方案。如果没有决断力,很多事情就会议而不决。


出版人的职业路径可以概括为“两多一少”。两个“多”,一是多环节,二是多品种。刚入出版行业时候,要多接触各个环节,参与哪个环节都是有用的,初审、校对、配图、封面设计、作者沟通,做营销方案。初入行,还要多尝试一些图书品种,把你所在的平台的主要产品线的图书都摸一摸,寻找自己的兴趣点。“一少”是指做减法,从业三年以后,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争取把一两条产品线做精做深。在这个领域内寻找最优秀的作者,一流的作者。多年以后,要有做出版家的目标,以广博专精的出版职业素养为荣。


在出版事业中,不要时时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期望别人呵护,特殊对待,也不要以女性作为借口来原谅自己犯的错误。女性成长,和男性成长一样,第一就是要敬业。


我从小喜欢绘画,为此,在人到中年的时候利用周六日读了三年的艺术学,和我一起上课的同学很多都坚持不下来。喜欢诗词,除了背诵古诗,自己创作了百余首传统诗词作品,目前兼任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分管全国女子诗词工作。喜欢厨艺,前两年因为疫情隔离在家,尝试了一些高段位的中西餐,家人十分鼓励我,这样可以让我心甘情愿地多干活,我那时候甚至想每周再用半天专门去厨艺学校参加专业培训。但现在完全没有这个时间了,感觉中年以后的人生,90%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我现在是在不经意间去寻找小幸福,比如春天来了,停下来闻一闻花香,拍些鸟儿在枝头的照片,买件春装取悦自己,这些“小确幸”都很重要。有一次我见完作者自己开车回家,路过一个休闲度假庄园,我进去逛了逛,正好有骑马的娱乐,我就去骑了20分钟的马,心情十分舒畅。



工作需要理想主义般的热爱,更需要实打实的真本事


魏玲

磨铁图书总编辑



35岁以后,我心里反复告诫自己,要谨言慎行,不要总是对年轻人指指画画讲道理,千万不要沾染上“油腻的中年气息”。虽然经常有同事来咨询我的意见,好像我手里有标准答案似的,其实,本质上人们讨厌被说教,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掌控话语权。能有个机会聊聊自己,能给到某些人一点启发和感想就已经不错。


笃定选择、不断反省

我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同学,从念书到工作,选择哪个专业、哪个行业、哪个城市都是遵从于内心的选择,一切看起来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这么说来我的确是有些固执,别人的建议很少对我形成困扰,也许这个固执来源于内心的笃定。做出版行业就是来源于喜欢阅读,喜欢传播,把对自己有影响的图书和作者介绍给大众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是我想分享的一点:了解自己,遵从内心,选择笃定。


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业务管理。每天的事情庞杂而琐碎,重要的核心工作是注重于人(团队成员)的成长。一个好的业务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因为所有的业务目标和方法策略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业务出身的管理者常常会陷入单一的业务思维陷阱,行为有惯性,会不自觉地进入具体业务环节中,在无数的业务细节里消耗时间和精力,这是近年常常困扰我的点,如何与业务保持距离,把工作重心放在对人和组织的关注上,以组织的成长带动业务发展。这种自觉的反思过程是我想分享的第二点:不断反省、拒绝功利、始终关注人的发展。


女性要更加自信

出版行业是女性从业者占比非常高的行业,以我们公司为例,女性占比差不多80%,预估行业数据也差不多;中层管理者女性占比也不少,但到高层管理者中的女性占比却不高,比如社长、总编辑、总经理等高层管理者男性占比更高。为什么?女性特质的内敛和共情,对于从事出版行业的确有明显优势。女性更加注重情感智力的发展和情绪价值的供给,向内注重自我成长和完善,向外共情能力让女性更加注重求同存异的接纳他人,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链接,协同合作。女性管理者具备独特的管理风格。这是我想分享的第三点:女性要更加自信,要敢于不断拓展新的领域而不是给自己设限,在机会来临时要勇敢表达出我们的野心和欲望。


戴着理想滤镜看工作非常危险

做出版要有理想主义情怀,而不是单纯的理想化。磨铁的所有产品经理我都要做最终一轮面试,很多年轻人是基于对图书的热爱而选择这个行业,戴着理想化的滤镜看待工作是非常危险的。当工作向我们展示其残酷真实的一面,人就会陷入失望、抱怨、情绪内耗。工作需要理想主义般的热爱,更需要实打实的真本事。真的热爱是在看清了工作中的一地鸡毛后,仍然全情投入,不断提升能力、自我成长,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相信时间。只要坚持做对的事情,回报一定累累硕果。



时间不会辜负实干者


常青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做少儿出版之前,我做过中学语文老师、专职团干、电视台采编、报社编辑。1996年,我进入川少社《红领巾》杂志编辑部做杂志编辑,后担任《红领巾》杂志编辑部副主任;2002年竞聘成为《中学生读写》杂志执行主编;2004年5月竞聘成为分管期刊的副社长;2011年10月担任川少社总编辑;2012年12月起担任川少社社长。


今年是我从事少儿出版的第28年,担任川少社社长第11年,最让我骄傲和自豪的:一是锻炼和培养了一支团结向上、能打硬仗的团队;二是我们自力更生、负重前行,没有向主管主办单位提过任何条件、伸手要过任何资源;三是我们踏踏实实从零(负数)做起,没有抢过任何兄弟社的作家作品及其他资源。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就是做良心事,出良心书!在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下,川少社实现了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经营规模效益连年大幅提升,取得长足进步,走上稳健快速发展之路。


当下,我的工作重心是抓选题,抓经营。一是牢记使命,抓好主题出版和重点项目。二是发掘、培育原创力作,打造好书集群。三是完善渠道布局,构建立体营销体系。四是积极研发“走出去”产品,精心布局海外。五是注重战略布局、资源整合和团队建设。


在危机中找契机、变被动为主动

我始终记忆深刻的事发生在2013年1月。当时接任川少社社长不到1个月的我,去拜访一家民营书店,采购人员告诉我:川少社的发行人员还是蛮敬业的,一出差过来就泡在我那里,姐长姐短地叫,求我再给添点川少的书。这一席话,令我心里五味陈杂:如果一家出版社的业务员只能一味低三下四地去求着采购,那就是出版社社长的失职。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让自己社里的业务员站着和经销商说话。


2022年,“焦虑”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疫情、舆情交织,高温限电严相逼,困难和挑战的不确定性,业绩和结果的不可预知,都让人无比焦虑。而川少人的行动,令我感动:在物流受阻、客户催货时,业务员四处奔走,绞尽脑汁想办法;在高温酷暑中,坚守岗位的员工一边吸着藿香正气液、一边处理稿件和订单;封控期间,想回办公室取电脑和文件的员工,找到大楼物管苦苦哀求;居家办公期间,编辑、审校们争分夺秒,自发地呼叫闪送传递稿件,以免耽误出书出刊;新冠感染高峰期,负责打单的会计倒下了主办会计上,主办会计倒下了室主任上,边问边学,前赴后继,不落下一张收款单据——这样的画面数不胜数,它展现的是川少人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努力的拼搏精神;是川少人看淡功利、严控过程的敬业精神;是川少人互帮互补、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面对困难和考验,我们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坚毅果敢,积极探讨在危机中找契机、变被动为主动的方法和途径。


把员工都“逼”成“明白人”

我经常讲,川少社没有领导,作为社长,充其量就是一个带着大家挣工分的生产队长。我要求下属做到的事,我会首先要求自己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严于律己,做好表率。出版社作为一线基层单位,社长必须时刻深入团队,不能游离于团队之外,更不能凌驾于团队之上。大到出版社的发展战略,小到一个书名、封面和首版印数的确定等,我都会亲自把关。虽然我不能每一件事都亲自去做,但我必须搞懂每一件事都为什么这么做。因此,凡有员工来找我签批,我都问得一清二楚;业务不熟悉的人,就过不了关。我用这种方式,把每个员工都“逼”成了“明白人”;也以这种方式,提高自己把控全局的能力。


最简单的职业路径就是,做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时间不会辜负实干者。至于家庭、工作和生活,说实话很难平衡。要想收获就得付出。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总编辑是出版社的第一编辑


徐迪南

明天出版社总编辑



读大学时,有幸师从王泉根教授,因为导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儿童文学,所以我毕业后很自然地选择了做童书编辑。


真切感受“市场”,学会聆听和沟通

到明天出版社工作的前四年,我先后在文学编辑室和期刊室待过,社里几位非常优秀的老编辑领我走进了童书编辑之门。


2000年初,社里突然决定让我到发行部当副主任。这个安排令我和同事们都很诧异,因为那时的我是个跟陌生人说话都时常会脸红的女孩。当时,我们社还没有图书的电子宣传资料,所以每次出差拜访客户,我都得带上两个行李箱:一个装样书,一个装衣服。做发行的那两年多,对我的职业成长格外重要,对当时社领导这样的安排,我一直心存感激。那段经历让我对“市场”有了最真切的感受,让我日后在评判和完成一个选题时,会条件反射般地考虑到销售端的一些要素;同时,也让我学会去理解不同类型的人,学会聆听和沟通。


后来,社里又让我回到刚恢复成立的少儿文学读物编辑室,我参与编辑了托芙·杨松的“木民谷系列”、凯斯特纳作品典藏系列等经典图书,自己也独立策划编辑了“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笑猫日记”“绘本中国”“最佳儿童文学读本”“大嚼科学”等系列图书,以及曹文轩、秦文君、沈石溪等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的一些原创小说,这些书,有的是销售数千万册的超级畅销书,有的获得了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目前,我的主要工作是带编辑队伍,重点负责我们社少儿文学、低幼读物、期刊、总编室和审校室这几个部门的工作。当然,我也会要求自己尽量做到每年至少策划编辑一本图书,因为,总编辑是一个社的第一编辑,我希望自己不要失去做书的“手感”,近几年主要策划编辑了裘山山的《雪山上的达娃》、徐贵祥的《琴声飞过旷野》、王棵的《风筝是会飞的鱼》,这几本书都分别是这些著名成人文学作家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


童书出版让自己的生活有明亮底色

不同阶段也的确有不同的困惑。我们的个人状态多少会和自己所处行业的发展态势叠印在一起。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童书出版这个职业,她让我的生活始终有一种明亮的底色。


工作中,女性的“柔软”、富有同理心,会更利于有效沟通。我是白羊座的,更喜欢透明、直接、真诚的处事方式。要做一个好编辑,需要我们保持对出版发自内心的热爱、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保证足够的阅读量、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还要有足够的韧性和抗压性,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


工作之余,我喜欢旅游,喜欢“在路上”的感觉。疫情后,开始向朋友学古琴。似乎没有刻意思考过“平衡工作和生活”这个问题。忙起来时,把工作带回家是常态,而且我先生是做美术设计的,我策划的许多书都是请他帮忙做的书装设计,所以因工作在家里发生争执也是常有的事,但这种相互需要、彼此支撑的状态其实也蛮好的。



出版人的成就源自与团队一起成长


林云

中国和平出版社社长



我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时,本想从事报纸传媒方向,但因缘际会到了出版行业。2005年7月,我入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公司。因所学专业是现当代文学,与当时公司选题方向社科文艺类很契合。入职后从基本的案头工作做起,也通过参与项目熟悉了编印发基本流程。

入职公司半年左右,公司选题方向调整为童书,我才真正与童书结缘。在编辑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的第一个童书项目是超级畅销品牌《皮皮鲁总动员》。入职一年多以后,开始协助部门负责人执行部分管理工作。2008年10月开始,全面负责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的管理工作。2012年9月,参加江西出版集团竞聘成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副社长,并兼任北京天下童书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原北京出版中心升级版)。2017年6月,调到中国和平出版社,任社长兼总编辑,从此开启了新的征程。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一方面是团队建设,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团队,有效提升出版链条上的策划、编辑、出版、营销和发行等环节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是打造优质的内容和渠道,尤其是布局新媒体渠道,做到随时向用户精准推送信息,达到营销即销售的目的。


与出版社一起成长,与团队一起奋斗

中国和平出版社从2018年开始全面回归少儿出版,5年间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整个团队得到了锻炼,发行渠道不断开拓,精品图书获奖入榜,图书“走出去”语种不断丰富,市场图书规模连年翻番,开卷排名实现跨越式进位,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和平社一起成长,与团队一起奋斗,其中有苦有乐,整体工作状态还是满意的。


能从事少儿出版这个行业,我最大的感受是无悔。孩子的世界纯真美好,能为孩子编辑出版图书,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出版后的图书实实在在摆在面前时,也很有成就感。尤其作为一个母亲,当自己的孩子看到书上印着妈妈的名字时说“这是我妈妈做的书”,这时我跟孩子都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印象最深的是,我刚调到和平社不久,有机会出版插画家朱成梁的图画书。原创图画书也是社里想重点打造的产品线,因为这是给孩子早期阅读非常好的产品,市场需求也非常大。当朱老师把郭振媛的文稿发给我,我被故事里的童真打动,很快就决定出版。而朱老师也很快画出了这本书,他把自己常年积累的民间艺术里的元素巧妙地融合到书里。后来,经过文编、美编精益求精的多次打磨,营销、发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发,《别让太阳掉下来》成为了和平社的代表之作。这本书也屡获权威大奖。出版人的成就感源自发现了好作者,打造了好品牌,培养了好团队。


要发挥柔中带刚和刚中带柔的力量

在和平社,大概三分之二都是女性,编辑部更是女性居多。女性在少儿出版中,发挥的是柔中带刚和刚中带柔的力量,有耐心,也有韧劲。


跟员工之间的沟通,我更多的是鼓励她们,尤其是加入少儿出版行业的新人,我会耐心地与她们交流行业成就感,也会告诉她们有许多不容易的地方。如果选定了这条道路,会鼓励她们选好发力方向,在业务上不断精进。比如,之前的单位,有个女同事因为要带娃想辞职。从我的角度来看,她在少儿出版编辑方面很有潜质,对图书的悟性和感觉都很好,就鼓励她坚持下来,也相应给一些弹性的工作时间。最终她成为了能独当一面的编辑。又如现在我们社的弯弯,是图画书创作者,也是《回乡下》这本书的作者。当时,她投稿后,我觉得她画得很好,同时还可以做一些设计工作,后来就招聘成社里的美术编辑。她在装帧设计之外,我还鼓励她坚持创作。这几年,她不仅在美编工作上有很大进展,还创作了非常多的图画书作品。


职业路径的话,建议尽量从编辑岗位开始做,因为编辑工作是出版社的核心业务,其他部门都是围绕这个起点开展的。编辑可以了解整个出版流程,夯实基础,对未来的发展也会比较好。


平常,我喜欢与家人一起看电影。从童书出版人角度来说,女性相对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家庭和生活,一是工作中能了解很多前沿的关于教育关于阅读的动态等,在教育孩子方面会有很多便利;二是在生活中亲子之间互动、相处,也会给童书选题策划带来许多灵感。这是童书编辑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一直提倡,工作时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工作之余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更长久,同时也能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很好的慰籍与成长。



不妥协、不摆烂


李桂珍

未来出版社社长



 作为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未来出版社社长,我算是一位女性领导,带领着一支以女性为主的团队,多年来努力行走在“兴文化、育新人”的道路上,策划出版了《装进书包的秘密》《诗词里的古都》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精品图书,受到青少年的欢迎和喜爱。


时刻感受身上的担子,不轻言放弃

自上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进入出版社工作以来,从普通员工到中层干部再到社领导,我在出版行业工作了近30年。2017年起出任未来出版社社长,深感担任国有文化企业负责人的担子和压力,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出好书、出精品,又要实现经济效益,保证全社员工的工资收入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尤其是疫情三年,做起事来更加需要付出成倍的努力和艰辛。未来社荣获多项大奖的《装进书包的秘密》一书,2021年底入选山东省中小学寒假阅读书目,但正在印制之时,西安宣布进入为期32天的静默。3万册书如何按期从西安运抵山东真让人束手无策、欲哭无泪。虽然封控在家,但我们认为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绝不轻言放弃。最终社储运部千方百计联系上山东老大哥给西安捐赠蔬菜的返程车,将书如期运抵山东,最终赶上了阅读活动的开展。该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感慨良多。


转换好角色定位,不混淆边界

出版社内女性居多,日常工作中就要多考虑女性的诉求,并以女性的视角思考和看待问题。如针对女员工的怀孕和生产等现实问题,尤其是国家倡导还要生二胎、三胎,就要提前做好预案,保证该岗位工作有人能及时顶上去;针对女员工需要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的现实情况,就尽量做到8小时以外、节假日不加班,做好人文关怀,尽可能履行好国有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女性要妥善处理好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社会家庭模式被打破,新时代新形势下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既是单位的领导、骨干,又是家庭中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亲、父母的女儿。有多少职场女性正是由于生儿育女、照顾父母等家庭原因,磨灭了奋斗激情,错失了事业上升的良机。我的经验是厘清事业与家庭、各种角色之间的责任要求和内在关系,转换好角色定位,不混淆边界、不混为一谈。在单位就尽心竭力干好工作,不把家长里短的负面情绪带入到工作中;下班回家后就扮演好相应角色,尽到各种责任,享受家庭生活带来的乐趣,不把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和坏心情传导给家人和朋友;遇到困难,想方设法解决,不妥协、不摆烂。



编书是学习蜕变的过程


余岚

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社长



1986年大学毕业,我进入了上海辞书出版社。那时的出版业,被一些不了解出版的人称之为暴利行业。编工具书要板凳坐得十年冷,而起先的十年我坐不住,我不喜欢枯坐冷板凳。直到独立编辑第一本书《熟读国史五千年》,这是图文并茂的少儿读物,作者张撝之先生以诗歌的方式行文。这是我向领导主动请缨揽下的活,想用此举表明自己开始专注出版事业。编书的过程也是学习蜕变的过程,一次一次登门拜访,与老先生商议书事,深得老先生赏识。对我而言,第一次的认真投入,所得的是被作者认同和信任,我对出版有了信心。


2002年,参与上海社科院熊月之团队打造的《上海大辞典》编辑工作,当时我还只是个普通编辑。整5年,与专家的合作,使我视野拓展;对上海的梳理,使我领悟深厚。这本书见证了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一本书是一场历练,这场历练的结果是:锻炼了驾驭大型工具书的能力和丰富的人脉。


2014年,我担任中国中福会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全新的出版领域,我又面临一场新的学习。


好东西要靠时间打磨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有两块内容:一是坚持中国原创,在量的基础上,追求质的提升,提倡高质量发展,尤其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挖掘价值,以提高产品效率。二是打造“早期教育”板块,结合中国福利会80多年来坚持宋庆龄办会方针,发挥中福会在幼儿教育领域优势,让这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优质资源转化为给社会、家长、幼儿的出版资源,让宋庆龄“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思想理念,通过出版传递给整个社会。


对现在的工作状态,自己既满意又不满意,满意的是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坚守,中国原创图画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尤其科普类绘本,获得了不少褒奖,也得到了业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不满意的是量的积累较多,质的飞跃较少,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原创图画书走得更远,还任重道远。


在很多时刻都感到无力,一本书从选题策划到装帧设计,再到营销发行,只要有一个小环节做不到位都会深感遗憾。在来中福会出版社之前,我曾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工作多年,多年的工具书出版使我更加看重图书的品质,“好东西一定是要靠时间打磨的,出版粗制滥造的图书最终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把枯燥变成乐趣,把岁月变成回味

从职业规划角度看,我认为没有男女之别,只有个体区别。在出版圈,女性从事编辑工作居多,在追求内容质量前提下,若能积极参与市场营销,探索新媒体发展,融会贯通,将大有作为。


正如日本电影《编舟记》,把一个出版人的剪影描摹地活灵活现。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我专注的点落在图书出版上,把枯燥变成乐趣,把寂寞变成享受,把岁月变成回味。现代女性既承担繁重的社会角色,同时又要兼顾家庭。如果说,职场上要求去性别化,那么在家庭生活中往往要更多地体现出女性的特质,做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现代女性如果能做到关心家庭、关心孩子、关心老公,则能更进一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在工作、生活中不断吸取能量,才能不断强大自己,突破自我,挖掘自己的潜力,努力做到更好。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史妍

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说起我的入行经历,其实有些“误打误撞”。当时我在好友带动下,爱上了瑜伽,想要回国后自己创业开一家瑜伽馆。2005年回国后,我先拿下了瑜伽教练证,同时将日常的瑜伽练习心得集结成册,希望能够以出版图书的方式先在这个细分领域打响知名度。当时正好赶上外地出版集团在京建桥头堡,我带着自己的书稿走进了成立不久的吉林出版集团北京分公司(简称“吉版北分”)。当时吉版北分总经理很看好我的外语能力和知识产权法学习背景,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进入了该公司,就这样敲开了出版行当的大门。


当下,我很享受自己的工作状态。我至今都对吉版北分负责人对于出版行当的定义记忆犹新:“出版不仅是个养家糊口的职业,而是能做一辈子的事业”。


童趣从十年前的九成引进变为现在的八成原创。在转型的道路上,我们仍在不断努力探索。目前,我的工作重心放在提升童趣团队原创能力、营销能力,提升研究水平,深化推进童趣出版研究院的智库建设,重视人才培养等方面。


少儿出版是一项幸福感特别高的事业

去年元宵节早上让我记忆深刻。我收到了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寄来的书稿和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史妍总编:看了编辑老师整理后的书稿,既感动又感谢。史料正,核实、文字逐句调饰,提法逐一斟酌,太费心费时,特此谢谢!虎年元宵,恭祝祥祺。即颂大安。阎崇年致谢。二〇二二.二.十五 四合书屋”。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元宵节礼物,也是对编辑的最高奖励。这也让我再次坚定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执念:做少儿出版是一份幸福感特别高的事业,这里有诗和远方,也有星辰大海。我们用图画和文字给爱看书、爱做梦的孩子构建美好的阅读世界。这份工作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情怀的熏染,又同时接受市场锤炼,这也是我入行的初心所在。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出版总让我遇到有意思的人和事

从职业规划角度来看,男女的成长路径并没有太大差异,主要是根据个人兴趣和优势进行合理规划。一般来说,不少从业者都是从编辑岗位做起,从摸清出版流程开始慢慢入行,在扎实编辑基本功的同时,接触营销工作,面向读者需求和市场。这样的成长路径可以帮助出版新人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出版工作。当然,也有从业者是从营销或者其他岗位开始进入出版行业,了解市场后切入上游,从内容生产发力,也不乏成功案例。无论从哪里开始,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保持学习力和创新力,就永远充满机会。


少儿出版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属性,女性从业者在升级成为母亲后,对少儿出版工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的工作成果会获得更直接的一手反馈,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想是少儿出版所特有的。


我喜欢运动,周末会徒步或爬山,平时早上起来我会跳“刘畊宏”,喜欢挥洒汗水的感觉,可以让我精神充沛地迎接一天的工作。最近也开始重拾好久不练的架子鼓。虽然免不了工作日上班加周末参加活动无缝对接“连轴转”,但是出版总会让我遇到有意思的人和事,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尝试,是很宝贵的体验和经历。



视野所见,都是不同风景


王利波

浙江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我是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后主动选择进出版社的。因为喜欢哲学,喜欢读书,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和观念的力量,选择职业时就觉得未来的工作,要跟观念的生产和传播有关。想象着做编辑,整日与不同的学者、作家交往,出版一本又一本有思想又有趣的图书,应该是快乐而浪漫的工作,便放弃了回母校(当时的杭州大学)当教师的机会而选择进了出版社一直到现在,春华秋实二十六载,可谓从一而终。经历看似有些单调,就在同一家出版社不同的岗位上变换;但于个人而言,视野所见都是不同的风景。


作为总编辑,目前我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基于对出版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基于出版社的现有禀赋,按照专业化、精品化的发展方向,抓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努力策划组织一批有分量的优质选题,汇聚头部作者资源,不断优化人民社的产品结构,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培养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为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任职快三年,应该说保持着比较投入的工作状态,但对取得的工作成效肯定不会很满意,因为更优秀的同行在前面,还有不小的差距。出版是一个系统结构工程,个人一定会受制于所处的实际环境和条件;但到总编岗位,有责任去突破一些限制,哪怕没有条件,也要创造出来,带领团队去做更有价值更有影响力的内容。


不断地探索,发现做出版的魅力

从业26年,体验过各种情绪,迷茫、焦虑、遗憾、倦怠,包括无力感。尤其是职业生涯的前半程,整天忙碌着,很想突破,做更好的更有价值的图书,但无力摆脱限制自己的各种因素,包括自身的不成熟,就会不时(不是一个时刻)感到焦虑、无力。回头看看,留下很多遗憾,错过了一些非常好的作者和作品。当然欣慰的时刻也不少,比如带着两位新手,创立了“好望角”书系,使之成为世界史板块有影响力的品牌书系。更让我无悔进入出版业的是,我因此认识了一些非常值得尊敬的学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太多的东西。比如郑永年老师,我2009年编辑出版了他的《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之后出版了他的“看中国”系列图书,其中的《中国模式》《保卫社会》影响很大,近两年又组织出版了他的《制内市场》《共同富裕的中国方案》等书,不但对中国的现实问题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更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心无旁骛的忘我的研究激情,这给了我很大的激励。这也是出版的魅力所在,精神世界会随着你探索的知识领域、接触的人不断变得深广。


确立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实际工作中,跟员工沟通,我会根据其个性、实际工作经验、工作表现而有所区别。对经验不足的年轻员工,肯定会嘱托得比较细致,尤其是对团队里的编辑,会在每一个重要环节提醒要注意的细节。就个性而言,我肯定属于那种直率地跟员工打成一片的人,但现在会更加注意说话分寸,多倾听他们的意见,以免压制了年轻同事的积极性。


职业规划,我觉得首要的一步还是要确立自己职业发展理想。作为女性,是把出版工作看作可以展现自己才华、成就自己的事业来追求,还是想以家庭为中心,单纯作为一份还过得去的工作来看待,内在的动力和表现会很不一样。内心有未来的愿景,在遇到随时会出现的困难时,就不会轻易泄气,会积极克服障碍,不断“向前一步”。


其次,我觉得要尽早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确立专业化发展方向。今天的出版早已发生结构性变化,专业出版、精品出版成为生存之基。出版社的专业化背后就是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唯有尽早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断积淀,形成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长,才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勇于向管理层表达自己的诉求,获取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参与重要项目的机会。管理者一般来说从内心欣赏积极主动有追求的员工。对待重要的作者或客户,更应保持积极的沟通,争取其进一步的甚至长期的支持。


我工作之余的生活比较简单,主要是读书,听音乐,有时会去跑步。学过一段时间的古筝,但没坚持下来。出版工作上班或下班的界限并不清晰,现在哪怕在休息,其实心里还是想着跟工作有关的事情。前年有机会跟外省出版社的一位老朋友见面,她说起家人的吐槽,“你当上总编后,越来越乏味了,心里只装着工作,一点情趣都没有了。”我不知道我的家人是不是也这么看我。


出版工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相对于其他需要经常出差、节奏特别快的工作而言,不属于角色冲突很严重的工作。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要确立一种平衡观念,不追求完美主义,调节好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好时间。比如,女性都希望多挤出些时间陪伴孩子,尤其是孩子比较小的时候,那就要尽量把家务活外包,出钱请家政公司来做,或者寻求家庭成员的帮助,不要挑剔做得好不好。另外,真的某段时间任务重,或者需要出差,陪伴不了孩子,也不需要焦虑,我并不认为孩子需要父母时时刻刻的陪伴,相比起陪伴时间,更重要的还是陪伴的质量。



对文化工作的好奇促使我做了编辑


李金莉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辑



到出版社之前,我做了6年的教师,对于文化工作的好奇让我改行做了编辑。来到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后,我从一名普通医学编辑做起,和编辑相关的工作都要接触,包括做校对。还记得入职第一年编一本制药工艺学,作者的稿件不规范,我还专门学习用软件制作药物化学结构式,挺有意思的经历。做编辑的职业成就感就是随着一本本图书的出版慢慢建立起来的,时光飞逝,在出版社已经工作21年了。


这个行业有挑战也有成就感

目前,我主要做图书出版质量管理和协助书记做党委日常工作。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这主要来自于一直经历着一个企业的成长壮大,有团结进取的领导班子同行,有一大群有热情有情怀有才华的同事共事,见证着一批年轻人的成长,共同致力于图书出版事业,同时也在感受着自己的成长。虽然新业态新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但这是一个有活力的行业,有挑战性也有成就感。


做编辑时,我经常参加学术会议,结识了一批医学专家,也有合作,和一些作者建立了深厚感情,特别钦佩一些大家真是具有科学家精神,不仅治学严谨,知识渊博,而且平和亲切,品格高尚,与之交流如沐春风,令人尊敬。能做他们著作的责任编辑,与有荣焉。现在也常会怀念离世的老作者。我想,正是这个行业提供的平台,我才有机会接触这些大家。


出版业的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出版行业的从业者中,女性占比还是比较大的。不过我觉得,这个行业的性别差异不大。和作者、员工间的交流,有同理心很必要。比如和作者合作时,多注意细节,尽量考虑周到,想到前面,合作过程会比较顺利,后续出版过程中可能会有的问题尽量提前沟通,时时提醒。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从事任何一种职业,从基础工作做起,扎扎实实地学习行业的规范和工作要求,有责任地承担好自己的职责,有自己的思考,勇于尝试,及时总结经验和规律,都是值得提倡的,这也是普遍的认知。


我平时比较爱看书。工作、家庭、个人生活都很重要,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个是热爱的问题,主观上对每一部分都热爱,感受投入其中的乐趣,应该不存在平衡的问题。当然这种热爱需要培养,也需要环境,环境需要建设。另一方面,每一部分的关键因素都是人,与员工沟通和与孩子交流有很多相通性,需要同理心,需要引导与鼓励、规范与约束,而且需要互相借鉴方式方法。



把出版当成事业来做


孙宇

清华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我出身于医学世家,本科毕业后参军入伍,硕士毕业后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来到了出版社面试。考虑到性格更适合做出版,也可以为医学学术贡献一份力量,2001年硕士毕业来到了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当了一名医学编辑,2003年担任编辑部主任和办公室主任,2008年担任总编辑,2011年担任出版社社长, 2018年来清华大学出版社担任副总编兼医学分社社长,负责医学出版,今年又负责了海外合作工作。


出版工作让我深感骄傲和自豪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学术出版,以及海外宣传和推广工作。来到清华大学出版社后,主要搭建了医学教育培训平台和国际科研协作网络。在国家创办世界一流期刊的整体布局下,带领团队,创办了7本英文期刊,其中3本入选卓越行动计划的“高起点期刊”,申请了包括《精准肝脏外科》等3个出版基金。我们现在的目标不仅是要创办一流的英文期刊,并且要在该领域做排头兵,起到真正的引领示范作用。2022年下半年,我们创办了《科学医疗(英文)》,期刊聚焦于医疗服务系统,为多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学者打造一个交流科学医疗研究的理念、方法和重要发现的平台,也让我们一起反思总结全世界医疗系统全面革新的重要性。在第一期的文章里,我们首次出版了中国人体异种移植临床试验专家共识,第一时间在全世界发布了中国学者的观点,获得了中国的话语权。作为一名出版人,我深感骄傲和自豪。


出版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属性、传播属性、风气引导属性、科技服务属性、全民阅读属性。每个选题和每一篇文章都需要认真打磨和雕琢。作为一名医学出版人,不仅要发布最新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更肩负着传播医学知识的科学普及使命。在开放科学的知识环境下,在ChatGpt的冲击下,我们出版人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如何传承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服务于科技创新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是我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目前我们国家尚缺乏被世界公认的科技期刊和学术出版评价体系,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接下来我们工作的重点。


做编辑难,做好编辑更难

女性具有思考缜密、细致、韧性强、协调联络的亲和力强的特点,在出版领域更加容易做出成绩。我们在工作中,利用读书会、学术论坛、直播课等多平台发布医学信息,传播健康知识,发挥女性的独特视角和作用。和员工沟通中,我一般积极引导大家做正确的事情,互相成就。80后和90后比我们视野更开阔,知识更全面,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们也是我的老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做一名编辑难,做好一名好编辑更难,把握现在,才能赢得未来。优秀的编辑不仅要求有过硬的专业背景,还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要有“无中生有”的创新能力,还要有处理多项任务的统筹管理能力。要把出版当成事业来做,可以按照五年为自己设计阶段性目标,每年要有自己的反思和总结。出版工作的魅力在于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品牌,结交了一辈子的朋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类科技史和文明史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我目前的爱好是跑步和读书。平衡好健康和工作,工作和家庭,学习和工作等之间的关系,都是必须要考虑的。作为医学出版人,首先为他人做好健康示范。我个人体会是要充分利用工具,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感受出版的力量和“温度”


江澄

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



我与出版结缘的过程特别简单,硕士毕业,我同时收到了一家航空公司和出版社的offer。当时考虑,出版社的工作都是和文化人打交道,也更能发挥自己中文专业的特长。所以一头扎了进来。我在出版行业的从业经历也特别简单,十年如一日,一直在做编辑。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还是在内容建设和队伍建设方面。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业态不断变化。特别是传统纸质出版,对优秀作者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都在下降。一个出版社想要获得高质量的发展,这两个部分的投入和建设是尤为重要的,且必须是持之以恒的。


女性从业者要勇于挑战、打破边界

任何工作都是多面的,不能一言以蔽之。编辑工作强调创新创造,自我价值能得到更多的尊重,这点是我觉得比很多程序性工作让我满意的地方。当然,看到特别优秀的苗子辞职离开的时候,会有无力感,但第二天会重整行装再出发。


曾经有一位老人,拿着自己的手稿找到出版社,希望出版。老人走的时候,拉着我的手说:“我在一楼大厅看到有很多出版社的牌子,我也不知应该联系哪家社。但我看到你们社名字里有‘人民’两个字,我就找到你们了,添麻烦啦!”那时我还是一名普通的责任编辑,但老人握着我手的力量和温度,现在都还记得。


女性从业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不要给自己设限,要勇于挑战自己,打破边界。虽然我一直在编辑岗,但对出版新人,我是非常建议在社内轮岗的,即便做不到轮岗,也应该多跨出半步,对各个岗位多学多看多思考。一直在编辑岗的编辑,更是应该一专多能,既要深耕自己的产品线,也要开眼看世界,跨界和融合早已是出版业不可阻挡的趋势,有些出版机构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们要努力学习和追赶。


要把选择放在更长的时间段思考

工作之余,我喜欢去听听音乐会,谈不上爱好,主要是为了放松,也就是换换脑子。音乐会往往都要求不能带6岁以下的孩子,这一点太重要了,妈妈们都懂的。


至于平衡工作和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问题,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个小时,绝对意义上的平衡是不存在的。人生漫长,面向众多,把所有选择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段来思考或许更容易得出答案。比如我给自己定下30岁前生两个孩子的目标。某种意义上,25~30岁期间,我会在工作上失去一些更好的机会,但我相信在35~40岁这个开启职场黄金期的阶段,我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这也是另一种平衡。



让自己成为一位“老”编辑


肖伊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副总编辑



从小爱看科幻,很早就想给科幻杂志投稿,但在逐渐认清自己写作水平确实“有待不断提高”之后,便转变思路,想要当一名科幻小说的编辑,这样就可以第一时间且不花钱(学生时代确实囊中羞涩)看科幻故事了——而科幻图书上的几个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让我暗自确定了人生目标。


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所学的物理教育专业刚好和那一年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招聘物理编辑相吻合,我觉得冥冥中好像有什么在指引我——应聘、考试、面试,我顺利地接近了我儿时的目标。


但现实和理想总有差距,原来社里并非抬眼望去全是科幻小说,甚至一点科幻的元素都没有——科幻编辑室布置得很现实,科幻编辑长得也很现实——但小小的失落在我从可爱的科幻编辑老师那里讨要到数十本科幻图书后就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安定地编辑起了非科幻图书,而这一安定就是16年。


出版的责任和情义一直延续

对于我从业的这16年,出版社一位即将退休的老编辑这样说:“肖肖,我看着你毕业就来我社,结婚、生小孩,从编辑、编辑室主任、杂志社总编辑到社总编辑助理再到现在的副总编辑,真是看着你慢慢长大,慢慢成熟,慢慢挑起更多担子,我就退休了,你要继续努力、加油。”我泪目,不舍的同时,深感川科人的那份情义,也深感这份情义在我体内延续。


我热爱我的工作,女性情感的细腻让我很能与作者、与读者共情,在合作中常常有相见恨晚之感;而理工直女的理性,又让我目标坚定,即使有“出版是夕阳产业”“纸媒大受冲击”等消极论断的影响,有现实工作条件的各种制约,我内心却总是有一个信念:一定能做出精品图书!


拉着孩子帮我“审稿”

如今,感觉每天要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而家里的小孩也渐渐长大,怎么平衡工作的发展和对孩子的陪伴曾困扰着我。一次,孩子语文试卷上有道题目:请你推荐一本图书给同学,并对图书做简要介绍。孩子直接推荐了一本我作为责编且不久前才介绍给他的一本新书,得到了很不错的成绩;因为他的推荐,他的很多同学都找他询问这本书的更多信息甚至是购买链接。孩子回家很开心,让我多介绍我的工作、我编的书给他。我很受触动,心想,“工作不能躺平,孩子又不能不陪伴,干脆把工作和孩子卷到一起吧”。后来,我会适时地拉着孩子让他帮我“审稿”,孩子在我单独给他复印的少量稿件上用稚嫩的校对符号做着标记,而这样的“共事”还伴随着我们的交流,他提升了自己的语文写作规范能力,我从他那里听到了更多现在的孩子喜欢看什么、关注什么等。真是彼此受益。


工作之余我热爱旅游,是那种没有带着小孩与老人的独自的旅游。这一点我很感激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我的小孩会在有人笑他说“你妈妈出门都不带你”的时候很“小大人”般的说:“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和机会,那样才能安静地看看自己之前走过的路是不是很漂亮”。每年的旅游计划是我平日努力、高效工作的动力。爱自然、爱生活,给了我更多爱工作的勇气和希望。


编辑是一个需要积累的工作,无论是处理稿件的能力、作者的开发、选题的策划,还是对读者、对市场的了解,都需要用心地积累和不断地总结,我想,“老编辑”这一称谓应该是对这一过程的最好肯定和赞扬。所以,无论我现在是什么年纪,什么职务,我想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出版业界的那些“老编辑”学习,让自己也慢慢成为一个大家口中的“老”编辑。



在生活中修行好每一天


张阳

团结出版社副总编辑



我出生在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年代,那时候图书是生活中的奢侈品。即使是这样,我的父母还是将千辛万苦攒下的钱都去买了书,从小我就对图书、铅字有着特殊的情感。对于我来说从事与文化相关的职业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我的本科、研究生读的都是中文系,学业主要内容就是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因此对于出版社有着超乎寻常的情感。研究生毕业后就来到了团结出版社,如今已27年。


距离文化最近的一份工作

目前,我担任团结出版社的副总编辑,负责终审工作,同时我也策划一些图书。对于这份职业一直较满意,因为这是我可以胜任的距离文化最近的一份工作。


年轻的时候,时常会有无力感,尤其是刚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不知道组什么稿子,不知道和谁组稿,这些会让我感到焦虑。但是,编辑是一个可以靠经验吃饭的行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作者资源,不断积累行业经验,那种无力感也就渐渐远去了。都说编辑要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这一点我是十分认可的。民国史料、民国通俗历史读物是团结社的出版特色。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认识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研究员王晓华老师,他是民国史专家,我马上意识到他就是我要寻找的作者之一。于是开始跟他组稿,王老师提供了关于民国史的大量优质书稿。《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空军抗战》《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档案全纪录》《国民党军史》陆续出版,深受读者欢迎,多次重印。在辛亥革命110周年时,与王晓华老师共同策划了“辛亥之光”丛书20种,入选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为建党百年策划“从胜利走向胜利”丛书6种。随着作者队伍的壮大,策划选题的能力也会越强。


我对于性别的意识不强,尤其赞赏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中所说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在与作者沟通时,我会提前做功课,希望能与作者形成真正的对话,能够理解作者的理念,发现作者的独到之处。与员工相处,首先从善意出发,发现员工的长处,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从业者,都应该有大量和广泛的阅读,不断充实自己,这是策划优质选题的源泉。


工作之余,我喜欢慢跑、徒步、爬山和旅行。休息日我会去奥森跑上10公里,长的假期会去旅行,吹过爱琴海的风,领略过卡斯蒂利亚的风情,在1号公路上自驾领略沿途的风光……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家庭、工作、生活的平衡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有一种禅宗叫做生活禅,就是提倡在生活中修行。我想这三者的平衡也是修行,接受无法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过好每一天。



方寸书籍,能量无限


吴坤

四川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今年是我从事出版工作的第23年。我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那里是印刷出版业的“黄埔军校”,毕业后我直接进入出版社工作,一干就是23年。


在出版这条链路上,我从发行,做到营销,又从事过策划编辑、产品经理,目前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产品运营板块。在互联网+,及短视频时代做产品运营,对我及团队来说真是巨大的挑战,经常会有一种我“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感觉,所以对于目前自己的工作,感觉有点力不从心,唯有更多地学习和汲取,调整思维,加速转化。


好书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

这几年出版遇到的困难,受到的冲击,大家都能感觉得到,不仅是市场疲软,也有其它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经常会有一种无力感,然而却从未想过放弃。支撑我走过23年的,或许就是情怀和初心。初入职场时在少儿出版社工作,每当看到孩子们读书时露出的笑脸,我就觉得我特别幸福,把知识和快乐带给了孩子们。


现在的出版从业者以女性居多,女性领导者与员工更容易说心里话,在天天讲指标,谈绩效的同时,家长里短地聊一聊,能缓和情绪,让员工宽慰很多,这方面比男领导有点优势。比如有一次我与一个女编辑聊天,聊到了夫妻的两地分居,聊到了想什么时候要孩子等家庭问题,用自己的经历给她说了很多建议,她说:“吴社,我们主任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这些,其实这些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不过跟男领导也不好意思说啊......”现在出版社是清水衙门,多一点务虚的关爱,也是员工们需要的。包括与作者也是这样的,需要与作者处成好朋友,就能顺利处理很多事情。我的处事原则是:平时大家嘻嘻哈哈,可以不把我当领导,而是当个姐姐,但是工作上需要有原则、敢担当、做事有个做事的样子。


不马虎不懈怠、精益求精

就我个人来说,其实没有进行过什么职业规划,就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不马虎不懈怠、精益求精。不过“有规划的人生是蓝图,没有规划的人生是拼图。”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需要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的,好好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在出版圈层,我觉得首先要获得从业资格证,然后该评的职称要积极参与评定。其次,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专多能的人才,即使是编辑,也要了解发行、学习营销、走访市场、掌握印制,最好能够轮岗一下,而不是一件事儿做到底。当你具备了“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会办事”的能力后,职业路径就宽了。


工作之余,我喜欢跳舞、爬山,一直觉得女人应该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生活,要追求美并学会管理自己。在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方面,我一直没觉得有什么矛盾,有一个很大的心得就是: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公婆是我坚强的后盾,帮我料理了很多家庭事务,让我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工作。所以我经常说:“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我也经常跟同事们说:“一定要把婆婆哄开心!”



从事出版是水到渠成的姻缘


赵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杂志社工作,是记者,也是编辑,自己码字,也约稿。6年后转战出版社,一晃已经16年,感觉从事出版是水到渠成的姻缘,宿命感和使命感兼具。目前,我的工作重点一是探索出版社安全高质量图书全流程的管理方案,二是统筹编辑出版《江苏新文学史》(69卷)出版工程。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满意度90%。


做编辑的过程,领略别人,也寻找自己

十多年前,我编辑过一本女作家赵玫的散文集《她说她有她的追求》,书名是我定的,赵玫老师在电话那头只停顿了大概两秒钟,立刻表示非常认同,她说她真的有她的追求:“就这个名儿了,没有第二个了!”那种秒懂带给我很大的鼓励。编辑,触摸文字那么早,距离表达者那么近,在编辑的过程中领略别人,也寻找自己;也因为出版的传播性,会为更多的生命由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开悟之境提供可能,这种感觉真的很迷人。


“她”力量是个很有趣的词。其实出版界很难回避,因为几乎所有出版社的员工性别比例都证明着“她”力量之不可小觑。出版业中女性优势总结起来我想有这么几个意象:深流的静水、温柔的目光和光洁的霜刃,这些意象可以生发出很多表述,但如果你对面是一名优秀的女编辑,请相信,这些都是她。


少点权衡和纠结,会少一些牺牲感

对于职业路径,我想可以设计的可能只有起点,必须要有充分的自我认知,自己能做好的事和自己热爱的事都可以作为职业规划的依据。如果起始点是对的,那么路途上,做好眼前事,“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不要被际遇中的意外过多影响,彷徨时候想想初心,很多事会迎刃而解,结果也会水到渠成。


如何平衡工作、家庭与个人生活?这个问题好像专门是为职场女性设计的,我有时候会想为什么男性没有这种困扰。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女性要向男性学习,并不用拼命追求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本来就有缺憾,舍二求一也未必有你期待的结果,事实是你再怎么努力也很难面面俱到。这个人生真相最好早点认知,不然会活得又吃力又不快乐。在某个当下,最想做的事、最能令自己开心的事都该成为我们当下抉择的依据,少点权衡和纠结,未来也会少一些牺牲感。当一个女性充满着自我认知的光芒时,其实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也都会向阳而生。



内容打磨过程的快乐,其他行业无法比拟


王春霞

现代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



我2005年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了现代教育出版社,带着懵懂和憧憬的心情进入这个行业。因为自己读书多年,觉得出书的机构很专业,高大上还带有一些神秘。到社里前,对编辑没有清晰概念,直观认为编辑应该自己会写书而且直接参与书的创作,我清晰的记得我把第一本我责编的图书邮寄给家里的时候,父母问我是不是你写的。


思想意识和工作认知勇于更新迭代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可以用守正创新来形容,守正是带领编辑策划选题,坚守主阵地,持续做好书、出精品;创新是积极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新业态和新形态,这个需要从思想意识和工作认知上勇于更新迭代,不断提升自己。2022年4月,社里新成立了融媒体中心,由我来负责,对我而言是个全新的领域,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持续学习和提升。


目前我对自己的工作状态总体比较满意,特别是在一些时间节点上取得进展或成果,比如做的图书获奖,自己带的编辑有了成绩。但毕竟图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童书,可以说惨烈,也会有很多时候在某一个时刻感到压力很大和沮丧。这些对于每一个职场人来说,都是正常的。


无力或遗憾的时刻,大家都会有。关键是要学会调试自己,问问内心深处你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行业,答案是肯定的,就会一直做下去。让我感觉最无力的时候,就是和编辑团队花费1~2年时间出版的一本图书,我们都感觉很好,但是市场的反馈一般的时候,内心会有挫败感。这时,就需要认真的审视和反思,不要抱怨和推诿,带领团队重新来过,把下一本书做得更好。


编辑一本书,像经营一个小家

女性在编辑一本图书的时候,我觉得就像在经营一个小家,第一步是设计策划,再逐步实施,一点点的添置家具,一点点的淘汰不好的东西,一直到打磨到自己满意为止,这个过程的快乐我觉得是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其次,我跟员工和作者的沟通方式是朋友一样的,对待他们要尽力使自己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交流,好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比如在我策划的《痕迹》一书上,责编当时和文字作者在绘画呈现风格上发生了分歧,来回沟通多次无法解决,编辑只能来找我,由于我和作者建立的很良好的沟通关系,我将我们认为的更好的呈现风格给他做了梳理和讲解,又分析了原因和我们的调研结果,这样读者更可以接受,也可以使这本书的故事更加的完美,最后说服作者同意了我们的方案,顺利出版,在作者的帮助下,这本书也获得不错的市场反馈。


工作之余,我喜欢做家务,喜欢看小说,喜欢和家人在一起。工作和家庭与个人之间的平衡是动态的,出版工作是可以和各种事情相结合的一个工作,要求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市场敏锐度,所以脑子里每天想的都是如果做好选题,什么选题比较有市场,在家里也会找家人一起讨论,试看或者试读我们出版的图书,我觉得这就是出版的特殊之处,因为家人也是读者。



怀着感恩的心工作


刘茵

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副总编辑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是在少儿领域做教育出版。但是教育出版对于没有教材教辅的少儿社来言可望而不可及,由于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考核的压力,必须堤内损失堤外补。因此,我紧扣集团“三化”改革的目标,围绕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需求,围绕新媒体营销、编辑中心升级改造、融合产品的开发,形成大教育的少儿出版板块。只要摆正心态,适应工作环境,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工作,任何状态都是最幸福的状态。


出版是有意思的事业

我是个简单且盲目乐观的人,从业多年,遇到无数困难,从来没有觉得出版无力,反而认为出版是非常有意思的事业。因为出版和教育一样,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尤其是文化实力的重要指标。几乎难以想象,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强大的教育和强大的出版。


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有一回,我们团队为一位教育大咖修改书稿,为了提升团队的编辑水平,我组织大家看了这位作者的5段视频课,读了他之前出版过的书籍,对于他的文字表达喜好、版式和封面设计的审美倾向有所了解。此外,我们还读了本领域,国内、国外大师的代表作,对内容的呈现方式,有了自己的见解。在书稿的编辑过程中,每次退改,我们除了在书稿中标注意见之外,还用黄色的标签在每处写下退改的原因和改写参考。也许是我们的认真打动了作者,他放下繁忙的工作,专心书稿的创作中,还特别买了粉色的标签纸,回应我们每张黄色的标签纸。这些黄色、粉色的标签纸,鼓舞着我们团队每一位编辑继续用心做好工作。


好好说话是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秘诀

女性在职场还是比较幸运的。大众对男性要求比较高,对女性包容度比较大,虽然也要经历风雨,但是穿过了暴风雨,我们早已不是当初的玻璃心了。女性要发挥自身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耐心地做好沟通工作,这样更容易应当突发事件。我的管理原则是:精准布置工作任务后,放手让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困难,我解决;有责任,我承担。


目前,我分管的一个部门正在经历员工调整,原来的部门主任和部分员工,因为工作需要调整到别的部门去了,剩下3位刚入职不久的小伙伴。她们挺紧张的,所以在对外沟通上,难免遇到挫折。我没有批评她们,而是让她们做好工作汇报的PPT,跟我一起到对方单位拜访,汇报项目进度,了解客户需求,表达做好服务的决心。这次诚恳的沟通,消除了对方的顾虑,增强了团队信心。3个小美女都活跃起来,看着她们抬头挺胸,走路带风的工作状态,我为她们感到骄傲。


我的业余爱好很多,主要是跟运动相关的,空中瑜伽,太极舞蹈等,持续多年,从不间断。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往往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快乐,使我精力充沛,接受挑战。


职场女性要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谈何容易?但是我偏偏要做好。儿子小时候在幼儿园全托,每周都是最后一个离开课室。有一回,老师千叮万嘱,让我们参加亲子活动,可是活动当天,我因工作繁忙,竟然忘记了,5岁的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全家到幼儿园,他的父母却没有来,哭成泪人。我接到老师批评电话的时候,自己都哭了,一边哭,一边安排好工作,才跑到幼儿园去,抱着儿子,使劲道歉。有很多回,全家去郊游,走到半路,被工作电话催回办公室,家人都给了我很大的包容的支持,很感恩。而其中的秘诀就是好好说话。是家庭是个讲感受,讲爱的地方。我们坚决不讲大道理,坚决不发泄坏情绪,坚持表扬与自我表扬。如此一来,便能平衡好工作、家庭和个人。



幸福都是用付出换来的


贾雪飞

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副总经理(主持工作)



用句煽情的话说,我与出版的缘分可以说是“命中注定”。2012年我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时值中华书局成立上海公司。心心念念后半生要与学术为伍的我,在机缘巧合之下,于2013年1月有幸成为中华书局上海公司的第一名编辑。


为读者做好书

2015年8月,我策划并责编的图书《晚明大变局》在上海书展亮相后一炮而红,广受好评,当年入选三十余月度好书榜及十七个年度好书榜,销售五万余册,打开了“学术大众化”出版的通道。


2016年8月,我策划并责编的《〈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出版。该书入选“2016中国好书”,迄今销售20万册。


2019年初,成为中华书局上海聚珍公司负责人后,我带领团队致力于学术大众/轻学术出版和传统文化普及读本出版的工作,出版了诸如樊树志先生“重写晚明史”系列、陈正宏教授讲《史记》系列、葛剑雄教授《黄河与中华文明》等学术大众化图书,及郗文倩《食色里的传统》、王宏超《古人的生活世界》等传统文化普及读本。


2022年,我策划的开放型系列丛书“中华经典通识”第一辑五种出版,社会反响热烈。该书由复旦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国际文明中心主任陈引驰先生主编,集国内各领域一线学而成的原创“大家小书”。第一辑五种于2022年8月15日面世,迄今7个月已3次印刷。“守正出新”是我一以贯之的工作理念,过去、当前及以后,我和我团队的伙伴们,将持续秉承此理念,为读者做更多好书,为社会做更多好事。


工作没有性别之分,只有目标和标准

我认为,出版和性别关系不大,和性格关系甚深。对于同事,我个人的意识中也没有性别之分,只有工作的目标和工作的标准。也许正是因为我的神经“大条”,所以工作环境比较简单,我和同事们的工作幸福指数都比较高。但是在职业生涯中,女性有个规避不开的问题,就是为人母前后的几年时间如何平衡工作。这是很多人的困惑,我的一位同事就处理得很好。工作5年后,她已经是业务主力,对选题、编辑及图书推广工作都驾轻就熟。休产假期间,她坚持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和工作不脱节。这样,休假结束后她很快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我很佩服她的韧性,也佩服她的智慧。在自己状态最好时,历练自己职业成熟;职业进入良性状态后,完成人生大事,同时保持工作状态,为今后发展蓄力——这是我从同事身上总结出的比较成功的路径。


平衡工作、家庭与个人生活,我个人的经验比较简单:工作忙到无法顾家,就和家人充分沟通,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一家人在一起时,真心以孩子的爱好为爱好,团结在孩子的周围;孩子不在时,互相尊重对方的爱好,包容对方的缺点。比如说“团结在孩子周围”,相信很多孩儿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为了让孩子学会钢琴、书法或其他技能,身先士卒,自己学得比孩子还刻苦。我也出于同样原因学过钢琴,练过书法,记得那时我先生是“观众”,不参与过程但评点结果。后来孩子在踢足球路上越走越远,我就成了“看客”,作为伪球迷跟在旁边,听他们父子两个讨论国际球势和“战场”上的排兵布阵等等。天底下的幸福都是一样的,都是用付出换来的。



做出版像老农,不违农时


焦晗

北京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大语文工作室主编



我从小身体不太好,也不太合群,小时候家里没有其他娱乐,妈妈是中学老师,爸爸是爱买书爱读书的人,所以家里有些书。我有时间就喜欢看书。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有图书馆,可以借书,这也拓宽了我读书的范围。大学读的中文系,看小说就是正业,觉得很满足,经常泡图书馆,闲暇时还是喜欢逛书店买书看书,逛来逛去,就为书店做兼职,看店、选书,最后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编辑出版专业的研究生,从毕业后就开始做出版工作了。


2005~2008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发行公司做对外汉语图书营销工作;2008~2011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做对外汉语编辑工作,也做过一段营销编辑;2011年至今,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京师普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做编辑工作,短暂探索过数字资源和公众号运营。


享受知识生产和传播过程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聚焦在中小学阶段大语文类读物的研发,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比较满意。我从2014年开始尝试自己策划做选题,这些年做了一些大语文方向的读物,包括整本书阅读、古诗文阅读、汉字与书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现在还在做成语故事和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书,这些类目的内容都是我喜欢的,我也很享受编辑、制作、推广它们的过程。


当然,深感无力的时候也有很多,但也来没有后悔过。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有一件,2018年左右,正是中小学在线教育风头最劲的时候,有一次遇见一位在线教育机构的高管,当时她问我:“你不觉得出版业已经没落了吗?还有前途吗?”我笑了笑,说:“看您用什么维度来测量了。如果跟它的黄金时代相比,确实是没落了,因为有更新、更快、更方便的传播方式取代了它的一部分功能。但是我们出版业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这还只是从印刷时代算起,算上抄本时代更久。”当下,每年也还有大量的图书品种在出版。“您那个行业给学生的讲义和练习也需要家长打印出来,或者集中印刷分发,这就是我们出版业说的按需印刷,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模式仍然没有改变。”


出版的作业方式像耕作的老农

从事出版业的女性比男性要多,可能这里有职业和性别的互补成分,女性一般来讲会比较细心,也有耐心,可能更愿意投入短期看不到效果的事情,会被微小的成就和幸福感动。我的作者大部分也是女性,可能因为中小学教师这个群体跟出版业有些相似。我们这两个行业都是很平凡的岗位,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高光时刻,琐事很多,流程很长,作业方式很像每天耕作的老农,要做到不违农时,按时播种、收获,进行田间管理。


我的处事方式其实也很简单,我就是以己度人,换位思考。比如跟作者和同事聊一聊我家孩子教育中的问题,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书,阅读和学科学习的关系等等,也会跟她们分享一些好吃的、健身体会、出游攻略等生活方面的信息。


爱读书,才能保持对出版业的热爱

如果是做内容的话,职业路径还是从文字编辑开始做比较好,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做策划的话,要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先做几年营销也是有必要的。最根本和最长远的规划,还是要爱读书,才能保持对出版业的热爱。


我的业余生活也很简单,就是喜欢美食、旅行、看电影,到安静、有情调的书店或者茶馆、咖啡馆坐坐,逛逛胡同,看别人做一些好玩儿的手工,非遗技艺等等。平衡工作、家庭与个人生活,这个挑战挺难的,我们家主要靠老人和阿姨分担家务和育儿的事情,我每天跟孩子玩儿一会,偶尔带着孩子出游,参加活动。有时候育儿的任务和我做的事情有交叉,还挺好的,比如带他们来我们举办的一些读书活动,或者在孩子的课外班遇上不错的课程和选题。



深耕一个领域,更容易出成果


陈仕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经管与科技项目部主任



2001年初,一个特别偶然的机会,我入职清华大学出版社成为一名编辑,这是我来北京后的第一份工作,自此与出版结缘,至今已经22年。


新书上市和重印带来成就感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40年来,出版行业经历了快速成长、革新、蜕变的过程。21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求知欲的激增,纸质出版迎来了黄金时代。彼时的出版业,呈现欣欣向荣态势。成为策划编辑后,虽然收入不高,但是新书出版上市和不断重印带来的成就感让我爱上了这个行业,也坚信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正确的。在清华社,我一干就是15年,从一名编辑成长为编辑室主任,策划出版了上百种高校经济管理类教材,有多种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受到全国各地多所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2015年,我入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现阶段的工作重心还是高校经济管理类教材的策划和出版。相比前几年,现在的教材更注重教学支持和服务,在出版纸书同时,会配置很多数字化的教学资源,方便教学,增加学习的交互性和趣味性。在不断推进教材融媒体化的过程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也在不断探索新形态教材开发,出版了一系列优秀教材,希望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学校教学的需求。


兴趣可以激发工作热情

有了热爱,才能更好地坚持工作。女性相对来说更有耐心和细心,这是作为编辑的必备素质之一。图书作者大部分都是高知分子,在与作者的交流中,女性的细腻和谦逊含蓄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沟通也就变得顺畅和愉快。在与同事的沟通中,我的体会首先是要真诚,其次要有“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这样的沟通会更融洽,处理问题也更高效。


说到职业规划,策划编辑作为图书项目的发起者和执行者,一旦我们选择了这个岗位,首先要选好自己的策划方向和所追求的核心价值。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坚持做正确的事,深耕一个领域,更容易出成果。当然,优秀的策划编辑不是一蹴而就的,除了专业的知识,还有赖于对图书市场和读者需求的深入了解,以及不断学习提升技能的坚持。现代社会对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女性想要做到事业和家庭兼顾,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技能去适应快节奏,使工作更高效;另一面要拥有强烈的时间管理意识,做好统筹规划。此外,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编辑工作内容繁杂,需要很强的自律性和内驱力,加班加点可以说是“家常便饭”。工作之余,我喜欢养养花,学习做一些美食,暂时放下工作的烦恼,放空自己。很多人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即便如此,因为对书的热爱和出版人的文化情怀,我,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女编辑们,我们还在坚持着,并且累在其中,乐在其中。



“喜欢”是最大的内驱力


沈卫娟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负责人,大众(文化)图书中心副主任



我的从业经历比较简单,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在报社、电视台和出版社等传媒类单位中,更喜欢图书而不是新闻,便选择进了南京大学出版社工作,至今已经17年。进社以后做过宣传编辑、图书编辑,2014年起担任编辑部主任,主要负责南大社文学文化类图书的策划统筹、编辑出版工作。在此基础上,加强品牌建设,2017年起全力打造南大社“守望者”图书品牌,在业内外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工作初心依旧

目前,除了继续负责南大社守望者图书品牌的选题策划、出版统筹和部门管理工作之外,2022年起,担任南大社大众(文化)图书中心副主任,还负责中心的团队管理、选题把关、书稿复审等工作。以往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关注每本书或单个图书系列,从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到营销发行的各个阶段,追求单本书的效益最大化,和部门小伙伴一起,以具体的图书项目来推动品牌建设;现在,作为图书中心、编辑部的负责人,我的工作重心略有转变,需要配合社里整体的发展战略,在选题策划、资源整合等方面,更多地去思考团队的发展,推动建设一个由策划编辑、文字编辑、营销编辑协同作战的团队,共同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相对而言,我觉得做个图书编辑,做一本书的“接生婆”,会更纯粹、更简单一些,拿到自己做的新书那一刻,获得的成就感也更具体和直接;而做图书中心的管理者,需要更强的全局观,更多地考虑板块的发展规划,应对更多的琐事,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很喜欢做书,喜欢出版这个行业。“喜欢”大概是最大的内驱力,所以,虽然入行以来,我的工作内容、工作重心有变化,但是工作状态变化不大,基本上保持着平稳的职业热情,初心依旧。对于这一点,我觉得自己还挺幸运的。


出版本质上不是单兵作战的工作,而是处在从外到内的系统中。对编辑而言,难免有图书“难产”的时候,也难免有深感无力的时刻。回过头来总结,曾经的无力感、沮丧感记忆犹新。但我更肯定的是,不让自己沉溺其中,少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地去做点什么,去付出行动,反而会有效地缓解无力感,乃至改变局面,从无力走向无悔。我刚接手编辑部的时候,部门人手不足(加我就两人),积压的图书项目多,比如碰到120万字的《圣勃夫批评文选》,成本高、工艺复杂的《穿越火焰》,还有翻译难、编校难的“布朗肖作品系列”等,都曾遭遇困难、感到无力,但是见招拆招,还是千方百计地把书都漂漂亮亮做出来了,最后收获的是“无悔”,是值得。比如疫情3年,尤其是2022年,多次碰到突发状况:新书碰到区域隔离不能入库,物流停滞无法发货,集体“阳”了居家两周……大家都会感到无力。这种时候让自己静下来,多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可以一点点找回力量和信心。


与书为伍者,更能保持美丽与活力

我所在的图书中心、编辑部,女性居多,撑起的不是半边而是大片天空。出版行业需要优秀的人才,不论男女。如果一定要从性别角度做比较,我觉得女性在直觉、创造力、执行力、敏感度、耐心细致、共情能力、审美品味等方面的优势或独特性,都能形成自己的职业优势,能帮助自己在工作中释放出“她”力量。相对而言,在跟作者、跟员工的沟通中,女性出版人更感性,更愿意耐心倾听、换位思考。


出版业很多女性从业者,无论是专业能力,还是职业素养都非常优秀。就我个人的观察,相较于男性,很多女性在职业规划方面较为被动,尤其是相对传统的70后,在自觉规划、主动争取、表现自己等方面,流露出的职业企图心不强,更专注于手头工作。时代在变化,我觉得年轻一代的女性其实可以更早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关注自己的特长,明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进而更自觉、更主动地付诸行动。


从事出版工作,尤其是做编辑,工作时间相对比较弹性,可以自主地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调节花在业余爱好上的时间。一台笔记本,或者带着校样,在哪里都可以工作。据我所知,大部分从事出版工作的女性,可以较好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这大概也是出版行业吸引女性的原因之一。不久前去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碰到很多女性同行,觉得个个活力满满。姑且认为,与书为伍者,更能保持美丽与活力!



十年“冷板凳”,对行业由排斥到热爱


李光杰

大象出版社社科文献编辑部主任



大学毕业时,我参加了大概十几场考试,印象中所有的考试都顺利通过了。但我最终选择了出版,可能还是因为认为自己适合文字工作,并且觉得铅字有一种神秘和神圣感。


目前,我的工作主要做大型史料文献出版工作,这也是大象出版社专业出版中做得比较有影响力的领域。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过由排斥到热爱的过程,真正让我爱上这个行业,也是因为我有过十年的“冷板凳”经历,完全沉浸在文献的世界里。从2009年~2019年,我责编的大型史料文献出版了几千册,突然生出了成就感,觉得自己的职业还是有“根”的,什么都不用说,那些书就在那里,也许能传之后世,当它们只是一个个散叶图片的时候,我曾经独自跟它们做了十年的“朋友”,这是多么让人怀念的岁月!十年的文献编辑工作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的性格,让我变得沉稳、安静、从容,所以,我整体上对自己目前的状态还是认可的,但需要提升的地方也还很多,需要拓展的空间还很大。


文献是最忠实的朋友

我很少在工作上有无力感,生活中倒是经常有。文献是最忠实的朋友,它们每天都忠诚地守候在我身边,即使我经常好多天忙得顾不上管它们,也从来没有怨言,回到身边的时候,一切依旧,这是人做不到的。


我也没有刻意考虑过性别,无论男人和女人,面对工作的时候需要专业和敬业,面对人的时候需要真诚。我秉持的一直是这样的原则,所以工作起来还算得心应手,尤其是跟作者打交道似乎一直是我的“特长”,也是我很享受的事情。工作中结识的都是知识精英阶层的人,不太讲究尊卑位次,很平等,另外,我能从他们身上吸取到除了思想、知识等以外的东西,比如守时、自律等,你会发现只要是学问做得好的学者有个共性就是超级自律,我也因此变得自律。


十年坚持做一件事

我是个比较感性或者说比较糊涂的人,不太会规划自己的职业路径。但我建议年轻的从业者如果想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的话,不要频繁跳槽,十年间坚持做一件事,一定会比一般人进入得深。当然如果是想谋求职位的升迁的话,似乎应该多尝试不同的岗位和领域。


喝茶是我解压和放松心情的最佳途径,感觉体力不支或者心绪很乱的时候,就自己沏一壶茶,慢慢喝,什么也不想,茶喝完了,心绪就安定下来了。工作第一、家庭第二、我自己的个人生活放在最后,基本是这样的。所谓的平衡很难做到,但总会在某一个时段会有倾向,比如工作特别忙的时候,就先忙工作,孩子面临升学的时候,会多一些精力陪孩子等。我很少会因为个人生活而怠慢工作和家庭,这可能是大多数中年女性的共性。



编辑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


王晓岚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期刊)首席编辑,《小星星》杂志社主编



我在中学时读过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现在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奇迹终于发生》和《小心鱼儿》,讲述的是加拿大的一所男校校园——麦克唐纳男校和对面马路上的斯克林麦杰女校之间发生的故事。我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多遍,对文中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喜欢得不得了,幻想着有一天也能到那样一个有趣的学校去生活。那两本书带给我的爱和感动一直留在心底。


后来大学毕业工作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悠悠岁月30载,我从一名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后来担任了《小星星》杂志社的主编。《小星星》累积发行上亿册,年创利润上千万元,连续12年发行量和销售收入均列江西省出版集团内刊物首位,在江西省期刊届名列前茅,已成为国内少儿期刊的一面旗帜。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在期刊出版方面,协助社领导分管期刊板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期刊中心现有《小星星》《大灰狼画报》和《旅游画刊》三种期刊。我对现在的工作状态基本是满意的,在这个平台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胖叔叔茶座”专栏成绝响

2000年,我在《小星星》杂志社做编辑的时候,开设了一个专栏:胖叔叔茶座。我邀请了武汉市作协主席,曾创作过《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的董宏猷老师担任作者。由我去搜集孩子们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董宏猷化身“胖叔叔”,在《小星星》上开了一家“茶座”,接待全国各地少年朋友,与他们探讨成长的各种烦恼,帮助他们从成长的困惑中走出来。董老师的主持风格幽默、开朗,话题都是我在同学们中调查后的一些热门话题或社会热点,很有生活性和时代感,“胖叔叔茶座”受到读者的追捧。孩子们把胖叔叔真正地当作了朋友、哥们儿,心里有什么烦恼、困惑、疑虑,都爱跟他倾诉。很多孩子把杂志上的“胖叔叔茶座”当成了真的,经常打电话来,开口就是“我找胖叔叔”。还写信来说:“胖叔叔,你能不能到我们学校也开个茶座啊?” “胖叔叔茶座”这个专栏开了10多年,成了《小星星》的品牌栏目,目前暂停了,因为我和董老师都想做些改变,一直在商议准备重新开这个专栏。但2022年12月董宏猷老师因病去世。“胖叔叔茶座”专栏成为绝响,这是我的一个遗憾。


出版是能做一辈子的事业

我觉得编辑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还有哪份职业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沉淀变成书(刊)留下来,甚至影响到更多的人?在与作者沟通时,我有柔性的一面,既耐心又细致;也有坚韧的一面,锲而不舍。2005年,我策划推出《小星星-作文100分》。那段时间是紧张忙碌的,是充实快乐的:我还记得,有半年时间,我和梅子涵老师一次次地打电话和发邮件商讨,有时他正好在上课,我就抓紧课间十分钟跟他沟通。最终确定了由“点灯人序言”“完整阅读”“作家值日生”“摘下一颗星”“金页银页”“快乐故事”等6个栏目组建成“梅子涵快乐阅读”板块。我的考虑是突出阅读的作用,让阅读板块占据了整本刊物的1/3篇幅,这一下就与当时的作文类刊物区别开来了。后来我还联系到杨红樱、管家琪等作家开设“马小跳作文教室” “作文一定有方法”等特色栏目,《小星星-作文100分》创办当年就有近10万份的订阅数。


短期取舍,长期整合,最大化地达到平衡

规划职业路径时,可以给自己订几个小目标,以5年为一个规划期完成一个。比如在工作的头5年要考到一个编辑职业资格证,还可以考出一个驾驶证;在第2个5年可以担任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在这时期还可以完成成立家庭的生活目标;在第3个5年内要获得一个副编审的职称,还可以考虑担任一个大部门的负责人;在第2或第3个五年期内,还可以完成生育孩子的生活目标……每个人的成长路径都不同,只要适合自己的就好。


工作之余,我喜欢旅游,看电影和吃美食。作为女性,如何平衡工作、家庭与个人生活?确实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家庭和事业也是不可能绝对的两全其美,最好的办法就是短期取舍,长期整合,最大化地达到平衡。一个人在工作,家庭以及个人成长三方面都要投入时间精力,情感,甚至金钱,才会带给我们一定的幸福和意义。我生孩子较晚,年轻时都在拼事业,经常出差,那时身体好也有激情,加班到晚上十多点钟是常态。后来事业稳定了,才开始考虑生孩子。这时有工作多年的积累,家里的经济负担也不重。平时我们一家人在空闲时会经常出去旅游,吃美食和看电影,这样我的业余爱好也很好地兼顾了。



做编辑最大的意义,就是“与书不朽”


冯雨春

法律出版社法律应用分社社长



2005年,我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以为毕业后通过考试后会按部就班穿上警服,成为一名人民警察。但是阴差阳错,受一位我尊敬而崇拜的出版前辈的引领,我进入了法律专业出版社,做了一名编辑,至此已经在专业出版领域工作了18年。与书结缘,对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书比人长寿,作为文明的载体,穿越千年,我想做编辑最大的意义,可能就是“与书不朽”。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法律实务应用类、法律基础知识读物类图书及数字产品的策划、编辑和出版,具体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使用的实务应用类图书、法律职业教育类图书,以及适合大众阅读的法律文化类、法律通识类读物及相关融媒体产品。作为一名法律专业出版人,能够在法律出版社这样的权威专业出版机构工作,能够以法治的理想追求事业,为作者搭建自由思考的交流平台,为社会提供法律应用的智慧结晶,我感到很幸福,我对目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


顺势而为,抵抗传统出版人的群体性焦虑

互联网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新媒体平台不断崛起,电子阅读、知识付费正在颠覆传统出版,其实我感觉传统出版人可能呈现出了一种群体性的焦虑状态。专业图书受付费知识平台、自媒体直播等的影响,销量已经大不如前。像是民法典颁布的时候,杨立新教授三天直播课,创下了近200万人的播放量,远超传统纸书的传播力度。还有就是图书的营销,已经大于图书本身。东方甄选横空出世,王芳、樊登、刘媛媛等达人荐书,也是创造了无数业界神话。有时候也会怀疑,会沮丧,思考要做什么样的书,要怎样做书?数智化时态已经到来,有一些新打法一定要懂,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拥抱,顺势而为,才能走得长远。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思考的活跃,保持创新的热情,保持行动的魄力。


成长就是保持终身学习

与男性相比,我认为女性更加柔韧细腻,做事更加灵活,而且更有韧劲。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出版领域女性在维护与作者关系时,或者面对同样繁杂艰巨的工作能更加保持耐心,更加游刃有余。像是知名图书品牌“理想国”的创始人刘瑞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董秀玉,希望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我很赞赏和认同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我更倡导的是一种柔性的管理方式,不是靠权威命令。我个人更重视培养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给以空间,更重视管理的温度,希望能通过情怀和使命感召影响他人,以赋能、共情的方式唤起响应与积极性。编辑策划其实是很个性化讲求创意的事情,所以我愿意尊重策划编辑的想法,因为同样的原材料,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


编辑出版工作对于女性而言还是非常地友好。作为职业成长路径规划的基础,我想还是要打造自己的专业能力、拓展能力、研究能力。将自己打造成“T”型人才,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优势及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方向。从基础做起,不论走专业路线还是管理路线,必要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都需要具备。所以,成长就是保持终身学习,多有才都不屈才。


工作之余,我喜欢游泳,喜欢在游泳的时候,彻底地放空自己,释放压力。当说到要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其实是默认了一个假设,工作生活是对立的。我觉得不存在需要平衡和取舍,家庭是港湾,事业是征程,不断往返其间,他们可以互有助益,互相赋能,相辅相成,人生获得圆满。



做编辑最大的好处是能辨好书


门莹

中国妇女出版社图书数字出版中心副主任



我最初是在一个出版社做教辅图书,生完孩子后发现自己在孩子教育这块完全是空白,当时朋友给我介绍了一本书《捕捉儿童敏感期》,我读后觉得很受启发,希望能学习更多儿童教育方面的知识。碰巧这本书所在的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正在招聘,我就投了简历,后来很顺利也很幸运地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明年是我在中国妇女出版社的第10年,近10年间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我都获得了非常多的成长,感恩这么多年领导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目前我担任图书数字出版中心的副主任,主要负责部门的选题管理和进度管理工作,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还是非常重大的。中国妇女出版社40多年来深耕妇女、儿童、家庭领域,出版了很多经典好书,像上面提到的《捕捉儿童敏感期》,就是孙瑞雪三部曲中的其中一本,近几年还有一些新锐作者的作品也非常受欢迎,比如“中国科学家爸爸思维训练丛书”,等等,这些作品都为我们积累了很好的读者口碑和行业影响力。如何通过选题管理和进度管理这两个抓手,在延续出版社“为优秀的女性出版书,为女性出版优秀的书”的基础上,做到守正创新,不断充实更新鲜、更优质、更能符合读者美好阅读需求的选题,这是我最近几年一之在思考的问题,但我深感自己做的还不够好。


走出去,多抬头看路

最近几年因为疫情原因和新技术、新渠道带来的冲击,出版行业整体呈现下滑态势,我们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好在疫情过后经济正在复苏,我希望自己能够改变过去只顾低头拉车的状态,在今年能够走出去,多抬头看路,多和作者、同行、渠道交流,进一步开拓眼界,为后面的工作打开局面。


无悔、遗憾,肯定都有过,但这几年感觉最明显的还是无力感。印象比较深刻的是2021年刘媛媛进行的那场直播,几十万册图书破价10元以下销售,甚至还有1元的图书,这个活动在出版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我的同事们也就这件事情进行了讨论,不得不说当时确实有一种心寒的感觉,甚至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了怀疑。希望在未来,国家能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为出版行业提供更多的保护和支持;从自身来说,我们也会向优秀的同行学习,毕竟有不少出版单位在行业下滑的大背景下仍然实现了逆势增长,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不可否认的是,出版行业女性的比例确实高于男性,尤其是编辑部门。相比男性,女性身上的确有一些特质,比如女性更有同理心,也更善于倾听别人,这使得女性在人际沟通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此外,女性做事情更有韧性和耐性,能够静下心来做冷板凳。编辑中女性比例高,应该与这些所谓的“她”力量不无关系。至于处事原则,其实无关性别,而在于人的不同,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远远大于性别之间的差别。


留属于自己的时间,干想干的事

对于有志于从事出版行业的女性,我有两点小体会。首先从我有限的工作经历来说,出版行业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相对都比较简单,不会有太多、太复杂的应酬,同事之间相处也比较容易,我们的一些同事甚至处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对于不喜欢勾心斗角的女性来说,干出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次,出版行业还是有准入门槛的,如果想从事这个行业,建议可以先考取出版专业资格证书,这可以说是进入出版行业的敲门砖,很多出版社在社会招聘时,出版专业资格证书都是一条硬性的规定。


编辑应该都喜欢买书和看书,我也一样,说是业余爱好,但其实跟工作关系还是很大的。做编辑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辨别哪些书是真正的好书。因为买过很多书,也读过很多书,见得多了自然就懂得鉴别优劣。我常常跟家人和朋友说买书是一件最划算的事,因为中国的图书性价比真的太高了。关于女性如何平衡工作、家庭与生活,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年龄、不同人生阶段的女性面临的问题不太一样,解决的方式也因人而异。我目前的情况是已婚已育,孩子未成年,我消解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每周一定要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哪怕只是半天或两三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是妈妈、妻子、女儿等其他角色,我就是我自己,我可以单纯地、不被打扰地干自己想干的事,比如看书、追剧、和朋友逛街。独处时光就像我的能量补给站,我在这里纾解不良的情绪,也做好再出发的准备。



爷爷是我做出版的启蒙老师


王一佼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外语事业部主任



我与出版社的缘分也许还要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笑)。那时候,我爷爷曾在上海三联书店工作过。我和爷爷的感情很好,他是我写作的启蒙老师。小时候,他一直鼓励我写作、投稿。也许从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对编辑工作的向往。


我结婚比较早,硕士毕业后选择做全职妈妈。一个非常偶尔的机会,我看到了华理社招聘编辑的启事。当时就感觉,招聘启事的描述似乎是为我量身打造。于是,萌生了试一试的想法。我经历了我人生中第一次投简历、第一次面试。非常幸运的是,我顺利地拿到了录用通知,就此开启了总体来说非常愉快的编辑生涯。入行十年,我从编辑成长为事业部主任。回想起来,真是非常感谢当时决定录用我的领导,是他给了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倾听市场、接受市场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在图书生产的两头——策划与推广。虽然也有感到辛苦的时候,但在大城市,又有哪个令人满意的工作是不“卷”的?


刚做编辑时,我站在读者视角,总觉得市场上的书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当时的我暗下决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书做得更专业、更完美。然而真的从事这个行业后,才逐渐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一定会有差距。如,审美与品味因人而异,并没有对错。如,曲高和寡的内容并不足以支撑消费者基数。虽说面对现实,有时确实也有无力之感。但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不活在自己的想象里,更愿意倾听市场、接受市场。


业余爱好是“鸡娃”

脑力劳动工作者中,男女差异似乎并不太大。类似“女人一定温柔或细心”“男人一定大气”,不过是贴标签式的刻板印象。工作中,我也许有我的特点,但这并非因为我是女人。我的男同事中,也有与我有相近特质的人。个人认为,脑力劳动工作者中,男性和女性的差别可能只是在于,女性有可能休产假。同时,策划编辑的工作内容,并非必须在办公室才能完成。因而,休产假并不太影响策划编辑的工作。


拿我自己来说,生二宝时,我一直工作到生产前。且在进产房之前和出产房之后,都捏着手机处理工作。除了推进手术室的半个小时,其他时间好像都没耽误(笑)。所以,职业成长路径,似乎也可以不必分男女。


工作之外的业余爱好,于我而言,大概就是“鸡娃”了。我有两个孩子,工作又很忙。因此常被问到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首先,我一直认为,这是个伪命题,或者说这是一种“既要又要还要”的贪婪。与其说,能平衡两头,不如说,想清楚自己绝对要实现什么,以及自己能放弃什么。听到过一些女性朋友抱怨,如看不惯丈夫、或保姆、或老人做家务、带娃。但其实,放弃一些自己的执念,就会轻松很多。就拿陪伴孩子来说,孩子与不同家人的相处经历,对孩子的成长本身也是有益的。不见得非和妈妈在一起才是对孩子好。并不一定非要面面俱到、亲力亲为。其次,很有意思的是,男人会较少被问到“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而事实上,家庭是属于男人和女人的。如果在家庭中,男女双方都分别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其实,自然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最后,个人感觉,家庭是可以倒逼自己工作更高效的。我的“神逻辑”是,工作时间是本可以用来陪伴家人的时间,如果我不拼命抓紧时间工作,倒不如赶紧回家陪孩子。



乐此不疲,不断挑战自己


沈燕燕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三农”出版中心副主任



我于2008年7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简称“苏科社”)工作,先在几个业务部门轮岗,一年后进入农业编辑室( 现“三农”出版中心)担任策划编辑。2019年3月担任“三农”出版中心副主任,2022年3月主持编辑室工作至今。


目前的工作重心,一方面是组织“三农”出版中心围绕国家关于“三农”方面的重大战略策划重点选题,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苏科社专业板块建设贡献力量。另一方面是努力带领“三农”年轻的编辑团队,使他们每个人尽快成长起来,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


我对自己的工作状态比较满意,但是从效果来看未来还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


我成了作者口中最认真的编辑

这些年来,我们“三农”出版中心几任主任在社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要求,策划了多个重点项目,为“三农”图书打造了一个个知名品牌。我很幸运,参与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的一些重点项目,使我的业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我也早早立志要独立策划重点项目。但是重点项目组稿难、资源稀缺、与权威专家对话底气不足等问题曾一度困扰我。后来,在领导的鼓励下,在社里几位优秀编辑的感染下,我苦练内功,坚持不懈,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如,我基于调研,策划了《中国甘薯》这一代表甘薯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专著。为此选题我几次去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以期拜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研究员,可是因为马首席实在太忙,几次都没见到面。后来好不容易见到面,他说已有其他出版社也在向他约稿。在得知他尚未答应任何一家出版社,也未能下定决心做这一本书的时候,我锲而不舍多次与他沟通,保证无论是出版前还是出版期间,只要是我能做的我一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坦诚的态度终于打动了马首席。


在第一次编写会议上,马首席对社领导及多位与会专家提到,他是被我的诚意打动才启动这个项目的。那一刻我深受感动,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大项目做好。由于该项目规模大(135万字),参编人员多(来自全国30多家甘薯科研优势单位80多位专家),单靠主编一人实在无力承担统筹工作,于是我不遗余力协助他。


另外,我白天经常处理其他工作,晚上回家待两个孩子上床后,再继续编稿,多少个夜晚便在“啃”书稿中度过。同时与几十名编写人员建立了联系,就书稿编辑中发现的问题多次沟通,有时一个电话要一两个小时,有作者曾回信息说“你是我见过的最认真的编辑”。基于这份信任和鼓励,我更立志把这个项目做好。该项目也先后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获得江苏省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每每做成功一个重点项目,我总感觉自己很有成就感,既帮助了作者,也提升了自己,还为单位做了贡献,对出版工作的喜欢和敬重更多了一分。所以我愿意乐此不疲,不断挑战自己。


明确终身职业,朝着目标努力

无论对于男性和女性,首先应该想清楚是想把这份工作当做终身职业,还是只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既然要当做终身职业,就要明确职业需要我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有哪些不足,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学习,谁是我的榜样,等等。然后努力朝着一个个目标前进。比如,我进社后看到周围很多优秀的编辑,尤其是女性编辑,我就立志将来也要成为这样的一份子,于是我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要一次性通过中级职称考试,一年不落地评上副编审、编审,工作三年独当一面策划选题,五年内开始独立策划重点项目,从省部级项目到国家级项目,并力争在出版领域和农业领域获部省级奖、国家奖,等等。当然,结果不一定完全按照预期进行,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坚持朝着目标努力,差距不会太大。我的几任领导都跟我说过类似的话:想十件事,践行五件,最后哪怕成就一件,也是很好的。目前为止我的这些小目标都在一个个实现,未来我将与时俱进,不断挑战自己,探索农业科普与融媒体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打造更多“三农”精品力作。


当然,女性有着特殊的一面,我们往往被家庭所牵绊,因为我们是妈妈,我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觉得我一直在尽自己最大努力维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感谢家人帮助我分担了很多养护、陪伴及教育孩子的工作,使我更有精力投身工作。另外,我也经常跟孩子说,要做独立的人,任何事情只能靠自己,你若想好你就去努力,你才能好。所以我的大孩子比较自律,她会自觉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基本不需要我操心;小孩子我会承担一些批改课外作业和教导他养成学习习惯的任务。每天等孩子睡下以后,便是我看稿、思考的黄金时间,周末如果不是特别忙,我和先生会带他们一起去外面玩玩。在单位中午利用休息时间,我经常会去健身。我深知只有自己身体健康,才能带出朝气蓬勃的队伍,创造性地完成各项任务,培养出活泼开朗、阳光自信的孩子。



好的策划编辑要具备胆识和创新思维


翟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少儿编辑部主任



20年前,喜欢文字工作,有做生活杂志的经验,当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也在筹备一本美食杂志,带着对轻工社的向往,我就来了。后来转为图书编辑,先是做美食图书编辑、然后是做健康图书,到管理分社,现在在做少儿图书。


轻工社成立了少儿编辑部,有了“小轻工”少儿书品牌。我们主要做少儿科普及传统文化类的选题。从生活书转到少儿书,两个板块的差距非常大,不过我挺喜欢做少儿书,每天所接触的知识门类特别丰富。


做编辑需要热爱和情怀

编辑工作虽然不是一个高收入职业,但真的是一个高尚职业,做这个工作的人需要热爱,特别是做少儿书的编辑特别需要情怀。因为少儿书套装很多,除了文字,还有大量插图,很多书需要一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制作出来,比如我们出的科普绘本《外婆的魔法菜园》《风中的麦田》,创作周期就很长,作者先是拍了真实的麦田一年四季的变化,再请插画师画。需要大家静下心来,专注地做事情。不过,现在很多平台,特别是新渠道的销售折扣大都很低,有时也让人挺无奈。


女性整体来说更感性、更柔和,跟作者特别是少儿书作者,共情能力更强一些。我一直很欣赏一句话,“用我的专业换作者的专业”,在作者的专业领域里,他们是专家,在出版领域里我是专家,相互配合才有可能出好书。但是很多时候,可能因为不信任,或者因为不了解出版行业,编辑也容易与作者发生矛盾,我把尊重作者放在第一位,多替作者着想,不管对方是业界大牛,还是第一次出书的新人。我们针对中小学生劳动课策划的《会做饭的孩子真棒》,作者请的是三位中小学生,千万不要小看孩子们,他们有非常多有意思、有想象力的想法,跟他们沟通的时候,我真的是从开始的指导,慢慢转变成后来的学习心态。我之前做了非常多畅销的美食菜谱,可是没有人总结做汉堡包的公式,没有人像孩子们那么可爱寻找各种防止洋葱辣眼睛的妙招。


好的策划编辑需要胆识

编辑职业是需要积累的。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划编辑,开始两三年建议一边多做市场调研,了解市场,一边做一做文字加工的工作,完整地跑几个全流程。刚开始做书,不建议快速开始策划,新编辑容易受个人喜好和自身资源的影响,成功概率不高。如果市场反馈不好,容易失去信心。另外,还要考虑自己的性格,好的策划编辑需要有一定的胆识,因为需要创新,思维方式要灵活,敏感度、联想性要强。如果过于刻板、保守,往往很难创新。


编辑的工作忙,业余时间不多,我一般会选择旅行,放空一下脑子,有利于下一次的策划。工作和家庭就看自己更看重哪个了,不太可能各占50%。对家庭要尽责,但是也要对得起自己,保持好心态,别太攀比会更容易平衡一些。



我和《老照片》的故事:守住本我、保持特色


王芳

山东画报出版社装帧设计室主任 



从事设计工作近30年,设计过上千本书,其中最爱《老照片》,她一直伴随我在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成长。在《老照片》出版140多辑的时候,山东画报出版社即将迎来建社30周年,而我也将年满50周岁,与她一同走来,收获很多。


《老照片》一如其旧

《老照片》创办时的装帧设计者,是蔡立国老师,他以自己对《老照片》的独到体味,赋予其“不俗”的形貌。后来蔡老师去北京发展,我接过了《老照片》的装帧设计,从30多辑一直做到现在,对我来说是十分珍贵的工作经历。自1996年创办至今,《老照片》文章体裁的选取、图文结合的配比、表达的内容,一直力求多样化,其中也包括封面、开本、用纸等设计形式上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始终保持她的鲜明特色。正如“共和国60年60本书”入选评语所说:《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我想“朴素而温情”是对《老照片》出版理念的表达,“独特方式定格历史”描述的是她图文并茂的装帧特色。


陈丹青先生说:“请《老照片》一如其旧。我也愈发肯定《老照片》的廉价感——当我说‘廉价’,绝不意指《老照片》粗陋,它如贫家的摆设,显得洁净而有自尊”。这段话,当时是从《老照片》的主编冯克力老师那里读到的,时间大概是在2015年前后,《老照片》第100辑即将出版。“请《老照片》一如其旧”,对我的触动很大,这正是对百辑《老照片》这些年来坚守的认可,让我意识到坚守特色的价值,在之后的设计中笃定前行,当时还将这段感受记录下来。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

自此,“一如其旧”四个字,一直在我脑海中,念念不忘。时间转眼又过去八年,今天再写“一如其旧”,是因为在这几年的工作中,对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老照片》而言,一如其旧,从来不是守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守住本我,保持特色,坚守既定的理念。近期,山东出版集团出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集团领导说“我们为什么要变?是因为我们外部的环境变了”。出版的时代环境变了,应对变化的前提是守好根本,选择自己最有价值的产品线做出特色,竞争力增强了,才有能力应对外部的变化,以变应变,变成功了,就是创新!《老照片》原创畅销书的诞生,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年出版《图片中国百年史》过程中,许多有价值的图片未能出版,于是策划出版了《老照片》,一经面世,即以别开生面的图书样式、回望历史的新颖视角,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曾经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成为“读图时代”的引领者,在当时,不就是创新吗?如今《老照片》陆续出版到140多辑,成为中国出版界的佳话,正是由于她特色鲜明的“一如其旧”,行稳致远,从一个地方出版社的品牌,成长为中国出版业的知名品牌。这些年《老照片》一直在坚守根本之上,不断地寻求新的出版业态,在新媒体融合出版多领域做出成绩,就像一张名片,带动着我们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发展。


《老照片》已从当年的“小姑娘”,成长为常青树,但朴素温情的气质始终如初,与她一同走来的我,从刚入职的“小姑娘”成为有着近30年工作经历的老员工。当她以独特方式定格历史,使我们得以在过去朦胧的霞光中,重新认识和反思切身的社会生活,我也在一旁默默地陪伴注视着她,继续为她梳妆打扮,为维护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品牌特色尽一份力,盼望着在全国这个大书架上,始终有我们的一席之地。



与书为伍,百分百不后悔


伍姬颖

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文丛(文献)编辑中心副主任



进入出版社,看似偶然,大概也是必然。记得毕业时看到一篇浙江文丛编辑发表在豆瓣上的文章,具体内容已经忘记,但是那种对古籍的热爱深深感动了我。这位编辑就是后来成为我分管领导的况正兵。当时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已经入职古籍社,因此总跟她开玩笑说:“我可以去你们古籍社打扫卫生。”再后来,你们古籍社,就成了我们古籍社。


真正的编辑,对书的热爱纯粹到骨子里

想象中的古籍社,里面多是儒雅的老头,偶尔抬头,挂在鼻梁上的眼镜片上蒙着一层厚厚的灰尘。进来以后才发现,这些编辑非常年轻,记得当时古籍社平均年龄29岁。编辑们不是儒雅的老头老太,而是古灵精怪的小年轻。总是扶着墙、低着头匆匆而过的路伟,有一次给我推荐他责编的《姚燮集》,才惊觉他居然是一个健谈、有趣的人,他对古籍整理的热爱,纯粹到骨子里。第一次,我有一种感觉,真正的编辑,应该是这样子的。在古籍社,还结交了很多可爱又博学,且性格各异的朋友。十年一觉武林梦,他们中有些人已经离开出版社,但仍在出版界发光发热;有些人渐渐成为了新同事口中的“老人家”,一成不变的是慢吞吞地做事与说话。和朋友们一样,我也在向着一名优秀的出版人而前进与努力。当年尚未而立的我们,如今也站在了不惑的关口。


目前,我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学术和古籍整理类图书,如正在做的《杨树达日记》,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杨树达是著名的语言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他的日记内容非常丰富,举一个例子,日记中记录了很多餐馆,这些餐馆不仅当时非常有名,可能有些是一直到现在还开业的百年老店。古籍整理类的图书,繁体竖排,显出一派生人勿近的架势。其实有些内容非常有趣。比如2022年所做的一本小书《龚翔麟集》,龚翔麟是清人,与朱彝尊等人并称为“浙西六子”,以词著称。其实他的诗、文也不错,他的集子里有一些写笋的小诗,记录了一些笋的古称与吃法,爱笋人士一定不能错过。对于现在的工作状态,可以说满意,因为做的书是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但又不能算满意,主要是因为时间太不够用了。


“她”与“他”并无二致

女性的柔软是一种很强的力量。遗憾的是,我是一个非常刚的人,直来直往,是我一直以来对人对事的态度。幸运的是,在古籍社,我遇到了很好的领导和作者,他们的包容与信任,造就了现在的我。


我的爱好很多,猫奴,重度咖啡中毒患者,虽然网球打得很烂,但还是要打。工作、家庭与个人生活,不一定非要平衡,不同时期可以有所侧重。我想,各种平衡,其实挺累。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要勇于打破世俗的禁锢。



编辑要时刻在线,第一时间解决读者问题


叶露

长江文艺出版社少儿编辑室主任



2010年我从杂志编辑转做图书编辑,虽然都是出版业,但是业态环境差异很大,用一年多的时间实现转型,之后一直在图书行业摸爬打滚,迄今为止已过十多年,其间,做过女性励志类、历史小说类、少儿类图书。目前,我主要从事童书出版工作,对现在的工作状态还比较满意。


做童书,让我保持一颗童心

从2020年开始,因为疫情影响,又因为童书出版业态的急剧变化,比如竞争激烈、销量严重下滑、折扣低等影响,时常会有一种挫败感。在新形势下,我们不能坐等图书销量从天而降,而是要积极争取每一个机会,机会来临时要迅速抓住。2022年,由我责编的童书《金波“爱的小雨滴”朗读本》被抖音东方甄选图书号选中,这是我第一次有图书上抖音大V直播间,为了给直播间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我们的编辑保持时刻在线,第一时间解决读者问题,不让问题过夜。


出版是厚积薄发的行业

目前出版业女性从业者比较多。相对于男性,女性要更加沉得住气一点儿。而出版业一定是一个需要时间积淀,需要等待机会,厚积薄发的行业。时代的发展,呼唤复合型编辑人才。初入出版业的女性,可以从营销编辑做起,在这个岗位干两到三年之后,再做策划编辑,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成为术业有专攻的类型化编辑。


我的业余爱好就是养宠物,家里有七八只鹦鹉和一只猫。逗猫遛鸟也是一种放松。女性要平衡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其实挺不容易的。作为母亲,要耗费心血养育子女;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又需要在工作上尽职尽职,做出成绩。要平衡好二者的关系,就需要我们成为高效能人士。有一次我要去北京见一个作者,谈事情签合同,但是女儿第二天要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为了两者兼顾,我坐了早上6点多钟耗时最短的一班高铁去了北京,办完所有事情后,再坐当天的高铁回汉,到家后洗洗漱漱转钟之后才睡觉。第二天照样早起给孩子做早饭,为她考试打气。


过去3年是非常困难的3年,2023年,期待一个全新的充满生机的图书出版业态。我们长江文艺社的少儿编辑团队成员都是女性,是母亲,是姐姐,是孩子们的大朋友。我们希望把今年最好的图书《鬼谷说:不可思议的古生物》(全6册)《厕所帮少年侦探》《猫侦探的数学谜题》《刘兴诗讲地球》,肖复兴给青少年的读写课《阅读课》《写作课》等一系列好书奉献给孩子们,给他们带来知识和欢乐。



编辑工作给予的养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李晓平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期刊中心副总监、图书部主任



1999年毕业后,我来到中少总社《我们爱科学》工作的。在《我们爱科学》编辑部工作了17年,期间担任《我们爱科学》副主编;2006年开始担任图书编辑部主任,后来又担任期刊中心副总监。


切实感受科普出版的传承

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所学专业是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电子元器件及其材料,属于工科。能够与少儿出版结缘,要从研究生毕业前一年的一个偶然说起。当时我来北京查资料(当时互联网不够发达,查资料还是比较传统的办法),就在空余时间到《我们爱科学》实习。《我们爱科学》当时都是女编辑,她们对少儿科普工作充满了热情,给我讲了很多编辑工作中的快乐,虽然她们年轻时候工作条件没有那么好,但是讲起来完全没有苦的味道,充满了乐观主义。她们也在交流中让我了解到了少儿科普工作的重要价值。我读研期间的研究课题属于科技前沿,是非常重要的领域,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如何把科研工作成果生动讲给其他人,让科研成果能够被了解、被应用?这不正是科普工作可以做到的?就这样,短短一个月的实习,在编辑前辈的感染下,我爱上了科普工作,毕业就来到了《我们爱科学》,成为这些乐观、有童心又充满干劲的编辑中的一份子。


目前,我的工作除了日常管理工作以外,中心在于少儿科普读物和文史类读物的策划出版。对于现在的工作状态基本满意。有一次单位招聘,参加招聘工作的一位同事问一名应聘者,为什么要做编辑。她说,她有一次听音频节目,刚好是中少总社的一个活动,当时听到李晓平正在讲少儿工作的乐趣和意义,让她印象深刻,并产生了要做一名科普编辑的愿望。因为是听音频,所以她并不知道我就坐在她的斜对面。当时我很感动,因为自己热爱科普工作,这份热爱也感染和吸引了年轻人,她很可能成长为新一代科普人,就像我当年被“老”编辑感染一样。


女性从业者要打破圈层

出版工作既需要严谨,也需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要能够站在作者、读者和出版社的角度,来协调各方的工作,女性相对来说共情能力更强,与人沟通交流也会更顺畅,处理很多细节问题更得心应手。


跟作者基本都相处成了朋友,因为在出版过程中会注意更多地了解他们、理解他们,挖掘出他们的“宝藏”,和他们一起把作品呈现到最佳状态。比如做《红唇美猴传奇》的时候,作者专业性很强,对于少儿书应该怎么做也有自己强烈的意愿,但我从读者阅读感受的角度出发,和作者重新梳理整本书的讲述逻辑,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本书最终入选年度中国好书。和员工既要讲职业标准、职业规范,也要讲感情,营造愉悦的工作氛围,和员工共同成长,编辑工作就是常做常新的工作,特别是少儿出版工作,既严肃又要活泼,和员工相处也如是。


融合出版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女性从业者需要打破圈层,使自己能够从融合出版的角度来培养和发掘自己多方面能力,不能拘泥于案头工作,也不要给自己设限,快速发展的时代,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工作之余,我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纪录片,健身。编辑工作其实是一个边界模糊的工作,就算不在工作,只要有心,也随时都能汲取到对工作有益的养分;而编辑工作给予的养分,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处理家庭事务。



逆境不迷茫,顺境不浮躁


李波

新经典文化奇妙国编辑部总编辑



2001年,我从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研究生毕业,机缘巧合遇到了绘本,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精致、漂亮的儿童书!”心想:“如果能每天做这么可爱的童书,应该是很开心的事吧!”就这样,我成了一名编辑,一做就是15年。


摸索寻找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对现在的工作状态,不能算是满意,准确地说,是在摸索着寻找新的可能性和方向。其实做绘本的这十五年来,时常是处在这样的状态。刚入行时,大多数普通家庭都不知道绘本是什么,一年做不了几本书,不忙的时候就去幼儿园给小朋友讲故事,轻松开心,却不知道绘本编辑的方向是什么;后来学着做原创绘本,辛苦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做出一本,自己也觉得和引进的优质绘本有无法衡量的差距,首印5000册三年都卖不完,不知道做原创的真正出路在哪里;之后经历了绘本的上升期,开始不停地思考内容和营销的关系,做市场化的绘本和做有价值却一定不会畅销的绘本的关系;之后是疫情的三年,随着市场变化,新媒体涌现,传统的做绘本、从内容出发挖掘卖点的营销思路似乎不再能适应当下……现在的工作重心,依然是带领团队好好做书,把每一本书以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形态呈现在读者眼前。但不确定的,或者说在摸索的,是如何才能把这些好书让更多读者看见。


在给孩子读绘本的长期实验中,坚定选择

最迷茫的时候,是成为绘本编辑后的第四年。那一年,绘本还没有迎来高速增长期,文字少的绘本经常被读者质疑“这么小的孩子,哪儿会看书”“字儿这么少,是来抢钱的吗”,辛苦做出来的几本原创放在市场上更像是往大海里扔了颗小石子,看不到一点水花。那一年我生了宝宝,顿时要面对“是要请老人帮忙带娃自己继续工作,还是离职好好陪伴孩子”的问题。几年做童书的理念,让我很想好好陪伴孩子成长,不愿把孩子扔给老人照看;而老人却觉得“你还那么年轻,还是好好工作吧”;先生觉得“你做那些书有什么用?也看不出好在哪儿。做了几年了,书卖不掉几本,薪水也没变化,有什么发展前景?要不先陪孩子一段时间,回头换个行业?”最终父母为了让我安心工作,放弃了退休返聘,来到北京帮忙带孩子,让我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工作。先生提议的换个行业,我也没有考虑,绘本世界的单纯美好对我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内心的迷茫并未消散。


这种迷茫的状态,是随着我开始给宝宝读绘本,看到宝宝的成长和变化逐渐消散的。从宝宝出生后不久,我就开始给他读绘本,每天都读,一天也没有拉下。“就当是做个长期实验吧。”我想亲眼印证一下“绘本对孩子到底有没有用、有怎样的用,我的工作到底有没有价值和意义。”于是,宝宝五个月时,我看到他可以跟着绘本手舞足蹈、面露微笑;7-8个月时,会在读绘本时和我互动,咯咯欢笑;1岁左右,会模仿绘本里的文字说话,模仿绘本里的角色做动作;1岁半,会复述绘本里的内容,每天睡前都要腻在我怀里听我讲故事,清晨醒了就自己抱着绘本翻看,出门在外会指着路牌辨别方向,指着商店牌子上的字说出简单的发音;我和孩子因为每天一起读绘本而多了很多彼此陪伴的开心时光……全家人都因为孩子的反馈而激动和欣慰。父母遇到熟人就说绘本如何如何好,先生也感慨说:“你做的书还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自己也在喜欢绘本之外,更坚定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好的绘本,真的可以从小给孩子以滋养和快乐。


从事绘本编辑工作的男性很少,大都是女性,应该算是“她”力量相当强大。处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和同事的沟通显得比较轻松自然。和作者,我更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尊重他们想要表达的东西,也给到他们编辑层面尽量专业的建议,在彼此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更好地交流,委婉地提出建议,最终能做出大家都满意的作品。


原创绘本《夏天的故事》的创作过程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这本绘本获得多个奖项,它的图画——木刻版画功不可没。画家最初打算用水彩完成这个作品,但因为画家最擅长木刻版画,我一直暗自期待他能用木刻版画的方式来创作。但创作一本绘本不是创作一幅单幅作品,全部由木刻完成极其耗时费力,在彼此不够了解和信任的情况下,很难向作者开口提这样的“无理要求”。所以在推进选题的过程中,通过和两位作者一起去采风、一起交流分镜,逐渐三个人建立起了十分信任的关系,有一天,画家主动提出:“我想尝试用木刻来表现,你觉得怎么样?”看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地差点跳起来,按捺住内心的兴奋,对画家的提议表示了明确的支持。文字作者也说:“美好的作品是值得等待的。”于是,在确定了分镜和草图之后,画家足足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全部的木刻版画,最终,这本书也达到了作者、编辑都满意的状态,并得到了各位专家老师和读者的认可。


每一位女性都应该心中十分笃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确方向,坚持选择,慢慢积累。逆境时不过于迷茫,顺境时不太过浮躁,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工作之余,我喜欢种些花草,虽然没有太多时间照看,加上住在高楼里采光和通风受限,很难打理出漂亮的室内花园,所以种得不多,也都是些不需要费心照看的品种。日常浇浇花、施施肥、收拾收拾干枯掉落的叶子,也是种休息;下班回家后看到满眼绿色,会感觉心情舒畅;等到花开时,更是惊喜。至于如何平衡工作、家庭和个人生活,我只想说谢谢一直支持和包容我的家人,从未让我有家庭的后顾之忧,也很少需要我费心家庭琐事,即便忙到完全不顾家甚至遇到很大的工作变动,我都能调整状态尽量笑着面对。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推 荐 阅 读 


● 出版业最新招聘来啦!“金三银四”别错过!

● 如何优化重大主题出版?4位大咖在“出版视点”活动上这样说

● “全民阅读”连续10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书业最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新媒体矩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